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野
天氣漸漸回暖了,初冬變得像是初春,這樣的陽光不似夏日的那般高傲,顯得格外和藹。
光線是散射開的,讓每一寸土地得到陽光的撫摸。我故意避開陰影,盡可能地讓自己沐浴在陽光中。每天中午都去同樣的地方“束夏咖啡屋”,走著同一條路,而今天,不同的陽光給我一種驚喜,令人心情舒暢。
斑駁的紅墻被陽光照得有些懶散,不愿扒開鋪在它身上的藤蔓,藤蔓也懶散了,不舍掛在身上的幾片殘葉,枯葉們也懶散起來,迎風打著哈欠。一切顯得如此安寧祥和,正是陽光給予了它們這樣的悠然。而對于我,或許是一種釋然吧,就算包里沒有多色的彩筆,我也想用黑色的水性筆簡單地勾勒幾筆光影,用紅色鋪上紅墻的光澤,再用藍色把微微湛藍的天與藤蔓繪在一起;就算包里沒有可供畫作的白紙,我也想撕下一頁筆記,在它的背面畫一張草圖……我在陽光中站著,想了想,我是多想這么做。
我終于放下這樣的想法,走到咖啡吧,咖啡吧里的陽臺上養(yǎng)了許多常綠的植物,它們每天都搖曳著,看上去是那么的自由。
我也渴望著像它們那般悠閑、自由,不過想想它們和我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它們被禁錮在那小小的花盆里,我被禁錮在教室里,就算走出來我仍在另一個房間里,就算走出房間,依然是四面高樓。它們只能站定在一個空間,不管是花盆里或是狹窄的墻縫。值得慶幸的是,我至少可以移動著,看到下面的景色,懷著不同的心情,或許它們是羨慕我的吧!
或許我更像是小貓小狗,而它們依然是羨慕我的。我的情感里夾雜有他人的情感,而它們只有厭惡或渴望,只是如此單一。
那太陽呢?它主宰一切,它自由嗎?它高高在上,也依然墨守成規(guī)?
自由的感覺哪怕很短暫,也能讓人體會到生命的向往,我還有想象的自由。
自打我家被拆遷后,我們住進了一個新社區(qū)的一套新房子里,盡管家還是家,但那種歸宿感卻無形地開始轉(zhuǎn)移,開始流浪。或許18歲是一個心向外爬的年齡。
高三后,我的生活時空大致被分為三大塊,學??Х瑞^和我的家。
在學校上課的時間被兩個半小時的午休分割成兩塊,父母曾讓我去找個午休班吃中飯,睡午覺。但我不愿去,原因很簡單,我生性好自由,午休班太壓抑,我討厭人多的地方。而咖啡吧的環(huán)境相對自由,有獨立的空間,盡管就那么一張桌椅,卻好過同樣面積的床。兩者雖然是同樣的價格,同樣柔和昏暗的光線,但午休班的暗淡令人黯淡,像是被黯淡吞噬;而后者卻更似一種溫存,恰若與昏暗的光線調(diào)情。
咖啡吧是兩對情侶合開的,一對已是夫妻,另一對將是夫妻。兩對情侶的甜蜜將不大的家庭式咖啡屋襯出別樣的情調(diào),不管是炎熱的夏日還是陰冷的初冬,某種單調(diào)的溫馨,這種感覺穩(wěn)定地演繹著,伴我度過高三的歲月。這家咖啡屋剛開張時就被我發(fā)現(xiàn)了,當我回眸這些已經(jīng)度過的日子,有種當父母的感覺。就像一個母親看著自己的孩子出生,到她知道喊媽的過程一樣。從開始的客套,到后來利益關(guān)系漸漸淡化,我與店主們的友誼也日漸濃厚起來。或許人的情感是具有共性的吧。親情、愛情、友情都有著這樣一種由淡到濃的過程,同時它們也是在一種真誠的態(tài)度下漸進的。這個世界或許物欲縱橫,或許利益糾結(jié),但單純真誠的人總能得到或多或少真正的情誼。
