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力
惡性腫瘤的重要生物學特征為對鄰近正常組織的浸潤及遠處轉移。CD44s粘附分子與許多惡性腫瘤的侵襲和轉移密切相關。在這些惡性腫瘤細胞的表面,CD44s通常表達異常[1]。第 1個編碼CD44s的cDNA是由Stamenkovic等于1989年使用不同的單抗分離和克隆的,該基因不僅可由淋巴樣細胞表達,也可由不同的癌細胞系包括典型實體瘤標本中表達;而第1份臨床腫瘤(結腸癌)標本的檢測發(fā)現(xiàn)CD44s是1992年由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先報道的,此后人們應用免疫組化在肺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癌、膀胱癌、肝癌等中均發(fā)現(xiàn)有 CD44s表達,因此認為CD44s的表達與惡性瘤進展程度、轉移及預后密切相關[2]。本實驗擬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探討粘附分子CD44s在人大腸癌中的表達與癌轉移及預后的關系,為臨床大腸癌診斷與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 收集江蘇省江寧醫(yī)院臨床病理資料完整的大腸癌68例(其中結腸癌26例,直腸癌42例),男46例,女22例;平均年齡62(39~85歲)。病理類型均為腺癌。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14例,中分化38例,低分化16例。Duke's分期:A期12例,B期18例,C期32例,D期6例。所有病例術前均未行放療和化療,并由2位病理醫(yī)師確診。另取20例距癌組織10 cm的遠處腸黏膜作正常對照。所有病例均行5年隨訪,死亡28例,存活40例。
1.2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采用Envision TM法,Envision免疫組化檢測試劑盒購自丹麥Dako基因有限公司,鼠抗人單克隆抗體CD44s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CD44s蛋白均定位在細胞膜,呈棕色細顆粒狀,結果判斷的依據(jù)是細胞膜上陽性細胞的顯色有無及強弱分級:基本不著色、未見陽性細胞為(-)(見圖1),著色淺黃、著色細胞低于25%者為(+),著色適中、著色細胞占25% ~50%為(++),著色深、著色細胞大于50%為(+++)。后三者均視為陽性表達(見圖2)。
圖1 腸腺癌細胞CD44s(-)(×100倍)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分析應用STATA 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組間陽性率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D44s在正常腸上皮表達陰性,僅在腺體基底部有弱陽性表達,本免疫組化結果顯示,大腸癌組織中CD44s的表達陽性率為63.24%(43/68)。
2.1 CD44s的表達與大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
關系 免疫組化結果顯示:CD44s的陽性表達與腫瘤分期顯著相關性,Duke's C/D期的大腸癌患者的陽性率顯著高于Duke's A/B期(P<0.05);隨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的降低,CD44s的陽性表達率也增加(P<0.05)。伴淋巴結轉移患者的CD44s陽性率顯著高于不伴淋巴結轉移者(P<0.05)。而CD44s的陽性表達與患者年齡、性別、浸潤深度無顯著相關性(P >0.05)。(見表1)
表1 CD44s陽性表達率與大腸癌病理特征的關系
圖2 腸腺癌細胞CD44s(+)(×100倍)
2.2 CD44s的陽性表達與生存率的關系 對68例大腸癌患者的生存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CD44s陰性、陽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68.00%(17/25)、53.49%(23/43),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 <0.05)。
CD4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鑒別簇 44)系指白細胞分化抗原分化簇第44號,由國際白細胞分化抗原協(xié)作組會議將來自不同實驗室的單克隆抗體所識別的膜分子統(tǒng)一命名,是一類重要的粘附分子。人類CD44s位于11號染色體短臂上(11p13),由至少20個外顯子和其間的內含子組成。CD44s只包含10個組成型外顯子而不含有任何V區(qū)變異型外顯子,其轉錄片段存在于所有CD44s轉錄產物中。在正常人體內大量存在,主要在間質和造血源性細胞表達,介導淋巴細胞的活化、分化、回流、粘附等一系列過程。
