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陳 香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而如今提起作文,卻是學生怕寫,教師怕改。教師指導有板有眼,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講得頭頭是道,但學生依然啟而不發(fā),文章假話連篇,內(nèi)容空泛,語言干癟,讓人啼笑皆非。我認為這是傳統(tǒng)習作教學遠離學生生活,禁錮學生個性,忽視習作教學中人文性使然。如何讓學生愿寫、樂寫、能寫,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略談如下幾點看法。
“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語)?!傲弧鼻跋Γ糠謱W生對學?!傲弧睉c祝活動的安排頗有微詞。在與學生交談后,我想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參與這次活動的積極性,并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體味到節(jié)日的快樂和童年的幸福呢?為此,我們在班里開展了一次《“六一”應當這樣度過》的主題活動,并作了精心的組織和安排。“六一”那天,有的帶來心愛的玩具,有的帶來美味的食品,有的家長來了,課任的老師也來了,校長還陪著關工委的老爺爺帶來了各種小禮品?;顒娱_始以后,老爺爺?shù)囊幌掞L趣而又語重心長,那善于演講的徐曉軒同學的一則故事讓在場的同學、老師、家長笑得前合后仰……事后我們還進行了一次習作練習,讓學生自我命題、自選題材、自行立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不受篇章結構的左右,盡量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以及所憧憬的都寫出來。結果就連那些平常郁郁寡歡、沉默寡言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洋洋灑灑三頁多,且言辭中肯,感情強烈。由此看來,學生在這次活動中對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這種特定情境中所遇到的這方面話題促使他(她)情動而辭發(fā),激活了他們頭腦中那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反省我們的傳統(tǒng)習作教學,教師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明確哪些材料是可用的,是最合適的,如何開頭,如何結尾,但萬沒想到,老師講得越透徹,越細致,學生受到的束縛則越多,學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須是學生情感的積極參與,因為學生內(nèi)在的詞匯若沒有情感驅動,只能永遠保持緘默,只有學生進入了激活狀態(tài),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壯麗的浪濤,才能使學生的內(nèi)部語言高度活躍起來。這樣情感與語言同構共生,從而達到習作的目的。
我們說,學生作文不是現(xiàn)實生活的簡單記錄,更不是生活閱歷的機械相加,而是通過對平時生活的觀察、思考,經(jīng)過有意識記或無意識記所形成的材料庫的篩選、揀擇,以一當十的材料遴選,來實現(xiàn)自己所要表述的目的??涩F(xiàn)在大多數(shù)學生作文恰恰是憑著感覺命筆,哪一個環(huán)節(jié)該寫或不該寫,哪一個細節(jié)該詳或該略,全然不知,這無疑給我們教者敲了響警鐘——習作指導不得法!或者說教師的習作指導學生消化不了,難怪學生無法領悟運用。
那么,我們應如何進行習作指導呢?在實踐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以學定教的習作指導策略,建立以評改為中心環(huán)節(jié)的作文教學模式,即學生初寫——師生評點習作——互評——自改或互改——謄寫——再改……首先設法讓學生排除寫作顧慮,對寫作充滿信心,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生活范圍內(nèi),只要留心觀察,善于思考,合理想象則處處有可寫之人,時時有可記之事。其次,引導學生進行習作前的觀察與構思,那一顆糖果、一個雞蛋所凝聚的深情,那一個甜蜜的微笑、一句安慰的話語帶給我的鼓勵,一個滑稽的動作,一件難忘的小事……再次將擬稿與初步的修改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完成。讓學生在獨立自主地進行觀察、構思、擬稿、自改、互改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張揚個性,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將教師的指導環(huán)節(jié)融入對具體習作的點評之中,并置于學生擬稿之后。這樣讓教師在指導前可以通過學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實具體的學情,而后選擇以學定教有針對性的點評方案,這樣“從學生中來”的有針對性的具體形象的習作指導,學生很容易接受,而且在這種方法指導下的學生的習作自然不會千篇一律。
“課標”要求我們教學評價不僅要有甄別與篩選的功能,而應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發(fā)展性評價。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要求我們評價時,尊重學生的獨立體驗與感受,結合自己的實踐,筆者認為當前習作評價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尊重主體的獨立感受。評閱學生的習作時,我們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經(jīng)驗來評價孩子的表述。這方面李吉林老師曾經(jīng)介紹一個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個學生寫了句:“原來阿姨是女的”這句話,這句話不是一句大廢話嗎?但李老師在批改時并沒要求該學生刪去。她說,因為這個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現(xiàn)在她發(fā)現(xiàn)了,并要將這個發(fā)現(xiàn)與同學、老師一同分享,這難道錯了嗎?多么細心的呵護啊。孩子當然愿對李老師“寫自己心里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更“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
其次,分層而評,增強習作的自信心。在實踐中我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1)面對全體學生分層而定,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定等第的標準也不同。(2)對同一個學生的要求循序漸進,如一個習作后進生最初得優(yōu)的標準是:頂格不寫逗號、句號、問號等標點符號,接下去得優(yōu)的標準是:“要分段”……這樣逐步提高,一步步將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第三、指導性批閱,促進學生再發(fā)展。從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過程來看,批閱作為一篇作文教學的終結環(huán)節(jié),其教學的功能只是“評定包改”甄別優(yōu)劣。那么,“批閱”這一環(huán)節(jié)究竟如何才能更有效地發(fā)揮其教學的功能,促進學生發(fā)展呢?我覺得有如下三種方法:一是通過批注,指導學生再修改,再提高,這就要求我們的批注要針對學生實際,具有指導性與可操作性。二是面批,當面指導。三是再次對具有典型性的習作進行集體點評。
作文并不神秘,也更不可怕。生活乃痛苦與歡樂、焦慮與欣喜等一切情感生發(fā)的所在,是作文唯一的源頭活水。只有緊貼生活施教,學生方能快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