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佐國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文史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多渠道籌措資金:明代江西農田水利建設的成功經驗
魏佐國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文史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朱明時期江西農田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原有水利工程得到修復,河渠陂塘大幅度增加,而且編修了江西首部水利志書。多渠道籌措資金是這一時期江西農田水利建設取得成功的關鍵。明代江西農田水利建設的實踐表明,水利經費的籌措必須多管齊下,在建設水利工程的同時也應注意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明代江西;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籌措
我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水利問題,而且深知水利對農業(yè)的重要。幾千年來,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莫不把興修水利作為一件興國興民的大事來抓。就江西而言,古代水利建設在朱明時期達到高峰。這不僅為江西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經濟作物的種植以及水運業(yè)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興盛與社會的和諧。本文擬就這一時期江西農田水利建設的主要成就、農田水利建設的經費來源及其借鑒意義略作探討。
搞好農田水利建設是擺脫農業(yè)靠天吃飯的必然選擇。作為一個重要的農業(yè)省區(qū),水利建設在江西地區(qū)一直被人們所注重。至少自唐代開始,江西古代勞動人民即修建了許多大型的水利工程,如撫州的述陂、博陂、茭陂、千金陂,宜舂的李渠,泰和的槎灘陂等,都是灌溉萬畝以上的大型水利工程。但由于年久失修,許多水利設施遭到了毀壞。為了使古老的水利設施重新煥發(fā)生機,明代對許多大型的水利工程進行了復修。如宜春李渠,明代先后進行過五次疏浚,其中弘治十三年(1500)知府朱華在修渠時還“砌仰山石路,浚袁城五井”。再如崇仁梓陂,唐初撫州剌史周法猛所修,圳長四十余里,灌田六萬余畝,年久歲湮,永樂間本縣庠生王椽“請于當事,凡上下五六里,水道不通之處,請以己田易,乃由石背鑿石閘渠,沿金湖達山泉舊址至臨川境,名曰石背新陂”[1]。據《鄱陽縣志》記載,鄱陽縣宋元時有黃花陂等舊陂一十四所,元末政荒民散,多湮塞荒蕪,明洪武二十八年縣丞周從恭到任后一一復修。其他如位于泰和縣的槎灘陂、宜黃縣的永豐陂、南昌府的章江堤、九江府的甘棠堤、臨川縣的千金陂等大型水利工程,也都基本得到修復,而且灌溉規(guī)模較前擴大。
江西是個多丘陵山區(qū)的農業(yè)區(qū)域,地形極為復雜,河渠陂塘等水利工程對農業(yè)生產影響頗巨。如南部的贛州,“山峻水駛,驟雨則溪澗泛濫,不逾時而涸竭,田畝多處高原或界坑谷間,水勢不能遞之使上”,只得“藉陂塘以潴蓄”[2];東部建昌府的南城縣,土田“稍遇雨澤愆期,即龜坼爆烈”,因而“水之利宜講矣”[3]。即是平原較多的南昌地區(qū),也是“高田多依山,……灌溉為難,卑田多濱江湖,堤防是賴”,若“雨陰稍愆”,則有旱澇之憂。為了確保農業(yè)生產的進行,提高糧食產量,明代江西地區(qū)興建了大量的河渠陂塘等水利設施。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數量較前代大幅增加。如:洪武八年(1375),知縣黃權在上高縣修筑里陂,“順灌三千,逆灌八百”,有“若要上高米價平,除是作得里陂成”的說法,對農業(yè)生產影響極大;洪武三十年(1397)安仁王溥鑿官陂,灌田500余畝;永樂六年(1408),萍鄉(xiāng)知縣何正在縣筑斂陂,灌田3000余畝;成化十二年(1476),奉新縣從善鄉(xiāng)民余鼎漢率眾修烏石陂,“灌田萬余畝”。據不完全統(tǒng)計,建昌府在明正德年間有陂瑭445處;永豐縣在嘉靖年間有陂塘752處[4];九江府在嘉靖年間有陂塘77處,灌田219.91頃[5]。不僅如此,陂塘數量在有明一代呈大幅度增加的態(tài)勢,如安??h原陂塘數為210處,至嘉靖十六年增至581處。
