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軍
(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重慶 400074)
關于教師人格問題的認知分析
張勝軍
(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重慶 400074)
在教育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教師正在以自身的性格、道德品質、情感意志等人格魅力影響著社會進步和學生人格的發(fā)展。只有深刻把握教師人格的內涵與特征,充分認識塑造教師完善人格的特殊重要意義,才能夠更好地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優(yōu)秀教師。在此,探討了什么是教師人格,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師人格及其特征。
人格;教師人格;認知
教育是特殊的社會文明創(chuàng)造領域,教師是特殊的文明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數(shù)千年的教育實踐,涌現(xiàn)了無數(shù)“師范端嚴,學明德尊”的教育家。他們的許多著作和言論總結了各個時期的教育活動、教育思想、教師道德、教師典范等,折射出教師人格的發(fā)展歷程。教育實踐證明,教師人格是使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是教育者取得教育成功的基本條件,是一種不可或缺和無法替代的教育力量。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當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人格的作用?!盵1]優(yōu)秀教師人格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著直接的積極意義。
人格的問題,是國內外學者一直高度關注的問題。然而,什么是人格?其內涵有哪些?長期以來見仁見智,缺乏明確的界定。人格具有多學科的意義和特征,是許多學科的研究對象,尤其是心理學、哲學、倫理學、美學及法學都從不同視角給予獨特的思考和規(guī)范。“人格”一詞是西方詞匯,來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戲劇演員所戴的假面具,后來引申為“人”、“個性”、“性格”等不同的含義。在古代中國沒有“人格”一詞的專門表述和表達,相對應的只有“人性”、“品格”、“修養(yǎng)”之類的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中關于“人格”的表述則是對西方詞“Personality”的漢譯。
公元前1世紀,在古羅馬政論家西塞羅的著作中最早出現(xiàn)“人格”的引申意義,它包含四方面的內容:(1)一個人給他人的印象;(2)人的社會身份或角色;(3)特指有優(yōu)異品質的人;(4)人的尊嚴和聲望。后人對“人格”一詞的意義進一步引申,便出現(xiàn)了諸多的人格定義和理論。哲學大師黑格爾充滿睿智地說:“人格的要義在于,我作為這個人,在一切方面都完全是被規(guī)定了的和有限的,畢竟我全然是純自我相關系;因此我是在有限中知道自己是某種無限的、普遍的、自由的東西?!盵2]心理學界對人格問題的探討比較透徹,也出現(xiàn)了眾多的學派。特質論者奧爾波特對人格下了著名的定義:“人格是個體內部決定其獨特順應環(huán)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統(tǒng)的中的動力組織?!盵3]他強調人格是實存的東西,是有動力和獨特的表現(xiàn)。
由人格一詞的起源和發(fā)展來看,人格的含義、使用是比較寬泛的。不同的學科對人格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定義。馬克思在談到人格問題時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盵4]由此可見,人格的核心意義是指個體獨具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和,表征著人與人之間的區(qū)別。總之,人格是做人之根本,是除了社會環(huán)境之外一切因素的人自身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的總和,其突出特征就是個人自身言語、行為、情感和態(tài)度等所表現(xiàn)出來的做人的一種格調。因此,人格是人的思想、品德、情感的統(tǒng)一體,三者有機結合,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是一個完善的、沒有缺損的人格。而人格的特征正是借助于個體在社會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被他人所感知和認識的。
人格是通過個體表現(xiàn)出來的,但人格不僅僅是個體的。人格是人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xiàn),它帶有職業(yè)的烙印,不同的職業(yè)有不同的人格特質和模式要求。因此,教師的人格則是教師本人在長期的教育事業(yè)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鮮明的人格;是教師的思想、道德、舉止、氣質、風度及能力等眾多因素的綜合。由于人格的定義有很多種,所以教師的人格也就相應的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盡管人們對教師人格給予了諸多關注,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與實證調查,但是人們對教師人格的定義并沒有取得一致的認識。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見解,有的是從態(tài)度方面,有的是從價值觀方面,有的是從興趣方面,也有的是綜合各方面的觀點,從而形成自己的見解。
國外有學者認為,“教師人格是指一個教師的全部行為,包括行為認識方面和情態(tài)方面的因素,如態(tài)度、價值、興趣、判斷和需要等等。”[5]但是不同國家、不同領域學者的見解也不盡相同。國內有學者認為,教師人格是人格在教師職業(yè)中的特殊要求和體現(xiàn),是教師為勝任其本質工作所必須具備的良好性格特征、積極的心理傾向、創(chuàng)造性的認知方式、豐富的情感、堅強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質、規(guī)范的行為方式等人格特征的綜合體。人們對教師人格的探討,主要強調的是教師在教育生活中所應該具有的心理與行為品質;是教師在教育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行為品質。這種品質有助于教師完成教育任務,實現(xiàn)教育目的。
