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碧英
論唐甄 《潛書》的語言風(fēng)格
程碧英
《潛書》是清初進步思想家唐甄的重要著作,亦是研究其語言風(fēng)格的重要參照。唐甄“上觀天道,下察人事,遠正古跡,近度今宜”,行文上大有周秦諸子之風(fēng),雄辯滔滔,氣勢磅礴。其論學(xué)論政,恰如戰(zhàn)國策士,長于論辯,雄健有力;用語犀利,風(fēng)生筆端;句式靈活,修辭多樣,極大地增強了文本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加強對《潛書》語言風(fēng)格的探討,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解讀唐甄其人其文,亦有助于經(jīng)典的學(xué)習(xí)和傳承。
《潛書》;語言風(fēng)格;長于論辯;用語犀利;句式靈活
唐甄 (1630-1704),清初進步思想家,雖一生抑郁不得志,卻承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文士心憂天下的樸實情感,其所著《潛書》 “上觀天道,下察人事,遠正古跡,近度今宜,根于心而致之行,如在其位而謀其政”〔1〕(《潛書》,以下所引只注篇名),今天讀來,亦讓人動容感懷!《潛書》刊刻,時人對其評價很高。江南督學(xué)使者張廷樞為《潛書》作序時盛贊其文,“寧都魏叔子見之,稱為漢唐以來所未有;宣城梅定九亦以為周秦而后僅見之作。余聞其言異之,披閱既訖,不禁掩卷而嘆也?!湮鸟Y騁反復(fù),如列子御風(fēng),翩然騫舉;又如淮陰將兵,多多益善。本其自得于心者,暢所欲言,無艱難勞苦之態(tài),而與道大適。殆必傳于后無疑,而不憂其覆瓿且棄于路也?!薄?〕舊史氏 (即太史)潘耒為《潛書》作序時稱,“此非今人之文也!今人惟無立言之本,故專求工于枝葉;此則直披胸懷,不假繩削,而氣充詞達,高下咸宜?!湮母咛帲b肆如莊周,峭勁如韓非,條達如賈誼。漢后無子,間有倣作,萎葸不逮。斯編遠追古人,貌離而神合,不名《潛書》,直名《唐子》可矣。”〔3〕楊賓《唐鑄萬〈潛書〉序》言: “唐子鑄萬獨喜《孟子》、《戰(zhàn)國策》、《管》、《列》諸書,讀之終生不倦?!浯喚?,言淺而意深,力雄而氣厚;得《國策》、諸子之神,而無趙蕤、契嵩之病,言八家者無能及也。”〔4〕除此外,亦有不同看法,如晚清李慈銘如此評價唐甄《潛書》:“大率憤時嫉俗,多寓經(jīng)濟于議論。而文無根柢,傷于剽銳,亦間為澀體,而彌不工?!薄?〕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中亦對唐甄《潛書》進行了評說,“這部《潛書》,刻意摹追周秦諸子,想成一家之言。魏、潘恭維的話,未免過當。依我看,這部書有粗淺語卻無膚泛語,有枝蔓語卻無蹈襲語,在古今著作之林,總算有相當位置。大約王符《潛夫論》、荀悅《申鑒》、徐干《中論》、顏之推《家訓(xùn)》之亞也?!薄?〕揆諸以上所言,論者大都是從《潛書》文本內(nèi)容、語言特色等方面著手進行的評述??梢姡稘摃肥茄芯刻普缯Z言風(fēng)格的重要參照。
那么,何為“語言風(fēng)格”?黎運漢《1949年以來語言風(fēng)格定義研究述評》〔7〕一文中歸納為9種說法,張德明、高航《簡評中國大陸關(guān)于“語言風(fēng)格”的各種定義及其本質(zhì)特點》一文中根據(jù)20世紀的語言學(xué)、修辭學(xué)、風(fēng)格學(xué)著作中對“語言風(fēng)格”的定義,歸納為8種說法。〔8〕兩家之說,甚為完備。本文對唐甄《潛書》語言風(fēng)格的研究,主要探討唐甄在《潛書》中所反映出的語言運用上的獨特表現(xiàn)。
