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娟 姜旭朝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隨著陸地資源及陸域可開發(fā)空間的不斷減少,海洋作為社會、經濟以及生命支持系統的地位更加突出。[1](P5)對于深海資源與環(huán)境的勘探開發(fā)與研究活動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轟轟烈烈地展開, 70—80年代達到高潮,80年代之后趨于平穩(wěn)。這期間,針對深層海水利用、深海礦藏開發(fā)、深海油氣勘探、深海漁業(yè)養(yǎng)殖、深海環(huán)境評估,以及深海管理公共政策等方面誕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獻。除了從技術細節(jié)進行研究的文獻之外,有大量文獻從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視角對深海開發(fā)進行了深入探討。深海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已經為研究者和大眾所接受,深海經濟理論研究也逐漸發(fā)展起來。在資源稀缺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很多國家把深海作為戰(zhàn)略資源納入國家公共政策制定系統,也有國家把開發(fā)深海資源放在國家戰(zhàn)略層面上組織實施。深海經濟雖然發(fā)展歷史較短,但是已經產生了大量的理論成果。[2]因此,本文系統搜集了自1960年至今研究深海問題的經濟學研究文獻,根據理論發(fā)展的脈絡和研究內容的不同進行文獻綜述和分析評價。
1873年,英國皇家海軍的 HM S挑戰(zhàn)者號科學考察船在航行途中首次發(fā)現海底有礦產資源和生命跡象,然而人們真正對深海生物多樣性和礦產資源的的關注和研究只是近30年才有的事情。[3](P21)
深海,或深水,對應的英文名稱為Deep-sea、Deepsea或Deepwater、Deep water。深海的概念并沒有統一的界定,通常由深海相關行業(yè)根據自身行業(yè)特點做出相應界定,因此,不同領域對深度的界定不完全相同。通常軍事領域將深海定義為300米深以上的海洋。而海洋資源與海洋工程裝備開發(fā)領域一般稱為“深水”,1998年“深水”的界定從200米(大陸架邊緣)擴展為300米,而目前已發(fā)展到將500米作為“深水”的界限。2002年世界石油大會對海洋勘探開發(fā)水深的劃分,400米以內為常規(guī)水深, 400~1500米為深水,1500米以上為超深水。而英國科學技術委員會把海面200米以下的區(qū)域界定為深海區(qū)。[4]
深海產業(yè)(Deep Sea Industries)是人們將深海油氣、礦產、生物等作為經濟資源對待和開發(fā)后才誕生的名詞,指的是與深海資源商業(yè)化開發(fā)相關的各經濟部門,如深海油氣勘探與開發(fā)、深海魚類捕撈、深層海水利用等。在目前已知的對深海資源的經濟開發(fā)中,深海油氣田的勘探開發(fā)和深海漁業(yè)發(fā)展的時間相對較長,日本深層海水的商業(yè)化開發(fā)做得比較成功。[5]深海油氣的產業(yè)化開發(fā)雖然已經做得比較成熟,但是受數次重大海底石油泄漏事件地影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深海石油開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代價。[6]深海礦產和深??扇急Y源的產業(yè)化由于受到科學技術發(fā)展和成本的限制,目前還停留在勘探采樣和技術研發(fā)階段,沒有商業(yè)化開采。深海微生物由于其耐酸、耐堿、耐高壓等特性,目前受到工業(yè)催化劑和生物制藥行業(yè)的青睞,但是受制于采集成本和技術限制,很多產品還處于試驗生產階段,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生產還沒有展開。
深海經濟是相對于淺海經濟、臨海經濟、陸域經濟而言,一般是指人類以海洋資源為對象的開采、交換、分配和消費活動。開發(fā)和利用資源的空間位置和資源對象的差異是劃分深海與淺海及陸域經濟的最根本依據。深海經濟具有公有性、流動性和立體性。深海資源的開發(fā)難度大且風險高,不僅需要大量資金和高新技術,還需要多學科、多行業(yè)的廣泛合作。雖然有很多研究是從經濟學視角探討深海資源的開發(fā)和商業(yè)化利用問題,但國外文獻中并沒有與“深海經濟”直接相對應的名詞或概念。海洋經濟是我國學者的提法。管華詩院士認為深海經濟是人類以深海資源為對象而展開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活動。[7]學者劉曙光和宋新興及一些新聞媒體把深海問題的經濟學研究統稱為深海經濟問題。由于海洋各部門對深海的具體界定不統一,目前國內外都沒有完整系統的深海經濟統計指標和實證數據。[2]
(一)深海礦產資源的勘探與開發(fā)
