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榮[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南京 210097]
用心理魔杖攪動情愛醋酸
——評葉靈鳳的心理小說創(chuàng)作
⊙王愛榮[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南京 210097]
葉靈鳳的心理小說在對西方心理學派理論中國化的文學實踐過程中,將人的性心理凸顯并給予深刻剖析,體現(xiàn)于其文本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獨屬葉氏風格的心理分析派的敘事手法,包括心理獨白式的敘述,潛意識的夢幻記錄,以及對情愛之自戀、影戀、幻戀的心理情結透視;由性心理衍生的人性探索,雖使其創(chuàng)作被迫游離于意識形態(tài)主導的時代主潮,但卻成就了葉靈鳳作為心理分析大師的文學史地位。
心理獨白 潛意識的夢 自戀、影戀、幻戀
由日本和西歐兩條途徑傳入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心理學派文藝思想,20世紀20年代被周作人、章士釗、潘光旦等人用于文藝批評,并因為與浪漫主義的密切關系,為郭沫若、成仿吾、許杰、葉靈鳳等創(chuàng)造社氣質相投的諸作家應用于理論與小說創(chuàng)作實踐。隨著革命文學的提倡,心理學派追求表現(xiàn)性意識的手法,曾一度為作家們所摒棄;20世紀30年代,當作家們再次感到需要向西方文學借鑒表現(xiàn)技巧時,心理學派的心理分析手法又為《現(xiàn)代》的施蟄存等作家所運用。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葉靈鳳卻以一貫的姿勢一直從事心理小說創(chuàng)作。葉氏從“五四”文學思潮中走來,但一直緊握心理的魔杖,一路攪動著人間性愛的醋酸,最終使其由早期的創(chuàng)造社骨干,躋身為新感覺派的行列先鋒。
1926年秋,作為創(chuàng)造社成員的葉靈鳳,創(chuàng)辦申明不屬于創(chuàng)造社刊物的《幻洲》半月刊。這一文學活動,表明他有游離于日益高漲的創(chuàng)造社“左”傾思潮、另辟藝術綠地的傾向。葉氏把自己的小說稱為“象牙之塔里的浪漫的文學”,是帶有“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傾向的,這種傾向秉承了西方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的創(chuàng)作思想。王爾德在《格雷的畫像》的“序言”中聲稱:“藝術家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書籍絕對沒有所謂道德的或不道德的,書籍只有寫得好或寫得不好?!雹儆捎谑芪琅勺鹈酪稚苾A向的影響,葉氏的小說創(chuàng)作極力避開小說的道德評價,從而缺失了其小說的社會性,但就其小說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來說,是勇于探索、頗有建樹的。他把萎靡思想、單調(diào)題材的鏡片紙屑,裝進靈活多姿的藝術形式的萬花筒之中,使之五彩紛呈,這五彩中最為“神”彩的是心理分析手法的運用。
