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根 (磐安縣文化館 浙江磐安縣 322300)
淺議漢字中的祭祀文化
王海根 (磐安縣文化館 浙江磐安縣 322300)
通過漢字的象形、指事、會意看祭祀活動的對象、祭器和動作言語,了解我國古代祭祀文化,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中華文明。
祭祀;漢字;解讀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特征,只要語言文字存在,民族標(biāo)志則就存在。漢字歷史悠久,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記號。象形為“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指事為“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會意為“比類會意、以見指撝”。每一個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說白了就是一幅圖畫,一幅蘊涵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圖畫,有其獨特的魅力與創(chuàng)造性。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其文明能一直連續(xù)不間斷地傳承至今的也只有中華文明。這在極大程度上得益于漢語和漢字,它很好地保護了中華文明。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譽。禮儀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祭禮是所有禮中最為重要的?!抖Y記?祭義》說:“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惫糯鷤鹘y(tǒng)的說法,把禮分為五禮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其中吉禮就是祭祀的典禮,居五禮之首。然而,祭祀禮儀文化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不同時代就有不同的祭祀形式,但是承載祭禮文化的漢字卻并沒有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消失,它簡直是“活化石”,可詮釋一些祭祀活動的原本形態(tài)。
“祭祀”二字共有的偏旁為“示”,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祭祀定與“示”有關(guān)。“示”,甲骨文寫作“”,是個象形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與隸書,甚至到現(xiàn)在所用的楷書,字形沒有發(fā)生多大的變化。從“示”的字形中,它的寫法像神祖的牌位,不難看出古人對祖先和神靈崇拜。祭祀祖先,是中國古代禮儀的顯著特點。先祖崇拜從原始社會起就一直沒有間斷過,《論語?泰伯》:“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于鬼神?!边@是因為古人認(rèn)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有助于培養(yǎng)社會成員的品德,加強社會成員之間的團結(jié),維護宗法社會的穩(wěn)定。祖先崇拜在中國古代宗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到了后來,祭祖成為古代民間最常見的一種宗教活動。像國保單位磐安縣櫸溪孔氏家廟,在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七日,許多孔子后代聚集此地祭拜孔子。從古人對祖先的崇敬引申開去,我們不難想到是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孝。對自己的上輩,已去世的,那是崇敬;活著的,那要孝,這兩者之間多少是有聯(lián)系的。
祭禮中有神祖的牌位是沒錯,那用什么來“祭祀”呢?我們先來看“祭祀”的“祭”字?!凹馈笔莻€會意字,不難看出有三部分組成——“肉”“手”“示”,左上邊的偏旁是一塊肉,右上偏旁是一只手,合起來就是手里拿著肉,下面是“示”——神祖的牌位。如此一來,一幅“祭祀”的場景就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在我們面前。古人手里捧著肉向神祖的牌位獻祭,這便就是祭祀了。為什么要捧著肉祭祀呢?祭祀神實則為娛神、討好神,欲求得他們的保佑。要獲取神的歡心,就須把擁有的最好的東西獻給神,對古人來說沒有什么其他東西比食物更重要的了,所謂“民以食為天”!而食物中,又?jǐn)?shù)肉最誘人。肉對古人來說是難得的好東西了,一般人是難得能吃上幾回的?!蹲髠?莊公十年》的“曹劌論戰(zhàn)”:“肉食者謀之?!背匀馐车娜顺闪速F族階級的代稱?!睹献?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逼呤畾q時可以吃肉,已經(jīng)是“王道”的奮斗目標(biāo)了。這些都反映了肉的珍貴。然而這樣難得而又好吃的東西卻愿意如此誠懇地獻給神祖,可見古人對神祖的虔誠與崇拜。
“祭”只是說明了祭祀用肉,那具體用什么肉呢?來看“祥”字,甲骨文中就只有“羊”,寫作“”,《說文解字》:“羊,祥也?!毖蛳笳髅郎普x,能祛邪避惡,被古人認(rèn)為是吉祥的牲畜。古代有“祈羊”一詞,“祈羊”就是烹羊以祭,為古代祭山的一種儀式,也體現(xiàn)祭祀用羊。再看“犧牲”二字,其本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的意義已大相徑庭,現(xiàn)代漢語的“犧牲”是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在古代,“犧牲”則是祭祀用的牲畜,“犧牲”都從“?!?,那牛絕對應(yīng)該就是“犧牲”的一種。但有講究,犧是作祭品用的毛色純一的沒有受過任何損傷的牲畜。“牲”是供祭祀用的全牛,不過后來也就泛指為供祭祀用的牛、羊、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六畜,五牲,三犧?!薄盃蕖薄吧倍趾显谝黄鸨硎炯漓胗玫纳?,不外乎牛、羊、豬。
從“祭”“祥”“犧牲”中可以看出,古人祭祀用的牲畜絕大多數(shù)為牛、羊、豬。從而看出,古人對祭祀的重視,對神靈的虔誠,對獻給鬼神的食物的講究?!蹲髠?莊公十年》:“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p>
祭祀時,人面對神祖,必然有一些行為動作與語言以表達祭祀的主觀想法。哪些漢字貯存了這些信息,并可以從中挖掘古代祭祀文化呢?
