劉思危,白解紅,戴明忠
(1.吉首大學師范學院外語系,湖南吉首416000;2.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
英漢語中“火”的意義對比研究
劉思危1,白解紅2,戴明忠1
(1.吉首大學師范學院外語系,湖南吉首416000;2.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言中大部分的表達都是隱喻的。隱喻來源于人們的身體和生活經(jīng)驗,同時也受制于環(huán)境和文化。“火”是英漢語的基本詞匯之一,英漢語中“火”的隱喻意義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英漢語中“火”的意義進行對比分析,能夠進一步驗證人類的認知來源于身體和生活經(jīng)驗的觀點,揭示英漢兩個民族思維模式的差異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培養(yǎng)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火;隱喻;認知;對比
“火”是英漢語的基本詞匯之一,在英漢語中有相同的本義及不同的引申義。這是因為“火”這個詞在與人、社會的接觸過程中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中大部分的表達都是隱喻的,隱喻受制于環(huán)境和文化,也影響著我們的語言和生活。不同文化對語言有不同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以“火”在英漢語中的不同意義為例,從認知隱喻的角度進行分析,探詢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增強我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據(jù)調(diào)查,我們語言中70%的表達都是隱喻性的。隱喻是世界性的,也是所有語言都共有的,英漢語也不例外。Lakoff和Johnson認為隱喻是用一個概念來表達另一個概念。隱喻就是將某一個領域(conceptual domain)的圖式結構投射到另一個概念領域之上,是一種使我們能通過一個概念來理解另一個概念的認知方式。隱喻的本質(zhì)是一種跨越不同概念領域間的映像關系,這種介于兩個概念領域里實體間的對應使得人們能夠運用源域里的知識結構來彰顯目標域里的知識結構[1]。所以隱喻不僅僅是語言的裝飾,更是人們基本的思維和認識世界的方式[2]。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參照一些能夠切身體驗到的也就是熟知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和事物來認識和理解陌生的、無形的、抽象的概念和事物。
盡管英漢兩種語言是有差異的,但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認知客觀世界的方式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這也使得在英語和漢語中,“火”的意義有很多相似點。
(一)本義
在漢語里,火是一個象形字,同時也是漢字部首之一。它的本義是“物體燃燒所發(fā)的光、焰和熱”。例如: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3]火燒令堅。以及現(xiàn)代漢語里的火光沖天等。
英語里fire的本義與漢語的火是一樣的。例如:catch fire著火,set fire tosth使什么著火等。兩種語言中火的本義相同,指的是同一個事物,只是分別被稱為“fire”和“火”,這是語言的任意性。英漢民族對于火的直接認知是相同的,火給人們帶來光和熱,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同樣重要的作用?;鹗侨祟愇拿鞯南笳鳎詮娜祟悇?chuàng)造火以來,它便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沒有人可以不食人間煙火。就象普羅米修斯神話告訴我們的,它是人類文明生活所必需的。
(二)引申義
除了本義相同之外,英漢語中的火還具有很多相似的引申義。
1.隱喻“炎熱”
熱是火給人們帶來的最直接的體驗,也是人對火的最直接認知。因此,英語里有 the sun is burning的說法,漢語里也有火傘高張、驕陽似火等成語。
2.隱喻“強烈的情感”
火熊熊燃燒,是光和熱的來源,因此被人們用來隱喻強烈的情感,比如熱情、激情。例如漢語里的熱情似火、熱火朝天,以及英語里的His speech lacked fire.他的講話缺乏熱情,sb.is all fired up某人很興奮。
這種強烈的情感也包括憤怒,例如漢語里的火冒三丈、怒火中燒、無名孽火、火上澆油,以及英語里的breath the fire讓某人生氣。
愛情也是人們用火來隱喻的強烈的情感之一。眾所周知,英漢語中都有的關于愛情的概念隱喻是LOVE ISFIRE。在此隱喻概念下,有系列的英語表達:
(1)She set myheart on fire.她讓我的心著火了。
(2)John was burning with love.約翰被愛火灼燒著。
(3)There were sparks between them.他們之間有火花。
(4)That kindled love in his heart.在他心里點燃了愛情之火。
(5)I just melted when she looked at me.當她看著我的時候,我被融化了。
(6)The fire slowlywent out.愛情之火漸漸熄滅。
漢語也是如此:
(7)愛情的烈火在心中迸發(fā),片刻之間將他燃為灰燼。
(8)他被幸福陶醉,被愛的烈焰吞沒。
(9)兩個月的朝夕相處,他們已經(jīng)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10)一再遭到姑娘的拒絕,他心中愛情的火焰開始漸漸熄滅。
(11)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照亮了我。(費翔《冬天里的一把火》)