“內(nèi)心獨白是產(chǎn)生思想或印象的過程中,并且從頭至尾都處于活躍狀態(tài)的心靈的直接引述。它可以涉及全部意識的領域(不僅僅是語言領域),也可以涉及意識的任何部分。它一般是一段內(nèi)心的敘述,并且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單元而存在。內(nèi)心分析只涉及意識的一小部分,即語言領域。由于作家的介入,它成了間接的敘述性的——作者決不會被提煉到完全消失的地步。但他的興趣完全放在小說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上,永遠有一意識中心來保證他在探討中保持心理的純潔性一部作品通篇都可以利用這種手段,其結果就是構成大段的敘述內(nèi)心獨白式敘述)?!雹谌~靈鳳在其代表作《女媧氏遺孽》中,通篇就采用了這種內(nèi)心獨白式的敘述,以沉痛、纏綿的筆調(diào)寫一個三角戀愛的悲劇。小說并不直接描寫有夫之婦蕙和青年學生莓箴的愛情發(fā)展的故事,而是以蕙的第一人稱的口吻,以札記的形式獨白出情人的分別、鄰人探知隱私之后,她內(nèi)心的痛苦與悔恨、忍辱與偷生。作品不僅通過內(nèi)心獨白的方式來表現(xiàn)蕙的心理活動,還通過內(nèi)心潛意識視角,向讀者展現(xiàn)了蕙在私情被發(fā)現(xiàn)時內(nèi)心的矛盾運動過程。蕙這樣一個敢于追求真愛的婦人,最終決心為維護心愛的人莓箴而蒙垢負罪。她的愛是真摯的,不再只停留在情欲的此岸,而是在真愛的彼岸揮動“黃色的手絹”?!扒橛诓缓椭C的家庭中被埋葬而遇到新鮮的空氣和土壤重新萌發(fā)出的情況,在許多作家筆下都有過表現(xiàn),例如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是這樣的女性?!雹廴~氏筆下的蕙就是這樣的女性,她與敬生的婚姻是平淡的,但作者并不是采用說故事的形式敘述,而是選用了心理分析的手法來揣度主人公的心理,進而以主人公蕙的內(nèi)心獨白的敘述方式,達到了內(nèi)在的主觀的更高的更真實的效果。作者用心理來暗示情欲的擴張,而不是大肆描寫性愛,僅僅用了獨白的敘述攪動一下那性愛的醋酸,而不是淺薄地讓讀者一頭扎入性愛的泥淖中,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到葉靈鳳比張資平避俗的一面,而達到這一點正是運用心理分析并采用內(nèi)心獨白的敘述方式的結果。
葉氏同樣在小說《內(nèi)疚》中也以內(nèi)心獨白的敘述方式,寫師生之間的偷情,達到了同樣的效果。葉氏的這種敘述方法,正體現(xiàn)了葉氏一以貫之的“現(xiàn)代小說著重于內(nèi)心分析”④的理念。
心理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認為,從寫作《釋夢》的時候開始,心理分析已不再是一門純醫(yī)學的學科。此書在德國和法國的出版,把多種應用的歷史引向了文學和美學、宗教史和史前史、神話學、民俗學、教育學等領域。這些領域與醫(yī)學本無太多關系,事實上正是由于心理分析,它們才與它發(fā)生關系。⑤這道出了心理分析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尤其對夢的再現(xiàn)被視為“文藝的根底”。人們不喜歡承認關于自己內(nèi)心的性愛生活的事實,人們見了將自己的無意識的生活暴露出來的夢的不道德,連自己也為之吃驚的很多;但人們在朋友與同志之間,告白自己內(nèi)心有空想存在的事有時是“力比多(libido:性欲)”馳騁惹的荒唐事這樣的情況很少見。人們顯示著想用種種方法加工愛和性的欲求在自己內(nèi)心生活里進行演示的部分,有時它被暴露出來的征候所暗示,夢正是這種暗示形式中最常見的征候方式。
這一理論流入中國,被中國的心理學派作家大量運用于小說創(chuàng)作實踐。
