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玲,劉小玲
(新疆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新疆涉外導游詞英譯中的信息離散
李海玲,劉小玲
(新疆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以新疆導游詞的英譯為分析對象,從信息論的角度,探討導游詞英譯中的信息離散問題。通過理論探討和實踐分析,論證了導游詞英譯中的信息離散可以分為積極離散和消極離散兩種。前者是譯者主動對阻礙信息流通的次要信息做出有效調(diào)節(jié)而造成的信息損耗,后者則是譯者應努力減少的關鍵信息的失真與偏離。
導游詞;英譯;信息離散
近年來,新疆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愛好者。走進新疆,游覽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領略獨特濃郁的民族風情已成為國內(nèi)外游客競相來疆的共同追求。據(jù)預測,到2020年,來疆的國際游客將達到53萬余人。[1]毋庸置疑,規(guī)范有效的英文導游詞是外國游客了解新疆,享受其旅游之趣的關鍵所在。然而,新疆異域色彩及多元文化的特殊性,使新疆旅游景點導游詞的翻譯難上加難。那么在翻譯過程中,如何保證信息的有效傳遞,如何看待導游詞翻譯過程中的信息離散呢?本文將以新疆旅游景點導游詞英譯為例,分析信息離散的主要原因及作用,并提出相應對策。
信息離散是信息論的基本概念之一。信息論認為,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由于受噪音的干擾,信源發(fā)出的信息與最終信宿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相等。這種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qū)е碌男畔⒘魇Ш妥儺悾幢环Q為信息離散。由于噪音的客觀存在,信息離散是不可避免的。
涉外導游詞(這里討論的是預制類導游文本)是“導游人員引導外國游客游覽觀光被游覽客體時的講解詞,是對景點所涉及的歷史、地理、人文等知識的介紹”。[2]它是通過導譯員之口直接說給外國旅游者聽的。這樣導游人員、游覽客體、外國游客三方便在旅游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導游交際語境。
圖1 導游交際語境
如圖1所示,導游交際語境,可用“一說一聽兩看”來概括?!耙徽f”即指導游以發(fā)送信息——說(導游詞)為主,全面準確地提供游覽客體的信息;“一聽”即指游客以接受信息——聽(導游詞)為主,其間,游客自身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會影響他們對導游詞信息的接受;“兩看”指導游人員是邊說邊看,游客是邊聽邊看,游客看的是景,導游看的是游客,并根據(jù)游客的反應適時調(diào)整其表達,以使解說收到最佳效果。由此可見,導游詞在整個旅游活動中占據(jù)著核心的地位,其翻譯不僅與游覽客體緊密相連,與游客也密切相關。
以游客為出發(fā)點,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取向已成為導游詞翻譯應遵循的兩大原則。也就是說,導游詞一方面要全面準確地介紹游覽客體,幫助游客快捷地了解旅游景點的自然風光、民風民俗、本土特產(chǎn)、風味小吃、歷史文化等;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游客的接受能力,因為再優(yōu)秀的導游詞,如果不被游客理解、接受,那只能是一堆信息量等于零的空話。從信息論的角度,可用圖2來表示其信息傳遞過程。
圖2 導游詞翻譯中的信息傳遞
如圖2所示,源語文本所要傳達的信息1與譯者傳遞給目標語游客的信息2并不完全相等,即信息1≠信息2,這是由于譯者受其自身條件的影響,以及源語和目標語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圖中以噪音干擾表示)所造成的,我們稱之為翻譯過程中的信息離散。通過對新疆導游詞的英譯分析,導游詞翻譯過程中的信息離散可以分為積極離散和消極離散兩種,下面將結合具體實例分別予以說明。
積極離散是指譯者在充分傳遞游覽客體信息的前提下,考慮游客的接受效果采取相應策略而造成的必要信息損耗。之所以說它是積極的,是因為這一信息損耗是譯者主動作出的,是對信息的有效傳遞起到的積極作用。在導游詞英譯實踐中,主要是指譯者對描述性美學信息的合理簡化及對古詩詞的適度刪減而造成的信息離散。
由于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漢旅游資料在文體特色和風格上也不盡相同。英文旅游資料文體大多風格簡約,邏輯嚴謹,行文措辭簡潔明快;表達方式直觀理性,通俗易懂,景物描寫重客觀的具象羅列。而漢語旅游文本在介紹旅游景點時往往文筆優(yōu)美,用詞凝煉;表達委婉含蓄,工整對偶,節(jié)奏鏗鏘,景物描寫重辭藻的渲染。[3]這一特色在漢語導游詞的創(chuàng)作中也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大量連珠四字句的鋪敘。
