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妮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法律解釋之社會學方法淺析
劉婧妮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法律規(guī)則可能存在聚合現(xiàn)象也可能競合還可能相互沖突,法律解釋就是化解這一尷尬處境的有效途徑之一。社會學法律解釋方法立足于法律的社會效果,社會目的或社會利益成為進行法律解釋的重
要尺度,但也并不否認法律自身的效果。社會學解釋方法有助于實現(xiàn)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法律解釋 社會學方法 社會價值
解釋學(Hemerneutics)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古希臘文中詞根是Hermes。Hermes是希臘神話中專司向人傳遞諸神信息的信使。為使凡人能理解,他對上帝的指令進行解釋、注解和闡發(fā),并翻譯成人間語言。
關于法律解釋的定義,學者們歷來有不同意見,在這里列舉具有代表性的幾種意見: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定義,法律解釋是對法律規(guī)范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等所作的說明;沈宗靈先生則認為法律解釋是對特定法律規(guī)定意義的解釋;陳春龍則認為法律解釋是對現(xiàn)行法律規(guī)范的含義和內容所作的理解和說明其目的是準確把握立法原意保證法律規(guī)范的正確執(zhí)行。
以上關于法律解釋的定義各有其各自的特點,但總結起來可以得出:首先都涉及法律解釋的主體,其次都涵蓋著法律解釋的對象問題,最后陳春龍的觀點中還包括了法律解釋的目的問題,依據其觀點法律解釋的目的是還原立法原意。但其中都沒有涉及法律解釋的社會學方法問題,法律解釋應遵循什么樣的規(guī)則。
中國古代社會,自秦朝以來,就有諸多有關法律解釋的文書,例如《法律答問》,以問答的形式對案情進行裁判解釋,“甲盜錢以買絲,寄乙,乙受,弗知盜,乙論何也·毋論”[1]等等。
漢代董仲舒以孔子《春秋》為綱本解釋法律,開創(chuàng)了“引經決獄”的先河。通過“引經入律”和“經義決獄”等法律解釋途徑,一方面,儒家思想得以全面、積極地影響中國古代法律,在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從經義中演繹成為具體的法律原則。[2]由此可見,儒家思想通過法律解釋這一中介,成為了具體的法律制度。法律解釋搭建了儒家思想與具體法律制度之間的橋梁。魏晉南北朝時期,法律解釋的典型代表就是張斐對《晉律》中重要法律名詞的解釋。法律解釋的內容趨于規(guī)范化、科學化,其重心不再是引經解律,而是著重于研究立法技術、法律運用、刑名原理、科罪量刑原則以及法律概念與術語的規(guī)范化解釋。[3]但是由于這一時期法律解釋的技術仍不完善,法律解釋方法并沒有成為體系。唐代隨著《唐律疏議》的頒布,我國古代的立法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法律解釋主要體現(xiàn)為注文和疏文。宋代的法律技術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例如總結司法審判經驗的《折獄龜鑒》、《棠陰比事》等著作。明清時代,法律解釋技術再一次提升,據楊鴻烈先生考證,明代有關法律的私注本,“至少也在數(shù)十本以上”。[4]清代,據不完全統(tǒng)計,私家注釋《清律》的就有百余家,一百五十多種注本,尚不包括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5]
依據王洪先生《法律邏輯學》一書中的觀點,司法判決的形成經歷了四個階段:事實推理、法律推理、判決推理以及法律論證。其中法律解釋貫穿于法律推理的過程中,法律推理中離不開法律解釋,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目標都是司法三段論中大前提的確定。
卡爾·拉倫茲認為:“假使以為,只有在法律文字特別‘模糊’、‘不明確’或‘相互矛盾’時,才需要解釋,那就是一種誤解,全部的法律文字原則上都可以,并且也需要解釋。解釋本身并不是一種——最后就借助盡可能精確的措詞來排除的——‘缺陷’,只要法律、法院的判決或契約不能全然以象征性的符號語言來表達,解釋就始終必要。”[6]由此可得,法律解釋可以使法律條文的內容更加具體化明確化,在法律事實和法律規(guī)范之間搭架,將抽象的法律條文適用于具體的案件事實。卡多佐在《司法過程的性質》一書中也指出:“會有需要填補的空白,也會有需要澄清的疑問和含混,還會有需要淡化——如果不是回避的話——的難點和錯誤”[7](P4),語言本身的開放性,導致法律語言也有開放性,存在不明確的模糊區(qū)域。
近年我國法律體系雖然日趨完善,但法律系統(tǒng)中還存在諸多相互沖突的地方,這類案件中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條文可適用于同一法律事實,這幾個法律規(guī)則可能存在聚合現(xiàn)象也可能競合還可能相互沖突,法律解釋就是化解這一尷尬處境的有效途徑之一。此外,法律規(guī)定由于其穩(wěn)定性導致其具有滯后性,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是將已制定好的法律應用在新發(fā)生的事實上,這就致使法律規(guī)范與事實之間的脫節(jié),已制定的法律不能解決新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例如上海發(fā)生的電視收視權訴訟,現(xiàn)有法律無法解決這類事項是否可訴。這時就需要通過法律解釋,找到適合案件的規(guī)則。