王聞遠《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一十五則》中記載:“先生十四五歲,即嗜古學(xué),精進淬礪,不拘拘于師說。落筆卓有端緒”, “先生貫綜經(jīng)史,揚榷風(fēng)雅,非秦漢之書弗讀也”?!?〕正因如此,唐甄行文上以周秦諸子為依,在論證說理的過程中,雄辯滔滔,氣勢如虹,充滿思辯與哲理,讀來讓人蕩氣回腸。
熟讀經(jīng)史、誦于詩書的唐甄通過對時政的觀察,大膽宏論。在論證過程中,唐甄往往以史為鑒,行文中引經(jīng)據(jù)典,層層鋪寫,如:
傅說假食于胥靡,呂尚賣飯于孟津,管仲敝幽于南陽,百里奚飯牛于秦市,時憂也。舜游于鹿豕之群,太伯處于蛙黽之鄉(xiāng),顏淵居于陋巷,原憲棲于漏宇,地憂也。瞽象殺舜,管蔡害周公,桓魋厄仲尼,臧倉沮子輿,人憂也。此十二君子者,身當時憂,無異于居上卿而封大國也;身處地憂,無異于臨南面而宅夏屋也;身遇人憂,無異于九族敦睦,群賢從游也。(《恒悅》)
所謂“恒悅”,就是指內(nèi)心不為外物所動,即使遭遇了諸如“時憂”、 “地憂”、 “人憂”等困境,亦能保持心境的愉悅。唐甄在列舉以上三種情況時,通過豐富的史實典故一一道來,有如江河奔騰而下,勢不可擋。
又如:
若儒者不言功,則舜不必服有苗,湯不必定夏,文武不必定商,禹不必平水土,棄不必豐谷,益不必辟原隰,皋陶不必理兵刑,龍不必懷賓客遠人,呂望不必奇謀,仲尼不必興周,子輿不必王齊,荀況不必言兵。 (《辨儒》)
若必求備焉,冉有之賢也,而為季氏聚斂;季路之賢也,而死不合義;子貢之賢也,而好貨;子夏之賢也,而哭子成瞽;曾子傳仲尼之道者也,乃其初不察于夫子之言,幾誤喪死之大故。(《取善》)
從《潛書》文本語言的使用來看,總的來說,頗似周秦諸子之文,仿古成分濃厚,以文言為主。不過,為求論證的深入和論辯的形象生動,唐甄還吸收了民間口語俗諺入文,融匯了現(xiàn)實民間文化因素,豐富了語言表達形式,如:
雞卵無雄者,蜀人謂之寡彈。(《性才》)
諺曰: “官屋漏,官馬瘦?!蓖贫鴱V之,田園廬舍,一官屋也;父兄子弟,一官馬也?!稏?/p>
蜀人諺曰:“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生?!薄度ヅ?/p>
貴人之處,衛(wèi)生常謹。古諺曰: “家累千金者,坐不垂堂?!笨制鋫w也?!段逍巍?/p>
非耳目,是鬼胎也,腹大虛消,或產(chǎn)非人形,俗謂之鬼胎。世之篤學(xué)者,其能不為鬼胎乎!(《良功》)
蜀人諺曰:“寧逢惡虎,不逢善兵?!薄度蕩煛?/p>
蜀人諺曰:“長痛不如短痛?!本脕y不定,長痛也;一戰(zhàn)之殺、一令之誅,短痛也。以短痛去長痛,是之謂殺以成仁。《仁師》
唐甄行文廣引博征,一句緊似一句,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效果?!渡朴巍烽_篇以古之賢君圣主愛巡游天下為引:“黃帝游于釜山,堯游于康衢,舜游于四岳,禹游于會稽,文王樂于靈臺,武王浮于河流,成王偕馌于南原,周公舉觴于洛水,仲尼登太山,游于舞雩,曾點浴于沂水。由是觀之,古之帝王圣哲,未聞以游為敗德而絕其履跡也”,緊接著筆鋒一轉(zhuǎn),“人見太康游而有窮拒河,穆王游而淮徐作亂,遂為敗德之事莫過于游”,透過歷史,唐甄對此進行了比較分析,進而以魚鳥之情為喻,“鳥守故巢,亦翔于叢林;魚潛在淵,亦洄于蕩澤。魚鳥有情,何況于人。人無貴賤,孰能閉戶操作,暮春清秋不一睹山川景物乎!”因此,“好游者,人之恒情也”,關(guān)鍵在于為臣者要因勢利導(dǎo),“于斯時也,履畝,入舍,撫其婦子,視其寢處,觀其稼之厚薄,察其藏之多寡,問其食之足不足。吏之清濁,獄之枉直,橫征之有無,皆可問之。民即畏官,不敢以告,睹其形,察其情,知其苦樂,加之以素所咨訪,吏之賢不肖,其安所遁哉!即以是行誅賞,雖偶行于一方,不周于五岳,四海之民聞而大悅,惟恐天子之不好游也。然則一舉而政修治興,民心悅服;山川之色,更益美觀;瀏覽之懷,更為悅豫;豈非天下之至樂哉!”
