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 娜
(集美大學,福建 廈門 361021)
新世紀詩歌的回歸與融合*
——從 “中間代”詩群 “命名”現(xiàn)象談起
余 娜
(集美大學,福建 廈門 361021)
從民間詩歌刊物走向正式出版物,“中間代”詩群的“命名”行為傳達出鮮活的現(xiàn)場感,“命名”行為本身所擁有的詩學意義和文化意義豐富深刻,昭示了時至今日詩歌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回歸文學本位。同時,“中間代”詩群的 “命名”行為連結了 “民間”和 “官方”的文學力量,顯現(xiàn)出二者互補融合的詩歌發(fā)展趨勢,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體現(xiàn)當代詩歌發(fā)展趨向的新的美學風格尚未成熟,詩人和詩尚處于摸索和調(diào)整的時期。
“中間代”;命名;意義
20世紀末以來,文壇上 “命名”熱潮此起彼伏,漸趨邊緣化的詩歌也以多次的“命名”行為再度引人關注。詩歌在臨近世紀末時的升溫,不是因為詩歌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質(zhì)的明顯提升,而是與 “知識分子寫作”、“民間寫作”、“下半身寫作”等一些熱鬧的名稱討論有關。在公眾眼中產(chǎn)生危機的詩歌,在另一種狀態(tài)即民間刊物中卻生氣勃勃,不斷有民間選本問世,詩人們命名自身、編選詩集包含著強烈的展示詩人群體進入文學秩序的意圖。其中規(guī)模較大、影響較廣的,當屬 “中間代”詩群的 “命名”。
2001年由安琪、黃禮孩在編選《詩歌與人——中國大陸中間代詩人詩選》時直接促成的“中間代”“命名”,被用于概括當下“出生于六十年代,詩歌起步于八十年代,詩寫成熟于九十年代”[1](P2308)的詩人,發(fā)起人是這樣指認 “中間代”稱謂的:“一、積淀在兩代人中間;二、是當下中國詩壇最可倚重的中堅力量。它所暗含的第三種意義是:詩歌,作為呈現(xiàn)或披露或征服生活的一種樣式,有賴于詩人們從中間團結起來,摒棄狹隘、腐朽、自殺性的圍追堵截,實現(xiàn)詩人的天下大同?!盵1](P2307)“中間代”這一詩人群體名稱的提出,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些詩人們推銷自我的主動意識。發(fā)起人安琪直言不諱:“禮孩和我做這本書是有野心的,我們希望藉著本書的編選與出版為沉潛在兩代人陰影下的這一代人作證?!盵1](P2306)
目前,“中間代”這一稱謂在詩人和公眾中基本取得共識。2001年,由福建民刊《第三說》主編安琪和廣東民刊《詩歌與人》主編黃禮孩編選的《詩歌與人——中國大陸中間代詩人詩選》標志著“中間代”正式 “命名”,而 2004年 6月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間代詩選》則表明 “中間代”詩群的命名在某種程度上進入了文學秩序。一個名稱得到公認并最終進入秩序,從一部印刷精良的大型民間詩歌選本到正式出版的詩歌集,“中間代”詩群的“命名”過程遠非想象中的直線跳躍?!爸虚g代”詩群的 “命名”的完整過程,其實也是當下多姿多彩的文化種群生存的一種狀態(tài)。
作為一次對詩人群體的 “命名”,“中間代”詩群的 “命名”行為對詩歌乃至文學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詩歌與大眾的關系、詩歌建設和文學回歸本體這三個方面。
“中間代”詩群的“命名”把人們拉回到詩歌現(xiàn)場。從 “命名”念頭萌發(fā)到民間詩歌刊物的選本再到正式出版詩集,“中間代”整個命名行為逐漸從民間詩人內(nèi)部擴展到公眾視野,在詩歌圈內(nèi)圈外都引發(fā)了不小的熱潮。曾經(jīng)遠離詩歌的人們意識到當下仍有詩歌和詩人存在,于是開始關注當下詩歌,接近詩歌。
“中間代”詩群的“命名”對當下詩歌的存在具有積極的建設意義?!丁粗虚g代詩全集〉郵購啟事》中出現(xiàn)的一句話——“這是一次對中國詩歌的重新梳理”,的確是對這次“命名”行為頗為中肯的評價。上世紀末那次激烈的詩歌論爭泛化為詩人爭論之后,殘局難以收拾,詩界壁壘林立、成見叢生,詩歌自身發(fā)展遇到了很大的障礙?!爸虚g代”詩群的“命名”以文本創(chuàng)作與理論嘗試進行詩歌秩序重建,有效地糾正了“第三代”詩歌運動以來的運動高于創(chuàng)作的思維定勢。同時,這次涵蓋眾多詩人的 “命名”不再有前幾年詩界惡劣的“圈地特征”,而是包容寬泛,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詩界矛盾,促進詩人彼此了解交流,為詩歌發(fā)展營造了一個相對平靜的氛圍,顯露出回歸詩歌的良好趨勢,有利于詩歌尋找到新的起點。
