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超 崔洪霞 宋紅強
急性放射性肺炎是肺癌放療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而放射性肺纖維化使肺功能下降,治療后患者生存質(zhì)量差。嚴重的放射性肺損傷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有報道最高可達73%[1]。因此如何利用臨床資料前瞻性地預(yù)測放射性肺損傷的發(fā)生概率及程度,早期阻斷放射性肺損傷的發(fā)生并及時治療是我們研究的主要目的。肺癌三維適形放療可以通過治療計劃系統(tǒng)計算出正常肺組織受照射的劑量和體積,從而能夠預(yù)測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的概率,并作為放療計劃可行性的一項評估指標[2]。本研究旨在探討V20(受到20 Gy以上劑量照射的肺體積占全肺總體積的百分數(shù))、MLD(平均肺劑量)預(yù)測放射性肺損傷的意義,以指導放療計劃的制定,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
2008年8月至2010年6月,選擇符合條件的肺癌47例接受三維適形放療(3DCRT),所有患者均經(jīng)細胞學或病理學確診,年齡36~75歲,中位年齡65歲。既往未接受放療,因各種原因不能手術(shù)或拒絕手術(shù),無遠處轉(zhuǎn)移,無合并嚴重的心肺疾病,KPS評分≥70分。其中男性33例,女性14例;鱗癌29例,腺癌12例,小細胞肺癌6例(5例為局限期,1例廣泛期為對側(cè)鎖骨上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非小細胞肺癌(包括腺癌和鱗癌)分期根據(jù)2002年UICC修定的分期標準,Ⅰ期1例,Ⅱ期5例,Ⅲ期35例。
采用CT及模擬定位系統(tǒng)進行模擬定位,應(yīng)用體部熱塑膜固定體位,根據(jù)激光燈在患者體表的投影,在體表用金屬小球作為CT下可以識別的標記?;颊咴谄届o呼吸狀態(tài)下首先進行CT平掃,然后增強掃描。圖像經(jīng)三維重建后進入三維適形放療計劃系統(tǒng)。在增強CT上勾畫可見腫瘤體積(GTV),包括原發(fā)腫瘤和區(qū)域轉(zhuǎn)移的淋巴結(jié);臨床靶體積(CTV),將GTV外放1cm,作為CTV;計劃靶體積(PTV),即CTV外放1~2cm,范圍包括呼吸動度范圍和可能發(fā)生的擺位誤差;同時勾畫臨近正常組織器官的輪廓,包括雙肺、脊髓、心臟和氣管等。然后在平掃CT上制定計劃。放療15~25次即30~50Gy時,重復初次治療前的CT模擬定位過程,按照與初次治療計劃靶區(qū)定義原則,依據(jù)原發(fā)腫瘤和轉(zhuǎn)移淋巴結(jié)體積大小的變化重新定義和勾畫GTV并獲得相應(yīng)的CTV和PTV,按照初次治療計劃制定方法制定新的放療計劃。
應(yīng)用6MV X線照射,每天1次,每次1.8~2.0Gy,每周5次,非小細胞肺癌照射劑量60~70Gy,小細胞肺癌照射劑量50~60Gy,包括雙側(cè)鎖骨上區(qū)和縱隔。放療合并化療的患者,采用以鉑類為主的聯(lián)合化療方案(NP、TP、GP、EP)2 ~4 周期。
依據(jù)RTOG分級標準[3]進行評估。
單因素分析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放療結(jié)束后定期行胸片或CT復查。隨訪3個月。
47例均完成放療及隨訪,至隨訪結(jié)束,大多數(shù)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咳嗽及咳痰癥狀,結(jié)合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改變及評價標準,診斷放射性肺炎15例,發(fā)生率為31.9%,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時間最早為放療開始后35d,最晚為放療結(jié)束后2.5個月,中位發(fā)生時間為放療后1.5個月。其中1級放射性肺損傷5例,2級6例,3級4例,無4級以上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2級及以上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率為21.3%。
所有患者的V20在20% ~30%之間,中位值為25.03%。以25%為界,V20分為 >25%和≤25%。V20>25%,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率為46.2%(12/26);V20≤25%,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率為14.3%(3/21),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肺中位受照射劑量 MLD≤15Gy時4例出現(xiàn)放射性肺損傷(14.3%),MLD>15Gy時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率為57.9%(11/19),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本組輔助化療的患者共32例,化療3~4周期的25例中有9例發(fā)生2級和3級肺損傷,2例1級損傷。化療2周期者2例發(fā)生肺損傷,1例1級損傷,1例2級損傷。當GTV體積增大時,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概率增大,本組統(tǒng)計當GTV超過125cm3時30例患者中有13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肺損傷,說明放射性肺損傷與放射肺的體積大小有關(guān)。6例小細胞肺癌患者只有1例出現(xiàn)1級放射性肺損傷,說明放療劑量是影響放射性肺損傷的因素,因為小細胞肺癌放療劑量偏低。在年齡大于65歲的15例患者中,有6例出現(xiàn)放射性肺損傷,其中1級1例,2級2例,3級3例,可能與老年人肺功能下降有關(guān)。見表2。
