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霞 謝麗華
中國貧富兩極分化的界定與判斷
金霞 謝麗華
由于學界對貧富兩極分化的界定標準不一,對中國是否已出現(xiàn)貧富兩極分化的判斷也就不一致。衡量貧富兩極分化的標準主要有兩個:經濟層面的標準和社會層面的標準。從經濟層面看,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已達到聯(lián)合國規(guī)定的收入差距懸殊的標準,且呈上升趨勢,W型指數高且呈上升態(tài)勢;從社會層面看,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之間的對立初步凸顯。綜合經濟與社會兩方面因素得出結論:中國貧富兩極分化已初露端倪。
貧富兩極分化;基尼系數;W型指數;經濟層面;社會層面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的同時,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民眾幸福感也隨之下降。學界開始討論中國是否已出現(xiàn)貧富兩極分化。有的學者承認中國已出現(xiàn)兩極分化現(xiàn)象,因為居民收入差距懸殊;〔1〕有的則予以否認,因為收入差距尚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且沒有出現(xiàn)新的資產階級;〔2〕還有的只承認我國已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因為只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本與勞動的對立?!?〕
筆者認為,對于這一問題的爭論實質上是邊界之爭,差異并不大。兩極未分化論者并未否認中國當前貧富差距懸殊這一鐵的事實。學界對兩極分化經濟層面的實證分析詳盡周到,而對社會層面的價值分析則語焉不詳,尚待進一步完善。
根據馬克思的論述,貧富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國家特有的現(xiàn)象,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產生這一現(xiàn)象。因此,研究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問題似乎沒有意義。
馬克思對兩極分化的解釋為:“社會的財富即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guī)模和能力越大,產業(yè)后備軍也就越大??晒┲涞膭趧恿νY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fā)展起來的。因此,產業(yè)后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xiàn)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后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 (馬克思在法語版中更改為“成正比”)。最后,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yè)后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guī)律?!薄?〕與資本積累規(guī)律相適應的是貧困的積累,兩者相結合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薄?〕
馬克思立足于階級的角度論述貧富兩極分化,他把兩極分化詮釋為兩大階級的對立,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無產階級由于不占有生產資料,只能受資本支配,逐漸淪為貧困的一極;而資產階級作為資本的所有者,不斷累積財富,成為富裕的一極。如此,社會劃分為貧與富的兩極對立。由此看來,馬克思所理解的兩極分化包含兩層對立:貧與富的對立和階級對立。
在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貧富差異不至于達到資本主義國家兩極分化的程度,因而貧與富的對立不存在;階級對立更不存在,因為階級已經消亡。所以,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存在貧富兩極分化現(xiàn)象。
雖然馬克思基于階級的消亡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存在貧富兩極分化現(xiàn)象,但現(xiàn)代意義的貧富兩極分化卻有可能在當今的社會主義國家誕生。鄧小平在論述共同富裕時就預見到這一可能性,他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薄?〕如果政府制定的政策既不科學也不合理,就可能催生兩極分化,甚至可能再造新的資產階級。所以,不能因為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否認中國產生貧富兩極分化的可能性,甚至于對此諱莫如深。
既然社會主義國家可能產生貧富兩極分化,那么,學界就有必要研究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問題。對貧富兩極分化含義的理解決定對它的界定標準的選擇,因此,在判斷中國是否已呈現(xiàn)貧富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之前,有必要厘清貧富兩極分化的涵義。
馬克思對兩極分化的界定雖然無法完全適用于當代中國,但對現(xiàn)代意義的兩極分化的界定仍有借鑒意義。大多數學者在界定兩極分化的涵義時肯定貧與富的對立或貧富差距的懸殊,階級對立則被階層對立取而代之。
學界對貧富兩極分化界定分歧較大,有的學者承襲馬克思的觀點;〔7〕有的學者則從質與量兩個角度或者從定性與定量的角度來界定兩極分化的涵義?!?〕相比之下,洪興建、李金昌對貧富兩極分化的界定似乎更明確、更抽象,二人對兩極分化的定義為:“一個統(tǒng)一的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個群體,并且群內差距越小、群間差距越大,群的規(guī)模越勢均力敵,兩極分化便越嚴重。”〔9〕這一定義從收入分配的角度強調兩極分化的本質特征是收入差異與差異的聚集程度,具有合理性,但這一定義也僅局限于收入分配領域,沒有深入至社會領域。此外,兩極分化中的兩極規(guī)模未必勢均力敵,富裕階層人數往往小于貧困階層人數。
