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世華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從1899年建市至今,大連的文藝評論事業(yè)伴隨著大連文藝的生長發(fā)展而堅實地成長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總結百年來大連文藝評論發(fā)展的得失,對未來大連文藝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會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從20世紀初到1945年8月大連解放,大連的文藝評論是在很特殊的歷史境遇下發(fā)展起來的.一方面,大量現(xiàn)代媒體如報紙、期刊、廣播電臺等相繼誕生,像1905年《遼東新報》、1907年《滿洲日日新聞》、1920年《滿蒙之文化》等日文報刊,以及1908年《泰東日報》和1923年《新文化》(后更名為《青年翼》)等中文報刊先后創(chuàng)刊,1925年中國東北地區(qū)最早的廣播電臺"大連放送局"開播,都為大連文藝評論的誕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溫床;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更為大連文藝評論的良性發(fā)展注入了無限活力.另一方面,因為殖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重影響,大連文藝評論顯現(xiàn)出錯綜復雜的發(fā)展態(tài)勢,像上述日文報刊上的文藝評論往往限于報刊的主辦方、寫作者的文化身份及為殖民文化服務的寫作宗旨,并不具有"大連"和"現(xiàn)代"的考察意義與價值.真正帶有本土特色的大連文藝評論是產生于比較具有獨立意識和反帝愛國傾向的《泰東日報》《青年翼》等進步中文報刊上的.
大連文藝評論甫一誕生,就和現(xiàn)代中國文藝的發(fā)展主流保持著同步的脈動,尤其是在遭遇殖民統(tǒng)治的幾十年里,它是大連文化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同時兼容并包多元共存的有力證據.1924年,《青年翼》第3卷第12號有署名林根的評論文章《文藝復興》,因為看到"五四"新文學、新文化"引起封建階級---軍閥官僚等---和國際帝國主義者的忌視與壓迫"的情形,疾呼"有熱血的青年們,目前正是一個天昏地暗的時候呀!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思想革命'的曙光,正待你們的努力呢"[1].一篇署名元的《讀小說》的文章談到:"自從新文學運動以來,中國的小說也漸漸從舊小說---無論內容與格式---慢慢的變?yōu)樾碌?,原因在于"這是受著世界小說的洗禮",作家們"想在小說里發(fā)現(xiàn)一種新的人生".老孫的文藝評論《悲觀與樂觀》則呼吁文壇斗士們"切記著西諺有這么一句話:'不自由,毋寧死'"[2].在當時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高壓下,大連的第一代文藝評論家們仍然能保持著難能可貴的清醒,表達著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對日本殖民文化的反抗.《泰東日報》《青年翼》等報刊以介紹"普羅"文學為名,大量發(fā)表了"五四"以來的進步作家魯迅、郭沫若、田漢、丁西林等具有反帝反封建傾向的文藝作品以及相關評論文章.像《泰東日報》1936年10月26日以專版刊登紀念魯迅逝世的文章,具體介紹魯迅生平和其對中國文學的貢獻.
1935年到1936年,大連作家石軍以《滿洲報》《泰東日報》等為陣地,圍繞"滿洲文壇建設的問題"與王孟素等人展開一年多的文藝論爭,石軍署名文泉撰寫的萬余字文章《1935年滿洲文壇之回顧》,形象地說明當時回避現(xiàn)實的滿洲文壇"被涂抹上一層奇異的粉脂",是"忸怩在深谷中唏噓","時代的東風被風馳電掣的怒潮追逐,進展到'五四'轟然一聲,政治上起了波皺,坐在'太師椅'上歌功頌德吟花贊月的文士們這才震醒","文藝不僅是現(xiàn)實社會的熱烈的直接的認識機關,還是文藝家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一定的見解及最期望的態(tài)度之宣傳機關,不是無病呻吟,不是為藝術而藝術,更不是迎合社會的低級的通俗的東西了".[3]石軍在后來創(chuàng)作了諸多揭露現(xiàn)實農村破產和社會黑暗的作品,就得益于這次論爭.
