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敏,王利軍
(河北經貿大學 法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教育教學研究
論法學教育之改進
武建敏,王利軍
(河北經貿大學 法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目前的法學教育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單一的知識化和專業(yè)化的教育路徑方面,這種教育路徑在過去很長時間內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問題也日益暴露。針對這種現象,應該加強對法科學生進行真正的理論訓練和實踐訓練,理論訓練和實踐訓練是內在統(tǒng)一的。知識化和專業(yè)化本身并不意味著理論訓練,當下的法學教育不是理論講多了,恰恰是缺乏理論。同時也要加大實踐訓練的力度,但實踐訓練本身就應該內在地包含著理論訓練。在此基礎上,法學教育還必須注重法科學生的素質教育,尤其是精神的培育,這將會對中國法治建設發(fā)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法學教育;理論訓練;實踐訓練
當代中國的法學教育嚴格來說,始自于19世紀70年代末。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法學就走向了知識化與專業(yè)化的發(fā)展路徑,應該說這種法學教育的模式為中國法治事業(yè)的發(fā)展與完善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人才,而且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這種法學教育模式對于一個后發(fā)展法治的國家來說具有很強的合理性。但是,法學教育發(fā)展到今天,知識化與專業(yè)化的法學教育模式已經日益表現出其自身所固有的問題。法律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知識領域,單純的知識化教育模式難以培養(yǎng)法律實踐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實踐性思維與充滿著合理性表達的法律論證能力,因此知識化與專業(yè)化的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進已經迫在眉睫。
如果對當前的法學教育模式進行概括,則其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是知識化與專業(yè)化。全國各個大學法學院、政法類院校的法學教育基本上所采取的就是這種教育路徑,它們往往對法學院的學生進行各個部門法的專業(yè)知識訓練,這種訓練涉及的幾乎是所有的部門法,同時開設一些理論法學的課程,包括法理學、法學方法論、法律邏輯學以及中西法律史。當然能夠真正開設出這些課程的法學院是好的法學院,而同時又有很多新成立的法學專業(yè)以及三流院校的法學院往往連一些非常重要的部門法和理論法學都開設不出來。比如在部門法中有一門課程叫做證據法學,這該是任何學習法律的人都必須有一定知識積累的學科,但是可惜的是中國很多大學的法學院根本就無法開設出來,法學所要培養(yǎng)的是大多數學生將走向法律崗位,那么想想看,一個要去當法官的人不懂得證據法,又如何能夠當好法官呢?部門法都存在這樣的現象,那么何況一些理論法學呢?法理學一定是每個法學專業(yè)都能開設出來的課程,但是法學方法論、法律邏輯學以及中西法律思想史呢?①并不是所有的大學都能開設這樣的課程。其實法學教育不能僅僅開設這樣的法學課程,還需要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訓練。連最起碼的法學課程都難以開設,更何況那些跨學科的重要課程呢!