目前對多種惡性腫瘤的研究發(fā)現(xiàn),CD44s的高表達與惡性腫瘤的侵潤和轉移密切相關。Murai等[3]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透明質酸可以使CD44s在惡性瘤細胞表面脫落,CD44s分子的相互聚結同樣能夠使CD44s在惡性腫瘤細胞表面脫落,而CD44s在惡性瘤細胞表面上的脫落可能與惡性瘤細胞的侵潤和轉移有密切關系,證明CD44s在調節(jié)腫瘤惡性轉移中的重要作用。在大腸癌方面,Du等[4]實驗發(fā)現(xiàn)來自于大腸癌組織中的一個CD44s陽性細胞可以在體外生長成一個類似原發(fā)癌的腫瘤組織,揭示CD44s陽性表達在大腸癌發(fā)生中起重要作用。Liu等[5]應用免疫組化染色法檢查了62例結腸直腸腺癌中CD44s的表達,結果發(fā)現(xiàn)CD44s的高表達能夠導致淋巴腺瘤的轉移和侵襲。
本研究采用Envision TM免疫組化法檢測大腸癌組織中CD44s蛋白的表達情況,方法敏感度和特異性較好,結果顯示:大腸癌組織中CD44s的陽性表達率為63.24%,CD44s的陽性率與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及腫瘤分期有相關性:腫瘤分期越晚,CD44s的陽性率也越高;而伴有淋巴結轉移患者的CD44s表達率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移者。以上結果提示隨著大腸癌浸潤、轉移的發(fā)生,CD44s表達增強,提示CD44s可能與大腸癌的浸潤及轉移有一定相關性。CD44s表達強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情的進展,為臨床評價療效、評估病情及指導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CD44s陰性、陽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68.00%(17/25)、53.49%(23/43),CD44s陽性表達的患者5 年生存率顯著低于陰性者,二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提示CD44s在大腸癌中的高表達與生存時間顯著相關,CD44s可能在腫瘤生長中起一定的作用,CD44s表達水平可能為大腸癌的患者預后評價提供重要信息。這與 Fernández等[6]的報道相一致。
目前,對于CD44s粘附分子參與腫瘤浸潤轉移的確切機制仍不明確,可能的機制為:CD44s陽性的腫瘤細胞能與透明質酸等配體結合,獲得粘附性,附著于血管內皮細胞,并從基質中獲得生長因子,使得腫瘤細胞得以侵出及遷移,構成了腫瘤細胞的侵襲性和轉移性。但CD44s在大腸癌發(fā)展中的具體作用尚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本研究提示CD44s不僅是轉移相關因子,還可以作為大腸癌患者的預后評估指標。檢測CD44s分子對大腸癌的病情進展、轉移潛能及預后評估等方面有很大的潛在價值,同時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 Hao JL,Cozzi PJ,Khatri A,et al.CD147/EMMPRIN and CD44 are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J].Curr Cancer Drug Targets,2010,10(3):287-306.
[2] Zavrides HN,Zizi-Sermpetzoglou A,Panousopoulos D,et al.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CD44 expression in correlation with bcl-2 and p53 in colorectal cancer[J].Folia Histochem Cytobiol,2005,43(1):31-36.
[3] Murai T,Miyazaki Y,Nishinakamura H,et al.Engagement of CD44 promotes Rac activation and CD44 cleavage during tumor cell migration[J].J Biol Chem,2004,279(6):4541-4550.
[4] Du L,Wang H,He L,et al.CD44 is of functional importance for colorectal cancer stem cells[J].Clin Cancer Res,2008,14(21):6751-6760.
[5] Liu YJ,Yan PS,Li J,et al.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D44s,CD44v6,and nm23 mRNA in human cancer[J].World J Gastroenterology,2005,11(42):6601-6606.
[6] Fernández JC,Vizoso FJ,Corte MD,et al.CD44s expression in resectable colorectal carcinomas and surrounding mucosa[J].Cancer Invest,2004,22(6):87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