“中間代”詩群的“命名”顯示出詩歌發(fā)展已獲得越來越多的獨立。文學一旦被涂抹上太多色彩,它的本來面貌就會變得模糊不清,過于擴大的社會功能將漸漸地銷蝕掉文學珍貴的獨立性質(zhì)?!拔逅摹币詠硇略娛亲鳛橐环N社會活動工具而存在的,許多創(chuàng)作活動都注入了文學以外的目的,成為或反對封建接受新近思想的載體,或鼓動宣傳革命的號角,或形象解說政策的普及園地?!靶聲r期”的詩歌不論是 “歸來者的歌”還是“朦朧詩”,都背負著沉重的歷史、政治枷鎖,控訴、反思、憧憬同出一源:政治意識形態(tài)?!暗谌痹娙艘浴艾F(xiàn)代詩歌運動”的方式反抗傳統(tǒng)詩歌美學原則,反抗 “朦朧詩”占據(jù)主導的詩歌秩序,企圖在沖破既成秩序、摧毀所有傳統(tǒng)的行動中自行建構。“第三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盡管不具有前代詩人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但功利性意圖仍顯而易見,詩歌還是充當了工具。20世紀 90年代之后,文學逐漸脫離體制束縛,附加的社會功能逐漸減弱,文學越來越凸顯自身。詩歌在此時進入了業(yè)余愛好者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與政治主流意識形態(tài)更加疏離,進一步取得獨立地位?!爸虚g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活動集中在同人性質(zhì)較強的民間刊物上,很少附帶詩歌之外的特殊要求,基本上處于自由狀態(tài)。在 “中間代”詩群的 “命名”過程中,“命名”發(fā)起者大力宣告的是總結一代人詩歌,爭取進入文學史,沒有鮮明的政治、經(jīng)濟等附加任務;而且 “命名”中的理論探討、選本出版等都圍繞著詩歌自身,不涉及社會問題;命名過程也沒借助任何政治力量,完全由詩人們?nèi)珯嘭撠?。幾次挫折之后最終完成命名。相較于之前的當代新詩發(fā)展而言,由詩人一手操辦的“中間代”詩群的“命名”顯示出時至今日,詩歌發(fā)展遠離政治體制,某種程度上回歸文學本位。
社會中一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總是和周圍的事物發(fā)生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相互影響,只有將之放置在廣闊的背景上,才能清楚地認識此事物,準確地判斷其真正位置?!爸虚g代”詩群的“命名”之路中涉及到許多文化因素,如官方紙質(zhì)媒體、公共網(wǎng)絡空間、商業(yè)文化公司、民間刊物、民間詩人等?!懊耖g”和“官方”兩大文學力量通過“中間代”詩群的 “命名”行為而聯(lián)系在一起,它們之間構成了復雜微妙的關系,在這關系之中蘊涵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并顯示出詩歌發(fā)展的真實狀況。
探討“中間代”詩群“命名”過程中的“民間”與“官方”的文學力量的關系,可以借用法國思想家布爾迪厄的文學場理論。布爾迪厄用 “場”來描述一個由擁有不同權力或資本的團體或個人構成的關系網(wǎng)絡,進行 “關系分析”,并指出 “作為潛在的和活躍的力量的一個空間,場還是那些保存或改變這些力量之構造的斗爭的場”。[2](P147)“中間代”詩群的命名行為從民間狀態(tài)走向官方形式,可以看作是在文學場內(nèi)、民間狀態(tài)下的文學與官方公開中的文學之間的互生互存又此消彼漲的關系體現(xiàn)。民間狀態(tài)下的文學同官方公開中的文學都處于同一個大的文學場中,一起受到 “政治場”、“經(jīng)濟場”的擠壓,它們按照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構成相依相生的關系。但由于所處的狀態(tài)迥異,在場內(nèi)地位不同,位置占據(jù)者的力量不均,二者之間處于或隱或顯的爭奪中。
1.民間文學力量與官方文學力量相依相生