深海礦產資源主要指的是深海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核和海底熱液形成的塊狀硫化物等。目前普遍認為最具開發(fā)前景的是多金屬結核和塊狀金屬硫化物。20世紀80年代由于開發(fā)投資成本巨大,以及國際市場金屬價格的動蕩,人們對海底礦產的興趣大減,2003年到2008年隨著國際基礎金屬原材料價格的大幅攀升,人們將礦產資源勘探開發(fā)的重點重新由陸地轉向深海,理論研究的焦點也集中在能否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開采的問題上。
Kurt Shusterich認為深海礦產開采是有利可圖的,只是要受制于深海探采技術的創(chuàng)新,目前時機不成熟。[8]Po rter Hoagland認為深海礦產的商業(yè)化開采除了取決于未來的收益率以及新技術開發(fā)帶來的成本投入,而未來的收益率又受到市場金屬交易價格的影響,他通過分析國際市場金屬價格的變化對海底礦產能否在未來進行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開采表示了悲觀的態(tài)度。[9]后來,他追蹤國際大的采礦企業(yè)的動向,發(fā)現大的采礦企業(yè)很積極的從國際海底管理局爭取對特定深海區(qū)域的開采權,但是由于技術、成本及環(huán)保問題,真正的規(guī)?;虡I(yè)開采還沒有開始。[9]
Scott S.D.研究了海底塊狀硫化物的開發(fā)趨勢,認為深海礦物并非是對陸地礦物的一種取代,而是為人類提供了另一種金屬開采的來源,由于經濟發(fā)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未來對深海礦產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是可行的。[10][11]
(二)深層海水的產業(yè)化應用
深層海水(DOW:deep ocean water)通常指的是海平面200米以下的海水。這個深度下的海水具有溫度低、營養(yǎng)物質含量多、病原攜帶少,以及水質穩(wěn)定等特點。[12]深層海水作為一種清潔資源,在制冷、制藥、醫(yī)療、化妝品、食品加工、漁業(yè)養(yǎng)殖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用途。[13](P34)
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時候,夏威夷首次提取深層海水,利用不同深度海水的溫差進行海水熱能轉換技術(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的研制和開發(fā),后來又進行了小規(guī)模的海藻類和深海魚類養(yǎng)殖實驗。真正意義上的海水熱能轉換發(fā)電廠雖然至今沒有建成,但是深層海水作為一種綠色資源受到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日本,深層海水的產業(yè)化利用發(fā)展十分迅速,由深層海水引發(fā)的技術創(chuàng)新在很多領域也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
Takahashi MM系統的介紹了深層海水在日本產業(yè)化發(fā)展的模式與現狀,認為國家集中科研力量,進行自上而下的商業(yè)開發(fā)是日本深層海水產業(yè)化發(fā)展成功的根本。[14]日本在1971年成立國家海洋科學技術中心,著手進行深層海水產業(yè)化利用的技術研究,商業(yè)化開發(fā)始于1986年,相關產品如飲料水、化妝水、深海藻類等在1996年面市。之后日本在高知、富山、沖繩、北海道等地相繼建立了13所深層海水探取基地。[5]2007年,與深層海水相關的產品銷售額達到150億日元。[14]
Pi-feng Hsieh和 Yan-Ruli利用波特的鉆石理論,從產業(yè)集群的角度研究了美國、日本、臺灣在深層海水產業(yè)化發(fā)展中的差異,指出美國更側重熱能轉換技術的研發(fā),日本強調深層海水的多元商業(yè)化應用,我國臺灣目前仍處于學習實踐階段。[5]
(三)深海漁業(yè)
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淺海漁業(yè)資源的減少以及捕魚設備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將捕魚的范圍逐漸擴展到深海領域。[15]同時,面臨著過度捕撈造成淺海漁量的驟減,各國政府也通過發(fā)放許可證或提供補助的方式鼓勵漁船進入深海領域進行捕撈。[16]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深海漁業(yè)捕撈大規(guī)模發(fā)展起來,當時有超過40%的漁業(yè)拖網都是在深海區(qū)域作業(yè)。[17]但是,深海漁業(yè)捕撈的規(guī)模和利益卻如同“曇花一現”般短暫。在進行深海漁業(yè)捕撈的前兩年,捕撈量和利潤都是巨大的,比如在新西蘭和南澳大利亞地區(qū),短短20分鐘就可以捕撈到60噸,但是之后的幾年捕撈量驟減40%。[15]在夏威夷北部地區(qū),1976年的深海捕撈量有30000噸,但是隨后的一年卻只有3500噸而且再也沒有恢復過。[18]同樣的發(fā)展過程也發(fā)生在北大西洋地區(qū),深海漁業(yè)目前被認為是北大西洋地區(qū)最具破壞性的海洋產業(yè)。[4]