葉靈鳳的小說《鳩綠媚》是這些實踐之中的優(yōu)秀之作。青年小說家春野,笑納了一個法國歸來的友人遺贈的磁制骷髏。贈品本身是怪異的,它包含著一個極香艷風流的故事:鳩綠媚是波斯王國的公主,天生麗質,人稱“波斯月亮”。她與異邦聘來的青年教師白靈斯相戀,但其父把她嫁給臣屬的一個親王,她在婚禮前夕自盡了。白靈斯買通了公主的守墓人,盜去尸骨,日與之相對,夜與之共寢。這個有著凄艷歷史的骷髏現(xiàn)藏于巴黎博物館,引起了無數(shù)參觀者美妙的幻想。春野每夜以磁制骷髏在枕邊伴眠,結果發(fā)生了更怪異的事。他夜夜夢見鳩綠媚,重演這個香艷絕倫的故事:他白天是春野,入夜就變成了白靈斯,終日浸在悲劇的沉哀中。小說以神秘怪誕的不可捉摸的夢的形式,寫人間青春之情,古今錯綜,真幻交織,使人有撲朔迷離之感。小說人物春野淡漠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人,去追求一種夢幻之戀。這種夢幻勝于真實,并產(chǎn)生了很強的藝術效果,究其原因是葉氏運用了心理分析的手法,用夢的形式揭示出了春野內(nèi)心的性愛生活,因為在春野的內(nèi)心里一直深貯著那份香艷風流故事的酵母,葉氏只是用心理魔杖輕輕一攪,它就不得不快速發(fā)酵,以夢的形式散發(fā)出濃濃的醋酸味。葉靈鳳在他的另一篇小說《處女的夢》中,通過少女 的白日的夢的幻想來展現(xiàn) 內(nèi)心里那份性愛的渴望,“想到昨夜夢中的事,我真不好意思下筆,夢之神真也太惡作劇了”。然而正是這夢之神的惡作劇道出了 的心里幻想。“夢、夢、夢!/我咒詛你遺漏了我心里的幻想,我咒詛你怎么——怎么不永遠的做下不使我醒來!”作者對主人公 的少女懷春的心理分析是多么透徹呀!通過夢的描寫以及主人公對夢醒時的惋惜之情:“想到這若是事實,自己便感到羞澀,但是一想到這真的是夢,自己又不禁感到惋惜?!毙詯鄣拇姿嶂疂庵挥眯睦頋撘庾R夢的形式一攪,酸味撲面而來。
自戀、影戀、幻戀是心理活動偏離正常軌道的外化。自戀往往是性指向受阻抑或性指向無能時呈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影戀是性指向錯誤即現(xiàn)實道德倫理上的不可能時呈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幻戀是性指向趨于虛無時呈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葉氏對此三種狀況進行了心理分析,創(chuàng)作了《浴》《姊嫁之夜》《菊子夫人》等小說。
孤獨是寂寞的朋友,寂寞中的人唯有享受孤獨,性的苦悶是性孤獨的外化,“人到世上來,是艱難而孤獨的,一個個人在世上好似園里的那些并排著的樹。枝枝葉葉也許有些呼應吧,但是它們的根,它們盤結在地下,攝取營養(yǎng)的根,卻各不相干又沉靜,又孤單?!雹捱@段話形象地說明了作為社會的人,從心理層面來說每一個人都是孤單的。情感的孤獨可以完成一個自我的世界,盡管你有親人和朋友,他們亦能滿足你生活欲求,提供給你一切,然而你卻不能從親人那里獲得性的滿足,甚至是你最好的朋友(有時是你的丈夫或妻子),性苦悶必然導致對自我的憐惜——自戀。葉靈鳳在小說《浴》中充分實踐了這一理論。“艷和的春天”,田露莎小姐面對園中充滿的陽光,“太陽的暖意和著花香暖暖地從下面送上,使人嗅著了覺得自己的心中漸漸的縹緲無主。”望著兩只麻雀不時相對著將兩只小嘴互相的摩擦,從而“覺得在這樣媚人動人的天氣中,至少是要那樣才不辜負這天氣”。然而孑然一身的露莎是孤獨的,表兄竇秋帆的徘徊于有意和淡漠的態(tài)度,更讓她感到了性的苦悶。這位可愛的少女如今卻處在無愛的狀態(tài),田露莎能不傷感自憐嗎?當然葉靈鳳在小說中并沒有將自戀寫得多么可怕,田小姐的自戀只是暫時無愛的痛苦和無愛時心理孤獨的折磨?!懊恳粋€人,除非他(她)是毫無感覺的人,在心的深底都蘊藏著一種寂寞感,一種沒法排除的寂寞感。每一個人都是部分的或是全部的不能被人家了解的,而且是精神地隔絕了的……生活的苦味越是嘗得多,感覺越是靈敏的人,那種寂寞就越加深深鉆到骨髓里。”⑦同是新感覺派作家,穆時英在其小說《公墓》的“自序”中道出了這種孤獨的內(nèi)涵。葉氏在小說中只是突出了田小姐無愛的寂寞和苦味,這種自戀心理是少女青春期的正常反映。
