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明 張 軍(暨南大學 廣東 510632)
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與發(fā)展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有效貫徹與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加強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提升學校知名度,加快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達到以點帶面全面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實施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和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體育人才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
目前,我國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已經初具規(guī)模,但是和為奧運爭光及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體育人才的宏偉目標還有較大距離。如何使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更快、穩(wěn)定發(fā)展,模式的研究尤為重要。本文深刻探究廣州大學高水平毽球隊成功的發(fā)展模式,以期為國內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各項目建設提供一個可供借鑒且具有較大普適性的模板,同時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法規(guī)提供些參考和依據。
模式是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們可以參照的標準樣式。因此,毽球發(fā)展模式可定義為:毽球發(fā)展的標準形式,是人類在發(fā)展毽球運動的長期實踐中總結和抽象出來的推動毽球運動發(fā)展的行為規(guī)范和運行準。根據這一定義,毽球發(fā)展模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發(fā)展毽球運動的一切活動的基本方向和著力點,是其相關系統(tǒng)之間關系的實踐途徑。
毽球系統(tǒng)包含著發(fā)展觀念、發(fā)展理論、實施主體、政策制度、信息技術等一系列基本要素,這些基本要素是模式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在毽球發(fā)展模式的運行過程中,各基本要素不是獨立地發(fā)揮作用,而是相互依存、協(xié)同作用,使其整體功能達到最大化,共同推動模式結構處于不斷的運動狀態(tài)之中。
廣州大學是廣東省最早布點毽球項目的高校,多次代表省市和國家參賽,成績突出。曾先后五次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毽球錦標賽,獲得無數殊榮,多名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名字被記錄在國際、國內毽球大賽史冊上。
廣州大學毽球發(fā)展模式是建立在廣州大學文化及歷史背景基礎上,以政府主導、外向戰(zhàn)略、趕超目標為本質特征,具有廣州文化特色的毽球發(fā)展模式,比較活躍的要素主要包括思想、管理、活動、訓練、輿論等,并形成了一套典型的模式。因此,廣州大學毽球的發(fā)展模式包括思想模式、管理模式、活動模式、訓練模式、選材模式、輿論模式六大要素。
毽球融價值觀、審美觀于一體,在古代的教育中就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其優(yōu)秀品質也是如今高校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的存在對培養(yǎng)青少年相互協(xié)作、公平競爭的價值觀念和相互尊重,相互禮讓的道德品格;形成堅忍不拔、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廣州大學毽球隊思想模式是以中國毽球協(xié)會的指導思想為基礎,結合廣州特色和學校定位,始終把毽球作為學校的品牌項目來抓,把推廣和普及毽球項目作為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陽光體育”的重要舉措,以此推動“小毽球”走向“大世界”,逐漸把毽球推向亞洲和歐洲,讓世界的毽球協(xié)會組織達到奧運會規(guī)定的數量,最終具備進入奧運會的資格。