在臨江帶湖地區(qū),為保護農田不被水淹,明代江西修建了眾多的圩堤。如明弘治年間,南昌知府祝瀚發(fā)粟700余石修筑南昌大有圩,該堤“西起石亭莊,東抵牛尾嶺,延袤四十里,北障大浸入鄱湖,而南墾平田數萬畝”;嘉靖年間,知府譙孟龍在南昌府城西南修筑譙堤,“障民居五千余家,田數萬畝”[6];萬歷年間,知縣李徵儀在清江筑趙家園堤,護田萬頃。據光緒《南昌縣志》記載,在明代,僅南昌縣就有圩堤一百三十余所。其他如新建縣,弘治十二年(1499),南昌府借賑饑之便,募民筑利順圩等49所,萬歷十四年(1586),重修和新筑圩堤174所,萬歷三十五年(1607),重修圩堤116所;余干縣,由于濱信江而接鄱陽湖,萬歷以前修筑圩堤24條,“綿亙二百余里,以除水患”[7]。從縣志記載看,環(huán)鄱陽湖區(qū)的鄱陽、進賢、建昌(永修)、德安、德化(九江)、星子、都昌、湖口等縣都建有大小長短不一的圩堤。而且圩堤數與陂塘數一樣,呈不斷上升趨勢。如南昌、新建二縣圩堤,明弘治十二年為108處,到萬歷十四年增至312處,到萬歷三十六年更增至345處,是弘治時的三倍多。圩堤的修筑,防洪衛(wèi)田,不僅使原有的農田收益穩(wěn)定,而且擴大了耕地面積。僅鄱陽縣,明朝修的濠湖圩、北湖圩、湯灣湖圩、郭溪圩即合計圍田19700余畝。值得一提的是,南昌、九江、進賢、新建等濱臨鄱陽湖區(qū)的城邑,還修建了許多保護城區(qū)的水利設施。如南昌府地區(qū)筑有萬公堤,“在府城東,地名合氣,每撫河水漲,田塍浸沒,明太常卿萬恩謙捐筑長堤五里許,甃石閘三座,以時啟閉”;有周公堤,在府城北德勝門外,“嘉靖四十二年,巡撫周相,因江水沖沒民居,括內所屬鍰金伐石甃岸,民德之,立亭于北關上,名周公亭”[8]。
明代江西不但重視水利設施的建設,而且注重水利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據記載,嘉靖三年(1524),江西編纂了本省歷史上第一部《水利志》[9]。另外,江西省在明代曾多次編修地方志書,水利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時間久遠,明代的地方志書留存于世的已經不多。但從現存的《撫州府志》《九江府志》《袁州府志》《贛州府志》等地方志書來看,幾乎都辟有“水利”一節(jié),對當地農田水利方面的情形詳加記錄。水利志書的編纂以及相關水利資料的流傳,是明代江西水利建設史上的一項重要成果。
自古以來,農業(yè)的命脈是水利,農田水利設施作為農業(yè)基礎設施之一,其對種植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興修水利是農田基本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前所述,明代江西地區(qū)的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而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江西農業(yè)生產及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而水利建設離不開大量的經費和人力,經費問題是搞好水利建設的關鍵。明代江西水利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究其根本原因,正是較好地解決了水利建設必需的經費來源問題。從相關資料看,明代江西水利工程建設的經費主要來源于以下渠道:
即中央政府對于那些規(guī)模大、費財多、超出地方民力所限的水利工程,往往采取中央政府直接出資的形式進行修筑。這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直接撥錢糧。一般由地方行政長官提出申請,上級政府考察核實,然后下?lián)?。如永樂年間(1403-1424),監(jiān)察御史張翼巡按江西,“會歲大饑,餓殍載道”,張翼于是繪圖請求朝廷“發(fā)帑金數十萬賑之,全活甚眾。又發(fā)種圍墾沿江湖濱土地,鑿渠修道,開田萬余頃”;再如弘治十二年(1499),南昌知府祝瀚動用役工10余萬,修富有大有圩約30里,免青山、艾溪等湖水患。一般地說,這是一種應急的、臨時性的措施。二是以工代賑。這是歷代封建政府采取的重要水利政策之一。大災之年,饑民甚多。封建政府利用災民饑餓待哺、易為食往的機會,變單純的賑濟錢糧的形式為以工換取食物的形式,大量招募饑民興修水利,以圖達到“官不勞而自集,民不賑而自蘇,田不辟而自稔”的效果。江西以工代賑興修水利的現象早在唐代即已出現,唐長慶二年江州刺史李翱浚治南湖大堤時,即“厚其錢傭,以飽饑人”。以后歷代相沿,至朱明時期,以工代賑現象更加普遍。如明萬歷十六年,贛北發(fā)生饑荒,瑞昌知縣徐桐發(fā)谷“招募饑民”修筑東郊堤,共動用倉粟一千七百二十一石。以工代賑較之于單純的賑濟救災行為要明智得多,它可達到賑濟與興農的雙重目的,是一種特殊的救災政策和修水利的形式。
