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業(yè)共[廣東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廣州510630]
古典報請表與現代報請文書之比較
⊙蔡業(yè)共[廣東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廣州510630]
本文從歐陽修《亳州乞致仕第二表》析義開始,解剖古典報請表的內涵特征,對比古典報請表與現代報請文書的異同,找尋二者的傳承關系。
歐陽修表公文報請文書
古代應用文的產生基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文字產生之前的“結繩紀事”已帶明顯的實用性、應用性。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公文的發(fā)展,由簡到繁,不斷完善,雖然近代以來,主要是民國建立以來,沿襲了數千年的一些公文文體得以廢除,如封建帝王和官府使用的制、詔、誥、敕、奏、疏、議、牒等全部廢除,1912年,南京民國臨時政府公布了新的公文程式,規(guī)定國家的公文為令、布告、公函、狀、咨、呈、批七種,新中國成立,又逐步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新的文書制度,規(guī)定了常用的行政公文十三種,文種改革朝著現代化、規(guī)范化的方向發(fā)展,但應用文本質內涵一脈相承,讓今天的現代應用文同樣可以溯源,尋找出與古代公文共同的源頭及傳承關系。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北宋建隆至靖康,文忠集,卷九十三,《亳州乞致仕第二表》全文敘錄如下:
臣近貢封章,乞還官政,伏奉詔答,未賜允俞?!┬燎诎资?,迄亡一善之稱。孤負明時,莫報三朝之德,此為慚恨,何可勝陳。
此表寫于熙寧元年(1068),是歐陽修的晚年之作。因為歐陽修雖經受宦海沉浮,但畢竟歷仕幾十年,任京官十余年,得到幾代君主的寵信榮祿,成為人臣之極,而卻自己提出解除職務,不再效命朝廷,并按當朝體制,還可享受終身俸祿。要表達這樣的“光拿錢不干活”的意愿是十分困難的,加上請求的對象是至高無上的君主,從語言要求上講,應講求得體、謹嚴、典雅,并要合乎特定的體式規(guī)范。
此篇表文之中,歐陽修主要解釋了自己因“苦于衰病”的身體狀況,已“難冒于寵榮”,繼續(xù)受到重用,并表達了辭去官爵、回歸田里的意愿,情曲見長,以真情動人,但又同時感到愧疚,因為古今的制度不同,過去的官員,一旦交還印綬,則暮里歸田,并列編為民。但宋朝不同,因為宋朝對知識分子文士官員的重用,哪怕還政以后,仍然讓其享受終身之祿,所以,歐陽修難以啟齒。一來覺得多年來得到君王寵榮,就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應提出還政之請;二來還政后,不做事還要享用朝俸,則感到受之有愧。但是歐陽修還是在短短的表文中表達了自己的感激、愧疚和還政的意愿,非常委婉、得體,處處體現君臣關系,對君主是充分的尊敬和贊美的,如“至治之朝”、“深篤愛賢之意”、“示隆恩之典”、“勸知止之人”、“享終身之祿”等;對己則是作為臣下的卑屈謙遜。所以,語氣上體現了森嚴的君臣上下級關系。
表文還非常簡潔,通篇少用典故,雖有用事,舉例兩漢以來的制度,但不生僻,敘述自己的原因也是非常簡潔,只用了“苦于衰病”、“難冒于寵榮”兩句構成因果關系,表達了自己還政的意愿,絕不繁冗,也無怪奇尖新之語。
另外,表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句式整齊,以四字、六字為主,不出四六表文的體式規(guī)范。但一句一事,敘事明白流暢,符合事物發(fā)展的邏輯順序,如“豈如至治之朝,深篤愛賢之意,每示隆恩之典,以勸知止之人”,因為是“至治之朝”,才有“愛賢之意”,才有“示隆恩之典”,才會“勸知止之人”,四句整齊句式之間有一條發(fā)展的順序,是用散體文形式寫駢文,如江河流水般,用整齊的句式表達流動的散文之氣。又如“朝去朝廷,暮歸田里;一辭高爵,遂列編民”兩對也是一樣,“去朝廷”,則“歸田里”,“辭高爵”,則“列編民”,上下句之間有一個時間先后順序,不可逆轉,運單成復,形成敘事流暢的散文之氣。
(一)內涵及適用范圍比較表在古典公文中屬于臣屬奏議類,是向皇帝上奏的公文,這類公文在《尚書》《左傳》《國語》《國策》諸古籍中頗多,只是名稱不一,戰(zhàn)國以前奏議類公文統稱上書,秦統一六國后,改書曰奏,漢室禮儀,則有四品,章、奏、表、議,漢以后體制日增,又有疏、子、封事、箋等。
陳維崧《四六金針》則對表的類別、程式、寫作內容、結構作了規(guī)律性的整理。首先他第一次對古典應用文作了系統的梳理,理清了古典應用文的分類,分臺閣、通用、應用三大類。臺閣類包括詔、誥、表、箋、露布、牒,通用類包括青詞、朱表、功德疏、致語、上梁文、寶瓶文,應用類包括啟、疏、札。表歸到臺閣類,即現代應用文的公文類,表又細分為諫表、論事表、請表、陳情表、薦表、賀表、謝表等,可見使用范圍極廣。