深海漁業(yè)的戲劇性發(fā)展過程使得學者們將研究的重點從深海捕魚設備的技術升級轉移到深海漁業(yè)資源的規(guī)范管理和深海漁業(yè)開發(fā)模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上。從20世紀末開始,國際深海漁業(yè)經濟文獻較集中地出現,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深海魚類是否是經濟資源可以長期捕撈;二是對南非、新西蘭等國家深海政策和管理模式的探討。
在對深海魚類是否是可持續(xù)的經濟資源的討論中,多數學者都從生物特點出發(fā)認為深海漁業(yè)不可持續(xù)。深海生物物種生長緩慢且生命期很長,有些魚種的生存年齡能達到200多年。與淺海魚類相比,深海魚類通常新陳代謝緩慢,繁殖率低,魚類種群的自我繁殖與修復能力極弱,不適宜進行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捕撈。因此,Merret N.R.和 Haedrich R. L.提出深海魚類如同油氣資源一樣,是不可再生的。[19](P282)Donnelly C.認為深海魚類因為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大部分肉質偏軟,甚至呈液狀,不適宜人類食用,只有極少一部分能夠進行商業(yè)捕撈。[16]Johannes R.E.認為現代化大規(guī)模拖網技術的使用極大地破壞了海底魚類的棲息環(huán)境和產卵生態(tài),使得魚群規(guī)模難以維持。[20]
在對深海漁業(yè)政策和管理模式的探討中,很多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結合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實際,對某些國際現行的深海漁業(yè)政策進行了深入分析。Hutton T.等學者借助新經濟體制的框架分析南非深海鱈魚漁業(yè),提出了政企共同管理的重組合作模式。[21]Hutton T.和Sumaila U.R.采用博弈論和生物模型對漁業(yè)管理過程中的合作管理和非合作管理以及可選擇的配額對不同部門競爭的影響做了分析和探究。[22]Isabella C.通過對深海漁業(yè)調查結果的分析和討論,認為由于科學與政策的分離過于極端,新西蘭目前的漁業(yè)管理模式不適合深海漁業(yè)的發(fā)展,深海漁業(yè)管理過程中應該實現科學與政策的有效結合。[23]Joanna Vince和 Marcus Haward從管理和公共政策角度分析了新西蘭的海洋管理政策,認為新西蘭的海洋政策工作是被動的,指出雖然市場工具和監(jiān)管在現階段仍然占主導地位,但是將來的趨勢可能是共同管理和社區(qū)管理更受歡迎。[24]
(四)深海油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fā)
隨著陸上油氣資源及近海油氣資源的逐漸減少甚至枯竭,世界先進國家都將油氣資源的開發(fā)重點投向了深海乃至超深海。20世紀70年代初期,世界油氣勘探開始涉足深海海域,30多年來已發(fā)現了300多處不同規(guī)模的深海油氣田,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巴西海域和西非鄰海區(qū)域,這里集中了全球約70%的深水勘探開發(fā)活動;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和國際能源機構(IEA)估計,世界44%的油氣儲量位于深海,而2006年深海石油產量僅占全球石油產量的6%。因此,三十多年來學者們對深海油氣資源開發(fā)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深??碧郊夹g和鉆采設備的研發(fā)上。
從經濟學視角研究深海油氣資源開發(fā)的文獻主要體現兩種趨向:一是對深海油氣資源開發(fā)前景的展望。學者們普遍得出的結論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受能源需求和高額利潤的拉動,未來全球深海油氣勘探開發(fā)有望繼續(xù)較快增長,投資仍會不斷增加,深海油氣勘探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25][26]Salem Y.等學者認為,雖然深海平臺結構復雜、體積龐大、造價昂貴、技術含量高,但是深水油氣田的平均儲量規(guī)模和平均日產量都明顯高于淺水油氣田。因此,盡管深水油田勘探開發(fā)費用顯著高于淺水,但由于其儲量和產量高,使得單位儲量的成本并不很高,深水油氣勘探開發(fā)會在未來呈現出迅猛發(fā)展之勢。[27]二是對深海油氣開發(f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分析。特別是2010年春季BP公司墨西哥灣石油泄漏事件的發(fā)生,引發(fā)了學者對深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高度關注。[28][6]Andrew J.等學者認為深海油氣田的開發(fā)對深海物種特別是深海地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29]Phil M c Kenna認為除了墨西哥灣外,世界其他海底油氣勘探與生產作業(yè)區(qū)(如巴西深海區(qū)域、澳大利亞大陸架、西非海域、北極海域、里海等),尤其是北極海域和里海是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脆弱的地區(qū)。假如這些地區(qū)也出現類似污染事故,沿岸各國都會遭到極其嚴重的影響,還可能引發(fā)國際爭端。[6]