在說理過程中,為求事理的深入淺出,唐甄往往援引古今事例為證,可謂“語道莫若淺,語治莫若近”?!睹縻菲浴白勇酚墟⒅畣省?、“夫子嘗有姊之喪”以及“舜則施之于弟,且施之殺已之弟”為例,說明悌道的重要性?!秲蓹?quán)》篇以李自成、吳三桂最終用兵失敗的史實為例,說明用兵要“內(nèi)自固”和“外制敵”的道理。 《充原》一文,作者以“不入于世而近于天”的鄰人之婦人孺子以及喪其母而不乳食三日的嬰兒、欲反乎襁褓之初的陽明子為例,用以說明“盡性如海,復(fù)性于原”的道理?!稒?quán)實》篇以唐甄治長子教民樹桑為例,說明“治道貴致其實”的道理?!稛o助》篇以“家富而好逸,不習(xí)于勞。閭里之近,非馬不往”的山東公子在遭遇“前途遇宼,失其馬,又失其仆”的情況后,“強起而行,脛腫跖趼,自河間十五日而后達京師”為例,來說明若無師友相助,則要“不憚勞、不恥后”之理?!斗俏摹分幸浴拔艟熡凶帘鶠槿宋镏握撸灰砸律?,綴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然而“可以娛目前而不可以傳久遠也”為例,來說明“文必有質(zhì)”的重要性,進而指出時文之弊?!镀扑睢菲獜摹扒溃捎兴钛伞逼痤^,通過豐富的歷史事實列舉了忠祟、孝祟、仁祟、義祟、信祟、道祟等的種種表現(xiàn),指出要以《春秋》為是非之準繩,從而破祟。其援例說理,層層相扣,步步為營的語言表達,與孟子之文頗為相似。
唐甄健筆縱橫,品評古今,其論學(xué)論政文辭鋒利,意義深遠?!稙檎菲陨轿餮矒徇_良輔怒斥武鄉(xiāng)知縣和彈劾罷免平陽知府一事引入話題,進而指出,“清且明,明且仁,宜山西之大治矣。而卒不見山西之小治者,何也?不知為政故也”。從唐甄對達良輔言詞尖刻的批評可見,唐甄對時政之弊有著深刻的認識。又《格君》篇批評明世宗和明思宗兩朝臣下“無誘君之術(shù),無取信之實,無定亂之才,無致治之學(xué),紛紛然攻權(quán)奸,謫橫政,彰君過以明已直,惟恐杖之不加于身而煙瘴之不得至也。何昧昧也!”唐甄大膽直言,用語犀利,文中比比皆是。在具體方式上,唐甄往往通過古今對比、正話反說等方式展開。
歷經(jīng)生活磨練而又身處困境的唐甄,習(xí)慣稽考古今,行文中常常通過古今之儒、古今之學(xué)、古今之文、古今之風(fēng)、古今之積習(xí)、古今人之心、古今之君臣、古今之制等的典型對比,進一步引發(fā)對現(xiàn)實政治的思考,從而尋找解決諸多社會問題的答案。此類古今對舉的句子在《潛書》中大量使用,如:
古之儒,昔之上黨之參也。后之儒,今之上黨之參也。(《辨儒》)
正心誠意,學(xué)之本也。古之人正心誠意則為圣人,后之人正心誠意則為拘儒。(《辨儒》)
蓋世降日下,古之風(fēng)也淳,今之風(fēng)也薄;古之習(xí)也淺,今之習(xí)也深。是故古人之心,如鏡蒙塵;今人之心,如珠投海。(《法王》)
古人心在,故求忠而忠,求恕而恕。今人心亡,故求忠而非忠,求恕而非恕。(《法王》)
古之人推學(xué)于治,如造舟行川,造車行陸,無往不利。后之人推學(xué)于治,如造舟行陸,造車行川,無所用之。(《自明》)
古之為學(xué)者始造于常;常則必至于大;大則必至于精;精則必至于變;變則必至于神。……今之為學(xué)者不然。其書百千于古,其聞百千于古,其論之詳備百千于古。圣人之言,得彼而益見其神。其言合于神矣,其人不出于常,不出于未造之常,則亦不免于為眾人之身而已矣。(《居心》)
且古之人多直,今之人多詐,古者聽其言為君子之言,觀其行為君子之行,其人誠君子矣。今也聽其言為君子之言,觀其行為君子之行,而其人則小人也。(《主進》)
在具體行文中,為了達到諷刺的效果,唐甄甚而戲說歷史,如:
