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聊城大學音樂學院 山東聊城 252000)
從聲樂表現角度談觀眾的審美享受
李 倩 (聊城大學音樂學院 山東聊城 252000)
音樂是眾多藝術門類中的一種,對推動藝術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起著重要作用。而聲樂作為音樂領域的一個分支,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人們對聲樂的不斷探索和學習,說明聲樂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聲樂表現者從中體會到莫大的樂趣,培養(yǎng)演員在學習和生活中堅持不懈的精神;它可以使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審美水平,把審美變成一種享受,使觀眾在欣賞中體驗到審美享受是演員與欣賞者共有的目的,因此雙方都要為之努力,才會讓演員和欣賞者之間有一個更好的溝通,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使欣賞者獲得審美體驗。不僅如此,欣賞者還要掌握有效體驗審美享受的方法,從了解演員、尊重與接納演員、對演員有同情心、擁有完善的人格等方面做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從而獲得審美享受。
聲樂表現;演員;欣賞者;審美享受
音樂作為眾多藝術門類中的一種,對推動藝術的不斷發(fā)展,從而對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yǎng)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聲樂作為音樂領域的一個分支,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聲樂不同于其它的音樂形式,也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歌唱,它是具備一定音樂基礎和音樂素養(yǎng)的人把自己先天的歌唱條件和后天的歌唱訓練相結合,通過表演來演繹聲樂作品的一種形式。所以說,演唱者對聲樂作品表現的好壞程度,會直接影響到觀眾在欣賞過程中得到的美的享受。
作曲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聲樂作品,只有經過歌唱者人聲的演繹,才能真正體現它的魅力所在。
聲樂是一種藝術,人們對聲樂作品的演繹效果是由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
1、影響聲樂表現的客觀因素
聲樂作品的類型豐富多樣,無論何種風格的聲樂作品,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八囆g作品作為藝術家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產物,必然打上藝術家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鮮明烙印?!蹦敲绰晿纷髌芬彩侨绱?,它或者是作曲家對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現象的描述,或者是作曲家自己內心情感的流露。這些形形色色的聲樂作品中有讓人心情愉悅的喜劇,也有令人惋惜的悲劇。這就要求聲樂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對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分析,把握作品的時代背景,體味作品的內涵。
此外,每首聲樂作品都有區(qū)別于其它作品的獨特之處,歌唱者要根據自身條件有選擇地演繹作品。不管聲樂作品的風格曲調如何,也不管作品的情緒是喜是憂,只有與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大體保持一致,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演唱效果。
2、影響聲樂表現的主觀因素
如何讓演員在了解作品背景、技法旋律等前提下把演唱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首先取決于演唱者自身的演唱能力。演唱者要經過系統的聲樂發(fā)聲等訓練,在此基礎上選擇與自己演唱水平相當的作品。如果一個聲樂初學者一上來就選擇一些高難度的作品,不但不會達到演唱的理想效果,反而對自己的系統學習不利,更不會給觀眾帶來審美享受。
此外,演唱者的舞臺經驗對聲樂表現的質量也起著重要作用。通俗點說就是由于缺乏舞臺經驗,演唱者平時自己訓練跟在舞臺上表現時的效果不一樣,這也是導致聲樂表現成功與否的原因。
表現者即演員,演員在演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活動,或緊張,或焦慮,或興奮,或悲傷,這些心理活動對演出效果有直接影響。所以演員需要從心理上擁有對歌曲演唱各方面的把握。
1.對歌曲的把握
聲樂作品不同于一般歌曲,它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一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需要演員有較高的聲樂演唱能力和技巧。所以演員要在演唱之前對歌曲有充分的把握,把握越大,演唱效果越好。
僅僅對歌曲旋律和歌詞等基本要素的掌握是不夠的,如何在此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咬字、呼吸、共鳴等技巧,是演員能否更完美地演繹作品的關鍵。因此,演員自己對所唱歌曲的把握程度,會直接影響其表現效果的好壞。即便如此,臨上場或演出中的演員也不需要在這些方面“耿耿于懷”,應該放松心情,樹立自信心,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讓自己不再想與技巧相關的問題,從而沖破心理障礙,達到理想效果。
2、對動作、表現力的把握
聲樂演唱者在觀眾面前演唱比平時訓練時更加注重眼神、肢體等與演唱相配合的聲勢動作。如果演員對聲勢動作運用自如,就會為演唱“加分”。所以,演員在平時就應該注重演唱表現能力的培養(yǎng)。