隱喻對象還由愛情延伸到了情欲,比如漢語的干柴烈火、欲火焚身,英語的light your fire使某人激動,尤指情欲。
現(xiàn)代隱喻理論認為隱喻在情感的概念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常常將情感隱喻化,因為情感是抽象的,模糊的,不好表達的,因此,火被用來隱喻強烈的情感?;鹗窃从?,強烈的情感是目標域。這是因為冷和熱是人們最基本的身體體驗。從我們出生起,我們就可以通過環(huán)繞著我們的空氣來感受冷和熱。我們經(jīng)常使用這種溫度域來談論我們對人或事的態(tài)度,特別是我們的情感。熱情、激情和憤怒都可以使人頭腦發(fā)熱,體溫上升,這和火可以提高周圍溫度,給人們帶來熱是相似的。而愛情和情欲就像火一樣,有一個從點燃,開始燃燒,燃燒很旺,火勢減小,到最后熄滅的過程。因此,在英漢語中我們就很自然地形成了這樣的概念隱喻,經(jīng)常運用此概念系統(tǒng)來描述我們的激情、憤怒和形容戀人之間相愛的程度。
3.隱喻“危險、麻煩、災禍、困難”
火一方面是美好的,另一方面又是可怕的。它可以帶來溫暖,也可以帶來災難。根據(jù)羅伯特·弗洛斯特的詩《火與冰》,火足以毀掉這個世界。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人們用火來隱喻危險、麻煩、災禍、困難等不好的事物。
火是很危險的,例如:英語的playwith fire玩火自焚,out ofthe fryingpan intothe fir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the fat is in the fire現(xiàn)在要出大麻煩了;漢語的引火燒身、玩火自焚、趁火打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遠水救不了近火、風高放火等等,在這些詞語里,火隱喻了危險和麻煩。
火可以燒毀一切,帶來災難,因此也被用來隱喻災禍,比如漢語的水火無情、救民于水火、水深火熱、近火先焦;英語的fire and brimstone因為觸怒上帝在地獄中遭受的煎熬。
火也被看成是困難的象征,例如英語中的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經(jīng)歷許多困難,漢語中的上刀山下火海、赴湯蹈火等。
4.隱喻“戰(zhàn)爭、炮火、沖突”
戰(zhàn)場上總少不了火的存在,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的火藥,也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對戰(zhàn)爭、炮火、沖突的認知,也建立在對火的認知之上。
例如英語中的cease fire?;?、open fire開火,隱喻概念是CONFLICT IS FIRE;漢語也有?;?、開火、交火的說法。
英語中的between twofires腹背受敵,a baptismof fire戰(zhàn)火的洗禮,fire and sword殺人放火,尤指戰(zhàn)爭中的殘暴行為;漢語中的戰(zhàn)火連綿、烽火連天,都是戰(zhàn)爭、炮火的隱喻。
5.隱喻“成功、轟動”
不管在哪里,只要燃起火,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火的這點特性被人們用來隱喻成功、轟動。比如在漢語里,我們可以說:經(jīng)過春晚,小沈陽一夜之間火了;這家餐館的生意很火;英語里也有set the world on fire非常成功;set the Thames on fire做驚人之舉的說法。
6.隱喻“親近、融洽”
火是溫暖的,尤其在寒冷的冬天,人們很想靠近火取暖,因此火也被人們賦予了親近、融洽的意義。比如漢語里的打得火熱;英語里的get on like a house on fire雙方關系迅速融洽。
綜上所述,英漢兩個民族對火的認知有很多共同點?;鹪诤艽蟪潭壬霞仁茄谉岬?、光明的、引人注意的,又是危險的、無情的、具有破壞性的。在這些對于火的共同認知之上,英漢人民形成了相似的隱喻。
(一)漢語中火的獨特隱喻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蘊,獨特的中華文化將漢語中的火賦予了豐富多彩的隱喻意義。
第一,火急火燎、急如風火、火燒眉毛、十萬火急,隱喻緊急。這是因為在古時候,打仗是通過烽火臺放火來傳達緊急情況的,因此烽火的特征就作為源域投射到了緊急的目標域之上,形成了緊急是火這樣的概念隱喻。
第二,作為五行——中國古代哲學的五個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的火,被中國人民認為是和水相對應的一種要素,水火的關系是絕對對立的,火代表陰陽兩極中的陽,而水代表陰。因此,漢語中有很多形容對立的成語,例如:勢如水火、水火不容、不通水火等。
第三,火同時也具備關鍵時刻、真正考驗的意思,比如:真金不怕火煉、烈火見真金等,這是因為金屬的鍛造離不開火,用火對金屬的鍛造被隱喻為考驗。
第四,熊熊燃燒的大火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因此有了火樹銀花的隱喻,而這種光芒是很銳利的,因而又引申出了火眼金睛、舌鋒如火。
第五,火也有幫助的意思,例如:束缊請火,也就是搓麻為引火繩,向鄰居借火的意思,比喻求助于人。
第六,火耕水耨,是中國古代一種原始耕種方式,這個隱喻與中國社會的農(nóng)業(yè)文明是分不開的。
第七,隱喻像火那樣的顏色,一般指紅色,例如:朱鱗火鬣,如火如荼,而在英語中是用blood血來隱喻紅色的。
漢語里關于火的隱喻還有很多,不勝枚舉。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漢語中火的隱喻意義十分豐富,意蘊深遠,并且具有深刻的哲學意味,這些豐富多彩的隱喻反映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二)英語中火的獨特隱喻
英國人民與中國人民截然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與生活方式使他們也擁有自己獨特的隱喻。