當代的民間詩歌刊物從《今天》肇始,發(fā)展至今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當初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針鋒相對的姿態(tài)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尋蹤影,民刊不再被視為異端,更多的是作為詩歌同人之間交流共鳴的 “聚會”,與官方刊物曾經(jīng)的對抗關系則趨于融合、互補。產(chǎn)生這樣的變化,是因為文學場由對抗政治場轉向對抗經(jīng)濟場。
民刊作為社會思想異端、觀念先驅的那個時期,官方公開文學仍圍繞著政治,還未回歸文學自身。較早意識到文學性的民間文學走向自主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抵制住來自強大的政治場壓力,包括官方公開文學的施壓。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入進行,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解體,文學開始努力回復自身。在追求文學性方面,此時的官方公開文學與民間文學達成一致。社會進入市場經(jīng)濟化轉型之后,文學場受到的擠壓主要來自經(jīng)濟場,而不是以前的政治場了,相應地,反抗對象也從政治場轉變?yōu)榻?jīng)濟場。20世紀 90年代以來,文學特別是詩歌日益邊緣化的現(xiàn)象突出地顯示出文學場受到擠壓,在這種情境下,公開文學和民間文學除了一同追求文學性外,還一齊抵御著共同的經(jīng)濟壓力。由于經(jīng)濟原因,許多公開的詩歌刊物紛紛改革以求生存,重視市場利潤而忽視文學審美,發(fā)表的詩歌作品質(zhì)量良莠不齊,很難代表真正的詩歌發(fā)展狀況。而民間詩歌刊物相比公開刊物,承受的經(jīng)濟壓力比較小,同人性使其擁有相對固定的讀者和作者,而且詩歌質(zhì)量得到更大的保證。因此,民間刊物吸引大量詩歌愛好者的參與,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展示了詩歌發(fā)展現(xiàn)狀。時至今日,正如一位詩歌公開刊物主編所說:“民間詩歌已經(jīng)占據(jù)了現(xiàn)在詩歌的半壁江山”,[3]民間詩歌同公開發(fā)表的詩歌一起致力于詩歌在當下社會中的生存發(fā)展。民間詩人提出的“中間代”詩群的命名,并由此編選的民間詩歌選本《詩歌與人——中國大陸中間代詩人詩選》都提供了一個認識當下大量詩人詩作的平臺,有力地糾正了公開詩歌刊物給人的蒼白的印象。《中間代詩全集》的正式出版則進一步打通了民刊詩歌與公開發(fā)表的詩歌的道路,在二者之間開拓了詩歌全新的生存空間。
“三八雨”是人生的一個謎題,使我難以明白,問了母親,她三言兩語就解開這個謎題,她說:“任何事物都有界限,山再高,總有一個頂點;河流再長,總能找到它的起源;人再長壽,也不可能永遠活著;雨也是這樣,不可能遍天下都下著雨,也不可能永遠下著……”
2.民間文學力量與官方文學力量的斗爭
布爾迪厄指出場內(nèi)各位置上的團體或個人的聯(lián)系的同時,強調(diào)各位置占據(jù)者的斗爭。為了占有更多的資本,進而擁有更大的支配權,各個場之間或場內(nèi)各因素間處于不斷的斗爭運動中,在此消彼漲的運動中尋求著相應的位置。因此,在作為一種關系結構的場內(nèi)的行動者依據(jù)他們的場中地位和對場的理解而采取應對策略。實際上,民間狀態(tài)下的文學和官方公開中的文學處于同一個文學場內(nèi),因為位置的差異必然存在著不斷的變化。橫跨民間狀態(tài)和官方形式的 “中間代”詩群的 “命名”,無異于一次民間狀態(tài)下的文學力量爭奪官方文學力量在文學場中的地位的運動。當然,這種斗爭不是簡單的你進我退,而是以雙方部分特點的喪失為代價的滲透融合。
在當下多元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命名是獲取各類資本的一條捷徑,命名與權力的互文性決定了命名不可否認地在文學場中發(fā)揮著關鍵的作用,文學場中的行為者通過命名爭取到文化資本,鞏固其支配地位或者增強力量以改變地位。因此,“中間代”詩群的命名行為被視為民間文學力量同官方文學力量之間相互運動斗爭的方式。
