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全
禪意的美
——解讀《我與地壇》
胡友全
史鐵生的經(jīng)典名作《我與地壇》書寫了作者一段苦難的人生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揭示了對生命的獨特理解。本文試圖從哲學(xué)文化的角度,去解讀文本中的生命意識和禪意的美。
史鐵生 《我與地壇》 生命 禪意
多年前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便為作者的真情所打動。那時從文中讀出的是一個“悲”字:為作者二十歲便雙腿癱瘓而悲,為他“幾乎什么也找不到”而“悲”,為如空屋般的寂寞而“悲”,為他母親的痛苦、焦慮、艱難的命運而“悲”。后來它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我教授這篇課文,再重新細細地解讀它,漸漸悟出作者寫《我與地壇》的真正目的,原本不是為了宣揚“悲”,而是通過悲來展示生活中的美——那種帶有禪意的美!
“禪”本是佛家之語,但很多文人皆與之結(jié)緣,如唐時的王維,宋代的蘇軾等,當(dāng)代作家阿城在小說《棋王》中由棋對人生產(chǎn)生的感悟也頗有禪意。史鐵生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苦大悲之后,對生命的大徹大悟也帶有濃厚的禪意,且表現(xiàn)出了一種“悲”中的“美”來!
我覺得讀《我與地壇》就如聽教堂牧師的布道,又如聽佛殿高僧的說禪。使人覺得寧靜、親切、從容、圣潔,讓人心靈超凡脫俗。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給我們詮釋了很多關(guān)于生命的哲理。
1.荒蕪和生機 作者在雙腿殘疾后搖著輪椅,無意中走進了地壇,也無意中走進了可以讓自己精神棲息的家園,說是無意,其實也是有心,因為一個“活到最狂妄的年齡”的人猛受命運的重擊后,他不再需要繁華、喧囂、沸騰,而是想尋找一種寧靜、平靜、寂靜。于是作者第一眼就與地壇融為一體。地壇歷經(jīng)百年滄桑,剝蝕了浮華,淡褪了朱紅,顯得坦蕩而沉靜,這是作者覺得與地壇有“緣分”的初步認識:地壇荒蕪沉靜。
但作者真正認識地壇,感觸到地壇的靈魂是經(jīng)過了十幾年的心與心的對話,包括與地壇的一草一木,一鳥一蟲,甚至是一線陽光,一縷氣息的交流,從而讀出了生命的內(nèi)涵:蜂兒停在半空,似靜實動;螞蟻看似平庸、忙碌,卻在不停地思索;瓢蟲累了倦了,祈禱后又飛騰升空;雨燕的叫聲蒼涼卻激昂……這些生命看似渺小平凡,但卻堅強,這種生活有過艱難、困乏,但卻執(zhí)著。再看草葉上的露珠在墜落的瞬間摔開萬道金光,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將坎坷映照的燦爛,古柏坦然地面對風(fēng)雨,靜靜地守候生命,寵辱不驚。園中有暴雨驟臨,有秋風(fēng)忽至;落葉或飄飄歌舞,或坦然而臥……
作者從荒蕪的園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聞到了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于是物我真正的交融了。作者從地壇的荒蕪、沉靜、滄桑中理解了褪盡繁華之后的生機與活力。于是向我們闡釋:繁華有時掩蓋的是荒蕪,而荒蕪有時掩藏著真正的繁華。
2.殘疾與健康 史鐵生十分崇拜劉易斯,他在《我的夢想》中寫道:“如果我來生也能有那樣的一個健美的軀體,今生這一身殘疾的折磨也就得到了足夠的報償。”但當(dāng)他與劉易斯相見于北京時,卻絲毫沒有因為殘疾而卑怯。因為他明白精神的殘疾比肉體的殘疾更可怕。史鐵生是個殘疾人,因為他失去了雙腿,可史鐵生又是個健康者,以為他擁有了靈魂。肉體與靈魂、生存與死亡總是不能截然剝離開去。
作者在受到沉重一擊后,肉體殘疾已無可挽回了,于是他想到了死,這是人們都能理解的心情。不只是他,張海迪、朱伯儒、奧斯特洛夫斯基等很多受過生活重創(chuàng)的人都曾這樣彷徨過,絕望過。于是作者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但作者終于從地壇的蕓蕓眾生中頓悟:死是一種必然,死是一個節(jié)日,而生只不過是小孩子“離家”一段時間,最終每個人都要回家。于是他便坦然多了,安心多了,覺得“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了。他先是要活著試試,試出人生的各種滋味后,軀體雖遭受各種痛苦,但卻在精神上健健康康地活下來?!拔粗溃芍??正是他參悟了死的必然,所以才活得真誠。超越了死,更珍惜生,更能有板有眼地活。而且他用自己的殘疾,用自己痛苦的生存,用自己的死而復(fù)生,來向一個個健康的生命發(fā)出召喚、挑戰(zhàn)。從這一點上講,史鐵生是個健康的殘疾人。這使我們深深的震撼:因為我們有很多人是殘疾的健康人。
