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玥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四平 136000)
鑒定結論質證與質量控制
王桂玥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四平 136000)
鑒定結論的審查判斷是鑒定結論適用的核心問題。鑒定結論內涵的“先天科學性”為它披上了天然的證據能力和較高證明力的外衣,但鑒定結論的生成性和主觀性要求當事人雙方應該對鑒定結論進行質證。質證程序有利于法官認定事實、約束鑒定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以及質量控制的實施。
鑒定結論;質證;質量控制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鑒定結論這一證據形式在訴訟中占據日益重要的位置。鑒定結論具有其他證據所無法相比的科學性,因此鑒定結論被視為當今的“證據之王”。我國司法實踐中對于鑒定結論盲目崇拜,賦予其先天權威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而忽視了鑒定結論的生成性和主觀性。如果當事人不能對鑒定結論進行正當質證,鑒定結論只經過形式質證,便轉化為最終的裁判結論,法官就可能錯誤認定案件事實,導致司法實踐中一些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因此,應該對鑒定結論進行嚴格質證。質證程序有利于法官認定事實,有利于約束鑒定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有利于質量控制的實現。
鑒定結論,又稱鑒定意見,是指鑒定人在運用科學技術或專門知識對訴訟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的基礎上提供的個人意見。
除了證據的一般特征之外,鑒定結論還具有以下三項特征:
第一,科學性。鑒定是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術方法來解決專門性問題。鑒定主體是具有專門知識的鑒定人,在我國通常需要具有法定資格;鑒定人需要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以解決證據的同一性、真實性問題。
第二,生成性[1]。鑒定的目的是提供專門性的鑒定意見。鑒定結論屬于科學證據,是鑒定人對普通的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等進行檢驗、鑒別、判斷和推論,屬于“二次開發(fā)”,最終生成“鑒定結論”這種科學性證據。
第三,主觀性。鑒定結論也稱為專家意見,是專家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術,對證據所做的一種評斷,鑒定人在評估判斷過程中由于受到主觀或客觀的影響,也可能出錯,會歪曲或錯誤地認定案件事實,這樣鑒定結論就帶有主觀性特征,它不具有實物證據那樣較強的客觀性。
因此,對于鑒定結論,也應像對待其他證據一樣,經受當事人的質證,并由法官進行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審查和判斷。
質證是雙方當事人在庭審中的一項主要活動。凡是用來證明所主張的案件事實的證據,都應在法庭上出示,由雙方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法官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鑒定人應當出庭接受當事人質詢。
鑒定結論的質證,是指在訴訟程序中,“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圍繞鑒定結論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問題進行詢問、質疑、說明、解釋、咨詢等,從而確定證據能力的有無、證明力的大小或強弱,最終使法官選擇其形成確信而決定采證與否的訴訟活動”[2]。鑒定結論質證的本質內涵在于由專家來解決證據的專門性問題。
鑒定結論的質證程序有利于當事人權利的實現;是法官審查判斷鑒定結論的保障,可以防止法官認證的隨意性;可以約束鑒定人的鑒定行為,制約鑒定人的工作態(tài)度,避免重復鑒定、多頭鑒定,提高訴訟效率,避免冤假錯案。
1.質證有利于約束鑒定人的鑒定行為和態(tài)度
鑒定結論是具有專業(yè)知識和經驗的專門人士出具的一種專業(yè)性意見,屬于一種意見證據,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鑒定結論能否正確反映案件真相,與鑒定人的鑒定行為合法和鑒定態(tài)度認真,鑒定人的高素質和良好的職業(yè)操守具有密切關系。如果鑒定人專業(yè)知識有限,工作態(tài)度散漫,或者職業(yè)道德低下,就可能直接出具錯誤的或者歪曲事實的鑒定結論,而一份錯誤的或者歪曲事實的鑒定結論,就可能會直接導致法官錯誤認定事實。因此,要求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證,可以對鑒定人心理造成一種事前威懾,防止其在鑒定過程中作不法鑒定不實鑒定,尤其是預防一些專業(yè)知識欠缺、職業(yè)素質過低或有意徇私舞弊的鑒定人出具錯誤的鑒定結論。