筆者認為,貧富兩極分化是兩大社會階層在經濟與社會層面的對立。在整個社會分化為若干階層之后,通過一段時期的整合,逐漸壓縮為“極富”與“極窮”的兩個階層。兩個階層互相對立,并且中間階層萎縮。由此看來,沒有社會的分化也就沒有階層的對立。同樣,沒有貧富的分化,也不會形成階層的對立。因此,貧富兩極分化包含兩個層次的分化:經濟層面的分化和社會層面的分化。其中,社會層面的分化居主導地位。
經濟層面的兩極分化主要通過基尼系數和五等分法來衡量,社會層面的兩極分化則只能通過社會群體事件的性質惡劣程度和發(fā)生頻率進行間接的測量與估算。
經濟層面的分化是社會層面分化的基礎。正因為一極通過不合理的方式占有較多的財富,所以引起另一極的貧困與不滿。社會層面的分化加劇經濟層面的分化。尤其當社會流動性較低,社會階層處于定型狀態(tài)時,下層難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上層則只需通過復制就能輕松維持自己較高的社會地位,上層與下層之間的對立將更趨尖銳。
經濟層面的貧富兩極分化指貧富差距懸殊,富的特別富,窮的特別窮,并且這一狀態(tài)還將加劇。兩極分化雖然不同于貧富差距,但貧富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現(xiàn)兩極分化現(xiàn)象。測量經濟層面的貧富兩極分化的標準通常采用基尼系數和W型指數。①洪興建、李金昌認為基尼系數只適合測度貧富差距,不能用來測度兩極分化。W型指數和ER型指數適合測度兩極分化。見洪興建,李金昌.兩極分化測度方法述評與中國居民收入兩極分化〔J〕.經濟研究,2007,(11)。但筆者認為,貧富差距與兩極分化并非毫無關聯(lián),貧富差距的拉大極可能誘發(fā)兩極分化。因而考察貧富兩極分化離不開對基尼系數的考量。ER型指數測試方法與W型指數類似,更適宜測度多極化,因此本文不予討論。只有分別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維度測度并將二者相結合,才能比較準確地判斷中國是否已呈現(xiàn)貧富兩極分化。不過,學界討論的焦點主要是靜態(tài)標準,動態(tài)標準相對來說不易操作。靜態(tài)標準中爭論較多的是基尼系數。
學界對基尼系數的爭論主要集中于兩點:一是由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基尼系數是否適用于中國;二是基尼系數高達什么程度才屬于兩極分化?
首先看第一點。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以衡量居民貧富差異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數值在0與1之間。數值越低,財富分配越公平;數值越高,財富分配就越不公平?;嵯禂凳俏鞣綄W者根據西方國家的收入分配狀況制定的標準,它是否適合中國的國情?勿庸置疑,中國的經濟狀況不同于西方國家,西方國家經濟發(fā)達且成熟,而中國經濟總體比較落后且不成熟。然而,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經濟體制上是一致的,即都運行市場經濟體制。因此,基尼系數總體上適用于中國?!?0〕不過,在運用基尼系數分析中國的貧富差異時需作微調,因為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不同于西方,比如,收入分配的透明度遠低于西方。
其次,基尼系數達到多少將產生兩極分化?按照聯(lián)合國制定的國際標準,基尼系數低于0.2表明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明比較平均;0.3-0.4表明相對合理;0.4-0.5表明收入差距較大;0.5以上表明收入差距懸殊。依據中國的具體國情,表征貧富兩極分化的基尼系數標準應高于0.5還是低于0.5?如果從經濟發(fā)達程度考慮,中國的基尼系數應高于西方標準,因為中國經濟比西方經濟落后。庫茲涅茨假說認為經濟落后時貧富差異較大,經濟發(fā)達時貧富差異將縮小?!?1〕但這一假說未必適合中國。〔12〕由于中國的收入分配透明度低,居民收入分為白色收入、灰色收入與黑色收入三類,而后兩項所占的比例往往超過第一項,所以,基尼系數低于0.5高于0.4就已出現(xiàn)貧富兩極分化。周云波將中國貧富兩極分化的基尼系數標準定為0.4262 (0.5-0.07385)?!?3〕
那么,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是多少?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實際上也有不同的答案:世界銀行測算的中國基尼系數為0.47?!?4〕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叢亞平、李長久認為近兩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超0.5。〔15〕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也持相似的觀點,認為中國早在2006年基尼系數就已達到0.49?!?6〕
之所以中國的基尼系數會出現(xiàn)不同的數據,是因為各方測算數據的方式有所不同。筆者傾向于贊同中國的基尼系數被低估的觀點。中國居民收入的特點是高收入者收入來源廣且多,低收入者收入來源單一且不穩(wěn)定。高收入者所有收入中灰色收入與黑色收入總和往往超過白色收入,因而瞞報收入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高收入者即使沒有瞞報收入,統(tǒng)計時也有不少收入項目常常被忽略,如公共服務、社會福利等。因此,高收入者的收入往往被低估,基尼系數也隨之被低估。
即便按照被低估的基尼系數衡量,中國的基尼系數都已達到貧富兩極分化的限度,即0.4262。而且,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中國貧富差異的嚴重性。重慶市政府將基尼系數控制在0.4以內作為政府工作目標之一,這也從側面證實中國貧富差異的懸殊。從國際來看,中國基尼系數已排在世界前10名。
專門衡量貧富兩極分化的指標是W型指數。此類指數以中位數為界限,先將所有成員分為高收入和低收入兩組,再分別測算兩組中各成員的收入對中位數收入的偏差,最后將所有偏差加總?!?7〕研究收入分配與貧困的學者李實通過調查得出的最新數據為:中國10%的高收入者占有41.4%的財富?!?8〕這表明中國財富的聚集度比較高。按照五等分法,總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者占收入的份額為4.7%,而總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者占總收入的份額達50%?!?9〕
