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玲,謝 勝,侯秋科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中醫(yī)院消化科,廣西柳州,54500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種與胰島素抵抗(IR)和遺傳易感密切相關的代謝應激性肝損傷[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為21世紀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2],近年來,發(fā)現通過中醫(yī)外治穴位埋線的方法對治療NAFLD效果明顯。本科應用穴位埋線治療NAFLD患者,通過經絡病機理論的建立,形成了標準化診療流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選取2008年5月~2010年5月本院消化科住院及門診就診患者100例。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齡24~66歲,平均 39.5歲,病程均>6個月?;颊甙楣跔顒用}粥樣硬化性心臟病4例,高血壓病9例,高脂血癥78例,糖尿病10例;CT診斷:輕度26例,中度61例,重度11例。臨床診斷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2006年2月修訂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3]。100例患者依就診順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0例,對照組50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肝功能、血脂、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均要求2組患者在治療前接受健康教育,治療期間合理的能量攝入以及中等量有氧運動、糾正不良生活習慣。
排除標準:①自身免疫性肝病。②遺傳性肝病。③膽道梗阻、嚴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發(fā)癥。④失代償期肝硬化。⑤嚴重的缺氧性疾病、妊娠和哺乳。⑥過敏體質者。⑦依從性差,資料不完整者。每位入選患者都簽署了書面知情同意書。
1.2.1 治療組選穴及標準化穴位埋線:治療組應用穴位埋線治療。選擇天樞、梁門、脾俞、氣海、足三里、陰陵泉、肝俞、腎俞、豐隆(雙側)、血海進行穴位埋線治療。每周選取早上9~11點行背俞穴位埋線療法治療。受試者采取俯臥位,保持安靜休息15 min,室溫保持在(28±1)℃。常規(guī)皮膚消毒,將適當長度的03號無菌醫(yī)用羊腸線,穿入7號注射針頭內,針頭刺入穴位提插得氣后,用針芯抵住羊腸線,緩慢退出針管,將羊腸線留于穴內,以膠布固定并敷以無菌棉球。每周埋線1次,療程3個月。羊腸線長度針刺深度選取:按照體表面積計算公式S(m2)=0.0061×身高(cm)+0.0128×體重(kg)-0.1529(S≤1.5911 m2時羊腸線為0.8 cm,針刺深度為1.2 cm;1.5911 m2
1.2.2 對照組:對照組口服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商品名:易善復,賽諾菲安萬特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20059010)治療,前1月464 mg/次口服,3次/d;后2月232 mg/次口服,3次/d;療程3個月。
2組患者均為每周穴位埋線治療后上午9~11點檢測足三陰經主要穴位皮溫。檢測方法為受試者采取交替?zhèn)扰P位,保持安靜,室溫保持在(28±1)℃,檢測時予紅外熱像儀探頭對準檢查部位并根據部位的需要,調整探頭的角度和方向,使所需要采集的部位完全攝入鏡頭,觀察人體穴位部紅外輻射動態(tài)變化。1 min攝取3次皮溫,取均值。
背俞穴位埋線療法組首次治療前,以及每次治療后的即刻、10 min時給予1次穴位皮溫檢測,每周的檢測均值作為1次記錄值。西藥治療組首次服藥前及每周來檢后,休息15 min及30 min,各檢測1次,2次檢測取均值作為1次記錄值。
治療前后檢測受試者的肝功能,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實驗室檢查指標。
在治療結束時,各組肝功能、血脂及胰島素指數變化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1);治療前各組肝功能、血脂及胰島素指數無明顯差異,治療后治療組肝功能ALT、AST水平較對照組明顯下降(P<0.01)。見表1。
表1 各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血脂及胰島素指數變化情況(±s)
表1 各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血脂及胰島素指數變化情況(±s)
與各組治療前相比,治療后**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n 時間 ALT(U/L) AST(U/L) TC(mmol/L) TG(mmol/L)治療組 50 治療前 97.3±31.6 69.2±24.5 6.2±1.5 2.8±0.6治療后 35.0±17.1**## 32.2±15.1**## 5.2±0.7** 1.9±0.2**對照組 50 治療前 95.4±32.2 70.2±20.2 6.3±1.6 2.9±0.6治療后 67.2±26.1** 57.3±18.9** 5.3±0.7** 2.0±0.5**
分析治療組治療前后足三陰經穴位皮溫的變化發(fā)現,穴位埋線治療前后足三陰經穴位皮溫都有明顯的改善,提示穴位埋線治療可提高足三陰經穴位皮溫(P<0.01),其改善作用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各組治療前后穴位皮溫變化情況(±s,℃)