明代江西地方政府在自己財力所及的范圍內往往自籌資金興修水利,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利用地方政府的“羨余(剩余)錢”修水利。明代江西地方政府有時會拿出一些財政節(jié)余的銀兩用來雇工興修水利。如明嘉靖時臨江知府徐向修筑清江梅家畬堤,其經費即來自政府的“積罅縮浮”,純屬地方政府節(jié)省下來的羨余錢;萬歷時古之賢重修千金陂,其經費也是“括帑贖遺、清簿公役”而得。二是利用罰得稅款興修水利。明地方政府的罰款所得有時也被用來興修水利。如萬歷時南昌知府范淶、知縣何選、新建知縣余夢鯉即利用罰款修筑南昌圩堤138處、新建縣圩堤174處,其它石堤、石枧、石閘無數。萬歷十年兵備道葛寅亮修筑德化縣西石堤,更是“一切工役皆以稅犯贖金為之,不用民力一日工”[10]。三是利用變賣絕產所得興修水利。有時地方政府還將無主絕產拍賣,以所得錢財興修水利。如明隆慶時德化知縣余汝為以“絕產變價為筑堤之資”,結果筑堤數千丈。上述措施,“錢不及編氓,夫不派于里甲”[11],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又有利于水利的興修,深受廣大百姓的歡迎。
這是明政府一種重要的興修水利的形式。隨著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和商品經濟的沖擊,明代中葉特別是一條鞭法后,興修水利等各項徭役的費用大多攤入田畝,計畝收費,另雇民夫。按田畝攤派,成為明代中期以后江西水利經費的主要來源。如建昌廖坊圩,在縣城東二十里,四周皆水,宋嘉平年間淦國英卜居于此,明嘉靖時“淦北湖少峰等計田三千,履畝出稅筑圩”;再如浮梁縣寧家陂,歲久湮塞,“遇旱輒不毛”,明正德年間“顧應詳計田出役,分立五甲”[12],經過三年的努力,將此陂修成,灌地二千余畝。其他如明萬歷時進賢知縣黃汝亨“按總圩之產均派民夫修筑”永樂圩,明嘉靖時南豐知縣祝繼皋“稽所費若干金,所灌若干田,隨田多寡而出費”修筑九陂等。這與明代以前封建政府直接派丁派役大有不同。
這是明代江西水利經費的一個重要來源,尤其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在江西地方志書中,關于捐款修水利的記載甚多。這有以下三種情形:一是官吏捐款以修水利。為表示對水利事業(yè)的重視,抬高身價,一些地方官宦往往捐獻部分款項主修或助修一些水利工程。如明萬歷時泰和知縣王元瑞捐千金修筑王公堤。雖然這些地方官吏捐資不多,所建水利工程規(guī)模不一定大,但卻能起到一種先行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剌激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二是紳士捐款以修水利。這些紳士包括已退休在家的官吏,未取得正式功名的生員和有一定聲譽的人士。出于各種動機,他們常常利用自己豐厚的財力和較高的聲望捐資獨修、助修或倡修一些水利工程。如明萬歷年間余干序庠生徒盛時前后捐千金獨修觀音閘。三是商人捐款以修水利。一些商人經商致富后,有時也捐資修筑一些水利工程。如在明嘉靖間鄉(xiāng)紳參與修筑安仁縣蕭公陂的活動中,即有“商宋國欽”等參加。
明代江西水利建設的經費來源形式多樣,以上只是其主要和普遍性的形式。除此之外,還存在一些臨時性的經費來源形式。諸如:通過僧人募捐興修水利,明正德間修筑的德化縣海天堤即是如此;移用寺廟的香火錢興修水利,如明萬歷二十一年南康知府田綰即用“香資之羨數百金”修筑田公堤[13];用軍卒修水利,如明萬歷四年江西巡撫潘季馴即調軍工修筑九江桑落洲堤;崇禎七年豐城知縣謝文龍亦曾“設營兵筑河堤”;用社倉、義倉、常平倉之谷興修水利,如明萬歷三十五年新建知縣吳嘉謨“發(fā)撫院義倉谷二千石并帑銀壹佰兩助民修圩”,萬歷三十六年義寧知縣樊王家“動倉谷修圩一百八十有五”。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江西還有許多鄉(xiāng)民自發(fā)修建水利工程的現象,如明永樂時泰和縣民尹務厚率民修筑尹上陂等。