曰: “吾聞魯哀公之時,齊人大興師伐魯,季孫立于朝,屬諸大夫謀帥焉。諸大夫皆曰:‘冉求可使也。’于是季孫舉以為將,與齊人戰(zhàn)。冉求不能將,魯師大敗,喪其戎車三百乘,甲士五千人。季孫欲誅冉求,冉求懼而奔楚。已而田常欲伐魯,子貢請出救魯。仲尼止之曰:‘吾道奚為此也!’子貢不聽,往說吳、晉之君,困齊以存魯。吳晉之君弗信也,而反私于田常。田常大怒,以子貢來誅,師薄于門。魯之君臣系頸請降,獻三邑以解伐,而后田常乃釋之。當是之時也,魯幾亡?!贝箴@曰: “吾于書傳未聞此也,子于何而聞之也?”
唐子曰:“更有于此:昔者宋國日蹙,竄于吳越,其后諸儒繼起,以正心誠意之學(xué)匡其君,變其俗。金人畏之,不敢南侵。于是往征之,不戮一士,不傷一卒,不廢一矢,不刺一矛。宋人卷甲而趨,金人倒戈而走。遂北取幽州,西定西夏,東西拓地數(shù)千里,加其先帝之境土十二三焉。子聞之乎?”于是大瓠乃大笑曰:“甚矣子之為戲也!”(《辨儒》)
冉求和子貢皆為孔門弟子,長于政事。關(guān)于冉求率師戰(zhàn)齊獲勝一事,據(jù)《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老幼守宮,次于雩門之外。五日,右?guī)煆闹??!瓗熂褒R師戰(zhàn)于郊?!接杏妹洱R師,故能入其軍??鬃釉?‘義也!’”〔10〕子貢救齊伐魯之事,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盛贊其功,“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薄?1〕熟諳歷史的唐甄卻正話反說,極力夸大宋儒空談性理之事功,“以正心誠意之學(xué)匡其君,變其俗。金人畏之,不敢南侵”,難怪大瓠先生視其言說為“甚矣子之為戲也”。透過唐甄筆端的文字,我們不難讀出其文字背后的寓意,借“古之儒”能“定亂,除暴,安百姓”的強大事功來批評“后之儒”空談心性的危害。
唐甄在說理論辯過程中,所用句式靈活,整句散句錯雜交互,奇偶駢散,參差錯落。同時,善用排語、比喻、對比等修辭方法,表達活潑,論點闡述嚴密透徹,情感抒發(fā)淋漓盡致。
唐甄論辯時句式靈活,長句短句參差互現(xiàn),表達上節(jié)奏明快,舒緩自如,增強了抒情和論證的氣勢。《病獲》篇言:“知我不為喜,不知我不為慍,譽我不謂厚,慢我不謂薄。虛吾宮,潔吾室,明吾牗,謹吾戶,處乎其中,無所愿于宅之外,如斯以俟之耳”,可見晚年的唐甄歷盡生活的滄桑,有著如老子般與世無爭的情懷,細細讀來,其思想意境和語言表達方式與老子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12〕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另如:
古之人,學(xué)之九年而知事,學(xué)之二十年而知人,學(xué)之三十年而知天。知事則可以治粟,可以行軍;知人則可以從政,可以安社稷;知天則德洽于中土,化行于四夷。迨其后也,非性命不言,非圣功不法,辨異端過于古,正行過于古,參稽勤備過于古,言說辨博過于古。問之安社稷之計,則蒙蒙然不能舉其契;問之平天下之道,則泛掇前言以當之。 (《自明》)
君子之始得君也,觀其聰明,觀其用舍,觀其誠偽,觀其度量,觀其將相之臣,觀其左右之人。皆可矣,試之以言論;既合矣,博之以仁義;既合矣,進之以奇謀。直之不怒也,深之不疑也,專之不參也,夫然后可以效死而不去。是以諫受,言悟,才達,智順,功名可成,福祿可長也。(《受任》)
吾不好道學(xué),言孔,貌孟,宗朱,擯陸者,吾不與也;吾之所與者,忠信也。吾不好氣節(jié),立朋黨,習(xí)攻擊,樂流竄,甘梃刃者,吾不與也;吾之所與者,正直也。吾不好文章,窮搜,泛覽,規(guī)韓,模歐者,吾不與也;吾之所與者,圣言也。(《去名》)
