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思
(武漢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歸因理論與英語二語教學對策
余思思
(武漢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歸因理論來自于社會心理學領域,它關注于研究人們如何解釋自己或他人的活動和行為的原因。歸因的過程就是從行為的結果推斷產生行為的原因。二語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學習者的年齡、能力、運氣、動機等因素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文章概述了歸因理論的基本內容,分析英語二語學習者對于成敗的歸因,最后指出教師可運用歸因理論指導英語二語教學。
歸因理論;二語學習;二語教學
歸因理論最早由社會心理學家Heider(Fritz Heider)提出。Heider認為,比起事件本身(事件的結果),人們對事件的感知對于人們的行為有更重要的影響。確切地說,Heider更關注于人們是怎樣理解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他進一步指出,當人們被要求解釋事件或某一特定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時,人們會歸因于外部的(環(huán)境的)和內在的(個人的)原因。外部原因包括運氣、工作的難易和他人的期望等;內在原因包括個性、情緒、態(tài)度、興趣和努力程度等。Heider強調,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失敗歸因于環(huán)境因素,那么這個人也許會降低對未來成功的期望而且不太可能在未來做出努力。Heider在1958年發(fā)表了他的專著《人際關系心理學》。緊接著,Johns&Davis發(fā)展了Heider的理論,提出了相應推斷理論,認為從人們的行為可以推論出他們的意圖和個性。雖然學者對于歸因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在諸多理論中,普遍認為Weiner(Bernard Weiner)對歸因理論作出了最大的貢獻。心理學家Weiner在Heider歸因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人們主要將成功和失敗歸因于四個方面: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這四個方面又構成三個維度:內外性(內在歸因/外部歸因)、穩(wěn)定性(穩(wěn)定性歸因/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性(可控歸因/不可控歸因)。能力和努力是內在的因素,任務難度和運氣是外部的因素;能力和任務難度是穩(wěn)定性因素,努力和運氣是非穩(wěn)定性因素;努力是可控性因素,能力、任務難度和運氣是不可控性因素。
學生普遍感到學習英語困難重重,學習效果也是因人而異。在影響英語二語學習成效的諸多因素中,心理情感因素不容忽視。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將過往的表現(xiàn)和成績進行歸因,這種歸因傾向對后來的學習效果有重大的影響。不同的歸因對學生的期望、表現(xiàn)等方面有不同的影響。Weiner的理論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有很大的貢獻。不像其他歸因理論僅僅專注于社會心理學范疇力圖描述個體行為原因解釋的認知過程,Weiner更加關注于歸因對于學習效果的影響。
內外性歸因決定了學習者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如果學習者把成功歸因于內在的因素比如智力高、勤奮等,會感到自豪,進而增強自我價值感;歸因于外部因素比如任務太難、運氣不好、生病等,則會產生僥幸心理。如果學習者將失敗歸因于內在的因素,則會導致自尊的極大挫?。粴w因于外部因素,則會產生憤怒等情緒,對自尊心的影響不大。所以,將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內在因素對學習者的價值觀影響很大;將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學習者的自我價值和自尊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對后期的學習行為也不會產生很大影響。
穩(wěn)定性歸因決定了學習者對未來的期望,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如果學習者將成功歸因于諸如能力等穩(wěn)定性因素,會提高對未來的期望,學習動機也相應提高;歸因于運氣、情緒等不穩(wěn)定性因素,則會產生僥幸心理,學習動機無法提高。如果學習者將失敗歸因于腦子不好等穩(wěn)定因素,將會產生絕望的感覺;歸因于沒有努力、運氣不好等不穩(wěn)定因素,不會影響對未來學習的期望。所以,把成功或失敗歸因于能力等穩(wěn)定性因素,學習者對學習結果會有成功或失敗的預期,并增強學習動機或產生自卑減弱學習動機;把成功或失敗歸因于不穩(wěn)定因素,則不會影響他們對未來的期望,學習動機沒有受到影響。
可控性歸因決定了學習者的思想感情如憤怒、遺憾、感激或羞愧等等。如果學習者感到成功是可控的,則會充滿信息、積極爭??;如果感到成功是不可控的,則會感到幸運,不會產生太大的動力。如果學習者將失敗歸因于不夠努力等可控因素,則會加強努力、繼續(xù)堅持;歸因于疾病、疲勞、心情不好等不可控因素,則會產生憤怒、仇視等情緒。所以,把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可控因素,學習者會對自己充滿信心、積極爭取或者繼續(xù)努力;把成功或失敗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則會產生僥幸的心理或仇視的情緒。
因此,這三個維度的歸因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而影響對未來的期望和行為,通過歸因可以對未來的學習活動有很多啟示。Weiner的歸因理論證實,學習者如何對成功或者失敗進行歸因對于將來的學習效果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研究如何運用歸因理論影響二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解釋學習成敗的原因對于英語教師的教學改進是非常有幫助的。