水利建設是一項耗資巨、用力多、費時長的艱苦工程,既離不開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組織,同時也離不開大量的經費和人力。經費是搞好水利建設的關鍵。經費從何而來?多渠道籌措資金是水利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途徑,這是明代江西水利建設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建國以來,我國的水利工程一般都由國家投資和受益地區(qū)群眾投資興建。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那種舊的體制已經打破,傳統(tǒng)的以國家投資為主興修水利的形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建立一種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籌資格局和多功能高效益的激勵機制勢在必行。
水利經費的管理錯綜復雜,難度極大,稍有不慎,便會發(fā)生流失現象。從地方志書看,朱明時期江西地區(qū)的水利資金有不少被挪作它用、浪費甚至被不肖者據為己有。只有強化管理,才能保證水利經費的合理使用。另外,還應從資金上保證水利工程能隨時得到修治。明代江西地方政府有時在興建水利工程后,置山田、建陂倉、立社倉存貯款項以備修繕之費。如明萬歷三十三年進賢知縣黃汝亨修治豐樂圩后,建社倉為守圩之備,以社倉之余贏以備修圩。撫州的千金陂、宜春的李渠、泰和縣的槎灘陂等水利工程所以能保持上千年之久,與當時較為完善的管理方法是分不開的。唯有建設與管理有機結合,方能真正迎來水利事業(yè)的輝煌。
從總體上看,明代江西不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被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士農工商,各行各業(yè),對于水利工程的建設,無不捐款捐物,出錢出力。正是由于官民各階層的共同努力,才迎來江西水利事業(yè)大發(fā)展的局面。但由于部分民眾的濫墾亂伐,導致水土流失嚴重,不少的水利工程被湮塞。如崇仁縣寶水渠“灌溉之利,歷世有賴,近因東塔山,鼓樓港諸處農人日事樵采,因之水咬山頹,以致流濁沙淤,而鄭家橋上下各灘,幾與岸平,淹漫之害頻為慘目”。盡管當時有識之士業(yè)已認識到破壞森林所帶來的嚴重惡果,并進而提出應通過植樹造林的辦法來保持水土的設想,但由于封建制度的桎梏,再好的建議也難付諸現實。史實表明,唯有在籌措經費興修水利的同時,兼顧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才能確保水利設施功效的發(fā)揮。
[1] 盛銓.崇仁縣志(卷八)[M].同治十二年刊本.
[2] 白潢.西江志(卷十六)[M].康熙五十九年刊本.
[3] 李人鏡.南城縣志(卷六)[M].同治十二年刻本.
[4] 邵子彝.建昌府志(卷四)[M].同治十一年刊本.
[5] 馬曾修.九江府志(卷七)[M].天一閣嘉靖年間刻本.
[6] 陳紀麟.南昌縣志(卷五)[M].同治九年刻本.
[7] 馮蘭森.余干縣志(卷十三)[M].同治十一年刻本.
[8] 謝啟昆.南昌府志(卷八)[M].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9] 李放.江西古代水利史概略[J].南方文物,1990,(3).
[10] 達春布.九江府志(卷五)[M].同治十二年刊本.
[11] 陳鼎.德化縣志(卷五)[M].同治十一年刻本.
[12] 程延濟.浮梁縣志(卷四)[M].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13] 盛元.南康府志(卷六)[M].同治十一年刻本.
K248
A
1672-4445(2011)02-0062-04
2010-12-30
魏佐國(1962-),江西萬安人,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歷史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李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