其實法學教育中課程的開設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為關鍵的其實還是相關的課程沒有高水平的老師來進行講解,對于大多數本科生來說,他們都需要老師的點撥,需要老師用思想與理論去啟發(fā)指導他們的思維方式。但除了全國那些為數不多的法學院和政法類院校之外,真正能夠做到這種要求的法學老師又有多少呢?一個學科的教育并不是僅僅將書本上的東西表達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思想的啟發(fā)、理論的訓練以及對問題的深入把握和理解,也許很多法學教師都能夠把書上的東西講清楚,但法學教育作為一種訓練人的思維的教育模式,不能夠停留在簡單的知識清晰的水平上,否則將沒有法學教育的存在必要,大家在家里自學也完全能夠理解法學學科書本上的知識。所以我們的法學教育實際上很缺乏人才,缺乏真正地將自己奉獻給法學教育事業(yè)、奉獻給學生的優(yōu)秀的法學教師。法學院教學質量的高低并不是要看有多少名教授,而是要看真正能夠把課講得精彩的教師到底占有多大的比例,要看這些教師是否能夠對學生將來的職業(yè)生涯產生強大的影響、能否讓一個學生在多年之后還念念不忘。這需要法學教師有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知識基礎與經驗智慧,他們要為學生提供的是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所要培育的是未來法律人的整體素養(yǎng)。
目前的知識化、專業(yè)化的法學教育模式不僅缺乏理論的訓練,而且缺乏實踐的訓練。②大多數法學院都會與若干法院等實踐部門有固定的聯系,這些單位是法學院學生的實習基地,但這種實習的效果又如何呢?多數法學院將實習看作是走過場,③帶隊老師也難以深入地與學生一起探討在法律實踐中所遭遇的問題,從而難以讓學生在法律實踐中訓練自身的實踐能力,更不用說培育學生的經驗智慧了。因此,我們目前的知識化與專業(yè)化的法學教育模式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貧乏,而錯將書本當理論,誤把實習當實踐,這是目前法學教育必須克服的問題。
知識化、專業(yè)化的法學教育模式需要改進已經無需贅述,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來加以改進。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進要克服單一的知識傳授的教育思路,需要堅持一些基本的原則,這些原則來自于法律以及法律實踐這一事物的本性,因而具有符合事物本性的合理性價值。
書本上的東西并不當然地就是理論,理論必須具有一種說服的價值、論證的力量,不僅如此,理論還具有培育人們思維方式、開闊人的視野的功用。法律是一項論證的事業(yè),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即使一個小小的法律決定都需要論證,需要能夠說服他人,而理論恰恰是一種論證的力量,人們能夠從理論上獲得一種被說服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使人們持久地對法律產生信任。中國法學界缺乏自身的自主性理論,但這并不是我們拒絕教育理論化的理由,我們可以嘗試地講授西方的理論,講授傳統(tǒng)社會的理論,還可以講授其他學科的理論。而且這樣的理論的傳授往往可以起到訓練法學學生整體素養(yǎng)的功能。理論性原則并不忽略實踐,而理論本身恰恰是最高的實踐,思辨是實踐在人的思維中的演繹和表達。理論對人的思維的訓練是任何其他方式都無法取代的,但我們一定要明確理論絕對不等于法學教科書,相反我們的法學教科書根本就不具有真正理論的價值,否則我們的法學就不會匱乏自主性價值了。
法律本身就是實踐性的,無論是法律問題的發(fā)現,還是法律的發(fā)展動力,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都是來自于實踐的推動。法學本身即為實踐理性的表達,既然是實踐性的學科就不能單純地從書本到書本,而要深入到現實的法律生活之中,了解法律運行的基本狀態(tài),理解發(fā)展法律的重要動力。一旦人們將視角從知識轉向實踐,將會深刻地理解法律的真諦,從而推動法律知識的轉型。法律實踐不與真正的理論構成矛盾與沖突,而與簡單的書本知識存在一定的緊張關系,這種緊張關系的克服不是要讓實踐遷就書本,而是要讓書本在實踐中獲得發(fā)展。書本知識必須反映這個時代法律實踐的整體需要,實踐所創(chuàng)造的是真知,真知的價值在于其能夠滿足實踐合理性的需要。我們并不能忽略書本知識的傳授,但書本上的法律知識必須是在實踐上具備合理性基礎。我們需要21世紀的中國法學教材,但這些教材必須能夠回答中國實踐中提出的問題,否則何談21世紀呢?