在深海底層水體中有豐富的生物種群,甚至在深海地層沉積物中也生長繁衍包括微生物在內的許多生命,他們形成了一個不斷生息繁衍的深海生物群體和相互依存的生物鏈。而深海資源的開發(fā)一定會影響海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別是最近墨西哥灣的事故和污染事件給全球的深海石油開發(fā)投下了很大的陰影,使得人們開始更加重視深海資源開發(f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問題,深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迫在眉睫。目前對該問題的研究主要從兩個角度展開:
(一)從環(huán)境視角出發(fā)的深海資源開發(fā)法律體制與管理模式地設計
Amann H.認為海洋采礦業(yè)是一個新興的行業(yè),需要進行適當的法律保護和普及大范圍的技術知識。[30]Warner R.M.F.從加強國際法律框架構建角度對保護深海多樣性進行了闡述,認為現行的法律框架只能對海洋環(huán)境起到最少程度的保護,而一種全球性的海洋環(huán)境保護框架制度的構建對超出國家管轄權的海洋環(huán)境及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非常有效。[31](P68)Gjerde K.在澳大利亞舉行的關于深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專題研討會上就深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風險作了報告,結論是深海法律為深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的保護提供了框架。[32]Jochen Halfar和Rodney M.Fujita認為必須趕在深海礦產大規(guī)模商業(yè)開采之前制定相關的風險預警管理標準,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qū)加強深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采礦對深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擾動及破壞作用。[33]
(二)對深海生態(tài)系統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地研究
Gjerde K.在陳述關于深海生物發(fā)現以及探索人類活動對深海生物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對深海生物資源進行可持續(xù)管理的方針政策以及國際案例,以期為今后政府開發(fā)利用深海提供一個基本框架。[32][34]M arjo Vierros等利用海洋生態(tài)學的方法對海洋空間和生物資源進行分析,希望建立一個基于生態(tài)系統的海洋管理模式。[35]Harm Dotinga和Erik J.Molenaar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xù)利用進行案例研究,提出了政策方面的建議,其中包括政策組織和工具以及與多樣性有關的可調整的政策工具。[36]
隨著陸地礦產資源的日益枯竭,世界各國對深海海底礦物資源的關注和重視與日俱增。因此,站在政府和宏觀決策角度對深海經濟的研究文獻也逐漸增多起來,其討論的重點隨著國際背景和深海開發(fā)實踐的進展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通過對具體研究文獻的梳理發(fā)現,20世紀60—80年代,政策討論的重點是對深海資源的法律框架的界定和深海國際合作公共管理模式的討論。A lan G.Friedman站在美國的立場上,對海底礦產資源歸屬的法律界定進行了一系列探討。[37]Jean-Pierre Lévy認為海底礦產資源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應該聯合各國政府,建立一個國際統一針對深海礦產的國際資源政策,并對這種資源政策設計的重點和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38]P.N.Kirthisingha的論文對深海資源如何進行商業(yè)化開采的政策設計進行了探討,特別強調了第三世界國家對深海資源的平等享有權,建議建立南北合作的國際深海資源協調開發(fā)體制。[39]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聯合國在1982年4月制定出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以下簡稱《公約》),包括中國在內的117個國家地區(qū)在《公約》上簽字。1983年3月成立了國際海底管理局和國際海洋法法庭籌委會,這兩者均屬于聯合國的分支機構?!豆s》確認了世界各國對海洋資源開發(fā)的全力和義務,創(chuàng)立了解決國際爭端,防止沖突,促進和平和安全的法則,是聯合國的一項歷史性成果。