諸如“博斯騰湖水域遼闊,煙波浩淼;風起時波浪滔滔,宛如滄海;風靜時波光瀲滟,湖水連天。西南小湖區(qū),河道蜿蜒,蘆葦叢生,荷花怒放,禽鳴魚躍,一派江南水鄉(xiāng)景色”一類的表達,在新疆導游詞中經(jīng)常見到,在翻譯時,若一味地按照漢語習慣在英譯文中行文用字,勢必造成行文堆砌,使外國游客感到拖沓冗長,華而不實。因此對這類信息多作簡譯(simplification)處理。例如:
(1)大美大奇、大開大闔,大起大伏、大黃大綠,構成了新疆自然風光的豐富多彩與無限魅力。
The sharp contrast in geographical treat constitutes diversified charm in Xinjiang's natural landscape[.4]65
(2)這里就是流水潺潺、濃蔭蔽日、葡萄滿架、花果遍山的葡萄溝。涼爽宜人的氣候,與紅光灼灼的火焰山判若兩個世界。[5]
This is the Grape Valley with flowing rivers,green trees,grapes and flowers.The cool climate here is definitely different from the scorching Flaming Mountains.
從以上兩例可看出,譯文對原文四言排比的辭藻作了簡化處理,整體概括,簡潔明白,一方面有效傳遞了原文的實用信息,另一方面提高了譯文的可接受性。可謂在正確傳達原文文本信息內(nèi)容的同時,充分發(fā)揮了譯文的優(yōu)勢,從而實現(xiàn)了最佳讀者效應。而讀者效應正是導游翻譯力求獲取的目標。因此,在導游詞英譯過程中,譯者采用簡化的策略,使由原文語言特質(zhì)所營造的美學信息發(fā)生離散是積極的、可取的。需要強調(diào)的是,簡化必須是合理的,是在有效傳遞原文信息的前提下,絕不是譯者主觀的任意刪減。
導游詞中常引用各種類型的古詩詞,對其的譯介在翻譯界是存在爭議的。有一種觀點,從文本類型分類及功能翻譯理論出發(fā),認為“旅游翻譯終究不同于文學翻譯,旅游譯文僅僅是一種大眾化的通俗讀物,重在信息的傳遞,與詩詞翻譯相去甚遠……”[6]因此對旅游文本中的古詩詞可以采用刪減法。然而,陳剛教授對大量詩詞的刪減譯法提出質(zhì)疑,指出“如此置中國詩詞于不顧,可謂典型地缺乏跨文化意識,缺乏譯者責任感”。[7]
其實,對于旅游文本中詩詞佳句宜“刪”與“不刪”的爭論實質(zhì)上是對導游文本翻譯兩大原則平衡度的把握。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取向,要求譯者盡量保存原語文化信息;而以譯文為重點又要充分考慮譯語讀者的接受能力。筆者認為,雖然古典詩詞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瑰寶,然而對于那些文化內(nèi)涵負載過重,如果照譯出來,對譯文理解沒有多大幫助,反而使譯文拖沓生澀,省略又不會影響原文主要信息的傳遞,就可以采用刪減法,提高譯文的可接受度。在此種情況下,古詩詞信息的離散則是必要而積極的。例如在天山天池的導游詞中,在講述完周穆王與西王母的神話傳說之后,有這樣一段:
(3)“唐代詩人李商隱曾以此作詩‘: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8]
要想把這首詩譯介給外國游客,就必須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識,將其文化內(nèi)涵解釋清楚。實際上那些需要補充解釋的東西,正是周穆王與西王母的那段神話傳說,結合上下文,若再將此詩譯出,則勢必與前文重復,因此此處只需“The legend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a famous poem from Li Shangyin in Tang Dynasty”一句帶過。
“據(jù)一項對美、日、英、法、德五國游客訪華動機的調(diào)查得知,海外游客希望了解中國民俗文化的占100%,了解歷史文化的占80%,游覽觀光的只占40%”。[9]可以說,鮮明而獨特的民族文化正是令國外游客感到陌生而又癡迷的內(nèi)容,“文化旅游”熱已成為當今旅游活動的一大特色,而文化異彩的信息內(nèi)容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導游詞英譯所必需傳達的重要信息。然而也正是由于其獨特性,許多與特定文化有關的詞在譯入語中沒有對應詞。在翻譯過程中,由此產(chǎn)生的信息偏離與失真即被稱為信息的消極離散。
消極離散不利于信息的準確傳遞,極易造成游客的誤解甚至不解,因此是翻譯過程中應盡力解決的問題。譯者應靈活采用多種翻譯策略,排解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消極離散度,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遞,使涉外導游真正成為文化的傳播者。在新疆導游詞的翻譯實踐中,這種消極離散主要來源于鮮明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詞語和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專有項。