大連文藝評論對戲劇戲曲活動保持著高度關注的熱情,蓋源于傳統(tǒng)戲曲和新型戲劇的廣泛受眾面,反映出評論界對其時大眾趣味的迎合.如《泰東日報》1918年8月1日、29日、30日先后發(fā)表《本埠一年來伶人小志》《新舊劇之比較論》《永善茶園時下之角色》等多篇文章,相繼評述了汪笑儂、貴俊卿、楊瑞高等30余位藝人的戲劇演出;1919年10月28日、11月8日在《菊界消息》《歌場拾零》等欄目中分別載文介紹評析了劉漢臣、竹翠茹的表演以及劉波衡的《貴妃醉酒》.1934年,趙志新《評劇流毒布滿了各地》對其時京劇接受的漸趨沒落和評劇的流行表達了憂慮:"以這十年二十年,經濟破產的時期,評劇竟推行得彌漫全滿洲和華北,而且更能握有游藝界的牛耳,這真可以說神乎其神出乎意外了.現(xiàn)在華北和滿洲的評劇熱,看來是無可制止的.譬如在同一的地方若有一個評劇院和一個京劇院,則評劇院能無立錐之地方,而京劇院則門可羅雀……"[4]這一時期大連地區(qū)還出現(xiàn)了不少專門研究國劇的票房性質的民間社團,如1932年公余國劇研究社和1935年黎明國劇研究社的成立.它們的宗旨在于"培養(yǎng)國劇人才,提倡藝術精神,研究京劇的真訣、絲弦的巧變、喉嚨的韻節(jié)以及場面擊技的關鍵","啟發(fā)人類智慧,增進人類的美感";希望通過研究國劇"冀其發(fā)展,而且有以光大之","組織國劇研究社,命名黎明,蓋有待天之明,亦即深望前途日趨光明之意耳".[5]這些社團在對國粹的熱衷提倡和研究中寓含著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向心和認同,曲折表達出對帝國主義殖民文化的反抗.
這一時期大連文藝評論界不僅關注傳統(tǒng)戲曲,對話劇及電影也尤為重視.1918年10月文明新劇社演出早期話劇,當時評論就頗看重新劇與舊劇的不同:"當晚演的開幕劇是《醉鬼捉奸》,觀眾為之捧腹.臺上臥室等一切布景,視之與真實毫無差異.正劇為《青樓俠技》,共十余幕,布景新鮮別致,以為本埠人所未見.劇中情節(jié)離奇,悲歡離合,有賣藝者表演飛叉,周身旋舞,座客糜不驚奇道絕."[6]1922年8月16日《關東報》如是評述文明新劇社幾年來的戲劇活動:"大連文明新劇社自開辦以來,研精覃思,七載于滋,多次演出義務戲,頗蒙各界贊許.所排家庭社會時事新劇,舉凡人間忠奸俠烈,禮義廉恥,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繪景傳情,無不畢肖.且特置五彩新色油畫,舞臺布景呈現(xiàn)出樓臺曠野、林壑亭閣.花園、馬路、洋房、山海水景、火車、輪船、廳堂內室、琴棋書畫,以及各色電燈,五光十色,異樣新奇,亦可謂別開生面."[7]1925年2月歐陽予倩來大連演出《人面桃花》《臥薪嘗膽》等劇時,曾對大連戲劇界人士做了《中國戲劇改革之途徑》的報告,《泰東日報》不但刊出這篇報告內容,還發(fā)表題為《歐陽予倩之人面桃花》的評介文章.1934年6月24日大連上映了蔡楚生編導的電影《漁光曲》,《泰東日報》很快就刊登了雁聲影評《一闋〈漁光曲〉唱出了一幅流離慘變的生活》.
這一階段大連文藝評論的文體自覺意識還不夠強,往往依附于諸多的時事新聞甚至廣告.目前最早見于報章上的對于東北地方戲"二人轉"的稱呼和命名正是來自《泰東日報》1934年4月27日的新聞報道;1935年4月28日《泰東日報》對著名導演孫瑜電影《大路》的評介就是以巨幅廣告形式出現(xiàn)的,稱《大路》"聲勢浩大風云為之變色,氣沖牛斗天地為之動搖",是"勞苦群眾的進行曲",是"開拓新生命的大路,建設新國家的大路".
