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惠琴
(常熟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在自己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會形成居于統(tǒng)治地位,起支配、主導作用的核心價值理念。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分析當前形勢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深入把握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現實背景,不僅有利于全黨全社會領會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更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古代中國,文化燦爛,國富力強,西方國家只能望其項背。究其強大的原因,其中必有儒家文化的重大貢獻。這種封建的古代中國正統(tǒng)的、主流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的價值原則,這既是做人的根本,又是成家立業(yè)、治國理政的根基,廣泛地作用于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是一種具有高度概括性、廣大包容性和最大普適性的社會道德。它們在歷史上對于維護社會正常生活、提升社會文明、培養(yǎng)清官廉吏和善良百姓,對于培育民族意識、民族精神等都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但到了近代,在帝國主義列強堅船利炮的侵略之下,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探究救國圖存的道路時從“利器”開始到制度,再到從文化的視角去思索導致中國落后的原因。新文化運動是20世紀初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掀起的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及道德的過度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導致了民族精神的喪失。在這種背景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又沒有找到適合中國文化的能被社會廣泛接受的新的民族核心價值觀念(馬克思主義在當時更多是以政治信仰的身份出現)。由此,新文化運動造成了文化隔離,它將傳統(tǒng)與現代一刀兩斷,隔離了古代文明與現代文化。此后許多中國人對西方文化遠比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為熟悉。這是近代先進的知識階層在西學的過程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背離,自然也遠離了社會的核心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我們黨的政治路線一度失誤,將階級斗爭擴大化;在文化大革命中,出于政治斗爭的需要,將儒家學說妖魔化,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標桿式的人物孔子與林彪放在一起進行批斗。這再次使本已相當脆弱的傳統(tǒng)文化被批判拋棄,使民族自信心受到打擊,文化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喪失,失去了文化自我。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封閉已久的大門,黨和人民也投身于經濟建設的熱潮中,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核心價值的重建與思考相對而言還是較少。所以從近代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我們傳統(tǒng)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的核心價值被中斷。進入21世紀,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在對中國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思考時,關于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建就顯得尤為重要。
任何一個社會,合理的文明結構應該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xié)調統(tǒng)一。物質文明是文明的物質基礎,在其上必然附著了一定的精神文明的成果,否則物質文明就變得毫無意義。精神文明從“人化”意義上解釋、規(guī)定、引導物質文明。當穩(wěn)定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形成良性互動的時候,文明才算真正形成。當代人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但是精神文明的建設卻顯得相當滯后。
物質文明尤其是工業(yè)文明的強勢,從客觀上限制、擠壓甚至吞噬了人們精神世界的內在化要求。馬克思曾經說過:“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tǒng)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認識了”[1]274。工業(yè)文明的建立使人們摒棄了傳統(tǒng)道德、信仰、習俗等對精神生活的影響,使得傳統(tǒng)與現代在精神上斷裂開來。隨著工業(yè)文明的高速推進,當代人精神世界的現代病隨之加劇,維系人們精神世界、位于心靈深處的凝聚力逐漸減弱,精神力量不得不讓位于物化力量,這就是現代文明中的精神異化現象。在精神異化加劇的過程中興起的人本主義、后現代主義對現代工業(yè)文明的消極態(tài)度,更說明當代人精神世界的困倦、無奈。
在對待現代工業(yè)文明的成果時,人們也沒有形成一種與物質文明匹配的精神心態(tài)。顯性層面上,對于工業(yè)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生活上的諸多便利,絕大多數人是認同的。但這種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僅僅“停留在物質享受層面上,未能在精神層面上接受和認同現代工業(yè)文明,這種狀況也是造成在文化意義上現代工業(yè)文明無法自覺提升到精神文明高度的原因。”[2]100思考現代工業(yè)文明的價值取向時,出現的極端浪漫主義者否認工業(yè)文明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當然也不承認工業(yè)文明的精神,這自然反映了這群人的感性和不理性。另一個極端上出現的功利主義思想則引導一部分人成為享樂主義或者消費主義的實驗者。絕大多數人把工業(yè)文明看作是“器”,在精神上維系他們的依然是傳統(tǒng)精神,這意味著這部分人生活在傳統(tǒng)精神與現代生活的夾縫中。以上三種態(tài)度,均說明人們無法把文化的傳統(tǒng)精神與現代工業(yè)文明的精神內涵結合起來。中國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精神文明滯后于物質文明的狀況十分明顯,這就需要我們冷靜面對,積極尋找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的有代表性、影響力較大的社會思潮分別是“自由主義思潮、新權威主義、新左派、新民族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保?]自由主義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知識界批判與反思極左時代的文化專制主義時出現的,他們在經濟上主張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希望政府對經濟的干涉越少越好,甚至就不要管制,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由個人自由選擇;政治上在相信個人會采取對他們自身最有利的行動的基礎上,主張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間建立契約關系,人們在契約下制定法律并且加以遵守,認為承載人類自由人權價值的西方多元政治體制,是普遍適用于一切社會的良制;在文化價值上注重個人在道德觀和生活方式上的權利,主張泛道德主義,把一些無法單純用道德來衡量的事物或行為強行放在道德的框架內來評判。自由主義者認為,拒絕具有最大普適性的良制,就是拒絕分享人類共同的美好價值與制度。這就變成了道德層面的正邪問題,對不符合道德的力量,必須要斗爭才能解決。這里面隱含著道德優(yōu)越感、“非正即邪”的不妥協(xié)的激進思想。上世紀90年代以后,自由主義由激進轉向溫和。自由主義者在積極推進中國融入世界,倡導人權、民主與自由,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支持政府改革開放的同時,也時常對政府抱著批評的態(tài)度,但在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的時候基本還是能關照到法律的許可范圍。
