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麗
(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中介語石化現象與外語教學對策
陳立麗
(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中介語石化是二語習得及外語學習中的一個常見現象。在此介紹了中介與石化現象,從而分析外語教學中的中介語石化原因,并針對外語教學提出可行性策略,以期在外語教學中幫助學生克服石化,提高教學效果,最終實現培養(yǎng)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的目標。
中介語;石化;外語教學
Nemser提出(在二語習得中)所有第二語言習得者在掌握目標語的過程中,都會發(fā)展一種獨立的且既不同于母語又不同于目標語的語言系統(tǒng)(Nemser,1971)。他把這種語言系統(tǒng)稱為接近系統(tǒng)。Corder把它稱為個性化方言或過渡能力(Corder,1971)。而最早提出中介語這一術語的是Selinker。胡壯麟對中介語是這樣界定的:由仍舊處在一種語言學習階段的二語或外語學習者構建的語言結構稱之為中介語。正如中介語這一術語自身所示,中介語是介于目標語和母語之間的一種語言系統(tǒng)[1]。中介語這種語言系統(tǒng)以習得者母語為出發(fā)點,在二語或外語習得過程中逐漸向目標語靠近。在此過程中中介語是否會達到目標語這個終點?事實證明,大多數學習者在向目標語接近的過程中會出現停滯現象,這是中介語的石化現象。中介語石化現象是指與目標語相關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guī)則和系統(tǒng)性知識趨于在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中保持不變,而學習者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tài)作用甚微[2]。石化現象是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阻礙習得者外語學習的順利進行,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本身的學習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本文從解析石化現象著手,提出英語教學可行性策略。
石化現象從性質上可分為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暫時性石化是指石化的中介語處于語言學習高原期或穩(wěn)定期,在此時期目標語的發(fā)展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態(tài)。在適當的條件下石化的中介語可以改變、發(fā)展并被修正。社會、心理以及互動的各種變體或教學“欠火候”等都可以引起石化現象的發(fā)生。許多學者認為,處于這種石化現象的中介語,其發(fā)展的停滯現象僅是暫時的或暫時處于學習高原期,因此石化現象容易被解化。永久性石化是指,具有與目的語特征不同的、不可改變的、不可修正特征的石化了的中介語,無論學習者接觸多少目標語、接受多少目標語教育都無法改變這些特征。暫時性石化現象亦可稱為軟石化,永久性石化現象也可稱為硬石化。
石化現象從形式上可以分為個體性石化與群體性石化。個體性石化又可分為偏誤復現及語言能力石化。無論學習者收到多少糾正性反饋,外語或二語學習在輸出過程中不受句法結構的限制,因而反復出現不恰當的中介語結構,這種現象稱為個體性石化。外語或二語初學者及語言熟練程度較低的學習者容易出現個體性石化;相反,經過較長時期學習目標語的外語或二語學習者或流利運用目標語的學習者通常出現語言能力石化。這種石化現象處于外語或二語學習者的語音、句法、詞匯及語用的發(fā)展高原期。事實上,偏誤復現與語言能力石化的界限是模糊的,因為眾多學者認為偏誤復現時常是能力石化的表現。大量語言能力石化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對偏誤復現的收集及分析基礎上的。已建立起來的語言變體被整個語言社區(qū)廣為接受的過程稱之為群體石化[2]。這些變體可以被看作是此語言社區(qū)的標準語,它們會導致新的方言的出現。雖然群體石化研究并不直接與二語習得相關,但其研究成果可清楚地顯現出個體性石化現象。如洋涇浜語,說明在某種程度上群體石化的過程與個體中介語發(fā)展的早期階段極為相似。由于語言石化現象是第二語言學習中的普遍現象,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習者目的語水平的提高。因此探討語言石化的類型和發(fā)生的原因對于外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Selinker在早期提出五種引起石化的原因:(1)母語的干擾。學習者的目標語受到母語的極大影響,不能輸出正確的二語語言表達;(2)訓練遷移。二語學習者對某種中介語結構進行了過多的練習,以致他們不能成功地繼續(xù)發(fā)展新的語言結構;(3)不恰當的學習策略。學習者可能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采用不恰當的學習策略,從而造成中介語石化現象;(4)不恰當的交際策略。當學習者用第二語言交流時,為了實現流利的表達或不影響交際效果他們可能運用一些不恰當的交際策略;(5)過渡概括。學習者擴大了目標語語言規(guī)則的使用范疇,而這些擴大了的范疇是不為目標語語言規(guī)則所接受的[2]。另一種方法是將石化現象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外因包括文化移入和交流互動。
如上所述,石化現象按其性質可分為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這種分類對我國外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牛強的研究表明,我國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發(fā)展基本上遵循這一模式:在初學階段持續(xù)、穩(wěn)步的提高,學習者不斷地積累外語知識(語音、語法、詞匯)。這一時期通常發(fā)生在中學階段。在進入大學以后,學生的外語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在大一、大二階段有較大進步。進入大三后,學生的外語水平趨于穩(wěn)定。如果學生此后持續(xù)以前的學習強度來學習外語,并且其學習方法保持不變,那么他們的外語水平就會基本上從此止步不前。根據Selinker所提出的標準,穩(wěn)定期持續(xù)五年以后,中介語就會石化。而大多數學生由于此后外語水平不再繼續(xù)提高,失去了成就感,因而他們失去了外語學習興趣。中介語由石化轉向衰退,這就是石化后的中介語有退步趨勢的原因。因此,初學者學習的穩(wěn)定期通常預示著石化現象的到來,例如,二級停滯現象。按照這一模式,我國高校學生的外語學習大多處于穩(wěn)定期或暫時性的石化,尚不屬于永久性石化。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中,應注意穩(wěn)定期這一重要時期,時刻把握學生的外語學習狀況,不斷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優(yōu)化目的語輸入,幫助學生盡快提高他們的外語語言能力,使得他們在接近目標語的過程中能夠盡量避免消極性石化現象。