1945年大連解放到1966年"文革"爆發(fā),這是大連文藝評論發(fā)展的第二階段.大連解放之初,一大批解放區(qū)的文學藝術工作者相繼來到大連,文藝評論活動較之以往更加活躍.大連第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藝研究團體大連文藝研究會在1946年8月成立,由羅丹任會長.該研究會主編《青年文藝》,組織青年文藝創(chuàng)作小組,舉辦星期天文藝講座,像柳青、羅烽、陳隴、方冰等知名作家、理論家都在講座上做過報告,對當時大連的文藝創(chuàng)作產生了很多有益的影響.1949年1月關東文協(xié)即大連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更為大連文藝評論的發(fā)展開啟了新篇章.
這一階段大連的文藝評論具有這樣的特點:
一是主要圍繞革命文藝宣傳,積極評介新文學進步作家(如魯迅等)和解放區(qū)革命文學以及蘇俄文藝家如普希金、阿.托爾斯泰、高爾基等的作品,注重紅色文藝觀念的宣傳和推廣,為徹底肅清日偽殖民文化流毒影響與培養(yǎng)革命文藝人才做了足夠的奠基工作.《人民呼聲》《實話報》《學習生活》《民主青年》等報刊都有專欄刊登文藝評論.此間在大連工作的知名文藝理論家紛紛出版文藝理論著作,如劉雪葦?shù)摹段膶W的工農兵方向》、阿英的《工廠文娛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盧正義的《論魯迅》、呂熒的《關于工人文藝》等書籍,對毛澤東文藝思想以及相關的革命文藝觀念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和宣傳,澄清和引領了其時民眾對中國新文學的認識,并指明了中國文藝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此時大連文藝評論對革命作家作品為主導的主流文藝的評介保持著高度的熱情.比如對魯迅的闡釋更多基于其革命文藝作家的身份塑造,更看重其作品對知識分子的批判.趙樹理小說《孟祥英翻身》發(fā)表后,黃雨秋即寫有《〈孟祥英翻身〉的藝術成就》,提醒進步的文藝工作者重視與學習這篇小說的藝術成就,認為"傳統(tǒng)的人民藝術的遺產"在趙樹理的作品中承繼下來,這是趙樹理"到群眾中去,自群眾中來的結果".[8]丁玲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問世后,《實話報》《學習生活》等均及時予以關注,認可這部小說"獨到的發(fā)掘"[9].大連文藝評論還特別重視文藝創(chuàng)作經驗的總結,如《負著光榮任務的新中國文藝》一文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后一年間的文壇現(xiàn)狀,以諸多產生新變的作品為例,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中國的文學藝術工作者打開了一條無限廣闊的創(chuàng)作道路,中國人民的大憲章---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共同綱領,給中國的文學藝術帶來了一個光榮的任務,并豐富了新中國的文學藝術的崇高主題"[10].
二是高度重視大連地區(qū)民間群眾性的文藝創(chuàng)作活動,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戲劇、畫展等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活動的重視上.如方冰《從鹽灘村劇團看群眾劇團發(fā)展的道路》認可旅順鹽灘村劇團是村劇團發(fā)展的正確路子;1948年8月"關東藝術活動周美展"上展出建新公司90余名工人的美術作品后,阿英寫有《論新中國工人美術的誕生》,對這次畫展予以積極評介;劉汝醴《大連工人的美術運動》在對此表示歡欣的同時,提醒人們對工人文化事業(yè)要著眼于"文化翻身的觀察據點",才能得出正確的評價來.[11]陳隴《從"為工農服務"說到寫工人劇》呼喚出現(xiàn)更多的工人戲劇創(chuàng)作,并"真正塑造出工人生活的形象來"[12].阿英《談戲劇中的秧歌舞》就是以當時大連幾家工人劇社寫作的劇本為例說明"在戲劇中插用秧歌舞,如果運用的適當,可以加強劇情的效能,要是不適當,往往會發(fā)生壞的影響,甚至妨礙劇情"[13].1948年《學習生活》以遼南民眾劇團創(chuàng)編的《黃巢》討論為契機,交流舊劇改造經驗,寄望能對大連工人群眾文藝活動有幫助和指導.東方《看〈血淚仇〉有感》肯定《血淚仇》這部采用了諸多舊形式又跳出舊形式束縛的大型秧歌劇具有"真正的大眾口味,中國氣派"[14].
