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浩然
新自由主義中的政府與市場理論述評
尹浩然
作為凱恩斯主義的反對者,新自由主義以抵制政府干涉,提倡自由市場競爭的面目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被看做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的復辟,但它絕不僅僅是對古典“放任自由”的一種簡單繼承。對新自由主義主流學派關于政府與市場理論進行考察,理清新自由主義理論思想,從而對其有一個更客觀的認識和評價。
新自由主義;政府;市場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發(fā)生了經濟衰退、失業(yè)人口增加、通貨膨脹日益加劇的“滯漲”現(xiàn)象,凱恩斯理論被認為不足以解釋這一現(xiàn)象,從而戰(zhàn)后一直屬于主流地位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受到了嚴峻挑戰(zhàn)而從主流的地位上衰落下來,在對主張政府干預的凱恩斯主義的一片譴責聲中,主張經濟自由的新自由主義思想逐步興盛起來,然而,何為新自由主義,應該怎樣去把握它的內涵?這是本文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國外學術界關于新自由主義的定義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的作者喬姆斯基認為,新自由主義是在亞當·斯密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該理論體系強調以市場為導向,是一個包含一系列有關全球秩序和主張貿易自由化、價格市場化、私有化觀點的理論和思想體系,其完成體系是所謂的“華盛頓共識”[1]。法國“馬克思原地協(xié)會”主席科恩·賽阿則認為“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表現(xiàn)”。國內學者何秉孟在他所編的《新自由主義評析》中認為,新自由主義是在繼承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上,以反對和抵制凱恩斯主義為主要特征,適應國家壟斷自由主義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理論思潮、思想體系和政策主張。由此可以看出,國內外的學者盡管對新自由主義的定義不盡相同,但畢竟有一些共同之處,如果刨除為其注入的階級因素,新自由主義首先是建立在古典自由主義基礎之上的,是以倡導自由市場、私有制和反對政府干涉為基本理論主張,但又不同于古典自由放任主義的新的理論體系。
要進一步了解新自由主義,還要首先區(qū)分兩種不同的新自由主義主張。左大培在《關于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幾個問題》中明確指出:“在使用新自由主義這個概念時應該注意實際中兩種極不相同的新自由主義:一種是政治學家在談論美國政府的政治路線時所說的新自由主義,可以簡稱為政治上的新自由主義;另一種是經濟學和經濟政策中的新自由主義,可以簡稱為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保?]政治上的自由主義繼承了西方的政治自由主義思潮,主張擴大西方的社會福利,比較偏向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而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產生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哈耶克等為代表,強烈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縮小西方的社會福利,其致力于維護傳統(tǒng)的資本主義,但不是古典自由主義的簡單繼續(xù),而是發(fā)生與在其衰落時對威脅其思潮和政策的反擊。基于以上對新自由主義概念的分析以及兩種新自由主義的比較,筆者對新自由主義關于政府和市場的理論闡述主要側重于從經濟上的自由主義方面去考慮,因此,經濟新自由主義的主要流派——哈耶克的自由主義主張、供給學派、弗萊堡學派、貨幣主義以及公共選擇學派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如前所述,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是一種既不同于新古典的放任自由主義,又與凱恩斯主義相對立的新經濟思潮,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產生凱恩斯革命的那個年代。
哈耶克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徹底的主張經濟自由的理論家,他關于市場和政府方面的理論主張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市場機制理論、貨幣理論以及計劃經濟等學說當中。他首先用消費者主權理論即消費者擁有決定生產與資源配置的主權來論證市場機制可使資源得到最優(yōu)配置,從而能保證最高的經濟效率[3]。同時,他用信息分散論解釋了市場機制的優(yōu)越性,把資源配置即經濟計劃看做是最基本的經濟問題,并把市場機制下的個人分配決策看做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從而否定了依靠中央和政府的集中計劃,主張了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應享有的決定性地位。哈耶克論述并肯定了市場機制對經濟的調節(jié)和促進作用,反應了商品經濟條件下的一些經濟規(guī)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理論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陷。正如一些西方經濟學界所認為的那樣,哈耶克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預,不但對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一概否定,而且對凱恩斯主義的各種改良也都一概排斥。
當哈耶克致力于建立新自由主義的一般原則之時,德國弗萊堡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歐根等人就已經獨立地探尋著某種適合本國經濟發(fā)展的模式了。弗萊堡學派關于市場方面的理論主張可以概括為自由經營原則即堅持以私有制為基礎,堅持市場自由競爭原則以及保持幣值穩(wěn)定、實行自由定價原則、保持契約自由等原則。而在政府干預方面,他們認為政府的干預必須要有一個度,不能包羅萬象,漫無目的。與弗萊堡學派偏向“中庸”的自由主義相比,以弗里德曼為首的貨幣主義者則顯得比較激進。弗里德曼認為“經濟自由本身是一個目的”,是“達到政治自由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保?]他主張政府應當“為競爭的規(guī)則提供一個貨幣的結構”,因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起因在于貨幣量的急劇增加”[5],政府應通過控制貨幣發(fā)行來抑制通貨膨脹,其主要措施就是實行“單一規(guī)則”的貨幣政策即以貨幣供應量而不是利息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指標。