歸因理論認為,學生如何理解過往的成功或者失敗對于學生的期望和表現(xiàn)有重要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個人對于表現(xiàn)結果的理解是可以改變的。歸因理論對教學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學生對于結果的不同理解對于他們的責任心產生影響,而且可以通過改變學生對于成敗的理解而改變他們對于學習成果的態(tài)度。英語教師可以運用歸因理論來指導英語教學。
1.設置問卷調查找出學生的歸因模式
英語教師首先需要了解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結果的看法,才能幫助學生對學習進行正確的歸因。英語教師可以根據(jù)Weiner的歸因模式設置簡單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于英語學習成敗的原因解釋。問卷調查可以主要針對下面幾個問題對學生進行調查:(1)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英語學習的天賦、不夠努力、運氣不好、學習任務太難、老師教得不好、對英語不感興趣等。(2)學生認為學習英語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語言學習的天賦、非常努力、運氣好、學習任務簡單、老師教得很好、對英語很有興趣等。(3)學習英語時認為下列哪些因素是可受自己控制的:任務的難易、能力、是否努力、興趣、時間、運氣、心情好壞等。(4)學習英語時認為下列哪些因素是不可受自己控制的:任務的難易、能力、是否努力、興趣、時間、運氣、心情好壞等。根據(jù)問卷調查的結果,老師可以總體了解班上的學生的歸因類型,是歸因于努力、能力、任務難度還是運氣,是穩(wěn)定性還是不穩(wěn)定性的歸因,是可控還是不可控的歸因等等。通過這些具體的數(shù)據(jù)和學生信息,老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適合的活動訓練,調整教學方案。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多將考試成績不理想歸因于學習基礎較差、自身能力不夠、缺少語言學習的天賦等內在原因,他們在無形中產生消極的自尊,感到無助,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于是潛意識告訴他們:我即便努力也是白費。為了改變這種消極的歸因傾向,教師應幫助學生修正不正確的歸因傾向,盡量找到可以改進的因素,恢復自信心,增強自我期望。
2.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并相應改進教學方法
前面提到,成績不好的學生多將失敗歸因于能力、天賦等內在因素,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減弱這些學生對于能力不足、腦子不夠聰明的歸因,設計難度適當?shù)念}目增強其自信心。比如英語聽力和閱讀中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設計習題應該可以通過反復聽力訓練和仔細閱讀就能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學生通過練習認識到只要認真努力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取得比較滿意的學習效果,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就會加強,消極情緒就會減弱。通過這種方式的訓練引導,學生會感到以前的成績不理想是因為努力不夠等造成的,學習動機會增強。其實,無論是對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把成功或者失敗歸因于努力都是有好處的。因為把成敗的原因歸于努力,能夠激發(fā)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心。對于成績好的學生來說,可使他們不過分驕傲,今后能繼續(xù)努力。對于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來說不會打消他們的積極性,也不會讓他們產生自卑心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成功或者失敗歸因于努力等不穩(wěn)定性因素,學生取得好成績時會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并會鼓勵自己繼續(xù)努力,期望下一次獲得更大的成功;學生成績不好時則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造成的,認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也一定可以獲得成功。所以,在英語教學中不僅學生的歸因傾向對學習效果產生影響,教師的引導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認真地對學生進行分析,逐步引導他們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努力不夠、方法不當?shù)纫蛩兀屍淇吹匠晒Φ南M?。教師也應該對成功的學習經(jīng)歷進行強調,但是這些學習經(jīng)驗必須是學生通過努力獲得的,甚至在成功之前還曾犯錯的,而不是那些輕而易舉就獲得成功的經(jīng)歷。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谋頁P和指正,做出正確和積極的反饋。
學生如何解釋他們的語言學習過程一直是二語習得研究領域中非常復雜的議題,但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根據(jù)歸因理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這一復雜的語言學習過程。教師如果關注學生對學業(yè)成敗的歸因,就可以對學生的歸因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在英語教學領域中,歸因理論對于學生的學習期望、動機、熱情、行為等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合理地利用歸因理論指導英語教學活動會有力地促進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提高。
[1]林立.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G642
A
1673-0046(2011)09-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