“方法”一詞源于古希臘文,原義是“遵循某一條道路”,指規(guī)定為了[8]實現(xiàn)一定的目的,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所采取的步驟。法律解釋實質上就是為了尋找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發(fā)現(xiàn)立法者的立法意圖以及結合當前社會環(huán)境重新理解法律規(guī)定背后的價值取向等等一些的邏輯推理活動。法理學界存在多種有關法律解釋的分類方法,各種分類方法依分類標準的不同從而側重點不同,本文試圖突破法律解釋的各種分類著重分析法律解釋之社會學方法。
社會學解釋方法,是指將社會學方法運用于法律解釋,著重于社會效果預測和目的衡量,在法律條文可能文義范圍內闡釋法律規(guī)范意義內容的一種法律解釋方法。[9](P236)自由法運動以及法社會學誕生之后,社會學方法進入法律解釋領域。社會學法學的創(chuàng)始人龐德把法律秩序所應保護的利益劃分為個人利益(直接涉及到個人生活,并以個人生活名義所提出的主張、要求或愿望)、公共利益(涉及政治組織社會的生活并以政治組織社會名義提出的主張、要求和愿望)和社會利益(涉及文明社會的社會生活并以社會生活的名義提出的主張、要求和愿望)[10],認為法律的首要目的是調節(jié)社會利益,法官判決的前提之一即要了解其司法判決所依賴的社會條件和產生的社會影響。法院的司法判決具有社會效力,因此在尋找司法判決可適用的大前提時一定要注意社會效果。首先,當一個案件存在多個可適用的法律規(guī)定時,究竟應適用哪一規(guī)定?從社會學方法的角度看,這時就需衡量這多個相互沖突的法律規(guī)定所體現(xiàn)的社會價值,通過價值衡量比較得出應適用的法律規(guī)定。其次,當一個法律條文有多種解釋時,而兩種解釋結果互相競爭,各有其理由,從法律上看都沒有錯誤。在難以判斷的時候可以采用社會學解釋方法。對兩種解釋的社會效果進行對比,采取社會效果較好的那一種法律解釋。卡多佐詳細的論證了這一觀點:“法官將何以得知什么時候一種利益已超過了另一種利益,我只能回答,他必須像立法者那樣從經驗、研究和反思中獲取他的知識;簡言之,就是從生活本身獲取”。第三,現(xiàn)實中存在著三段論中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清楚明確,但判決結果卻難以令人接受的情形。這時訴諸法律規(guī)定本身就無法解決這類問題,我國司法實踐中通過多個司法解釋化解這一矛盾,例如我國《刑法》修正案,將綁架罪的量刑幅度從原來的最低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降低到現(xiàn)在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這不僅有助于判決的可接受性,更為重要的是可有效防止犯罪人在綁架之后再采取進一步的加害措施。體現(xiàn)了我國法律解釋過程對社會效果的追求。再如2004年《憲法》修正案將原來的“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用。”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睆膽椃ǖ膶用嫔咸岢隽藢Τ鞘蟹课莶疬w等焦點社會現(xiàn)象的解決方法。在根本法上體現(xiàn)出我國法律對社會效果和目的的追求。第四,存在法律并未規(guī)定的立法空白點,就不能僅僅通過演繹推理或者類比推理解決,此時推理所依據的前提假設根本就不存在??ǘ嘧粽J為:“當需要填補法律的空白之際,我們應當向它尋求解決辦法的對象并不是邏輯演繹,而更多是社會需求?!盵7](P76)我們必須尋求一個可以當作真的而為現(xiàn)實主義接受的法律概念。[7](P79)
社會學解釋方法中社會目的或社會利益成為進行法律解釋的重要尺度。通過對法律解釋所產生的社會效果的預測,選擇最能體現(xiàn)社會目的的解釋。但是社會學解釋方法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社會學解釋應以文義解釋為基礎,“在文義解釋有復數(shù)解釋結果存在之可能時,方得進行社會學解釋”[9](P237),其次,社會學解釋依賴于解釋者本人對于社會效果的預測,這就難以保證此種解釋方法的完全客觀性,因此法官在進行解釋時應盡可能地排除個人的行為癖好或信仰偏好,卡多佐認為:“法官有義務服從人們已經接受的這個社區(qū)的標準,服從這個時期的道德風氣。[7](P67)”由此就產生了第三個問題,什么是已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道德標準?解釋者何以得知特定時期的社會目的?這就要求解釋者具有較高的法律職業(yè)素質,加強職業(yè)素養(yǎng),對社會現(xiàn)實充分認識,透徹理解社會價值和社會目的,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
社會學方法對社會目的的追求,本質上就是衡量社會利益,對個案中體現(xiàn)的社會價值進行對比評價。“法律概念之功能在于規(guī)范其所存在之社會行為,為貫徹其規(guī)范的功能,不僅不應忽略其規(guī)范目的,且應賦予規(guī)范使命,使其帶有‘價值’,其臻至當,惟有些概念,恒需由審判官于個案中斟酌一切事情始可確定,亦即需由審判官予以價值判斷,始可具體化,謂之不確定的規(guī)范性概念或不確定法律概念。”[11]法律價值沖突規(guī)則告訴我們法律的首要價值是自由,其次是正義,最后是秩序。當各個價值沖突時,可以為了前面的價值犧牲后位的價值。當同一位階的價值發(fā)生沖突時,可以為了個案的平衡突破價值位階。