貨幣主義雖然指出了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的無效,以及對供給所產生的不良影響,但是,還沒有觸及到所要反對的理論體系的根基,即需求決定供給的所謂“凱恩斯定律”。而供給學派則首先向凱恩斯的核心命題挑戰(zhàn),重新強調了供給條件在經濟活動中的首要地位。供給學派認為他們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薩伊定律,而是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刺激供給的因素和途徑。面對“滯漲”的經濟狀況,他們認為根本的辦法是刺激供給增長,而這又需要依賴于兩個決定因素即生產要素投入的絕對增加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供給學派在關于市場和政府關系的政策主張方面反對國家干預,主張市場調節(jié),并倡導減稅政策,以期能刺激生產供給。
供給學派從供給方面?zhèn)戎胤治鍪袌鰴C制的作用,試圖通過減稅等措施來恢復企業(yè)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在當時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并在80年代初被里根政府所采納,而且有過短暫的輝煌。然而,就像郝伯特·斯坦所指出的那樣“它缺乏有說服力的理由和依據(jù),使人們相信本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的稅收總額變動與稅率縮減程度之間的具體數(shù)量關系?!保?]因此,關于減稅能否真正地刺激經濟增長,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命題。
與其他自由經濟學派不同,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把“經濟人”這一基本假設和費用的收益分析方法引入人們的公共選擇領域,去揭示政府行為動機和行為方式之間的關系,并把人們的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貫通起來。相對于傳統(tǒng)的“市場失靈”的說法,公共選擇學派集中考察分析了“政府失靈”的原因及存在。他們把政府失靈的原因主要歸結為三個方面,即信息不完全、政府官員的動機問題以及預期私人部門對政策計劃的反應問題。公共選擇理論把政治過程納入到了經濟分析的框架之中,從而打通了政治與經濟之間的隔離,并得出了與正統(tǒng)主流經濟學全然不同的結論,破除了政府為公的神話,認為經濟問題的根源在于存有缺陷的政治過程,為政府與市場相關理論的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和重要的啟示。
新自由主義關于政府和市場的理論探索立足于古典自由放任主義理論的基礎之上,但絕不僅僅局限于此,它是在新的政治經濟形勢下對其主張的一種發(fā)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凱恩斯主義的回應和反擊,使那些熱衷于政府干預主義的人們再次看到干預不是萬能的,而市場自由競爭的規(guī)則依然可以作為繁榮經濟的良藥。在古典自由放任主義理論的支持下,西方國家曾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快速發(fā)展。而在20世紀初期,古典自由主義市場觀已經不斷遇到現(xiàn)實生活的嚴峻挑戰(zhàn)。事實上,很多重要的經濟部門和生產要素控制在為數(shù)不多的壟斷者之手,這些部門的產品和要素的價格是剛性的,不能靈敏地反映供求的實際狀況,這就必然導致國民經濟在部門結構和供求數(shù)量上的失衡。它充分表明了市場的失敗,凱恩斯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主張用政府的干涉政策來彌補收入分配的不公,以糾正市場的失靈。在一定程度上,凱恩斯的政府干涉主義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經濟擺脫了一時的低迷,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凱恩斯主義在強調政府干預的同時,卻忽視了導致市場失靈的主要根源——壟斷,因此,政府對需求總量的管理只是養(yǎng)肥了壟斷勢力、破壞了競爭、擾亂了市場機能,最終導致了經濟的失衡和政府的失敗。
正是基于這種情況,新自由主義者有理由指責凱恩斯主義,并認為他們才是經濟不穩(wěn)定的根源。但是,新自由主義者對凱恩斯的摒棄并不能簡單地看作是新古典的復興,他們并不是要恢復“完全市場”和“自由放任”的政策。從哈耶克、弗萊堡學派到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沒有一派是完全摒棄政府干預,主張市場萬能的。恰恰相反,他們都認為現(xiàn)實的市場是有缺陷的:首先自由競爭傾向于產生壟斷;其次,對公共物品的供應,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是缺乏效率或根本無效的;最后,在市場機制的自發(fā)作用下,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信用的自動膨脹和緊縮,從而導致經濟波動等。他們據(jù)此認為,政府應該在以上領域內行駛自己份內的經濟職責。首先,要反對一切形式的壟斷,鼓勵競爭。其次,政府必須擔負起公共用品的有效供應,減輕納稅人的負擔,保證財政收支平衡。第三,防止信貸規(guī)模失控。最后,通過憲法改革建立對政府行為的有效監(jiān)督和約束機制。這樣,就彌補了市場的缺陷,使價格成為配置各種資源的有效調節(jié)器,同時,又能克服政府的失敗。由此可見,新自由主義者所強調的市場制度是一種有秩序的市場制度。
新自由主義者對現(xiàn)實的經濟過程和政治過程的認識,并不是從凱恩斯主義后退,而是從那里前進,他們嘗試著去進一步弄清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的真正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市場政府間的正確結合部位,從而使二者相輔相成,各得其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局限性,新自由主義在取得勝利的同時也暴露了其巨大的缺陷,并隨著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改變而不斷地改善著其自身的理論。關于政府和市場誰為主導的爭論還會在政府干預主義者和自由市場主義者之間持續(xù)下去,孰對孰錯也許只有靠時間老人的權威才能驗證,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新自由主義就像是以市場和政府為托盤的天平的一端,他的發(fā)展和完善不斷地維系著經濟的平衡,并為那些失衡的經濟體制帶來一些啟示和經驗。
[1]何秉孟.新自由主義評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左大培.關于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幾個問題[J].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3.
[3]趙紅梅,李景霞.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205.
[4]米爾頓·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9.
[5]郝伯特·斯坦.總統(tǒng)經濟學[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89:236.
F091.352
A
1673-1999(2011)01-0070-03
尹浩然(1983-),男,河南漯河人,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廣州510631)政治與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
20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