3.痛苦與幸福 史鐵生青春韶華卻雙腿癱瘓,于是痛不欲生,其苦自不堪言。但他最終戰(zhàn)勝了自己,超越了死亡,并想到了怎樣活?!斑@不是在某一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彼运米约旱撵`魂與地壇溝通交流,嗅到了滿園中“熨帖而又微苦的味道”,看到了陽光下坎坷的燦爛,于是他從精神上站起來了。他開始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為了“想使母親驕傲”,也是為了用寫作來自慰。于是他在地壇中靜靜地觀察,靜靜地思考,靜靜地回憶,寂然凝慮。于是一篇篇精美雋永的作品問世:《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等小說連續(xù)獲獎。這篇散文更成為激蕩人心的經(jīng)典之作。他成為當(dāng)代頗有名氣的作家,在文學(xué)上撞開了一條路。路,有各種各樣的走法:有的人雙膝著地往上爬,有的人緊縮身子向里擠,而史鐵生是帶著累累的創(chuàng)傷,懷著滿腹的悲苦,用心用力用生命去撞,并且終于撞開一條路。這使我們不得不重新解讀《我與地壇》,解讀史鐵生的人生經(jīng)歷,這樣或許就能理解作者為什么對人會有痛苦,人會死亡,而表示“慶幸與感激這種安排”。作者確實是一個智者、勇者,雖然也有一時的困惑、迷茫,但一旦徹悟便永無反顧。直到后來史鐵生雙腎損壞,有時靠透析來艱難的維持生命,但他仍筆耕不輟。他活得無疑痛苦,但他卻從痛苦中創(chuàng)造出美,開拓出成功,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所以他把死亡看作是一個節(jié)日,他用一生的痛苦準(zhǔn)備了豐碩的果實,坦然地迎接自己的那個節(jié)日,他最終是幸福者。而很多看似真真切切生活在安樂中的幸福者,最終迎來節(jié)日時可能是一無所有。所以史鐵生用痛苦的筆譜寫了一曲幸福的樂章。
4.失去與擁有 在《我與地壇》中,處處可以讓我們能體會到失去和擁有的關(guān)系,如失去浮華而擁有沉靜,失去肌體的健康而擁有靈魂的堅韌,失去常人的歡樂而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幸福。這里我要重點說的是他失去了母親但卻真正擁有了母愛。從某種意義上說擁有不只是得到,得到某種東西而毫無感覺,得到而毫不理解,得到而毫不珍惜,并不能算真正的擁有。母親活著時,史鐵生得到了母愛,但他并未真正擁有它,至多他擁有母親。所以母親目送他到地壇后在家中的驚恐、擔(dān)憂,焦灼地去地壇尋找他,這一切一切“我從未替母親想一想”,甚至顯得倔強、暴躁。最后母親終于承受不了痛苦的煎熬而在一個秋日里逝去。可以說,從失去母親后,作者才真正慢慢的品味到母愛:出門時再也沒有母親“送”我的目光,地壇里再也沒有母親“尋”我的背影,再也聽不到母親的關(guān)心我、一切替我著想的那種自言自語。作者才從心靈深處感受到母親毫不張揚的愛。于是設(shè)想、體會到母親受到的雙倍的痛苦,母親寧愿替兒子不幸的博大胸懷,以至于作者感到地壇中無處不留下母親的足跡,這些反思撥動著讀者的心弦。作者痛徹心肺地回憶母親,呼喚母親,自責(zé)、自悔,但連他自己也明白:一切都晚了。正是經(jīng)歷了逝去母親的悲慟后,作者才真正理解母親,珍惜母愛,所以他向我們說的是:你擁有時,一定要珍惜,不能讓它失去,而人生中許多珍貴的東西不都是失去后才想到曾經(jīng)擁有嗎?
所以重讀、細讀《我與地壇》,我覺得應(yīng)當(dāng)引導(dǎo)學(xué)生去從史鐵生的“悲”的人生中發(fā)掘他想告訴我們的生活的“美”:荒蕪中的生生不息的美,戰(zhàn)勝疾病、死亡之后的健康向上的美,走出痛苦、逆境后的創(chuàng)造美,失去后才知道珍貴的真情美。這些美看似矛盾,實則是統(tǒng)一的、和諧的,是帶著對人生徹悟后的禪意的美,這種禪意實際上就是對生活進行辨證的分析、思考后而產(chǎn)生的哲理。它往往通俗而又深邃,如佛家所言“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有就是無,無就是有”。而通過這些,目的就是想讓學(xué)生懂得:怎樣去面對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得失、生死,怎樣去珍惜健康、幸福、母愛、生活。
安徽省金寨縣青山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