2.2.1 、學校領導
廣州大學于2002年建立了廣東省第一支高校高水平毽球隊,廣州大學黨政領導審時度勢,把毽球項目作為學校的品牌項目來辦,成立了由主管副校長為組長的“高水平運動隊領導小組”,在學籍管理、學習、日常生活、訓練和比賽等各個方面給予積極、靈活政策,任命體育學院主管競賽副院長擔任毽球隊主教練,并聘請國內知名毽球教練員張鐵林擔任外聘教練,與中山廣州大學合作辦隊,積極推動毽球項目在中小學的開展與普及,并由學校逐步向社區(qū)推廣,帶動了我省毽球項目的快速發(fā)展和普及。
2005年3月,“中國毽球劃練中心”在廣州大學體育館正式掛牌。它標志著廣州大學的“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毽球發(fā)展模式正式啟動,標志著廣州大學高水平毽球隊正走向正規(guī)化、科學化,也標志著我國毽球事業(yè)向高層次發(fā)展。2008年底廣州大學“國際毽球文化交流中心”正式奠基,為廣州大學高水平毽球隊走向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礎,成為廣州大學把毽球運動推向世界的重要平臺,成為廣州大學毽球發(fā)展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2.2.2 、教練員
毽球隊是由所有隊員組成的團隊,對于整個團隊成績的好壞來說,球員高超的個人技術和優(yōu)良的體能固然重要,但教練員的領導行為和團隊的凝聚力才是決定球隊隊員能否結合在一起共同努力和表現(xiàn)并最終決定比賽成績的關鍵因素。毽球隊教練員仿效運動員隊伍梯隊建設模式,創(chuàng)造出教練員隊伍梯隊建設。即主教練作為一線隊伍教練員,助理教練作為二線隊伍的教練員,一線隊員作為三線隊伍教練員,甚至作為二線隊伍教練員。這樣一線隊員身兼隊員和教練員,更能體會作教練員的艱辛,有利于增進隊伍的團隊凝聚力;同時,通過帶教小隊員,能夠提高他們的基本功,糾正某些錯誤動作,改進某些技術動作,增加對技戰(zhàn)術的了解,對于主教練的臨場指揮的戰(zhàn)術意圖能更快的洞悉和明了。此外,隊員作為教練員,彼此之間也存在競爭關系,帶隊成績好壞(內部比賽或對外比賽)也直接影響其綜合測評成績,直接和隊員的獎金掛鉤。因此,隊員無論作為隊員比賽還是作為教練員帶隊訓練,始終在一種良性的競爭氛圍中進行,使整個毽球隊的訓練和梯隊建設始終處于一種良性循環(huán)之中。而且,多數一線隊員畢業(yè)后,仍然回到訓練中心擔任教練員工作,即使個別隊員就業(yè)于其它學校,也是為訓練中心培訓后備力量,這樣國內很多地區(qū)匱乏教練員的現(xiàn)象在訓練中心得到有效解決。
分為三個層次:以世界毽球錦標賽、亞洲室內運動會毽球比賽為主體活動,以全國綜合性運動會毽球比賽和全國毽球錦標賽為次主體活動,以廣東省和廣州市毽球比賽為輔助性活動。
從2002年建隊始,主體活動共獲得11項世界冠軍、14項世界亞軍;次主體活動共獲得44項全國冠軍、21項全國亞軍;輔助性活動共獲得26項全省冠軍、16項全省亞軍。
科學和周期性訓練是競技體育生存的基礎,是取得優(yōu)異成績最重要的保障。毽球也不例外,廣州大學始終把保證有效訓練作為毽球隊建設的重中之重。由于學生還要完成學業(yè),因此,不能像專業(yè)隊那樣實行全脫產訓練,平時,只能利用課余時間、晚上和周末時間進行類似半職業(yè)化訓練。對于省市級比賽和部分國家級比賽,一般進行為期一月的半脫產集訓,對于四年一賽的國內大賽和國際比賽,則要進行為期二至三月的全脫產封閉集訓。針對毽球隊隊員的特殊性,學校亦采取靈活學業(yè)政策以保證毽球隊的正常訓練。日常訓練時間,主要以身體素質訓練和球性練習為主,集訓階段,則進行有針對性的技戰(zhàn)術訓練,以賽促練。由于毽球隊后備資源充足,一線至三線隊員齊備,隊內競爭激烈,因此,運動員在訓練時必須全力以赴,唯恐落后。因為,挑選運動員參加各類賽事,完全看運動員的狀態(tài)和訓練水平,誰好誰上,完全不看情面,以保證隊內的公平競爭和訓練質量。同時,一、二線隊員兼教練,采用“一對一”的訓練模式,對小隊員的提高和一二線隊員的鞏固再提高很有益,有利于運動員的全面培養(yǎng),也可以為毽球的發(fā)展培養(yǎng)高水平的教練員。訓練中,完全按照“三從一大”的訓練方針,保質保量,實行半職業(yè)化集訓。正是這種積極、有效的競爭氛圍,使得廣州大學毽球隊的訓練水平始終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根據國內調研顯示,各地區(qū)毽球隊平時非常重視基本功訓練和技戰(zhàn)術訓練,但往往忽視了身體素質訓練。缺少身體素質訓練的毽球運動員在比賽中往往視覺表象和動覺表象模糊,致使動作不協(xié)調,造成技、戰(zhàn)術失誤,從而影響比賽成績。所以毽球運動員的身體訓練不僅是訓練過程的重要內容,而且還是提高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的重要保證。