新疆是我國民族風情最濃郁、地域情調(diào)最深厚的邊境省區(qū)之一。許多少數(shù)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都孕育發(fā)展了自己的文化,他們有自己的節(jié)日、風俗、特色食物和手工藝品,同時也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風情民俗都是用本民族語言表達的,這無疑給導游翻譯帶來了諸多難題,值得慶幸的是,多民族聚居的現(xiàn)實在形成新疆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使?jié)h語言在不斷地接觸中互相影響、互相借用。在漢語新疆導游詞中借用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諸如“達瓦孜”、“朵帕”、“都塔爾”、“阿肯”、“尼卡”、“十二木卡姆”一類的音譯少數(shù)民族詞語比比皆是,這給漢族譯員(新疆的譯員多為漢族而非少數(shù)民族)提供了便利。在導游詞英譯過程中,多數(shù)譯員均采用音譯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味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
然而,即使是這些依據(jù)少數(shù)民族語言音譯而來的英文詞“Dawaz”“Doppa”“Dutar”“Aken”“Nika”“the Twelve Mucam”,其信息離散率仍是相當高的,別說是外國游客,就是部分國內(nèi)游客,如果沒有一定的背景知識補充,也會不知其指,難解其義。為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遞,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的偏離和失真,譯者就必須采用增譯法適當增加外國游客理解少數(shù)民族特色詞語所必需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
Dawaz(walking with a pole in hands on high tightened rope)
Doppa(Uygur embroidery hat)
Dutar(a popular kind of two string musical instrument)
Aken(a balladeer called by Kazak nationality)
Nika(a religious ritualbefore a Uygur weddingceremony)
the Twelve Mucam(classical folk music divertimento for Uygur people)
艾克西拉給文化專有項下的定義是“在文本中出現(xiàn)的某些項目,由于在目標讀者的文化系統(tǒng)中不存在對應項目或者與該項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含義轉(zhuǎn)移到譯文時發(fā)生翻譯困難”。[10]也就是說,凡是目標文化中的一般讀者在文化上不可理解或接受的就是文化專有項。
旅游是一門地地道道的雜學,導游詞翻譯涉及各種文化要素,如風土人情、地理風光、人文積累、歷史傳說、本土風俗等。其間,除了會碰到用少數(shù)民族語言表達的風情風物以外,還有很多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專有項,必須對其進行適當?shù)暮虾跷幕曀椎姆绞竭M行翻譯和解讀,讓外國游客真正欣賞到那些悠久的歷史文化,濃郁的異域風采。例如:
(4)在天山東部和西部,有被稱為“火洲”的吐魯番盆地和被譽為“塞外江南”的伊犁河谷。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of Tianshan are located the Turpan Basin known as“Fire—land”and the Ili River Valley known as“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beyond the Jiayu Pass”.[4]71
“塞外”和“江南”本是兩個地理區(qū)域名詞?!叭狻睆V義上指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qū),通常被譯為“area north of the Great Wall”;“江南”區(qū)域大致為長江下游南岸的地區(qū),以江蘇省長江以南地區(qū)為核心,因此常見的譯文是“area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然而,這兩個詞作為劃分地理區(qū)域的地理概念名詞現(xiàn)已罕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人們使用它們時更多地是用其文化概念。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塞外”的聯(lián)想意義是沙漠、戈壁、荒原;而“江南”則使人想到美麗富庶的水鄉(xiāng)景象?!叭饨稀辈皇侵敢粋€固定地點,而是塞外有江南一樣的優(yōu)美風光的泛稱。要想傳神地把文化意義上的“塞外江南”譯成英語,確實非常不易。