2.質證有利于法官審查判斷鑒定結論和認定事實
對鑒定結論審查判斷是訴訟適用鑒定結論的核心,法官正是在當事人雙方對專家證言的質證過程中理解專業(yè)問題進而認定事實真相的。在我國,質證程序強調法官的主動性,這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實,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但法官也極易左右鑒定人,使鑒定結論成為法官意志的產物。我國的司法鑒定人在某種意義上是法官的助手。對于法官而言,加強鑒定結論質證程序的完善具有兩方面意義。一方面,法官要想正確審查判斷鑒定結論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就應要求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證。通過當事人對鑒定人的質詢,法官能夠詳細了解鑒定結論所依據的科學原理、鑒定方法、鑒定程序,以及鑒定人的資格和素養(yǎng),這樣,法官才能對鑒定結論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作出盡量正確的審查和判斷。另一方面,鑒定結論在法庭上接受雙方當事人的質證,可以使送檢程序、鑒定過程、鑒定人、鑒定結構、鑒定設備、鑒定方法等公開于眾,接受當事人、法官、社會的監(jiān)督,法官的認證也將受到質證程序的影響,這樣可以防止法官認證的隨意性,避免庭審流于形式,從而有利于法官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做出公正裁決,實現定紛止爭的司法價值和維護社會秩序的社會目標。
3.質證有利于當事人雙方質疑證據的證據資格,維護自身程序性權利和實體性權益
在我國,當事人的質證過程還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當事人對鑒定人的發(fā)問必須經過法官的許可;鑒定人經常不出庭,法官往往代為宣讀鑒定結論等。這些情況嚴重限制了當事人質證權的實現。程序正義在庭審階段的體現之一,就是要求賦予當事人質證權。當事人向法庭提交證明己方主張的證據,同時還可以對“呈堂證供”提出自己的觀點,雙方當事人之間平等的質疑和競爭,有利于處于客觀中立地位的法官全面了解案情并做出公正裁決。對于鑒定結論這種科學證據,當事人仍然有權對其真實性、科學性和合法性提出異議,對其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果不允許當事人對鑒定結論進行質證,就不但損害了當事人的程序性權利,還不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實。
4.質證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率,實現司法公正
我國當前的鑒定體制存在諸多問題,如多頭鑒定、反復鑒定等。多次重復鑒定,纏訟不休,導致案件久拖不決,即使終審判決已經做出,當事人由于不滿鑒定結論仍然不斷申訴上訪,這無疑增加了訴訟成本,延遲了司法正義的實現。如果有完善的鑒定結論質證程序讓鑒定人出庭,讓雙方當事人充分地對鑒定結論發(fā)表觀點,全面提出質疑,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
我國的鑒定結論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缺乏嚴格的審查,鑒定人的出庭率極低。雖然我國三大訴訟法均規(guī)定一切證據必須查證屬實后,才能作為定案根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并經當事人雙方質證,未經質證,不能作為法官的定案依據,但是同時又允許對于未到庭的鑒定人的鑒定結論可以當庭宣讀。我國現行立法的這種模糊性規(guī)定,導致了司法實踐中鑒定人出庭率極低,鑒定結論很少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質證,對鑒定結論的適用就會在可靠性和合法性上出問題,進而司法判決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會遭受質疑。
我國鑒定結論質證程序存在以下缺陷:第一,鑒定人不出庭,導致被質證的主體缺失,鑒定人出庭難是我國庭審階段鑒定結論適用的突出問題。第二,質證的方式模糊不清,鑒定人可以親自到庭接受質證,也可以當庭宣讀鑒定結論,二者均不影響鑒定結論的證據資格。第三,質證雙方力量不均,使得質證程序具體操作困難。因為質證鑒定結論的一方往往由于欠缺專業(yè)知識而無法與持有鑒定結論的另一方——多為公訴方相抗衡,這樣,雙方力量不均就使得庭審質證無法形成勢均力敵之勢,不能進行實質性的質詢。另外,在質證活動開始之前,偵控機關就有權介人鑒定,而辯方則無權過問,其力量對比明顯失衡。第四,在質證內容方面,對鑒定結論的質證一般只要求對結論部分進行,質證時沒有像英美法系那樣的嚴格的質證規(guī)則,實踐中往往只是通過查看鑒定人執(zhí)業(yè)證書、詢問鑒定機構有沒有資質、查看鑒定資料的真實性、鑒定結論是如何得出的等方面來完成質證。對于結論之外的部分不進行質證,會導致質證的不全面。第五,在質證實踐中,如果一方當事人對鑒定結論提出質疑,法官很少繼續(xù)走正當的質證程序來解決問題,而是啟動重新鑒定程序,通過重新鑒定結論來回答質證中的疑問。這無疑是對質證程序的誤解。