唐甄博于雄辯,大量使用排語,大大增強了表達的氣勢,且音韻和諧,具有音節(jié)的跳動美。如:
古之能盡性者,我盡仁,必能育天下;我盡義,必能裁天下;我盡禮,必能匡天下;我盡智,必能照天下。四德無功,必其才不充;才不充,必其性未盡。(《性才》)
日月照臨,萬物皆喜;陰霾晝晦,萬物皆憂。和風(fēng)所被,萬物皆喜;雷霆所震,萬物皆懼。生于心,見于色,發(fā)于聲,施于政,其理一也。是故唯悅可以通天地之氣,類萬物之情。此吾之所未試,而信其為悅之所可致也。(《悅?cè)搿?
合天下以為純,則仁全;合天下以為方,則義大;以天下為聰,則聽廣;以天下為明,則視遠。舉天下者,非逐天下也;周天下,所以完心體也;完心體,所以周天下也。完心若是,于治功也何有!(《有為》)
世尚剛節(jié),我仍平;世尚殺身,我仍生;世尚朋從,我仍特;世尚道學(xué),我仍直;世尚論議,我仍默。君子之守則然也。(《格定》)
在實際的使用中,亦有文段間排比論證,如《太子》一文中,唐甄對于太子的教化問題從九個方面進行了排比論證,段落間整齊有序,條分縷析?!妒刭v》一文中,分三段強調(diào)“吾為貧而仕,為知縣十月而革為民,吾猶是市里山谷之民也”,從而說明自己“不敢與大夫士論尊卑也”、“不敢知爵之尊也”及“不敢言君臣之義也”的現(xiàn)實處境。
唐甄還善于通過打比方的方式進行論證,增強說理的形象性與生動性,如《卿牧》篇: “去貪黷,如鷹鹯之逐鳥雀;去苛斂,如藥石之攻疢疾?!薄缎艄隆菲?“人力之勤,不如普天之澤也。以人譬苗,以雨譬政,若使四海之民,家給人足,衣食飽暖。” 《全學(xué)》篇: “全學(xué)猶鼎也,鼎有三足,學(xué)亦有之:仁一也,義一也,兵一也。一足折,則二足不支,而鼎因以傾矣。” 《仁師》篇:“德者,乳也;兵者,藥也,所以除疾保生也?!?nèi)之境,如身之膚;生民之眾,如膚之毛,未有拔一毛而身不知者?!?《權(quán)實》篇: “恩義之大,莫如君臣。親臣為腹心,政臣為股肱,疆臣為拇指,庶臣為毛發(fā),戎臣為衣履?!痹诖虮确綍r,唐甄往往以自然山川、身邊事物為喻,來說明淺近的道理,另如:
人有性,性有才,如火有明,明有光。著火于燭,置之堂中,四隅上下無在不徹,皆明所及,非別有所假而為光。(《性才》)
儒有三倫:大德無格,大化無界,是為上倫,上倫如日;無遇不征,無方不利,是為次倫,次倫如月;己獨昭昭,人皆昏昏,其倫為下,下倫如星。亦有非倫,非倫如螢,螢不可亂星,不必為辨。(《性功》)
眾人之心如木,潤之則茂,毀之則灰;君子之心如金,雖遇冶則流,遇淬則堅,其質(zhì)固不變也。(《格定》)
今夫柳,天下易生之物也,折尺寸之枝而植之,不過三年而成樹?!粩_民者,植枝者也,生不已也;虐取于民者,拔枝者也,絕其生也。《富民》
唐甄行文有時善講技巧,但更多的時候,則表現(xiàn)為灑脫自然,直抒胸臆,讀來讓人輕松暢然。《考功》篇唐甄直述其志: “吾之言,如食必飽,如衣必暖。用吾之言,三年不效,五年不治,十年不富,風(fēng)俗不厚,訟獄不空,災(zāi)祲不消,麟鳳不至,則日西出而月東生矣?!?《遠諫》篇足可見出唐甄的大膽直言以及對天下的耿耿忠心,“吾今有言于百世以上,訓(xùn)百世以下之為君者,以代其臣之不敢直。誦吾之言,有不驚心喪魄、手戰(zhàn)股栗者,非君也”。