從上文對 “中間代”詩群的 “命名”之路的描述中,就能發(fā)現(xiàn) “命名”之初就有進入歷史、接續(xù)時代的意圖,并隨著“命名”行為的開展而日益強烈,爭奪官方詩歌所擁有的位置的目的更顯明確。詩群命名的主體是民刊詩人,他們在為改變民刊詩歌在文學場中的位置而努力,多次利用官刊力量推廣 “命名”,以進入公開狀態(tài)。作為主要發(fā)起者之一的安琪,對官刊的優(yōu)勢直言不諱:“官方刊物的作用不容忽視,它影響面廣,普及率高,見效快。我承認,我不是一個清高主義者,我承認公開媒體的力量?!盵4]“中間代”詩群的 “命名”最終定格在《中間代詩全集》的正式出版上,意味著官方對民間文學的認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間代”所代表的民間詩歌力量在文學場中的位置得到很大改變,占有了許多原屬于官方文學力量的資本。
但是,與 “中間代”詩群的 “命名”發(fā)起者由挑戰(zhàn)而帶來的興奮自信相比,官方文學刊物在與民間文學力量的斗爭中表現(xiàn)得溫和坦然,與民刊不再是界限分明互不往來的關系,甚至成為 “中間代”詩群“命名”的同盟。難道“中間代”代表的民間文學力量已經(jīng)大到足以使官方文學力量不戰(zhàn)而降?事實遠非如此。官方文學力量在長期發(fā)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穩(wěn)固的運行機制,加上有著文學之外的支持力量,其在文學場中占據(jù)的位置難以輕易撼動,并憑借強勢對其他力量產(chǎn)生著無法察覺的影響。目標直指官方文學力量的 “中間代”詩群的“命名”卻在 “命名”的始終都沒有表示出“民間”與 “官方”的文學力量的對立,取而代之的是反復強調(diào)對官方文學力量的認可,并從中爭取力量,最終使 “中間代”詩群取得公開形式??梢哉f,“中間代”詩群“命名”的深層思維仍然受官方文學力量影響、主導。更明顯的是,在依靠官方文學力量、融進官方文學力量中,“中間代”詩群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間詩歌刊物特有的暢所欲言的自由,對官方文學力量有所妥協(xié),典型例子就是在《中間代詩全集》成書時有兩篇理論文章因為內(nèi)容牽涉到一些敏感問題而不能收入。如果說“中間代”詩群的民間文學力量對官方文學力量位置的沖擊顯得咄咄逼人,那么深藏不露的官方文學力量對 “中間代”詩群中的民間文學力量的改造則如靜水深流般地切入肯綮。
3.“民間”和 “官方”兩大文學力量關系中的詩歌現(xiàn)狀
在“中間代”詩群 “命名”中,“民間”和“官方”的文學力量都有得有失,二者之間的關系最主要取決于 “中間代”所代表的民間文學力量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督裉臁纺莻€時期的民間文學刊物是思想和藝術上的異端,與官方文學刊物對峙、沖突,“今天”詩歌的崛起標志著對現(xiàn)存詩歌標準的否定和新的詩歌美學的確立。歷史表明,當時的民間詩歌在文學場中占據(jù)了先鋒之位。但是,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巨大變化,民刊、官刊之間新的對話平臺在不斷搭建中,彼此間逐漸地互相融滲,原先涇渭分明的邊界已顯得模糊不清。那些活躍在民間文學刊物上的詩人們,也同樣頻頻出現(xiàn)于官方文學刊物中;而許多官方文學刊物,更是開辟專欄,介紹民間刊物上的詩歌,如 2002年創(chuàng)刊的《詩刊·下半月刊》,幾乎就是有意為民間詩刊上的優(yōu)秀詩人提供一個展臺。這樣,官方文學刊物壁壘臺階的降低,一定程度上使民間文學刊物的鋒銳性、革命性和挑戰(zhàn)性日漸喪失。而且,當下的詩歌發(fā)展處于調(diào)整的狀態(tài),詩歌民刊還未表現(xiàn)出特有的先鋒性與新銳性。因此,民間文學力量幾乎無法找到自身鮮明的特色來否定沖擊官方文學力量,不能在文學場內(nèi)部的斗爭中占據(jù)明確的勝利位置,而是顯示出兩方越來越明顯的融合互補的趨勢。
毫無疑問的是,“中間代”詩群 “命名”中的 “民間”和 “官方”的文學力量在文學場內(nèi)部顯示出來的互相融合滲透的關系,恰恰證明了當下詩歌發(fā)展中 “官方”和“民間”并重的現(xiàn)狀,對立矛頭的鈍化也說明了當下詩歌發(fā)展還未產(chǎn)生出一種新的美學傾向,基本上仍處于重組、過渡期。