因此,廣州大學特別注意身體素質的訓練,每周周二和周五進行二次專門的身體素質訓練。訓練中,采取區(qū)別對待原則,除了完成規(guī)定訓練內容外,每人均根據自身身體素質的不足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額外訓練。在素質訓練時,一般是以下肢為主的全身運動,對運動員的下肢力量素質、攻球速度素質和比賽時的耐力素質及靈敏性、柔韌性等專項素質專門訓練。下肢力量素質,主要通過各種徒手的、帶器械的、抗阻力的、助力性的練習手段, 提高各部位的肌肉和關節(jié)的力量,同時重點發(fā)展下肢和腰腹的力量,如各種縱跳、障礙跳、蛙跳等。對于速度、耐力素質,主要通過短距離“無氧閾”間歇跑,提高隊員的速度素質,同時提高他們的耐力素質。對于靈敏性素質,主要是讓運動員在跑、跳時迅速、準確、協(xié)調地做出各種動作,如躲閃和突然起動的練習,各種快速急停和迅速轉體及靈敏性游戲等練習。對于柔韌性素質,主要通過動力拉伸法和靜力拉伸法,如擺腿、踢腿、搬腿、劈叉、壓腿等。
同時,廣州大學在訓練時,特別強調球性、技術的練習。在訓練過程中不但注重毽球技術的共性,而且能根據位置的不同,技術的不同,有針對性的練習。一般而言球性、接發(fā)球技術等基本技術是大家都要苦練的技術,那么這些技術在訓練時放在訓練的開始部分,大家共同練習,訓練過程中也可以增加隊員之間的交流和默契。而根據位置的不同、打法的不同,球員又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張鑫堯以接球穩(wěn)健著稱,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主要以接發(fā)球為主來進行訓練;高浩光在比賽中主要擔任組織進攻的角色,那么在平時的訓練中他比較注重練習接球的技術和傳球技術;李冉作為主攻,攻擊的的手段一般采用倒勾的技術,那么在就針對這一特點,不斷的加強訓練;王娟作為女隊的主攻選手,攻球一般采用腳踏球進攻,那么訓練中就不斷的加強這個動作的練習。同時我們隊員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動作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例如,陳建波在接發(fā)球的同時,能根據球的落點,利用藤球的技術,追打球直接完成進攻,令對手難以防范。
心理訓練也是廣州大學毽球隊訓練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教練員在參加一些大型比賽前,經常會舉行一些對內的小型比賽,這些小型比賽一般會融入一些較重的獎罰,給隊員在心理上施加一定壓力,從而使運動員通過這樣比賽,爭強心理素質,更好的適應國際的大型比賽。同時,教練員也根據隊員的性格,針對不同的特點,區(qū)別對待每一個隊員。例如,在平時訓練中教練員不斷的鼓勵主攻李冉,發(fā)揮身高的優(yōu)勢,大膽進行攔網,隊員受到了教練的鼓勵,就更敢大膽的攔網。在世界錦標賽上,越南隊進攻短時間、多變化、快進攻的打法給很多國家隊防守造成了很大的麻煩,而對戰(zhàn)我國時,李冉正是建立了攔網的信心,敢攔敢拼的精神,在比賽中為我國取得了不少的分數。
科學選材是運動訓練系統(tǒng)中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幾乎所有體育強國,都認為運動員的科學選材是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攀登世界冠軍寶座最強有力的要素。運動員科學選材是競技體育、科學訓練必須首先解決的重要問題。隨著體育科學和體育情報工作的迅速發(fā)展,先進的訓練理論、技戰(zhàn)術知識和訓練方法、手段的保密性下降,使各隊的訓練條件、方法手段的差異逐漸縮小,運動水平差異日趨接近,運動員先天條件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這時選材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現(xiàn)代運動迫切需要運動員的發(fā)展前景及早地顯露出來,不經??紤]選材問題,訓練工作將是徒勞無益的,選材成功意味著訓練成功的一半。德國烏爾默教授也指出:“培養(yǎng)當代世界冠軍,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高水平的科學訓練、優(yōu)化的訓練環(huán)境和運動員個人優(yōu)越的天賦條件?!?/p>