但也不是說所有歌曲都有一個整齊劃一的程式性動作,這需要演員根據所唱歌曲的涵義以及自身條件做出與之相適應的動作,需要演員自己去體會琢磨。總而言之,演員所表現出的動作要恰到好處,越自然越好,切實為演唱服務。
3、建立獲勝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基礎,有了獲勝的信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演員在演出前甚至在演唱時還一直想著“我要是突然忘詞怎么辦?”“我唱到那一句來不及換氣怎么辦?”“觀眾會不會喜歡我?”等等此類問題,那么就說明演員不夠自信,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就不大。只有通過自我調整、自我控制等方法樹立自信心,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緊張情緒,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無論是聲樂表現者還是欣賞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達到彼此之間情感上的共鳴,所以說讓觀眾擁有良好的審美體驗是非常重要的。每個觀眾在欣賞聲樂表現的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的體驗,但無論如何,要想讓觀眾獲得良好的審美享受,除了演員的努力以外,還需要觀眾從自身做起,克服種種障礙,爭取在每次欣賞的過程中都得到審美享受。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觀眾得到審美享受的來源是演員,每位演員又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觀眾對演員要有一定的了解。首先,每位演員的年齡、嗓音、學習經歷各不相同,因此在表演上、人格上以及所唱作品風格上都會有差別。觀眾在欣賞演員的表演時,不能按照自己思想中已有的慣例和模式去評價,要根據演員的實際情況及其本身的風格特點進行客觀的評價,這樣才會在欣賞的過程中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以便為得到審美享受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
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尊重每一位演員,不要因為羨慕、嫉妒甚至鄙視等個人原因浪費了自己獲得進步的機會。尊重演員在某些方面也是尊重自己,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要求觀眾做到欣賞并接納演員,要善于發(fā)現并欣賞演員身上的優(yōu)點,也要善于接納其不足。通過發(fā)現其優(yōu)點,觀眾應思考、總結其優(yōu)點的來源,以便對自己的學習有所啟迪,找到自己學習的榜樣和目標;通過接納其不足,觀眾應總結經驗教訓,讓自己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避免演員的缺點,少走彎路,盡快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實踐證明,只有懂得尊重演員并欣賞與接納每一個演員的觀眾,才能更加有效地實現欣賞目的、更加快速地讓自己在欣賞他人表演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這里的同情心,是指觀眾站在演員的立場上去理解并體驗對方的思想、情感等。在欣賞的過程中,觀眾應適時地站在演員的角度去感知對方的表演,這樣也就更好地做到了對演員的尊重和接納,再加上演員試圖與觀眾得到溝通的欲望,就會間接地為雙方的溝通搭建了一座橋梁。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種獨特模式對一個人來說是相對穩(wěn)定的,也是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心理品質。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演員的表現,每個觀眾心中的評價都會有所不同,由此所獲得的感受也不同,這些不同跟每個觀眾不同的人格有很大關系。
要想獲得理想的審美享受,需要觀眾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時時留心觀察,不斷學習健康積極的行為作風,并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結合起來,以至擁有積極健康的人格,為自己的審美享受準備充分的條件。為此,欣賞者應努力發(fā)展、完善自己,一方面努力訓練,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擁有熱情、樂觀、真誠等積極的人格品質,讓自己擁有更高的欣賞和審美水平。
演員對聲樂作品的完美表現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觀眾的審美享受也不是每次都能獲得。如果想讓演員對聲樂作品的表現帶來更好的演繹和審美效果,不是靠演員,也不是靠觀眾,而是要靠雙方的溝通和理解。如此,才能讓聲樂的魅力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來,讓藝術更好地服務我們的生活。
[1]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8.
[2]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0.
[3]林華.音樂審美心理學教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8.
[4]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
[5]肖復興.音樂欣賞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9.
[6]彭吉象.藝術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