“中間代”詩群的“命名”行為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下社會文化的各類景象,其中有詩人凸現(xiàn)自身的渴望,有社會普遍的文化心態(tài),有大眾傳播等外在的社會力量對文學的滲透。但更重要的是,研究“中間代”詩群的“命名”行為可以深化人們對詩人身份和詩歌現(xiàn)狀的重新認識。
“中間代”詩群的“命名”行為引出了詩人身份認同的問題。詩歌乃至文學都曾從屬于一定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詩人都具有明確的社會位置和文學地位,但自從社會進入轉型時期特別是近十年來,詩人的身份認同產(chǎn)生了危機。此次的詩人自我 “命名”行為歷時數(shù)年,拉近了詩歌與大眾的距離,體現(xiàn)出詩人在恢復詩歌秩序、消除詩壇壁壘方面作出的努力,可以說,是詩人擺脫認同焦慮、尋找身份指認的一種嘗試。
“中間代”詩群的“命名”行為呈現(xiàn)出當下的詩歌現(xiàn)實。沒有借助政治力量,沒有鮮明的政治或經(jīng)濟的意圖,這樣的 “命名”昭示了時至今日詩歌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回歸文學本位。同時,“中間代”詩群的“命名”行為連結了 “民間”和 “官方”的文學力量,顯現(xiàn)出二者互補融合的詩歌發(fā)展趨勢,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體現(xiàn)當代詩歌發(fā)展趨向的新的美學風格尚未成熟,詩人和詩尚處于摸索和調(diào)整的時期。
[1]安琪 .中間代:是時候了!——〈詩歌與人:中國大陸中間代詩人詩選〉序[A].安琪,遠村,黃禮孩 .中間代詩全集 [C].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4.
[2]布爾迪厄 .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 [M].包亞明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郁蔥 .中國民間詩歌發(fā)展研討會綜述 [J].詩選刊,2002,(2).
[4]安琪 .我參與了一個時代的詩歌建設——關于中間代 [J].安琪,康城主編 .第三說,2002,(2).
Regression and Integration of Poetry in the New Century Viewed from the Name of“Mid-generation”Poets
YU Na
(Jimei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21,China)
The great leap from local booklets to publications in poetry,the“naming”of“midgeneration”poets and the naming significance in poetry and culture,all these indicate that poetry has in some way aggressed to its literary nature.At the same time,the naming of“mid-generation”poets has built a bridge between“l(fā)ocal”and“official”literatures,which shows the Chinese poetry development trend.This also states that the aesthetic style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and that Chinese poetry and poets are at the stage of exploration and adaptation.
“mid-generation”;naming;significance
I207.22
A
1671-7406(2011)05-0048-05
2011-03-21
余 娜 (1981—),女,福建福州人,集美大學文學院講師,廈門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思潮。
(責任編輯 王碧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