法學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教育本身,而是要法學院的學生更好地走向法律實踐,解決法律實踐中提出的問題。但法律實踐中的任何問題,都不單純是一個法律問題,而可能同時是哲學、政治以及社會的命題。單一的法律知識根本將無法應對來自實踐的問題,因此法學教育當注重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培育的是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它不僅包含了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實踐素養(yǎng),而且還包含了他們所應當具備的道德素養(yǎng),甚至精神魅力。
法學教育的改進與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說它需要不斷地調適和發(fā)展,而就目前來講,法學教育改進的具體路徑可以從理論課程的設立、法律實踐的實質化以及素質教育觀的確立等幾個方面來加以思考。
法學教育中的理論訓練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任何一門部門法中都包含了豐富的理論,這些理論需要法學教師真正地教授出來,要把這些理論當理論,而不能把這些理論當知識。如果一旦理論被當作知識來傳授,理論就難以發(fā)揮其訓練人的思維和培育人的論證能力的重要價值。④二是法學教育中有一些理論性的分支學科,這些學科是訓練學生理論思維的重要場域。⑤法理學、法哲學、法社會學、法學方法論、法律邏輯學等都是理論性學科,是訓練學生理論性思維的重要內容,如果法學院開設不出這樣的課程就根本不能承擔法學教育的使命。中國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現代西方法哲學是史論結合的理論性學科,它們不僅本身具有理論的價值,而且還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統(tǒng)一的重要規(guī)律。這些理論性學科不僅對于學生把握和理解理論本身,而且對學生理解部門法,甚至發(fā)展和完善部門法具有重要意義。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等理論訓練也有利于培育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尤其是哲學作為一種論證的理論體系更具有長久的價值,因此法學教育中也要滲透哲學訓練。
這些道理說著很簡單,但要想真正做到實際上是很艱難的。如果說對于一個綜合性大學,尤其是著名的綜合性大學而言,實現這樣的理論訓練目標如果可行,那么對于一個省屬的非綜合性大學而言,要做到真正的理論訓練則是異常艱難的。綜合性大學法科學生理論思維的訓練得益于學校的整體氛圍,諸如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你就不用說哲學系有著強大的理論資源,即便是法學院本身就有著很強的理論實力,比如沈宗靈教授、武樹臣教授、朱蘇力教授,他們的理論功底都很深厚,從他們的課堂上自然可以獲得更多的理論訓練,還有即便是部門法的陳興良、陳瑞華等教師也有著很強的理論功力。更何況法科學生還可以到哲學系去進行哲學思辨訓練,到社會學系去進行社會學理論陶冶,當然還可以到政府學院進行政治學理論訓練,至于經濟學就更不用說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領域匯聚著中國最出色的經濟學家。所有這些恰恰是我們地方大學所不能及的,地方大學尤其是地方的非綜合性大學可能更多地依靠教師的自覺以及法科學生自身的努力,因為理論是可以自我訓練的。
法律實踐不能在大學法學教育中被簡單地轉化為法學實習,更不能理解為走過場。法學教育需要的是讓學生深入到法律的活動過程之中,了解法律到底是怎么運行的,為學生解答在實踐中所遭遇的各種法律以及與法律相關的問題,從而使他們更加深切地理解法律的意義。為此,應該將現在通行的法學實習改變?yōu)榉蓪嵺`,將短暫的幾周實習改為一個學期的法律實踐。在這樣的法律實踐中由老師帶領學生一起觀察現實,分析現實,研究現實所提出的各種法律問題,同時對現實中的疑難問題進行深入地探討與思考。這種法律實踐來自于生活世界的事實,也符合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認識論原理,同時契合法律之生命在于實踐理性的真理性判斷。
既然所謂的實習并不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實踐素養(yǎng),那要么是取消實習,要么是加大實習的比重。因此,我們有一個建議,這個建議不是取消實習,而是加大實習的比重。也就是說可以嘗試用一個學期去實習,這個學期就讓學生自己呆在法院、檢察院等司法實踐部門,讓他們天天與具體的案件打交道,甚至讓他們一起參與案件的討論,當然他們不可能有決策的權力。當然,如果真的決定拿出一個學期去作為法科學生的實踐,那么必然會遇到一些相應的問題,比如它需要重新安排課程,實際上就是要盡量縮減課程,其實法學院是不需要那么多課程的,課程多既是浪費老師的資源,也是浪費學生的資源,更容易在學生中產生對勉強開設的課程的不滿,影響法學院教師的形象!另一個方面就是經費問題,這個必須認真研究,但我們覺得經費應該不是一個特別難以解決的問題。
知識的傳授、理論的訓練、實踐的磨煉都是培育學生綜合素質的表現方式,除了這樣的途徑之外,還必須對學生加強道德素養(yǎng)的熏陶,但是道德教育不能進行說教,這并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夠在課堂上做到的,只有那些自身具有高尚道德的教師才可能將優(yōu)良的美德傳遞給學生。我們需要像楊昌濟那樣的先生和蔡元培那樣的校長!每個法學教師必須有一種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真誠與情感啟迪學生的心靈!