表2 各組治療前后穴位皮溫變化情況(±s,℃)
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相比,##P<0.01。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0 32.5±0.75 36.7±0.31**##對照組 50 32.6±0.62 33.1±0.29**
治療組未見不良反應。對照組有1例(2.0%)患者出現全身少量散在皮疹,口服撲爾敏片后恢復。
NAFLD的治療歷來是國內外肝病界關注的熱點,現代中醫(yī)治療本病多以辨證內服中藥為主,西醫(yī)治療藥物主要包括抗氧化劑、降脂藥物、胰島素增敏劑及配合保肝護肝類等藥物的應用[4],但服用西藥NAFLD患者易出現肝功能損傷修復效果欠佳,以及修復后難保持病情長期穩(wěn)定。本病病程較長,肝臟纖維化程度不一,用藥辨治的效果不穩(wěn)定,且面臨長期用藥、患者難于承受的問題。埋線療法已在肥胖癥的治療中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5],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有臨床研究表明,運用針灸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總有效率達91.7%,能有效改善NAFLD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肝功能,具有降低血脂水平和抗肝纖維化的作用[6],穴位埋線的埋線過程與針刺過程相似,腸線在穴位內慢慢軟化、分解、吸收的過程對穴位產生一種柔和而持久的刺激,具備針刺“靜以留之”的長期作用,達到慢性疾病長期治療的目的。作用機理類似“埋針”療法。
最新2009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指出[7],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因飲食不節(jié)、先天稟賦不足或勞倦內傷致脾腎虧虛才是此病的根本病機,從而引起痰濕淤滯互結,進而形成脂肪肝,此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臟腑病機,本研究通過大量的前期的臨床工作發(fā)現穴位埋線對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有效率達92.5%[8],可通過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加肝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調節(jié)血脂代謝,同時,結合前期的臨床及科研認識,觀察到,選取膀胱經脾俞、腎俞及足三陰經等穴位埋線療法治療NAFLD療效確切,可能是通過調節(jié)膀胱經經脈經氣及足三陰經氣,進而影響肝、脾、腎經脈氣血運行,達到補益脾腎功能之目的。故提出“足三陰經經氣運行失衡是導致 NAFLD的經絡病機基礎”。
有研究提示循經紅外輻射軌跡可直觀顯示經脈循行路線,其軌跡與人體的機能調控有密切的關系[9]?;谝陨嫌^點,本項目擬應用穴位埋線治療NAFLD,通過監(jiān)測穴位埋線治療NAFLD患者足三陰經脈穴位皮溫的明顯升高從而驗證經絡病機理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NAFLD的基本臟腑病機是脾腎虧虛,經絡病機為足三陰經經氣運行失衡,本研究以中醫(yī)的臟腑及經絡病機的理論為指導,從疾病的本質入手,達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此研究結果對應用穴位埋線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深入研究。
[1] 周傳文,潘 峰,李倩君 ,等.L-FABP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19):92.
[2] 劉朝陽,李雅君.非酒精性脂肪肝與代謝綜合征研究進展[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9,15(10):1336.
[3]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J].中華肝病學雜志,2006,14(3):161.
[4] 劉 梅,陸倫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療[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7,11(5):18.
[5] 盧 文,朱禮剛,蘇清倫.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并發(fā)血脂異常臨床研究[J].世界針灸雜志英文版,2009,18(3):1.
[6] 胡衛(wèi)東,楊浩明,鄭高坪,等.針灸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23(1):39.
[7]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0,18(4):276.
[8] 周曉玲,謝 勝,肖文勝,等.穴位埋線結合強肝消脂飲對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清瘦素水平及胰島素抵抗指數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19(11):1845.
[9] 許金森,胡翔龍,王培清,等.經脈線與非經脈線相關組織導熱性的比較[J].中國針灸,2005,25(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