咖啡這玩意,只要日子一好它便是一個好東西,配合恰當?shù)臅r間那就能說它是一種境界,我漸漸喜歡上了咖啡的味道和咖啡的氛圍。
現(xiàn)在是初冬,或許空氣中帶有一絲寒意,但一杯黑咖啡中夾雜的溫暖會讓我脫下象征疲憊的校服。對咖啡那種淳厚的情意,揉合了與店長們醇厚的情誼,讓我這輛旅行車找到行途中的加油站。一段旅途中的短暫休憩,向油箱中灌滿下一段行程的精力,讓煩躁的心情有點滋潤。我想我該行動了,駛向下一段旅途。
早晨7點,磨蹭了許久,終于出門了,風略帶寒意,道路兩旁的梧桐樹已經(jīng)開始落葉了,行進的車輛肆無忌憚地碾壓著枯黃的梧桐葉,發(fā)出不止的“咔嚓”聲。剛過7點,仿佛已經(jīng)到了一天中的高潮,加油站就在離車站不遠的地方,在我到來之前就已堆滿了各色車輛,與二手車市場毫無區(qū)別。眼看路況不妙,我果斷放棄了乘坐公交車的念頭,決定走過車站,打車上學。
也許是由于剛才加油站把大量的車困住了,我坐在出租上稍微感覺到一點速度感。車窗外灰蒙蒙的,入冬以來幾乎每天清晨都是如此,車上的司機憤懣地打了一通電話,很有節(jié)奏地謾罵著柴油如何緊張,我就全當是聽聽說唱,解解瞌睡。紅燈讓車輛停了下來,而落葉仍隨風飄著,望著落葉若有所思,其實我們高三的學生恰若這一片片落葉,生活的緊張讓每一寸肌膚都繃緊了,而繃得過緊的同時還得面對那份枯燥、乏味,于是心靈發(fā)干、變脆,仿佛一碰即碎。
綠燈亮起,徑直到了學校,每天都要走進學校的大鐵門,每天都要看到同樣的教學樓,每天都得走過這同一個操場才能到達高三(13)班教室。
有兩三個高三的學生,氣喘吁吁從我面前經(jīng)過,看上去已經(jīng)圍繞操場跑了好幾圈。他們讓我從睡意中清醒過來,我好久沒有這樣奔跑了。
記得初三的時候我也像他們一樣,每天早上都一個人在操場上慢跑,那段時間很瘋狂,早上跑步,中午打球,放學接著又跑,到家又瘋狂地做套卷,全天精神飽滿。也許是因為狗急跳墻吧,盡管在那空無一人,日未破曉的操場上我一個人跑著,但總覺得那不是寂寞,而是擁有,擁有青春的冥頑和瘋狂,擁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在我的腳下它不只是一個操場而是一個世界。
我多想不顧一切地奔跑,和他們一樣奔跑,然而我卻要去教室溫習英語,我走過操場時他們又跑了一圈,還繼續(xù)跑著,我也繼續(xù)走著,頭也不回地走進教室……
《羅拉快跑》這部電影具有濃郁后現(xiàn)代色彩,令人在初看之際理不出頭緒,對時間充滿困惑。
1.電影主旨:在影片中,羅拉的三次狂奔,每一次都伴隨相同的人物,但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僅僅是主角羅拉三次不同的命運,影片中其他人也因羅拉的選擇,而誕生新的命運。保姆第一次看到羅拉后,畫面切出了幾幅照片,因心情煩悶,保姆變成了劫持嬰兒的劫犯,而第二次時,同樣的幾幅照片則顯示保姆成為了慈善家。影片中的保安、羅拉的父親及其情婦、朋友都因羅拉不同的選擇,而有了不同的命運。