我們更主張法科學生均具有一種精神,那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精神的訓練將不僅有助于法學院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增進,而且也必將對整個中國的法治進程產生強大的影響,在法治匱缺的狀態(tài)下,也許精神是推動法治在困境中前進的唯一慰藉!
注釋:
①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即便這些課程能夠開設,但是由于任課教師并不具備這方面的素養(yǎng)也會使得這些課程平淡無味,不能給人以良好的期待滿足感。比如很多學校開設法律邏輯學這門課程,但由于將其講授為形式邏輯學,便使得法律邏輯學不能真正發(fā)揮認知法律的功能,需要知道法律邏輯學是以實踐理性為基礎的將形式與內容有機統(tǒng)一到一起,并為法律論證事業(yè)服務的知識理論體系,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最多無非是讓法科學生了解一些用途不大的形式邏輯的一些格式而已。再比如西方法律思想史,很多學校雖然開設該課程,但其講授的西方法律思想史無非是照本宣科而已,比如講亞里士多德,多數教師都是從《政治學》出發(fā),但豈不知亞里士多德真正的法哲學思想的精華是體現在《尼各馬科倫理學》當中的。諸如此類的例證告訴我們,還是應該提升法科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才可能有對學生的高水平理論訓練。
②其實理論和實踐是內在統(tǒng)一的,缺乏理論訓練必然意味著缺乏實踐訓練,缺乏實踐訓練必然意味著理論的匱乏。理論本身就是一種實踐,而且是最高的實踐,如果理論本身不是實踐,那么理論就是沒有意義的;實踐本身也是理論,而且是最高的理論。而理論和實踐的共同的最高表現則是實踐智慧,在這個意義上,法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種實踐智慧。最近鄭永流教授出版了一本論文集,主標題叫做《法是一種實踐智慧》,這本書我尚且沒有閱讀,所以無法得知鄭永流教授與我所講的實踐智慧是否從相同的意義上談的,但無論如何法學界撇開單純的知識體系,而尋求實踐智慧,表明法學研究正在走向成熟,也表明中國法學家已經開始了自主性理論的研究。
③其實目前大學法學專業(yè)的實習并不是真正的實踐,由于實踐和理論并不是分立的,所以實踐本身是與理論融合為一體的。理論的訓練就是實踐的訓練,實踐的訓練就是理論的訓練。但目前我們的實習其實僅僅是實習,目的僅在于獲得一些感性的材料而已。
④很多人認為部門法學是“實踐法學”,這完全是一種誤解,部門法學也是一種理論。比如民法就是理論性很強的法學學科,我們的民法學研究之所以不是那么令人滿意,恰恰是因為民法學的研究現狀缺乏自身的自主性理論,與民法學的要求相距甚遠。
⑤把這些學科稱之為理論性學科,也僅僅是相對而言的。比如法哲學始終是真正的理論,又是真正的實踐。我們從馬克思的法哲學就能感受到這一點,無論是他的人本學的法哲學,還是其經濟學的法哲學在本質上既是一種理論,又是一種實踐,“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是完全統(tǒng)一的。有人認為法理學遠離實踐,其實這是不懂得法理學的結果,真正的成熟的法理學本身恰恰是一種實踐,它遠高于某些部門法知識的實踐價值。
On the Improvement of Law Education
Wu Jianmin Wang Lijun
The current law education has noticeable limitations,mainly lying in the one-fold education route of knowledge and specialization,which exerted the importance over a long time in the past with more problems arising,however.To solve the problem,we shoul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on law learners,which are united inherently.Knowledge and specialization do not mean theoretical training.The current law education is not theory-dominated,but lacking in theory.In the meantime,practical training should be reinforced.However,practical training itself contains theoretical training.In this case,law education must emphasize quality education of law learners,spiritual cultivation in particular,which will play a prompting role in China's legislative construction.
legal education;theoretical training;practical training
G40
A
1673-1573(2011)02-0073-04
2011-05-26
河北經貿大學2010年度教學研究重點項目
武建敏(1969-),男,河北內丘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法律思想史、司法行為理論與法哲學;王利軍(1971-),男,河北灤平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法基礎理論、金融法學。
責任編輯、校對:焦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