從動態(tài)看,中國的基尼系數呈逐年上升趨勢,2000年中國基尼系數就已接近國際警戒線0.4,〔20〕之后以每年0.1%的速度遞增?!?1〕根據李實及其課題組的調查,全國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數從1982年的0.30上升到了2002年的0.45。20年中收入差距擴大了50%。全國財產分布的基尼系數從1995年的0.4上升至2002年的0.55?!?2〕居民財產差距的增長超過收入差距的增長。
不僅基尼系數總體在攀升,W型指數也呈上升趨勢。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1979年中國最富的20%的人在全部收入中占的比例為39.3%。2008年,20%的最高收入者占總收入的份額高達50%。〔23〕
雖然低收入者的收入逐年增長,但增長的幅度遠低于高收入者收入的增長幅度。因此,無論是從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來看,中國都已達到貧富兩極分化的既定標準。
如果只是經濟層面的貧富兩極分化,而并未導致民眾的心理失衡,這樣的兩極分化尚在民眾的心理承受范圍之內,不會引起社會動蕩。如果超出人們的心理承受力,引發(fā)社會動蕩與混亂,那么,貧富兩極分化就應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
社會層面的貧富兩極分化是指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并由此引發(fā)社會動蕩與不安。強勢階層侵占弱勢階層的利益,并漠視該階層的存在;弱勢階層產生較強的被剝奪感,開始仇視強勢階層。那么,中國是否存在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的分化與對立呢?
在社會主義制度正式確立后,中國社會形成兩個階級一個階層 (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的極其簡單的社會結構。雖然三者的社會地位不同,但差異非常小,知識分子的地位略高于工人,工人的地位略高于農民。此時的中國不存在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的區(qū)分,因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而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結成鞏固的工農聯(lián)盟,三者具有高度的政治認同感,即都是國家的主人。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入,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出現(xiàn)多元化的格局。由于國家政策的傾向不同,不同時期不同階層分別成為改革的受益者。利益格局的變化從改革開放至今大體分為三個階段〔24〕:第一階段,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國家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成為改革的第一批受益階層。農民普遍實現(xiàn)增產增收,逐步擺脫貧困狀態(tài)。若干年后,受市場沖擊影響,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xiàn)象逐漸增多,農民生活改善的步伐也隨之放緩。由于國家實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的政策,個體戶在這一時期也成為改革的受益者。國有企業(yè)改革使得在崗職工生活狀況明顯改善。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私營企業(yè)主成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而部分工人和大多數農民的利益開始下滑。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國家大力扶持私營企業(yè)的發(fā)展,私營企業(yè)主獲得較好的發(fā)展空間。而此時的“減員增效”、“優(yōu)化組合”等政策出臺則催生出了一批下崗工人。農民的生活狀況也沒有太大的改觀。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期到21世紀以來。公務員、黨政領導干部成為受益群體,而部分工人和農民淪為弱勢群體。隨著公務員工作穩(wěn)定性的增強、工資福利的增加,全國興起公務員熱。黨政干部成為人們羨慕的群體,工人和農民則被邊緣化為弱勢群體。
從改革開放30年來利益格局的變遷可以看出,雖然不同時期不同群體都不同程度地從改革中獲益,但最終獲益最大的群體仍然是與權力關系最近的群體,獲益最小的則是距權力最遠的群體。得利群體通過資源的聚集逐步上升為強勢階層,失利群體則因喪失對資源的控制權而淪為弱勢階層。
由于計劃經濟時代的權力關系仍然未徹底打碎,我國社會的分層呈現(xiàn)“家產身份制”〔25〕的特性,每個人的身份取決于其所依附的官僚體系或其它支配者。一個群體一旦獲得官僚體系的支持,官僚體系通過制定優(yōu)惠政策為該群體帶來特別利益。擁有組織資源的階層與擁有經濟資源的階層、擁有文化資源的階層結成精英聯(lián)盟,幾乎壟斷社會所有資源,形成強勢階層,而工人、農民因無力控制資源成為弱勢階層。〔26〕雖然工人、農民中的一些人也向上層分化,但畢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并不能改變整個階層的整體狀態(tài)。
那么,中國的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之間是否存在對立與沖突呢?總體來看,我國社會較為平穩(wěn),沒有出現(xiàn)大范圍的社會混亂與動蕩不安。一些學者據此判斷我國并未出現(xiàn)兩極分化現(xiàn)象?!?7〕這一判斷值得商榷。
中國目前之所以沒有出現(xiàn)大范圍的社會動蕩,不是因為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之間不存在對立與沖突關系,而是因為下層群體尚未結成一個團體,目前尚處于碎片化狀態(tài),無力與強勢階層對抗,但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之間的張力已凸顯。社會學學者李強指出:當前我國社會分層結構變化的一大趨勢是“貧富分化造成的‘社會結構緊張’的局面比較嚴峻”?!?8〕