就鑒定結論自身內涵而言,其先天的科學性并不能賦予鑒定結論以天然的證據能力和高證明力。原因在于:第一,鑒定結論是鑒定人依據自己的知識技能,對檢驗材料進行鑒別、分析后得出的判斷性結論。在這一鑒定過程中,鑒定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業(yè)務水平、專業(yè)經驗、職業(yè)道德和認識能力等主觀因素的影響。第二,鑒定材料在收集、送檢、保管、鑒定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可能存在被污染的可能,所以鑒定結論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應接受嚴格審查,不能因為其內涵的科學性而當然賦予其證據資格和高度的證明力。
綜上,“科學證據本身雖然具有科學性,但其仍然只是提交給法庭的所有證據中的一種,它只是證據鏈條中的一環(huán),并不具備任何預先的證明力。鑒定結論不是裁決,更不是‘科學裁判’,未必和真實相吻合,因此鑒定結論對法官沒有約束力”[3]。所以要嚴格鑒定結論的質證程序,從細微處為實質質證程序構建可操作性的具體規(guī)則。
我國鑒定結論質證程序的完善,主要是應從“示證質證”轉向“實質質證”[4],通過抑制鑒定人出具鑒定結論的主觀性,約束法官審查判斷鑒定結論的隨意性,實現當事人質詢鑒定結論的公開性和公正性,確保鑒定結論的科學性和中立性,以促進鑒定結論的訴訟價值的實現。
1.鑒定人應在事實上出庭
鑒定人應等同于證人身份,因為鑒定人出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事實認定者查明案件真相做出公正裁決,因此,鑒定人出庭制度類似于證人出庭制度,具體而言應該明確規(guī)定鑒定人出庭作證的義務,不出庭作證的后果和強制措施,出庭的例外情況,以及出庭作證的經濟補償制度。實行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可以通過鑒定人出庭說明、解釋、答復鑒定結論的有關內容,揭開鑒定結論技術科學的“神秘面紗”。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允許通過宣讀鑒定結論的方式代替出庭接受質詢。
2.在質證方式上,質證應該是以當面詢問的方式進行,而不能是宣讀方式進行
我國當前的刑事訴訟對于質證的方式規(guī)定主要體現在《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一百五十七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八條、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百四十八條;在民事訴訟方面,主要體現為《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一百二十五條,以及《關于民事證據若干規(guī)定》的第五十條等。這些規(guī)定均是原則上要求鑒定人出庭作證,又為不出庭的鑒定人出具的鑒定結論提供了當庭宣讀的作證方式??梢哉f,如果采用當庭宣讀的作證方式,就使得鑒定結論質證無法實質進行,既損害了當事人當庭的質證權,又不利于法官審查判斷鑒定結論和確定案情。
3.雙方當事人應該在庭前進行充分準備,保證質證的有效性
第一,讓當事人在質證前有充分的準備。審前準備程序有利于增強當事人雙方庭前的溝通。在鑒定結論科學化和采信標準復雜化的背景下應當給予當事人進行充分審前準備的機會。我國的鑒定結論很少在庭前展示,即使是有展示,也只告訴一下最終結論,對鑒定人的資格、鑒定機構的資質、鑒定方法等一概不談。有些法院的做法是把鑒定書密封著拿進法庭,在開庭時宣讀,當事人庭前根本不知道鑒定結論的內容,也就無法展開有針對性的質證。第二,雙方當事人應該聘請專業(yè)人士為質證提供專業(yè)知識方面的幫助,尤其是當事人應該在事前尋找相關專業(yè)的專家進行專業(yè)協(xié)商,專家和己方律師一起工作,共同商討策略[5]。應在庭前做足功課,使得庭審上能夠充分有效地質疑鑒定結論的合法性和真實性。只有當事人之間能夠平等競爭,才能促進鑒定質量的提高,進而促進案件事實的發(fā)現。
質量控制(QC)是Quality Control的簡稱,可翻譯為標準化、品質控制、質量管理、質量控制。在2000年版的GB/T19000-ISO9000標準中,質量控制是質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滿足質量要求;其目的是為了使產品、體系或過程的固有特性達到規(guī)定的要求,即滿足顧客、法律、法規(guī)等方面所提出的質量要求(如適用性、安全性等),所以,質量控制是通過采取一系列的作業(yè)技術和活動對各個過程實施控制的。在我國的法庭科學領域,標準化管理工作總的發(fā)展是滯后的。我國于1990年4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標志著我國物證鑒定的質量控制的開端。雖然我國在這方面目前已經進行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和國外的質量控制相比,還存在諸多不足。為了保證鑒定結論的準確、客觀、可靠,我國在借鑒美國等先進國家經驗的基礎上,法庭科學的質量控制工作正在建設之中,大致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鑒定程序的規(guī)范化,鑒定機構的完善,鑒定人員素質的提高和鑒定標準化的建設。