古典報請表,若與現代應用文相應,則其內容可使用在現代應用文的報告、請示、意見、信函等文種中,如諫表、論事表,類似現代公文的意見;請表、陳情表、陳乞表,類似現代公文報告或請示;薦表、賀表、謝表,類似現代應用文推薦書、賀信、感謝信等書信。古典之表都是上行文,在現代公文中表達賀、謝之意的上行文已不存在。《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中規(guī)定,報告、請示、意見可以上行,信函不能上行,只能平行。另外,在內涵和適用范圍的界定上,現代應用文的界定更加明確、細致,報請文書細分了報告與請示,報告適用于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答復上級機關的詢問;請示適用于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準;意見適用于對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三個文種的性質、內涵與適用范圍不同,在行文方向、行文時間、行文時機、行文目的等方面也都有差異。
在行文方向上,報告和請示都是上行文,意見可上行,也可下行或平行。在行文時間上,請示必須在事前行文,等上級機關答復后才能付諸實施。報告可在事后行文,也可在工作進行中行文,意見也在事前行文,但報告和意見都不要求上級機關答復。在行文時機上,三個文種都應根據自身內容找準行文時機。在行文目的上,請示的目的是要求上級批準,解決具體問題,要求作出明確答復。報告的目的則在于使上級機關知照、掌握某方面或某階段的情況,不要求批復。意見的目的是提出工作建議、設想,以供上級機關決策參考,也不要求答復。
比較古典報請表與現代報請文書的內涵和適用范圍,可以發(fā)現,古代的報請表具有更廣泛的使用范圍,現代的報請公文與古典報請表一脈相承,可以在性質內涵、使用范圍中,找到二者的傳承關系。
(二)內容結構比較陳維崧《四六金針》除第一次系統梳理了古代應用文的類別外,還第一次總結了古代應用文的寫作程式及寫作方法,提出制作分五步,即起、承、中、過、結,具體內容為:起——破題,承——解題,中——述德,過——自述,結——述意。具體在“表”,則列舉了一些細類表的內容結構,賀祥瑞表四段:一破題、二解題、三頌圣,四述意。賀正旦、冬至、圣節(jié)、登極、冊后、建儲等表,皆三段:一破題,二頌圣,三述意。謝官、謝賜、雜謝表,皆四段:一破題,二自述,三頌圣,或頌圣后自述,四述意。
現代公文雖然文種不一,性質、內涵、使用范圍等都有極大的差異,明確的界定,但在基本內容結構上,也存在共同的規(guī)律和共同的程式,即“緣由——事項——結尾”的基本內容結構程式和寫作順序,緣由部分是寫作公文的理由、依據、背景、目的等。事項部分是公文陳述的主要的關鍵的內容。事項部分,在不同的文種中有不同的內容,報告中指具體工作,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經驗教訓,今后的打算等;請示中指請求上級機關批準、幫助、解答的具體事項;意見中指具體意見、建議、見解、處理方法。結尾部分為常用的結束語,報告常用“特此報告”、“專此報告”、“請審閱”等;請示常使用“以上意見當否,請指示”,“以上請示,請批復”(請審批)”等;意見常使用“以上意見供參考”、“以上意見如無不妥,請批轉執(zhí)行”等。
當然,在基本一致的內容結構上,文種間的詳略處理也存在差異。請示是緣由詳寫,以充分描述請求事項的合理性、必要性、緊迫性,事項略寫。報告與意見是緣由略寫,事項詳寫,以充分展示工作的成績與成效,意見的合理可行。
另外,古典報請表的作者為文人士大夫,內容帶個人主觀思想感受,文辭體現士大夫的個人氣質和風格,運用敘事、議論、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法,語重心長,情真意切,真切感人。現代報請文書,作者為機關機構人員,行文風格更注重實用樸實,遵循常規(guī),不追求新奇,不講究波瀾曲折,以利于閱讀與處理,形式更講究規(guī)范化。
古典公文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記載著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是研究歷史的最可信的依據。研究古典公文,對比古今公文的差異、變化、沿革、發(fā)展、傳承,對現代公文的理解、應用、改革,以及探究現代公文的發(fā)展規(guī)律,將是一個新的課題、新的視角、新的領域。
[1]王應麟:《玉?!肪矶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2]施懿超:《宋四六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第30頁。
[3]歐陽修撰:《偶書》,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五十四,中國書店,198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