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之間的張力緣于收入分配的不公正。強勢階層內部通過資源的交換實現(xiàn)更多資源的占有,使得其他階層無力爭得更多資源。弱勢階層不僅無力爭得更多資源,而且無法通過自身努力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因為階層復制現(xiàn)象增多,替代現(xiàn)象減少,由低向高的流動減少?!?9〕弱勢階層被定格在弱勢的地位,甚至其后代也復制這一地位,他們看不見改變命運的希望與可能,因而逐漸產生對強勢階層的怨恨與不滿。
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之間的張力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官民對立與勞資對立。領導干部與民眾之間的關系不如以往親密,民眾對干部的信任感下降。有些官員利用權力為自己謀利,而不是為民謀利,因而激化官民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勞資之間的對立主要在于雇傭工人工資相對于雇主的利潤來說太低,雇主剝奪太多。
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之間的張力盡管尚未引起社會動蕩,但群體突發(fā)性事件的日漸增多表明,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之間的對立初步形成。并且,中間階層人數偏少,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牽制作用。所以,社會層面的貧富兩極分化已呈現(xiàn)。
當前中國既存在經濟層面的貧富兩極分化,也存在社會層面的貧富兩極分化,綜合而言,貧富兩極分化在中國已初露端倪。政府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緩解貧富兩極分化,以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
〔1〕楊圣明,都梅瑞.論我國收人分配中的兩極分化問題〔J〕.財貿經濟,2005,(12).
〔2〕王明華.對我國是否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基本判斷〔J〕.求是學刊,2002,(05).
〔3〕祝洪嬌.我國現(xiàn)階段存在一定程度兩極分化現(xiàn)象的分析〔J〕.社會科學家,2009,(08).
〔4〕〔5〕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707,708.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 (1975-1997)(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032-1033.
〔7〕鮑江權.準確理解共同富裕理論 正確認識貧富差距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1,(07).
〔8〕李炳炎.關于防止“兩極分化自然出現(xiàn)”的理性思考〔J〕.當代經濟研究,2010,(11).
〔9〕〔17〕洪興建,李金昌.兩極分化測度方法述評與中國居民收入兩極分化〔J〕.經濟研究,2007,(11).
〔10〕〔20〕國家統(tǒng)計局.從基尼系數看貧富差距〔J〕.中國國情國力,2001,(01).
〔11〕Simon Kuznet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1).
〔12〕李實,李婷.庫茲涅茨假說可以解釋中國的收入差距變化嗎〔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03).
〔13〕周云波,覃晏.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實證分析〔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47.
〔14〕〔18〕胡賁,寇愛哲.中國式貧富分化的數據之困〔N〕.南方周末,2010-06-17.
〔15〕叢亞平,李長久.收入分配四大失衡帶來經濟社會風險〔N〕.經濟參考報,2010-05-21.
〔16〕〔21〕趙征南,徐維欣.我國基尼系數已超警戒線〔N〕.文匯報,2010-08-25.
〔19〕〔23〕王仁貴.理性看待基尼系數〔J〕.瞭望,2009,(20).
〔22〕李實.社會公平與和諧社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6,(01).
〔24〕魯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社會群體利益關系問題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0,(06).
〔25〕李金.走向家產身份制〔J〕.南京師大學報,2006,(11).
〔26〕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40.
〔27〕王明華.論收入差距與兩極分化之關系〔J〕.經濟問題,2003,(09).
〔28〕李強.當前我國社會分層結構變化的新趨勢〔J〕.江蘇社會科學,2004,(06).
〔29〕龔維斌.中國社會結構變遷及其風險〔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05).
D66
A
1004—0633(2011)06—012—05
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一般項目《貧富兩極分化與參與式治理研究》(10SH55)階段性成果;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貧富兩極分化的新制度主義分析》(ZZ1107)階段性成果。
2011—08—15
金霞,政治學博士,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政治制度。謝麗華,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江西南昌 330031
(本文責任編輯 趙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