20世紀90年代至今,深海公共政策的討論主要是從生物多樣性和深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出發(fā),討論如何通過經濟管理政策制定最大限度的減少深海資源開發(fā)對深海物種和生態(tài)的破壞作用。Jochen Halfar和Rodney M.Fujita認為深海生物具有繁衍慢、生命周期長、抗干擾能力弱等特點,對海底礦產的大規(guī)模開采會造成深海生物鏈的破壞和深海物種的滅絕,建議應該在商業(yè)開采之前建立完善的深海風險預警管理體制。[33]Andrew J.等學者認為我們對深海生態(tài)的了解知之甚少,深海組合拖網捕魚已經對深海生態(tài)帶來了極大地破壞,他認為深海商業(yè)捕魚是不可持續(xù)的,應該建議建立大范圍的海洋環(huán)境保護區(qū)。[29]也有學者如 Go rdon,J.D. M.等對目前的深海政策提出了批評,提出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國家和政府宣布對某個區(qū)域實行從海面到海底的徹底禁漁保護。由于人們目前對于淺海與深海生物進化和生態(tài)系統關系的認識還不全面,單純針對深海環(huán)境的保護并不能確保深海生物物種的長期持續(xù)發(fā)展。[18][40]
深海作為重要的經濟戰(zhàn)略資源已經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本文對深海產業(yè)、深海經濟的概念、深海資源開發(fā)利用、深海資源開發(f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深海公共管理演變等方面的經濟學研究文獻進行了梳理和綜述??傮w看來,關于深海資源的經濟學視角的研究時間較短,文獻比較零散,尚未形成系統完整的深海經濟學研究體系。根據對現有文獻的梳理,未來的深海經濟學理論研究會在以下四個方向上展開。
(一)針對深海經濟發(fā)展技術瓶頸的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研究
與陸地的勘探、開發(fā)不同,海底的勘探和開發(fā)完全依靠高科技。沒有下海、深潛的能力,即便坐擁大片海域,也只能望洋興嘆。過去20多年,這一趨勢已經帶來了海洋工程技術的大突破,但是此次BP公司墨西哥漏油事件又給人們一個大的警告,它說明目前人類在開發(fā)深海資源時還缺乏應對風險的配套技術和設備,在發(fā)生事故的時候還沒有有效的解決手段,技術上仍然存在巨大瓶頸。這也是為什么關于目前已有的關于深海的研究文獻大多是從技術改進和升級的視角出發(fā)開展研究工作。21世紀的海洋之爭,實際上就是科技之爭。目前關于深海經濟的研究文獻中沒有涉及到深海技術創(chuàng)新管理和深??萍颊叩膶iT研究。所以,結合政治、經濟實際,針對深海技術瓶頸的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研究可能會成為今后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二)從成本收益角度分析深海資源開發(fā)的可行性
深海資源開發(fā)的投資和運營成本肯定會比陸地資源開發(fā)要高,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深海礦產資源的商業(yè)性開采只有在陸地礦產資源接近枯竭、市場的金屬價格大幅飆升的形勢下才會真正啟動。但是,近些年,國際市場油氣價格特別是金屬價格震蕩較大,深海資源的開發(fā)也相應呈現忽冷忽熱的局面。如果很多國家和實體蜂擁而至進行無序開采,深海金屬的大量涌入會導致市場金屬價值直線回落,高成本低收益會逼迫部分開采者出局。因此,如何采集現有的實證數據,更加精確地從成本收益角度核算深海資源開發(fā)的可行性以及確定該行業(yè)的進入退出壁壘,會是今后的研究重點。
(三)從生態(tài)實證角度分析深海資源開發(fā)模式是否可持續(xù)
幾乎所有的學者都對深海資源開發(fā)帶給深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作用表示了擔憂。有的學者認為深海魚類也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捕撈會造成很多生物物種的滅絕。[15]也有經濟學家提出要建立從海面到海底徹底的禁漁區(qū)。[18]但是這些都還停留在理論討論的范圍,目前對于深海采礦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評估標準,深海生態(tài)災難的預警管理機制,深海漁業(yè)捕撈影響深海生物物種變化的實證研究等則顯得更加迫切需要。只有切實可行的環(huán)境評估機制,以及大量的實證數據支持,才能判斷現有的深海資源開發(fā)是否具有可持續(xù)性,這也是今后深海經濟研究的重要內容。