三是重視大連本地的文藝創(chuàng)作.魏央批評當時圍繞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大連文藝創(chuàng)作出現(xiàn)的幾個偏向,希望寫作者在表現(xiàn)新生活時"把日常生活中具體問題同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大道理巧妙地有機地聯(lián)系"[15].村曉《介紹〈旅大文藝〉第一期》對新創(chuàng)刊的《旅大文藝》加以關注,肯定這本雜志"將給旅大工農群眾在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上提出新的豐富的養(yǎng)分,它將對旅大的群眾文藝運動起推動和指導作用",也直言不諱"反映的生活面還不夠廣"、"形式還不夠多樣"等缺點.[16]再如旅大文協(xié)京劇團演出京劇《唇亡齒寒》后,方水撰文肯定了劇作的成功經驗.
四是由于新的文藝理念和準則與創(chuàng)作實際情形之間會有差異罅隙,因此文藝論爭繁多且激烈. 1954年8月《旅大文藝》發(fā)表青年業(yè)余作者湯凡的小說《一個女報務員的日記》,隨后引發(fā)了熱烈討論.《旅大文藝》9期有文其人《這是什么樣的愛情》,認為小說"宣揚了資產階級的愛情至上主義觀點","散布了渙散革命斗志、松懈組織紀律的資產階級思想".自此,《旅大日報》《旅大文藝》《遼寧日報》《遼寧文藝》等均發(fā)文討論,形成波及全國文藝界爭鳴的大事件.不少人針對論爭中簡單化、粗暴化的否定意見,提出"需要有正確、健康、實事求是的文藝推薦和批評"[17].1957年,圍繞著遼寧省職工文藝工作團演出的5幕歷史話劇《清宮外史》,大連文藝界同樣展開了熱烈討論.左思《這是怎么回事》對該劇把光緒皇帝寫成了正面人物而提出否定性批評,高士奎《試談〈清宮外史〉及其批評》、金石《〈清宮外史〉及其人物刻畫》等文則肯定這是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劇. "把《清宮外史》中的光緒當做一種進步的力量來寫,那是符合歷史的真實,并且也合乎藝術的要求的", "只要作者的立場正確,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歷史人物給予正確的評價,那么,在不違背歷史的真實情況下,可以根據藝術的要求,把某種事物夸大和縮小".[18]
當時的大連文藝評論還比較注重對上映的國內外優(yōu)秀影片和各地方劇團的戲劇演出的藝術經驗加以總結,并有比較犀利的見解.如林南枝《必須嚴肅對待民間傳說的改編與演出》,認為天津和平劇團演出的話劇《藍橋》沒有很好研究和分析"藍橋"的傳說題材,"對人物思想性格也作了歪曲的非現(xiàn)實主義的描寫",由此令優(yōu)美傳說"變成一個非常庸俗蕪雜,不倫不類的東西了".[19]再如方冰《試談〈十五貫〉的藝術成就及其現(xiàn)實主義》就高度評價了昆曲《十五貫》的成功改編.
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大連的文藝評論從"文革"的低谷中走出,開始步入正軌.初始擔當起大連文藝評論主力角色的是一批在連高校從事文史教育研究的教授們,諸如葉德浴、于植元、陸文采、邢富君、陳悅青、葉紀彬、劉長恒等.他們積極介入對文藝前沿方方面面問題的關注,先后出版有《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論》、《中西藝術典型理論發(fā)展史》(葉紀彬)、《中國現(xiàn)代文學女性形象初探》、《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論》、《時代女性論稿》(陸文采)、《東北文學論》(邢富君)等著作.這種"學院派"的研究雖說并不直接評議大連文藝,但無一例外地厘清了作家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的種種思想困惑,引導著大連文藝創(chuàng)作向著更高的標的健康前行.緊隨其后,一批在文化藝術單位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和藝術研究的中青年作家、學者也成長起來,他們積極評騭大連文藝,往往以本地作家作品為例,結合自身閱讀感受來談文論藝,較有影響的文藝批評著作有《在橘黃的燈光下》(高云、高挺之)、《文學創(chuàng)作論集》(張福高)、《劇作藝術論》(李振遠、盧奕)、《作家與青年》、《小說的故事---一個文學編輯的手記》(畢馥華等)、《大連新時期文學作品選評》(王旭升)、《王曉峰文談》、《燈下偶記》(王曉峰)等,成為那一年代里眾多文藝愛好者的指路明燈.