首先來看“舞”字。人類的舞蹈歷史久遠,可以說,人一步入文明,“舞”也就隨之而來了?!拔琛痹诩坠俏闹凶鳌啊保褚粋€人的兩手各拿一條牦牛的尾巴在跳舞;其次“大”字,“大”也就是人,甲骨文作“”,當(dāng)人展開雙臂正面對著的時候,就是像“大”的形狀。隨著漢字的發(fā)展,到了金文,“舞”字的下面多了兩只腳,且是腳跟對腳跟,兩腳呈八字形狀,斜著身體在跳舞,相當(dāng)有趣??梢婋S著時代的發(fā)展,舞蹈的姿勢與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變化。舞最初用以娛人,慢慢地也移入了娛神,步如祭祀。這樣,從“舞”的古文字字形中,我們看到了祭祀時的動作,也就是“舞”的動作。隨著舞蹈的不斷發(fā)展變化,“舞”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吨芏Y?樂師》:“凡舞有帔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庇糜诩捞欤赖?,祭祖先。
巫師是專司祭祀者,如此,巫也就離不開“舞”,正所謂“巫舞”。甲骨文和金文取兩快垂直相交的玉來作“巫”字(上文已述過),寫作“”??梢韵胂螅讕焾?zhí)玉事神,也就是巫師在以舞祭祀時,雙手執(zhí)玉。這樣,從對“巫”字的分析中又豐富了舞蹈祭祀的祭禮文化內(nèi)涵。
再來看一個字“雩”,“雩”是古代一種祈雨的祭儀,《說文解字》:“雩,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也,從雨虧聲”就是求雨之祭。《周禮?司巫》:“若大旱,則帥巫而舞雩?!薄蚌А弊謴摹疤潯甭?,表吁嗟號呼意,《爾雅?釋訓(xùn)》:“舞,號,雩也?!惫弊ⅲ骸蚌е?,舞者吁嗟而請雨?!毙蠒m疏引孫炎云:“雩之祭有舞有號。”吁嗟號呼什么呢?也即是傾述用因干旱而造成莊稼不活之苦,然后請神靈賜降甘雨,雩祭時,“訴雨者要一邊跳舞一邊吁嗟,跳舞時在于降神娛神,而吁嗟則是哭訴哀求,吁請下雨。雩之或體羽,既合舞蹈與吁嗟于一體?!?/p>
漢字是漢文化的全息載體。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漢字和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的密切關(guān)系。漢字是幾千年一直沿用下來的??傮w來說,漢字字形古老、本義明顯,因而從漢字本身著手去解讀,所反映的古代祭祀文化則顯可靠。文化需要傳承,如上所述的祭禮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值得我們進一步從多方面研究、保護與繼承。
王海根,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文化館,一九七七年出生,從事群眾文化工作?,F(xiàn)任磐安縣文化館副館長。 因工作需要和個人的愛好,寫了不少文藝作品和群文理論文章,有多件作品在市、省和全國發(fā)表、獲獎。研究方向:漢語言、非物質(zh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