唐甄從生活出發(fā),敘寫自身情懷,讀之讓人震撼,敬由心生?!冻病菲?,唐甄自言有“逸”、“躁”二疾,作者以“少康失家,滅浞乃復(fù)”的典故為比,寓其欲除二疾的決心;同時,以“孺子好戲”、“鄉(xiāng)人好斗”為喻,進一步說明二疾之弊?!丢殬贰菲?,唐甄述早年氣蓋天下之志,繼而敘寫現(xiàn)實困境生活下的淡然心境,亦儒亦道,盡在其中。《七十》篇寫老來悟道之作,真切自然。作者認為,“血氣方壯,五欲與之俱壯”,所以“少不能學(xué)道,少之所學(xué)者誦讀,非道也”,“壯不能學(xué)道,壯之所學(xué)者聞見,非道也”,而只有“血氣既衰,五欲與之俱衰”之時,方能學(xué)道。這與孔子所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13〕之說堪為一比。
唐甄行文大有周秦諸子之風(fēng),雄辯滔滔,氣勢磅礴。其論學(xué)論政,恰如戰(zhàn)國策士,長于論辯,雄健有力;用語犀利,風(fēng)生筆端;句式靈活,修辭多樣,極大地增強了文本的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形成了唐甄獨特的語言風(fēng)格。唐甄在論證時既有雄辯之偉論,也闡述了具體可行的措施,如《達政》篇,“上善政六,中善政六,下善政六,凡十八善政”,然后逐一加以論述。另如《更幣》、《用賢》、《六善》、《恤孤》、《主進》、《善任》、《省官》、《制祿》等篇皆有益于時政之治。戴峰認為,唐甄的散文思致深刻,文情激越;結(jié)構(gòu)靈活,馳騁反復(fù);文約義豐,辭達理暢〔14〕。此說甚切。同時,唐甄語言風(fēng)格的形成,與他對天地萬物的觀察,自身對社會生活的融入與體察密切相關(guān)。因此,加強對《潛書》語言風(fēng)格的探討,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解讀唐甄其人其文,亦有助于經(jīng)典的學(xué)習(xí)和傳承。
〔1〕〔2〕〔3〕〔4〕〔5〕〔9〕[清]唐甄著.潛書 (附詩文錄) 〔M〕.吳澤民編校.中華書局,1963.205,4-5,6,246,251,226-227.
〔6〕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M〕.東方出版社,2004.183.
〔7〕黎運漢.1949年以來語言風(fēng)格定義研究述評〔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2,(1):101.
〔8〕張德明,高航.簡評中國大陸關(guān)于“語言風(fēng)格”的各種定義及其本質(zhì)特點〔J〕.平頂山師專學(xué)報,2004,(3).
〔10〕陳戍國點校.四書五經(jīng)〔M〕.岳麓書社,1991.1220.
〔11〕漢·司馬遷撰.史記〔M〕.中華書局,1959.2201.
〔12〕饒尚寬譯注.老子〔M〕.中華書局,2006.190.
〔13〕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176.
〔14〕戴峰.論唐甄的散文藝術(shù)〔J〕.廣西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5,(3).
I206
A
1004—0633(2011)06—157—05
四川省教育廳2009年重點項目《唐甄〈潛書〉詞匯研究》(項目編號:09SA059)成果之一。
2011—08—11
程碧英,文學(xué)博士,四川文理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詞匯及傳統(tǒng)文化研究。四川達州 635000
(本文責(zé)任編輯 劉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