1.火是充沛的精力的象征。比如fire in your belly對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準備精力與決心去做,a ball of fire精力充沛的人。這是因為,燃燒著的火具有熱能,熱能是能量的一種,被隱喻成充沛的精力。
2.火也有鼓勵的意義。例如:light a fire under sb.鼓勵某人工作更勤奮,fire sb.intosth.doingsth.鼓勵某人做某事。在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是為了給人類盜取火種而獻身的英雄,在西方哲學中,火是世界的本原,那么,取得火的人就能成為英雄,得到大家的崇拜?;鹪谖鞣绞澜绲牡匚皇刮鞣饺诵纬闪嘶鹨粯拥男愿瘢哂杏掠趧?chuàng)新的精神,因此火有了鼓勵的意義。
3.由于基督教的影響,火時常象征著對人類的救贖、洗禮,負擔著人類擺脫罪惡、超越自我、走向彼岸的功能。這樣的隱喻在西方經(jīng)典著作并不少見,例如但丁的《神曲》里面,火起著懲罰罪惡,凈化純凈的作用,而在《簡·愛》里,羅切斯特因大火而失去了莊園、左手和眼睛, 也有“耶穌以火為世人施洗禮”的意味。
上述英語中火的獨特隱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英國人民的文化、思維方式和宗教信仰,與中國人民有很大的差別。
英漢“火”的隱喻意義存在著同異并存的現(xiàn)象。英漢兩個民族基于相同的身體和生活經(jīng)驗,在對火進行認知時產(chǎn)生共性,形成了許多相同的有關“火”的隱喻,但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也使兩個民族產(chǎn)生了不同的“火”的隱喻。這些發(fā)現(xiàn)進一步驗證了人類的認知來源于身體和生活經(jīng)驗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認知語言學領域內(nèi)的隱喻研究,揭示了英漢兩個民族思維模式的差異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對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有一定的意義。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趙艷芳.認知的發(fā)展與隱喻[J].北京: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沈括.夢溪筆談[M].濟南:齊魯書社,2007.
AComparativeStudyofFIRE/HUO Metaphorsin English and Chinese
LIU Si-wei1,BAI Jie-hong2,DAI Ming-zhong1
(1.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Normal College of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2.Foreign Studies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Cognitive linguists argue that most expressions in language are metaphorical.Metaphors come from human’s daily life and bodily experience,and are also subject to their environment and culture.Fire/huo is a basic wor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and its metaphorical meanings in both languages have commonalities as well as differences.Do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IRE/HUO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can further testify the claim that human cognition is derived from daily life and bodily experience,disclos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nking patterns of the English people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ir cultural reasons and moreover,cultivate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wareness of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re/huo;metaphor;cognition;comparison
H03
A
1674-831X(2011)02-0115-04
2011-01-23
劉思危(1984-),女,苗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學助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研究;白解紅(1952-),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師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語用學與認知語言學研究;戴明忠(1970-),男,土家族,湖南永順人,吉首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研究。
[責任編輯:王佳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