教師人格研究專家王榮德深刻指出:“所謂教師人格,是指教師作為教育職業(yè)活動的主體,在其職業(yè)勞動過程中形成優(yōu)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結構、穩(wěn)定的道德意識和個體內在的行為傾向?!盵6]這個定義相對其他定義來說應該更為確切,也更加全面。因為教師人格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教師職業(yè)和一般道德范疇,它不僅包含有師德,也含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立場和態(tài)度、法紀觀念、學識風范和行為等,并將社會上普遍需要的這些優(yōu)良品格、思想、情操、才學、氣質等集于一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來,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因此,教師人格又是在一定的社會政治制度、物質經(jīng)濟關系和文化道德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通過教師個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品格、精神素養(yǎng)、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綜合體。因此,教師人格具有特定的內涵和意義。
教師人格在每位教師的身上有不同的體現(xiàn),但是合格的教師必須具備完善的人格。健全而完善的人格是優(yōu)秀教師必備的心理素質。教師的人格特征不僅影響其教學活動效果,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能否有效地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一般來說,不管教師所處的社會地位有何不同,都應當憑著自己的職業(yè)品性,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識的教育與熏陶。教師的人格模式要求應當先于、高于和優(yōu)于其他職業(yè)的人格模式和要求。也就是說,教師人格應該是全社會的表率。
1.教師人格的獨立性和獨特性。教師獨立人格的形成,意味著個人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潛力得到最大的發(fā)掘。雖然生活和工作在同一學校,但每一位教師的人格卻有所不同。認知、情感、意志等過程體現(xiàn)在不同人身上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有心理面貌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特別是在志向、興趣、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個人差異”。因此,教師的人格特征具有獨立性和獨特性。教師必須有自己獨立和獨特的人格特征,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獨立和獨特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方式。
2.教師人格的社會性。教師是社會的人,不可避免要受到社會的影響。從人格的內容來看,它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從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動力來看,它是社會實踐活動的結果。人格的形成受到社會、家庭、遺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人格具有社會性。教育社會學的觀點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培養(yǎng)一個人的個性并為他進入現(xiàn)實世界開辟道路。”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了解、分析社會發(fā)展變化、社會發(fā)展趨勢,更要先成為融入社會化的實踐者、促進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并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進入社會時能迅速適應現(xiàn)實社會,并為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
3.教師人格的教育性。教育性是教師人格的一個根本屬性。而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技能之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教會學生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并適應這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這也是教師肩負的神圣使命。因此就要求教師應該把自身人格的提升與完善作為一種職業(yè)追求來對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思想道德人格的教育者。
4.教師人格的示范性。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人格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具有很強的示范性。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表現(xiàn)得是言行一致還是口是心非,是品位高雅還是市儈庸俗,是進取拼搏還是隨波逐流,如此等等的言行舉止、思想品德、精神風貌對學生人格的塑造都具有直接或間接的暗示作用和感染力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教師無小節(jié),處處是楷模?!苯處熑烁竦氖痉缎圆粌H表現(xiàn)在學校和教學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師應該在多方面重視自身人格的示范性影響。
1.具有完美的品德修養(yǎng)和良好的性格。品德在教師人格中起靈魂作用,是教師不斷奮進的內驅力的源泉。教師肩上挑著祖國未來、人民的希望,教師須具有高度的事業(yè)心、使命感、責任感。教師的良好品質和高尚的人格,會直接作用于學生,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所指出:“教師一個人對青年人心靈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無論什么樣的教科書,什么樣的思潮,什么樣的獎懲制度都代替不了?!币虼?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自覺提高個人修養(yǎng),追求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和諧統(tǒng)一,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去影響學生,凈化學生的心靈,為學生成長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2.具有淵博的學識。