譯例中譯者將“塞外”譯為“beyond the Jiayu Pass”,究其原因是因為此處“塞”相當于今日的明長城,以此為界,以北的部分便稱塞外,而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譯者對“塞外”作了更加精細的解讀,同時在譯“江南”時突出了“l(fā)andscape”,這樣的譯法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信息的離散,較好地傳遞了源語的文化信息。
(5)著名的天池八景為:石門一線、龍?zhí)侗淘隆⒍êI襻?、頂天三石、南山望雪、西山觀松、懸泉飛瀑、海風晨曦這八個旅游景點。
The famous Heavenly Lake comprises eight scenic spots including Narrow Pass under Stone Gate,Moon Reflected in the Lake,Magic Needle,Three Towering Rocks,Snow Viewd at the southern Hill,Pine Observed at the western Hill,Precipitous Cascade,Twilight on the Peak.[4]66
天池八景中的“定海神針”實際上指的是天池北側(cè)堤崖上一株臨水而立的古榆,那是湖畔唯一的大榆樹。相傳是由西王母頭上的碧簪變化而來的,用來警戒、鎮(zhèn)壓池中興風作浪的惡龍。筆者認為其英譯文“Magic Needle”無法傳遞其真實含義,很容易讓游客摸不著頭腦,誤認為天池中立有一“Needle”,若將其譯為“Magic-Needle Tree”則可避免這一尷尬。此外,導游在景點解說時再將其神話傳說背景介紹給游客,就可以避免信息離散,達到信息有效傳遞的目標。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跨文化語際交際已成為這一時代的典型特征。作為跨文化語際交往的“外交人員”或“旅游靈魂”的導游詞及導游翻譯工作者,在推介旅游資源,傳播本土文化的過程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是極為關鍵的要素。然而跨文化語際交際的文字信息轉(zhuǎn)換會由于社會、文化、經(jīng)濟、生活習慣的差異而發(fā)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交流故障,造成信息交際難以溝通。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譯者可根據(jù)交際目的及游客的接受能力采取相應策略積極離散某些阻礙交際流暢的信息,例如合理簡化漢語導游詞的描述性美學信息,適度刪減文化負載過重的古詩詞;另一方面,譯者又必須靈活運用多種翻譯策略,傾其全力減少翻譯過程中信息的消極離散,確保那些極富價值的地域性的、民族性的、獨特性的文化信息準確有效的傳遞。
[1] 竇開龍.新疆民族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研究[D].蘭州大學,2008.
[2] 王冬梅.導游詞的文本功能與翻譯[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8(2):80.
[3] 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109-110.
[4] 謝旭升.英文妙語說新疆—英語導游詞讀本[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10.
[5] 國家旅游局.走遍中國:中國優(yōu)秀導游詞精選(山水風光篇)[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0:496.
[6] 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400.
[7] 陳剛.跨文化意識—導游詞譯者之必備—兼評《走遍中國》英譯本[J].中國翻譯,2002(3):40.
[8] 國家旅游局.走遍中國:中國優(yōu)秀導游詞精選(綜合篇)[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454.
[9] 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10] 張南峰.中西譯學批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89.
H315.9
A
新疆財經(jīng)大學2009年度科研基金資助項目(09XYB005)
李海玲(1981-),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