(四)專屬經濟區(qū)的深海資源歸屬與經濟利益分配問題
專屬經濟區(qū)是介于領海和公海之間的一種特殊海域。在專屬經濟區(qū)內沿海國享有自然資源主權,建造和使用人工島、設施與結構等權利,有海洋科研、海洋環(huán)保的管轄權。其他國享有航行、飛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目前的研究文獻中幾乎沒有針對專屬經濟區(qū)深海資源的經濟歸屬和利益分配方面的專門討論。因此,融合法學、社會學、海洋學等多學科理論工具,建立資源保護和有序開發(fā)并行的國際深海資源利益分配體系和框架,也是深海經濟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1]姜旭朝.中國人民共和國海洋經濟史[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劉曙光,宋新興.深海經濟問題國際研究動態(tài)及啟示[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9,(11):43-48.
[3]Gage,J.D.and Tyler,P.A.Deep-sea Biology-A Natural History of Organisms at the Deep-sea Floo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note,No. 288.[EB/OL].www.parliament.uk/documents/post/postpn288.pdf.2007-07.
[5]Pi-feng Hsieh,Yan-Ru Li.A cluster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ep ocean w ater industry[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9(52):287-293.
[6]Phil M c Kenna.W hy deep-water oil spills do their damage deep down[J].The New Scientist,(2010)Vol 206:11-15.
[7]管華詩.海洋生物醫(yī)藥產業(yè)開辟人類健康新領域[EB/OL].http://www.hycfw.com/blog/u/guanhuashi/archives/2009/61. htm l.2009-06-01/2010-10-30.
[8]Kurt Shusterich.Mining the deep seabed:a comp lex and innovative industry[J].Marine Policy,1982(6):175-192.
[9]Po rter Hoagland,Stace Beaulieu,Maurice A.Tivey,Roderick G.Eggert,Christopher German,Lyle Glow ka,Jian Lin.Deepseamining of seafloor massive sulfides[J].Marine Policy,2010 (34):728-732.
[10]Scott S.D.The draw ing of deep seamining of metallic sulfides:the geologic perspective[J].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ffsho re and Polar Engineers,2007:6-7.
[11]Scott S.D.Futuremining of seafloor massive sulfides[J].IC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09:37-38.
[12]Bull A.T.Bountiful Oceans[J].Screenings,2004(4):14-16. [13]Takahashi,M.M.Deep ocean water as our next natural resource[M].Terra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Tokyo, 2000.
[14]Takahashi MM.Large scale multi-step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deep sea water[C].In:Taitu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ep sea water industry and marketing activities,2008.
[15]Koslow,J.A.et al.Continental slope and deep-sea fisheries:implications for a fragile ecosystem[J].ICES J.Mar.Sci. 2000(57):548-557.