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能力的開發(fā)者,教師的這種社會角色特征決定了他必須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今天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是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世界,學生無論在知識的來源渠道、知識的種類范圍上,還是在運用知識的能力上,都具有迥異于前輩的特點和優(yōu)勢。面對新的知識和挑戰(zhàn),教師和學生常常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所以教師必須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并不斷加以更新、補充、優(yōu)化。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來充實和完善自己,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才能完成社會賦予的使命。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是一個勤奮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勇于進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隨著知識的跨學科、交叉性發(fā)展以及前沿性理論的不斷創(chuàng)立,淵博的學識和新理論的快速接收與消化,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必備的能力之一。
3.具有獻身精神和人梯精神。教師的職業(yè)是人類社會最復雜、最艱苦的職業(yè)之一,是塑造人類靈魂和未來的神圣職業(yè)。從事這一職業(yè)的教師,不僅光榮,而且意味著奉獻。教師這種獻身精神不僅受到世人贊揚,而且作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強大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力量,既感化學生又推動著社會前進?!伴L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是歷史的必然。對此理解最深刻并身體力行者莫過于教師。綜觀古今中外,凡是品德高尚的教師,總是甘于奉獻,甘作學生進步的階梯。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不僅是對教師職業(yè)的贊譽,也是對教師責任、奉獻和人生價值的高度概括。只有當教師意識到自己職業(yè)的重要社會價值時,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yè)之中,無私奉獻自己的一切。
4.具有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自我調控是教師完美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研究表明,一個能正確認識自我,能恰當?shù)脑u價、接受自己和他人,并富于同情心、有熱情的教師往往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所以,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要熱情、真誠。但是,教師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有好的心態(tài),也可能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無論心情多么糟糕,都不能把情緒帶到對學生的教育教學中,否則就會帶來非常壞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能及時合理地排解自己的消極情緒,同時也能調控和掌握學生的情緒、情感,為成功的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5.具有傳授知識的教育專業(yè)能力。傳授知識的教育專業(yè)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行為上,表現(xiàn)為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手段和方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要想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合理地采用先進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而采用這些手段和方法,必須遵循一定的教育規(guī)律和教學規(guī)范,能夠針對不同的受教育對象的需要,采取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形式,并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一定是一位具有高超教育教學專業(yè)能力的教師,教師的人格魅力正是集中直接體現(xiàn)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因此,教師所具有的高超的教育教學專業(yè)能力與完善的人格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一個教育教學專業(yè)能力低下的教師,很難說其人格魅力具有較大影響力。
教師是高尚的,是因為教師具有完善的人格。教師的人格魅力,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某些學生的人格缺損與少數(shù)教師的人格缺損不無關系。如果教師的人格不健全,一些學生就會效仿,這必將導致學生人格大滑坡。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關鍵是塑造和完善教師的人格。只有人格完善的教師,才能以其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引領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1]王榮德.教師人格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45. [3]王榮德.教師人格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270.
[5]唐榮德.教師素質:自在的教師[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97.
[6]王榮德.現(xiàn)代教師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4.
(責任編輯張佑法)
G645;G525.1
A
1007-7111(2011)01-0086-03
2010-11-20
張勝軍(1985—),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