綜觀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連文藝評論,具有這樣幾個特色:
一是在大連本土真正意義上出現(xiàn)了一大批在全國都富有影響力的文藝批評家和批評論著.還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連文藝評論界即有"二楊" (楊錦峰、楊先華)、"二峰"(王曉峰、楊錦峰)之說,他們對大連文藝的影響深遠,乃至于今天.大連文藝評論家們不但積極關注本土的文藝創(chuàng)作,為大連作家的文藝創(chuàng)作及時把脈,同時在權威報刊上撰文,劍指當下中國乃至海外文壇,發(fā)出自己有分量的聲音,顯現(xiàn)出大視野、厚積淀、專領域的批評特色.像王曉峰的小小說研究、余音的紀實文學研究、楊錦峰的戲劇研究、馬明捷和盧全利的戲曲研究等都在國內文藝評論界首屈一指.大連市文聯(lián)文研室主編的《汪國真---年輕的詩與思》一書是國內最早對汪國真現(xiàn)象進行中肯評價的批評著作.王曉峰的長篇文學評論《犁青的理想主義》在菲律賓華文報紙《世界日報》2001年10月25日以整版篇幅發(fā)表,并在東南亞華文文學界獲得很大反響.這是新時期以來大連市文藝評論界首次在國外媒體發(fā)表作品.余音《紀實文學的喪鐘》《紀實文學革命論》等文對紀實文學的困境和發(fā)展契機做了鞭辟入里的論說.王曉峰《當下小小說》一書,第一次對小小說興起的前提和背景、文體建設、小小說作家、讀者、雜志以及文化特質等進行了全面的、條分縷析的梳理和論說,為小小說研究提供了一塊堅實的基石;他在《生活里的文學和藝術》一書中更發(fā)人深省地提出了文學在文壇之外的觀點.文藝批評家們不但理論積淀扎實,批評風格也多種多樣:形式短小的,不失睿智;內容厚重的,富于機趣.王曉峰等一以貫之的活潑睿智、富于人氣的文風也在有力地證明著一個事實:每一篇文藝評論都應該是一種獨立的文藝創(chuàng)作,并提醒人們要注意文藝評論健康文風的建立.這本身就反映著大連文藝評論家鮮明的文體革新意識和藝術探索精神.
二是較之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對本地文藝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經驗的研究和總結.這一時期的大連文藝評論對大連文學、戲劇、電視、攝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雜技、曲藝、民間文藝等方方面面的文藝成果都能進行及時的、全方位的且富有深度的研究和總結.此間較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對大連各文藝門類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的幾部文藝評論集是董志正主編的《這是一方沃土---大連新時期文藝評論集》、張玉珠主編的《世紀之交的大連文藝》《走向世界的大連文藝》等.它們都集中收錄了大連文藝評論家對大連重要文藝現(xiàn)象、作家作品的評述,有效地梳理和中肯地評價了大連文藝事業(yè)新時期以來的豐碩成果,認為"經過30年的探索和實踐,大連文藝已經具備了走向世界的基本實力,積累了走向世界的經驗,正在全方位地向國際藝術舞臺邁進.目前,無論從規(guī)模數(shù)量上看,還是從層次水平上說,大連對外藝術交流都已達到有史以來最好"[20].同時,這幾部評論集也集中地展示了大連文藝評論隊伍的總體的雄厚實力.1987年,楊先華即撰文《對形成大連作家群的構想》,預測大連文學創(chuàng)作群體風格形成的主導趨勢;2009年余音又有《關于創(chuàng)建大連文學"海蠣子派"的建議》,積極展望大連文學形成流派的美好前景.這反映著大連文藝評論家對新時期以來大連文藝創(chuàng)作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的充分信心.