例如在合同法領域,雙方當事人若明確約定了有效的協(xié)議管轄,當因一方不按約履行合同時,雙方就有權按照其協(xié)議管轄的約定選擇具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而不必嚴格按照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的強制性法定管轄提起訴訟。這一規(guī)定背后體現(xiàn)了對在民事領域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保護,在此案中自由這一社會價值就優(yōu)先于秩序受到保護。而在刑事領域中,更多存在的是強行性規(guī)則,任意性規(guī)則很少,案件當事人應當嚴格按照刑事法律的規(guī)定履行。例如我國《刑法》明確規(guī)定了信用卡詐騙罪的各種定罪和量刑情節(jié),并將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行為定為盜竊罪,將拾撿使用卡后并使用的行為定性為信用卡詐騙罪。在定罪時,就應該嚴格按照刑事法律的規(guī)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約定改變。此外,并非所有的民事法律都充分保護當事人意思自治,相關民事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有關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不允許當事人任意規(guī)定將其延長或變更,當事人雙方不得約定排除訴訟時效制度,否則約定無效。
因此可得,在具體案件中,究竟應該保護何種社會價值,不但與具體的案件事實情況有關,還需依據案件所觸犯的法律的性質以及具體法律條文所體現(xiàn)的社會價值。從而避免在適用法律過程中的極端化:僵化刻板地適用法律或者隨心所欲地適用法律。社會學法律解釋方法立足于法律的社會效果,但也并不否認法律自身的效果。社會學解釋方法有助于實現(xiàn)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高恒:《論“引經決獄”)),收入高恒:《秦漢法制論考》,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3]懷效鋒:《(中國律學叢刊)總序》,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楊鴻烈.中國法律發(fā)達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0.7.
[5]何敏:《從清代私家注律看傳統(tǒng)注釋律學的實用價值》,收入梁治平編:《法律解釋問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德]卡爾·拉倫茲:《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7][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8]嚴平.走向解釋學的真理[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18.
[9]梁慧星:《民法解釋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鄧正來、姬敬武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
[11]楊仁壽.法學方法論 [M].臺灣: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98.135.
Key works:legal interpretation;method of sociology;social value
An Analysis on the Method of Sociolog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LIU Jing-ni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100088)
Legal rules may have convergence and coincidence and even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and legal interpret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fuse the embarrassment.Method of sociolog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is based on the legal social effectiveness.Social aims and social benefi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dimension for legal interpretation,but don't deny the effectiveness of law itself.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sociology are helpful to integrate legal and social effectiveness.
D920.0
A
2095-1140(2011)02-0086-03
2010-12-20
劉婧妮(1985- ),女,陜西渭南人,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法律邏輯研究。
葉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