質證和質量控制關系密切。質證有利于質量控制,質證是質量控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一般認為,質證的主要內容有:鑒定人的資格、業(yè)務能力;鑒定結論的形式要件,例如鑒定書的書面格式,鑒定人的數量,鑒定人是否簽名蓋章等;鑒定資料的來源,例如檢材、樣本的來源,其提取、固定和保全的方法;鑒定所依據的科學原理、鑒定方法、步驟和程序;所使用的儀器、設備是否先進等??梢?,質證的這些主要內容幾乎就是對鑒定程序、鑒定機構的設備和資質、鑒定人員的素質和資格,以及鑒定過程是否滿足標準化要求等質量控制內容的質詢。所以說,質證的順利有效進行,能夠促進質量控制的建設,是質量控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物證鑒定的質量控制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霸谖镒C鑒定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通過標準化進行管理和控制。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失控,都可能導致最終鑒定結果的錯誤。因此,對于物證鑒定的質量控制應當是全過程的。”①參見劉耀院士于2006年5月10日在中國政法大學名家論壇之第9講“物證鑒定的質量控制與法庭科學技術標準化”的講座內容。而庭審階段的質證恰恰是對這一全過程的監(jiān)督和審查。任何缺乏監(jiān)督和審查的事業(yè)都有偏離正軌的危險,就如同任何權力都有被濫用的風險一樣。因此,質證對于質量控制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綜上可見,重構我國的質證程序應當以強化鑒定結論的實質質證為目標,使庭審始終緊緊圍繞控辯雙方爭執(zhí)的鑒定結論有無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強弱這個基線,將法庭調查的重點由示證轉移到質證,并由形式質證深化到實質質證方面來,確保質證活動更富實效。與此同時,質證程序的重構和完善,將促進質量控制工程的建設。質證是保障我國司法案件質量提高的關鍵。
[1]張保生.證據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2]樊崇義,郭華.鑒定結論質證問題研究(上)[K].中國司法鑒定,2005,(3).
[3]王桂玥,朱婷.論科學證據的審查判斷和采信——以鑒定結論為視角[J].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9,(5).
[4]郭金霞.鑒定結論適用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4.
[5]James G.Speight.The Scientist or Engineer as an Expert Witness,CRC Press Taylor Francis Group,Boca Raton London New York,126.
Examination of Expert Conclusion and Quality Control
WANG Gui-yu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Jilin China 136000)
To examine expert conclusion over evidence is the key poi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vidence.The expert conclusion connoting admissibility and probative force needs quality examination in regard to the generating and subjectivity of the conclusion.To examine the conclusion is conducive to the affirmation of facts by the judge,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experts regarding their attitude and acts,and to the enforcement of quality control.
Expert conclusion;Quality examination;Quality Control
D926
A
1008-2433(2011)04-0087-04
2011-05-12
王桂玥(1981—),女,吉林農安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2010級證據法學博士研究生,吉林師范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