根據石化現象的成因,教師應盡量幫助學習者避免中介語的石化,發(fā)現石化現象時應積極幫助他們解化。教師對學習者避免石化現象的發(fā)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語教學迫切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面,外語教師應接受定期的培訓,不斷扎扎實實地學習外語,以具備較好的外語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學習外語教學方法及教育心理學知識。
教師對引發(fā)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動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應當對外語教學事業(yè)充滿熱情,對學生抱有熱切的期望,并時刻做到對學生負責。一位熱心、思想開明并認真負責的教師才能為學生營造出輕松而愉悅的外語學習氛圍。其次,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正確面對外語學習中的困難與挫折。學生對外語學習失去信心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外語學習中常常遇到種種困難而不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成績。而此時,教師應始終保持其教學有趣、新穎,并注重以學生為課堂中心。再次,教師應不時強調外語學習的重要性,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目標。最后,教師應督促學生做到課前及時預習,課后按時復習并認真完成其布置的學習任務。
對外語學習者來說,母語干擾是造成中介語石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按照行為主義者的觀點,當教授的目標語結構容易受到母語結構的干擾時,教師應當采用如重復、替換等機械性操練的方法來克服母語干擾,以建立正確的語言習慣。例如,教師在解釋有關從句的具體規(guī)則后,可以讓學生反復練習各種含有從句的句子;另一方面,應當鼓勵學生盡可能大量閱讀由外語母語者撰寫的文章。通過閱讀這些文章,學習者能夠準確地掌握外語詞匯的含義,熟悉外語句式結構,從而獲得各種外語寫作技巧。最終,使他們的外語語言意識得到發(fā)展,這有助于減少母語干擾。
其一,學生學習新單詞時采用詞匯學習策略,既通過掌握生詞的固定搭配及其習語的使用來學習新單詞,而不是用傳統(tǒng)的詞對詞翻譯的方法記單詞。很好地掌握固定詞語搭配有助于提高外語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學生應當記憶大量實用的語義群(將一句話分成幾個部分,以分步學習或理解,這些不同的部分既稱作語義群)。這樣將可使學生恰當、地道地使用所學新詞。
其二,學生應當效仿兒童學習說話的方式來學習外語。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學習者應當不怕犯錯,當出現錯誤時(以語義為主軸)不斷調整,直到做出正確的表達為止。此外學習者還應多聽本族語者講話,多看外語節(jié)目并做到及時模仿,日常多用外語主動交流。
反饋可分為情感反饋與認知反饋。關于對外語口語課堂上的反饋,有些學者認為,學生犯錯誤時只要表意合理就可少糾或不糾其錯,否則會使學生產生焦慮感,不利于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這樣做會使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以至反復出現錯誤,直至石化。然而,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機會多了,出錯的概率也會增大。此時若教師頻頻指正學生的語法錯誤,就會使其在心理上產生焦慮感。應用語言學對于語言失誤的分析觀點認為,只有當錯誤影響到正常交際時才有必要予以糾正。因此,教師首先要分清楚學生所犯錯誤是不妨礙交際的失誤,還是妨礙交際的失誤,對于前者可以暫時忽略,以保證交際的順暢進行,而對于后者要予以糾正。因此對學習者做出肯定的情感反饋于否定的認知反饋,一方面會鼓勵學習者繼續(xù)語言交流,同時又對其語言使用起到了有效的控制,防止石化現象的產生。
以上對中介語石化現象的分析表明,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石化現象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師應在外語教學過程中采用各種策略以幫助學習者克服石化現象。從根本上說學習策略和教學方法都是圍繞學習效率與學習強度展開的。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言語輸入的質和量是教師應關注的焦點問題。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研究對外語教學與學習有著重大的意義。對石化現象的研究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把握學習者學習的最佳時期,并有助于在此時期給予學習者最佳的外語輸入,幫助學習者在學習外語過程中有效地減少石化現象的發(fā)生,從而提高外語交際能力。
[1]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73.
[2] 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10).
H319
A
陳立麗(1983-),女,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