廣州大學毽球隊培育出不少世界冠軍,正是主要從上述三個方面入手,特別是選材方面。針對毽球項目“高、快、變、強”的特點,毽球運動員的選材主要是挑選那些身體高大、軀干較短、四肢較長的少年,并要求能夠承受較大訓練負荷,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堅強的意志品質,注意力集中、理解力強、想象力豐富,富于創(chuàng)造性,善于自我控制。所以,選材應從身體形態(tài)、生理機能、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綜合考慮,才能進行較可靠的預測,提高選材的成材率。當然,選材不能一概而論,越南選手普遍身材矮小精悍,但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究其原因,除了他們專業(yè)化訓練和人種因素外,這和他們在選材中特別注重運動員的靈敏性和反應素質有很大關系,我國在這方面也可以借鑒。
廣州大學毽球訓練中心的隊員全部是從教練組根據毽球項目特色從全國適齡中小學學生中嚴格挑選出來的,進隊以后,按照年齡和基礎分別組成幾支二線、三線及預備隊伍,全部毽球隊員人數高達100人之多。三線及預備隊伍以二年為一個周期,二線隊伍以一年為一個周期,周期結束則根據隊員情況再次進行篩選,最終組成主力和替補二線、三線隊伍。而且,主力與替補之間不絕對固定,兩者之間往往有相互交換的現(xiàn)象,這就保證所有隊員必須始終全力以赴訓練,才能爭取到參賽資格。正是這種公平的競爭和良性循環(huán)梯隊建設,才保證了最好的隊員才能有參賽資格,才能在全國始終處于“領頭羊”地位。
輿論模式主要是指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全社會逐漸了解毽球基本理論知識和我國的毽球運動發(fā)展的狀況,深刻意識到發(fā)展毽球的愉快行和健身性,并在政府的各項政策制度的激勵和約束下,形成符合毽球發(fā)展要求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2.6.1 、加強學校毽球活動的開展
廣州大學將毽球理念和基本理論知識納入到各階段的學生教育中,以教育影響學生,特別是在校內廣泛設置毽球相關課程,培養(yǎng)毽球的專業(yè)人才,同時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毽球課外活動。組織各學院之間的對抗賽、友誼賽等,鞏固和凸顯毽球在大學體育中地位。
2.6.2 、網絡媒體宣傳
通過學校網絡、校報、宣傳欄等途徑,普及毽球基本理論知識,放映毽球比賽視頻,公開表彰毽球開展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掀起學生熱愛毽球的浪潮。
2.6.3 、組織開展系列公眾活動
廣州大學毽球隊利用奧運會、亞運會、農運會、錦標賽等大型比賽舉辦的余熱,積極開展有關毽球的系列活動,讓人們投入進來,感覺其中的快樂。同時,廣州大學毽球隊經常以表演的形式,參加一些農民運動會,少數民族運動會,中學生運動會等表演,用于推廣毽球。
2.6.4 、組建志愿者隊伍
通過政府財政支持或引導企業(yè)贊助,發(fā)動和支持各類社會組織和公眾組建毽球志愿者隊伍,開展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活動。
2.6.5 、增加國際間的交流
廣州大學毽球隊派出教練員和運動員協(xié)助香港和澳門建立的毽球隊,并幫他們定期培訓運動員;同時以參加世界大賽為契機,以毽球運動為橋梁,加強與越南、法國、保加利亞、德國、匈牙利、希臘等國家賽場上交流。不但推廣了廣州大學文化,還充分借助國外媒體對毽球項目進行積極報道和宣傳,對毽球的更好、更快的走向世界、走進奧運有積極的作用。
任何一位體育明星的升起,在他成才的背后都經歷了選材-育才-用才這三個過程。廣州大學毽球隊之所以成功,成為許多高校發(fā)展高水平運動隊借鑒的模板,就是做到這三步有機的結合,努力做到選好材,教育好才,用好才,才會以不變應萬變,始終引領中國毽球運動的最高水平。
[1]阮兆炳.學校體育的奇葩-記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zhèn)華僑中學的毽球運動[J].體育師友,2002,(6):50-51.
[2]倪再謝,陳永軍.論毽球運動員的身體訓練[J].池州師專學報,2007,21(3):151-152.
[3]張軍,龍明,焦建余等.毽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李志敢,焦建余,馮云輝等.運動員選材概論[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7.
[5]焦建余,陳蘊霞.我國高校排球隊員對教練領導行為與成績表現(xiàn)滿意度的調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6):87-89.
[6]鄭漢.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系的探討[J].體育科技,2007,(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