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莎莎 (甘肅建筑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甘肅蘭州 730050)
音樂欣賞中的先入為主
呂莎莎 (甘肅建筑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甘肅蘭州 730050)
所謂的先入為主,應該是潛意識下的一種思維習慣,是人類思考問題、接受新知的巨大障礙。從詞義上看,先入為主即是先接受了一種說法或思想,以為是正確的,有了成見,后來就不容易接受,甚至排斥不同的說法或思想。
先入為主
先入為主是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稘h書?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今,反復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毕热霝橹鞯牡涔适浅鲎猿h相爭時期,劉邦和項羽以及其它起兵的諸侯看誰先打入秦朝的都城,誰先入城就立誰為王,也就是說誰先進城誰就為主。先入為主的典故既出自于此。在心理學上先入為主稱作首因效應,也稱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為主效應。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xù)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chǎn)生的作用更強。首因效應,是指首次認知客體而在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chǎn)生的影響作用。在心理學中,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是在短時間內(nèi)以片面的資料為依據(jù)形成的印象,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nèi)就能產(chǎn)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chǎn)生較強的影響,并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近代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就曾經(jīng)指出:“保持和復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有關(guān)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出現(xiàn)時注意和興趣的強度。”并且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向,會直接影響到以后的一系列行為。
作為一種心理學現(xiàn)象,首映效應普遍從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先入為主和第一印象是在其生活中的表現(xiàn)形式。關(guān)于第一印象,有個著名的實驗。一位心理學家讓兩位學生各做15道數(shù)學題,他對第一位甲學生要求必須作對這15道題;而對第二乙學生要求盡可能地做對另外15道題,然后讓一組被測試者對甲乙兩位學生能夠作出評價,結(jié)果被測試者大多都認為甲生比乙生聰明。這就是著名的第一印象響應,由此可見-第一效應對人們的心理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首映效應的形成,有深刻的心理機制:當關(guān)于同一事物的信息進入人們的大腦時,第一信息或第一表象給大腦刺激最強,也最深刻。而大腦的思維活動多數(shù)情況下正是依據(jù)這些鮮明深刻的信息或表象進行的。雖然這一信息或表象遠未反映出一個人或一個事物的全部。
生活中的第一印象、第一信息有如下特征:1、表面性、片面性。因為第一印象接受的是事物的外在形態(tài)或單方面的信息,因此具有表面性、片面性。2、先驗概念引入。這也有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商人進入城市街道,考慮的是在哪兒開店最合適,而城市規(guī)劃師則考慮布局是否合理,司機想的卻是道路的暢通與如何走到目的地。3、類別特征。提到農(nóng)民想到質(zhì)樸,提到教授則認為文質(zhì)彬彬,提到軍人,印象則是威武堅強。 第一信息一旦被人接受,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會導致人在認知上的惰性,從而產(chǎn)生優(yōu)先效應。比如,認為某人好,就一切都好、完美無缺等。
先入為主這個現(xiàn)象在歌曲、音樂欣賞方面會映射地比較明顯。一首歌你第一次聽到時的版本,它出現(xiàn)的場合、背景,演唱者的狀態(tài),都極大影響著對它的喜好度。 就像我們說起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我們總會說那是蔣大為唱的,好像在潛意識中就認為只有蔣大為唱這首歌才是最好的,就算另外一個歌唱家唱的比蔣大為更好但是我們還是認為沒有蔣大為唱得好??赡?,這就是每個人心中的先入為主。人們對交響音樂常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篇幅太長,結(jié)構(gòu)又復雜,除了音樂專家,誰都很難聽懂。其實,交響音樂(交響曲、交響詩、管弦樂序曲等)和其他體裁形式的音樂一樣,是作曲家用以表達對周圍世界內(nèi)心感覺的一種方式。拿交響曲來說,作為大型的、多樂章的套曲形式,它是由幾個不同的單個樂章(也就是比較小的音樂結(jié)構(gòu))連接而成的;樂章之間,既有區(qū)別,又連成一個整體。它也不是那么難懂。音樂欣賞,無論采用何種形式或方法,都應該堅持以聆聽音樂為主的原則,通過豐富多樣的欣賞形式,把那些具有審美價值的音樂作品傳承給聽眾,陶冶情操,使藝術(shù)音樂在聽眾大腦中留下記憶的痕跡,避免音樂欣賞時的“自己自主”現(xiàn)象,讓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音響盡可能高質(zhì)量地保留在欣賞者的記憶之中,成為其一生中文化積淀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 杜威曾說“如果所有的意義都可以用語言文字充分地表達出來,繪畫和音樂藝術(shù)就不會存在了?!痹谝魳沸蕾p中,我們要以聽為主,以音樂為本,用音樂本身的魅力來感染自己,注重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無論對樂曲怎樣進行解說,總是先入為主地主導了樂曲的內(nèi)涵,以他人的說明代替了自己對樂曲的感受,我們應該有自己對音樂的想象和聯(lián)想。而不是人云亦云。
人們喜歡聽原唱,就像買東西一樣,有一種消費心態(tài)。觀眾對一個歌手唱的歌曲喜歡了、認可了,就會認定這個歌手和這些歌曲,不會再接受其他歌手唱這些歌。這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在起作用。這與買東西一樣,產(chǎn)品出名了,就有了信譽,人們就會愿意買。而盜版的東西,就算質(zhì)量好、價格低,他也不會要的。原唱音樂會也是這樣,觀眾要的就是原版的東西。其他模仿的人學得再好也是不值錢的。就像當前走紅的小沈陽一樣,模仿誰就像誰但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說他是歌唱家。雖然蔣大為現(xiàn)在年紀大了,唱不出年輕時唱的那種味道,但人們還是想要去聽他們唱,因為看的人往往是當年把他們當成偶像,一直都希望能看真人表演。他們是來看人的,并不一定是為了聽歌。另外是為了滿足觀眾懷舊的心理。聽原唱者演唱成名曲,可以勾起觀眾對過去那個時代的回憶。
提出先入為主這個問題,是因為我認為一個人其實是活在自己主觀世界里的,所以如果你主觀印象存在,那么可以說這件事就在你的世界里存在,除非你主觀上遭遇了極大的阻礙,否則不會改變。由此可知,我們看待一件事情以及解決一件事情,并不是用非黑既白可以解釋的,并不是正確與否這個說法。也可認為是存在于潛意識的自我標準舉例來說;所謂的對和錯只是人們自己為主體由自己所制定所存在的標準1+1=2;這是大眾標準即所有任同的也可讓它1+1=3、8、5、6……這只是符合自己的思想準則而已。而要想真正沒有先入為主的心理,其實是不大可能的,或多或少而已。
[1]朱智賢等譯《普通心理學》[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曙明,賈紀文.天人樂舞[M].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
[3]修海林.古樂的沉浮[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