三是評論家們不僅僅關注大連的文藝現(xiàn)象,更注重由此推本溯源,對大連城市文化精神脈絡進行有系統(tǒng)的梳理和探尋.1987年作為大連市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與規(guī)劃研討叢書的《理論與觀念集》《調研與規(guī)劃集》《統(tǒng)計資料集》等的出版,對深入研討大連文化和促進大連文化事業(yè)的繁榮和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這套叢書在當時國內城市文化研究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的.此后相繼出版的"大連歷史文化叢書"(李振遠、孫激揚等)、《大大連文化論集》(張玉珠主編)、《大連藝術精神研究》(秦嶺)、《文化尋夢》(宋延平)、《大連文化解讀》(李振遠)、《大連文化散論》(王曉峰)等,都是富有成效地追溯大連城市文化源流與構成、探討大連城市文化個性以及發(fā)展態(tài)勢和未來展望的批評力作,對于引領讀者見識大連文化發(fā)展成果功不可沒.
四是發(fā)表文藝評論的渠道較之以往更加多樣化,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本地及國內權威報刊、廣播電視臺等,高校的文科學報、大型文藝研討會,以及富有人氣的網站、博客等新媒體,也都是大連文藝評論的重要載體,這對開闊大連文藝評論家的視野以及提升大連文藝評論的品格頗有助益.特別要提到的是,新時期以來,大連承辦了百余場在全國都很有影響力的大型文藝研討會,形成四海賢達云集、各種觀點熱烈交流的繁榮場面.以1987年首屆全國藝術管理學研討會和1989年第三屆全國藝術管理學研討會為例,兩次會議圍繞我國藝術事業(yè)的管理、體制改革、方針政策等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探討,并在國內率先倡導開辟"藝術管理學"研究,產生的廣泛影響不容小覷.
2011年3月大連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成立,這又為大連文藝評論的健康發(fā)展開辟了新的篇章.我們有理由相信,大連文藝評論將會以更加矯健的步伐盡情展示出自己迷人的風采,為繁榮大連文藝、建設現(xiàn)代文化名城,乃至為中國文藝事業(yè)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林 根.文藝復興[J].青年翼,1924(12):12.
[2]大連市史志辦公室.大連市志.文化志[M].大連:大連出版社,2003:41.
[3]文 泉.1935年滿洲文壇之回顧[N].泰東日報,1936-01-01(3).
[4]趙志新.評劇流毒布滿了各地[N].泰東日報,1934-06-08(4).
[5]丁希文.大連京劇票社[C]//中國人民政協(xié)會議遼寧省大連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大連文史資料戲劇專輯.大連: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2:12-13.
[6]大連從來未有破天荒之新劇[N].泰東日報,1918-10-20(2).
[7]丁希文.新劇的引入、傳播與向話劇的過渡[C]//中國人民政協(xié)會議遼寧省大連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大連文史資料戲劇專輯.大連: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2:42.
[8]黃雨秋.《孟祥英翻身》的藝術成就[J].學習生活,1948 (6):24.
[9]黃 文.介紹《桑干河上》[J].學習生活,1948(6):33.
[10]負著光榮任務的新中國文藝[N].實話報,1950-10-11 (3).
[11]劉汝醴.大連工人的美術運動[C]//大連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選.文藝評論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10.
[12]陳 隴.從"為工農服務"說到寫工人劇[C]//大連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選.文藝評論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5:238.
[13]阿 英.談戲劇中的秧歌舞[C]//大連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選.文藝評論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227.
[14]東 方.看《血淚仇》有感[C]//大連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選.文藝評論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2.
[15]魏 央.從最近的劇稿中看到的幾個問題[N].旅大人民日報,1950-12-27(3).
[16]村 曉.介紹《旅大文藝》第一期[N].旅大人民日報, 1954-01-09(3).
[17]曹 汀.應該正確地進行文藝批評[N].旅大日報,1955-05-06(3).
[18]高士奎.試談《清宮外史》及其批評[N].旅大人民日報, 1957-03-10(3).
[19]林南枝.必須嚴肅對待民間傳說的改編與演出[N].旅大人民日報,1954-01-05(3).
[20]張玉珠.走向世界的大連文藝[C]//張玉珠.走向世界的大連文藝.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