新權威主義在價值關注方面崇尚強人式的權威力量,這是其一切主張的前提。他們主張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追求經濟發(fā)展至上的原則,這是新權威主義政治的合法性基礎,也是其構建的向現代民主政治轉變的必需前提。他們極為關注社會秩序和個人自由,但自由在此僅指經濟自由,這種經濟自由并非因為其是個人的自由權利而受到新權威主義者支持,而是因為其工具性、手段性意義。簡而言之,新權威主義的焦點是通過政治強權來發(fā)展自由經濟。
新左派反對庸俗市場經濟理論,反對官僚主義和貪污腐敗,批判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提倡人民主權原則,重視工人和農民利益,重視社會公平原則,全方位和深入化地對新自由主義和新帝國主義的世界霸權、文化壟斷、經濟政治獨裁和社會虛無主義進行批判。將“人民主權”思想和對弱勢群體的深切人文關懷,與對中國當代存在著的嚴重的社會不公的警示結合在一起,認為中國實際上已經是資本主義社會了,社會上出現的不公平和部分公務人員的腐敗,都是由于“國際資本主義在中國的擴張”形成的,所以“社會公正”問題只能用平均主義的方式來解決。
新民族主義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開始的一股思潮,意在鼓舞人們理性發(fā)揚我國民族主義精神。然而,隨著愛國主義情緒的高漲,新民族主義越加激進化,這是不理性的。在他們的基本訴求中,有對全球化的冷靜反思,有對中國現代化新模式的不懈追求,有對民族民主的熱切期望,也有對民族虛無主義的嚴厲批判。
文化保守主義大體上延續(xù)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模式,主張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某些外來的文化,創(chuàng)造中國的新文化?;居^點上強調“傳統(tǒng)”的重要意義,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和闡發(fā);強調“天人合一”,提醒人們注意“和諧”在發(fā)展中的意義,重視“人”的歷史位置。他們回歸儒學,并不是停留在“尊孔讀經”層面上,而是主張以“孔子的人生”為樣板解決文化問題和人生問題。他們積極倡導、甚至親身參與“讀經活動”,以開辦國學班等方式實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建和傳播。所有這些現象都說明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在教育、文化、學術等領域的廣泛滲透與發(fā)展。
民主社會主義是21世紀初出現的一種社會思潮。民主社會主義者認為,列寧的暴力革命論并不代表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正途,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他們根據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晚年提出的“資本主義可以不經過暴力革命而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認為在保持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黨地位的情況下,中國可以通過民主化的制度創(chuàng)新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從理論高度證明實現社會主義就是要走向民主,并把歐洲世界中的民主社會主義實踐看做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借鑒范式。
這些思潮既包含著正確的理念,也包含著錯誤的思想;既有健康、進步的內容,也有腐朽、落后的成分。這種多元的社會思潮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當一個社會中存在著多種社會思潮相互交織的狀況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帶來了思想的不統(tǒng)一、傳統(tǒng)的衰弱、價值的紊亂,甚至價值真空的出現、社會道德標準的失范、社會日常生活的無序。因此,為使多元社會思潮中正確的、進步的、健康的內容得到弘揚,錯誤的、腐朽落后的思想能夠被抵制住,讓社會維持穩(wěn)定和正常發(fā)展,必須要用主導的核心價值觀念來引導多元的社會思潮。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這個論斷,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是這個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形態(tài)的反映,它是系統(tǒng)體現社會經濟和政治形態(tài)的思想體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而建構起來的價值觀念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體系,在社會精神生活領域占統(tǒng)治地位。
意識形態(tài)不僅如實反映社會存在,而且有明顯的創(chuàng)新功能。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首先表在社會意識本身的創(chuàng)新。它在內容上能創(chuàng)造出現實中并不存在或者并不如此存在的觀念形態(tài),內容上的創(chuàng)新必然帶來意識形態(tài)形式上的新的變化。由于意識形態(tài)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不斷變化,使每一個歷史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風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國家在精神生活領域建構的占據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體系,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歷程中形成強大的牽引力、凝聚力、向心力。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基石。
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還在于以創(chuàng)新了的意識形態(tài)為指導,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出新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狀態(tài)。意識形態(tài)本身的創(chuàng)新單純在觀念領域是無法完全實現的,只有讓它進入現實生活并轉化為人們的自覺活動時,才能在社會意識的物化、對象化過程中確認自己。意識形態(tài)本身的創(chuàng)新也只是一種精神活動,他的思想成果要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現實化,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現實。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深刻領會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堅定理想信念。要在全體人民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加強對青少年的德育培養(yǎng),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4]這段論述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踐活動相結合,指導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張曙光.民族信念與文化特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蕭功秦.當代中國六大社會思潮的歷史與未來[EB/OL].求是理 論 網 ,(2011-09-08)[2011-10-06]http://www.qstheory.cn/zz/gcysk/201109/t20110908_108806.htm.
[4]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