影戀是葉氏心理分析運用最成功的手法,他在小說《姊嫁之夜》中寫二十一歲的舜華,在他“姊嫁之夜”,由于性的苦悶,受著這種“帶有閃避不脫的勢力的誘惑”,終夜不能入睡。作者通過描述主人公舜華的夢,表現(xiàn)姊姊出嫁使他感到性欲望破滅的苦痛和掙扎。心理學派解釋“俄狄浦斯情結”的多種表現(xiàn)時說:“將個人對于母親的愛情,轉移到和母親最相似的姊妹身上的這種新的凝結,有時非常長遠地印在那個人心中”,“這種愛普遍在結婚前的青春期達到最高之頂?!比~靈鳳就是通過這種姊弟亂倫關系的描寫表現(xiàn)了舜華的影戀情結。此外,這篇小說還出于心理學派性欲理論的考慮,寫到在婚宴上,少男少女們“彼此便借了象征的和暗示的話語來互相戲謔,以發(fā)泄自己的興奮”。作品中影戀的潛意識夢囈,正是運用了心理分析的手法,才成功地揭示了這種影戀的潛意識心理。
幻戀是性愛指向的虛無和不確定性,這亦是性心理受到壓抑,孤獨時呈現(xiàn)的狀態(tài),在小說《摩伽的試探》中,摩伽盡管七年來試圖斷絕了一切的欲念,終日在山洞里靜坐修養(yǎng)。這種靜修雖能忍受身體上荊棘的苦痛,但“在一切足以搖動他道心的浮念中,最使他感到不敵的是有時自內(nèi)勃發(fā)的人類的本性了”。摩伽越是靜修,這種壓抑的本性就越澎湃欲裂,這樣他只有通過幻戀來平息這本性的波瀾。摩伽終于在一天傍晚,在溟 的秋寒中,在幻戀心理的驅使下,因襲人的香氣而生雜念進而心亂了,在幻戀中靜姑一聲“師父,請慈悲一下,將我抱進去罷”的召喚中,摩伽七年枯死的情苗都復活了。但一陣夜風將燈焰搖撼,摩伽突然覺得此本空虛,靜姑的肉體頓滅。幻戀是一種心智達到迷狂時的心理意識活動,葉氏通過對幻戀的心理分析將摩伽的靜修給予了徹底的否定,同時肯定了本性不可抑制。
葉氏在對自戀、影戀、幻戀的心理分析中充分地把握了都市知識分子的性愛特點,將其噴灑上自戀、影戀、幻戀的酸味。
葉靈鳳的心理小說創(chuàng)作手法并不是一刀切式的單一運用,他還綜合運用了心理蒙太奇的手法,注意時空錯位等。雖然我們不應忽視其整個思想體系中消極的一面,特別是誘引作家潛心于表現(xiàn)人物的生物性的性欲、分裂的“二重性格”,從而使作品喪失積極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的創(chuàng)作傾向,但作為“文學是人學”這一恒定主題中的一元探索,心理分析作為一種開掘人物內(nèi)心世界、刻畫人的內(nèi)心潛意識的藝術手段,對于充實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技巧、開掘人性的多維層面,畢竟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藝術理念和美學思路,也奠定了葉靈鳳作為心理分析大師的文學史地位。
① 葉靈鳳.天竹[C].上海:上海現(xiàn)代書局,1931:33.
②[美]M.弗里德曼.“意識流”概述[M].文藝理論譯叢(第一輯).北京:中國文藝聯(lián)合出版公司,1983:367.
③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463.
④ 葉靈鳳.文藝隨筆——葉靈鳳隨筆合集之二[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24.
⑤ 余鳳高.心理學派與中國現(xiàn)代小說[J].文學評論,1985(5):62-75.
⑥ 馮至.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譯者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4:3.
⑦ 穆時英.公墓·自序[M].上海:上?,F(xiàn)代書局,1933:4.
作 者:王愛榮,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08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