2.影片色彩:整部影片都以一種曝光效果來呈現(xiàn),加上紅、橙、黃三種色彩的基調(diào),使影片的情感渲染格外突出。羅拉的紅發(fā)象征激情、速度;橙色的磚樓,橙紅色的救護車體現(xiàn)出壓抑、緊張、焦慮;同時黃色的電話亭也同樣表現(xiàn)一種緊張感。其中有幾處非常有特點:第一處是開場時紅色的電話,這個電話在影片一開始就將人帶入快節(jié)奏、緊張的氣氛中;第二處是前兩次狂奔的尾聲,回憶的畫面用上暗紅色,這種色彩令人感到浪漫、激情,同時略帶壓抑;最后一處是羅拉第三次狂奔的尾聲,羅拉在救護車里與將死的男人的對視,紅發(fā)飄揚的她,在那一刻讓飄動活力的紅頭發(fā)靜止了下來,對比感非常強烈,仿佛一種求生的欲望,一種生命的力量。
3.攝影構(gòu)圖:電影中用上了多組對角線構(gòu)圖,使運動感更強,加強了影像的動感,從而產(chǎn)生了不安的氛圍,節(jié)奏更快。羅拉跑步途中,多次用俯鏡頭構(gòu)造對角跑動的路線。同時,在取景上影片選擇了多個不同的長廊式的場景,在影片的反復中與人物命運的偶然性對應(yīng),以同樣的地點反襯不同的情節(jié)。并且影片中許多鏡頭包含古典的高樓,這也是為了營造一種壓抑的氣氛。
4.敘事結(jié)構(gòu)及蒙太奇運用:該片采用重復型板塊結(jié)構(gòu)敘事,三次奔跑就是電影三個模塊,脈絡(luò)層次非常清晰、明朗。而在電影當中多種蒙太奇的使用讓每個層次更加充實,跑動時的交叉蒙太奇加速電影節(jié)奏與緊張氣氛,平行蒙太奇也在其中多次出現(xiàn),在前兩次奔跑的結(jié)層部分,都出現(xiàn)了三組平行的畫面,一幅是鐘,另外兩幅是男主角與女主角的狀態(tài)、行為,充分的把三個劇情要素聯(lián)系在一起。最后不得不說的是隱喻蒙太奇的使用:影片中多處細節(jié)帶有強烈的喻意,如電話、鐘;第一次奔跑中超市里羅拉走火;最后一次奔跑的賭場內(nèi)轉(zhuǎn)盤的數(shù)字等,都將情感與意象結(jié)合在了一起。
5.音樂:羅拉奔跑時的電子樂、鼓點、搖滾緊扣緊張、壓抑的基調(diào),表現(xiàn)出一種緊張感,屬于聲畫同步;在前兩次尾聲主角死亡時,用一種寂靜來突出情感的高潮;在第一次,打劫超市后逃難的場景中放的是柔緩、悲傷的音樂,與快節(jié)奏的逃亡形成鮮明對比,是一種聲畫對比的手法。
6.電影創(chuàng)意及特殊鏡頭:比如,開場進用CG技術(shù)制作的影片名,及在片頭出現(xiàn)的字幕,不僅起到點明主旨的作用,還讓電影擁有了新鮮感。開場的動畫也獨具一格,用動畫制作的跑樓的鏡頭代替了傳統(tǒng)的跑動,使畫面更具活力、動感。電影中還有許多特殊的攝影技術(shù)運用,在羅拉接到電話時,用一組定位攝影的鏡頭在旋轉(zhuǎn)中反映羅拉的內(nèi)心影像,并加快電影節(jié)奏。另外在前兩次奔跑的最后,都以一袋錢飛向天空,進行無特技轉(zhuǎn)切畫面,使畫面回到羅拉拋起電話,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層次。
《羅拉快跑》的時間感覺與表現(xiàn),幾乎隔幾十幅影像就會有一個時鐘出現(xiàn)在畫面內(nèi),若排出人物內(nèi)心反應(yīng)的鏡頭,幾乎每一次奔跑的影視時間與現(xiàn)實時間是那么相同,所以才讓影片如此緊迫,并讓觀眾在真實的時間內(nèi)感受到荒誕的人生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