[16]Donnelly,C.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Deep Water Fisheries to theWestof Scotland[Z].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1999.
[17]M cAllister,D.E.et al.A Global Traw ling Ground Survey [Z].Marine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and Ocean Voice International,1999.
[18]Gordon,J.D.M.et al.Deep-water Fish and Fisheries Project [R].Report of the Dunstaffnage Marine Laboratory,1999.
[19]Merrett,N.R.and R.L.Haedrich.Deep-sea Demersal Fish and Fisheries[M].Chapman&Hall,London,1997.
[20]Johannes,R.E.The case for data-less marine resource management:examp les from tropical near sho re fin fisheries[J]. Trends Ecol.Evol.1998(13):243-246.
[21]Hutton T.Nielsen J R.Mayekiso M.Government-industry co-management arrangements w ithin the south African deepsea hake fishery[EB/OL].from http://www.co-management.org/dow nload/hutton.pdf,1999-05-23.
[22]Hutton,T.and Sumaila,U.R.A Bio-Economic Assessmentof the West Coast Deep-Sea Hake Fishery w ith Referede to the Optimal U tit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Resource[C]. Published in:Draft paper for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5th may 2000.
[23]Isabella C.Fishing in the Dark:Science,Values and Deep Water Fisheries Research[EB/OL].from http://hdl.handle.net/ 10063/681,2008-06-02.
[24]Joanna Vince and Marcus Haward.New Zealand Oceans Governance:Calming Turbulent Waters?[J].Marine Policy, 2009(33):412-418.
[25]John Stansell.Oil in deeper waters[Z].Second International Offshore Exhibition and Conference,organised by The Financial Times,Birmingham,U K.7-10 December 1976,Marine Policy,1977(1):261-263.
[26]Chandra K.Kumar.Commonwealth view of deep sea mining [J].Marine Policy,1982(6):239-241.
[27]Salem Y.Lakhal,M.I.Khan,M.Rafiqul Islam.An"Olympic"framework for a green decommissioning of an offshore oil platform[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9(52):113-123.
[28]S.Castanedo,J.A.Juanes,R.M edina,A.Puente,F.Fernandez,M.Olabarrieta,C.Pombo.Oil spil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tegrating physical,bi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al aspects:Application to the Cantabrian coast(Bay of Biscay, Spa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1):149-159.
[29]Andrew J.Davies,J.Murray Roberts,Jason Hall-Spencer. Preserving deep-sea natural heritage:Emerging issues in offsho r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7(138):299-312.
[30]Amann H.Development of ocean mining in the red sea[J]. Marine Mining,1985(5):102-116.
[31]Warner R.M.F.Protect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dep ths: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law framework[Z].Sydney Faculty of Law,University of Sydney,2006.
[32]Gjerde,K.M.Strategy for a legal framework for high seasmarine p rotected areas[R].Report p repared for WW F International,2002-01.
[33]Jochen Halfar,Rodney M.Fujita.Precautionary management of deep-seamining[J].Marine Policy,2002(26):103-106.
[34]Gjerde,K.IMO adopts new guidelin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designation of particularly sensitive sea areas of the wo rld’s oceans[J].Sea Technology,2002:40-46.
[35]Marjo Vierros.App roaches to biogeo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world’s oceans[R].Presented as a background document at the CCAMLR Biroegionalisation Workshop,Brussels,Belgium,2007-08-13.
[36]Harm Dotinga and Erik J.Molenaar.The Mid-A tlantic Ridge:A Case 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Use of M arine Biodiversity in A 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J].IUCN Marine Law and Policy Paper,No.3.2008.
[37]Alan G.Friedman.Deepseamining legislation[J].Marine Policy,1977(1):341-342.
[38]Jean-Pierre Lévy.The evolution of a resource policy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deep sea-bed minerals[J].Ocean Management, 1979(5):49-78.
[39]P.N.Kirthisingha.International policies on the economic resourcesof the deep-seabed[J].Resources Policy,1983(9):77-98.
[40]Probert,P.K.Seamounts,sanctuaries and sustainability:moving towards deep-sea conservation[J].Aquatic Cons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 ater Ecosystem s,1999(9):6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