表1 V20、MLD與放射性肺損傷關(guān)系的分析
表2 與放射性肺損傷的其它相關(guān)因素分析
放射性肺損傷是否發(fā)生,以及發(fā)生后的嚴重程度,與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有關(guān)[4,5]:①照射劑量;②靶區(qū)容積;③劑量分割方案;④是否在放療中合并使用化療藥物。DVH是目前三維適形放療中被廣泛接受的治療計劃評估方法,它以簡潔、明了的方式顯示了靶區(qū)和正常組織中劑量和體積的關(guān)系。腫瘤的DVH能顯示照射的均勻度,正常組織的DVH能提供該器官受照的劑量及其相應(yīng)的體積,特別是對放射耐受性與受照體積有關(guān)的正常器官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多數(shù)學者對全肺V20、MLD等物理參數(shù)的預(yù)測價值給予了肯定。一般認為,當 MLD≤17Gy[6,7,8],V20≤31%[6,7]時,發(fā)生重度放射性肺損傷的可能性較小,概率為0% ~10.7%。Claude等[9]的研究表明MLD、V20對于1級及1級以上放射性肺炎的預(yù)測有意義,其中MLD和V20與2級及以上的放射性肺炎有關(guān)。在本研究中我們對47例患者的DVH參數(shù)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當V20>25%時放射性肺損傷的發(fā)生率為46.2%,V20≤25%時放射性肺損傷的發(fā)生率為14.3%,二者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V20可以作為一個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的預(yù)測因素。當患側(cè)肺MLD≤15Gy時有1例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當MLD>15Gy時發(fā)生放射性肺損傷的概率增高(57.9%),提示這一因素能夠作為評價放療計劃的優(yōu)劣及預(yù)測放射性肺損傷的參考指標。
1級放射性肺損傷判定標準為輕微的干咳或用力時發(fā)生呼吸困難,一般的肺癌患者都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呼吸癥狀,因此界定已有的臨床癥狀與1級放射性肺損傷比較困難,我們在論述放射性肺損傷與DVH參數(shù)間關(guān)系時沒有對放射性肺損傷級別作進一步分析研究。
另外,放射性肺損傷的發(fā)生與許多臨床因素亦有相關(guān)[10],包括年齡、性別、一般狀況、肺功能、腫瘤部位及化療等?;颊咦陨硪蛩貙Ψ派湫苑螕p傷的影響爭議很大。有些學者認為女性、KPS低評分、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吸煙等會增加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的概率,他們也認為此類因素如性別[11]、肺纖維化及年齡等,對放射性肺損傷發(fā)生沒有影響,因此這些研究結(jié)果之間也互相矛盾。本研究中,年齡、性別等因素對放射性肺損傷的發(fā)生均沒有顯著影響,可能因為隨訪時間短而使得部分因素的影響顯示不充分所致。
本研究顯示,應(yīng)用V20與MLD預(yù)測放射性肺損傷的發(fā)生,簡單易行,同時根據(jù)患者自身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療計劃,對于避免或減少放射性肺損傷具有重要意義。
[1] Anscher MS,Kong FM,Murase T,et al.Normal tissue injury after cancer therapy is a local response exacerbated by an endocrine effect of TGF-β1[J].Br J Radiol,1995,68(1)∶331.
[2] Sunyach MP,F(xiàn)alchero L,Pommier P,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early lung early lung toxicity following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preliminary result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0,48∶459.
[3] 殷蔚伯,余子豪,徐國鎮(zhèn),等.腫瘤放射治療學[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8∶1350.
[4] 李洪升,李寶生.非小細胞肺癌放射性肺損傷的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7,14(18)∶1437-1439.
[5] Yamada M,Kudoh S,Hirata K,et al.Risk factors of pneumo-nitis following chemoradiotherapy for lung cancer[J].Eur J Cancer,1998,34(1)∶71-75.
[6] Chang DT,Olivier KR,Morris CG,et al.The impact of het-erogeneity correction on dosimetric parameters that predict forradiation pneumoniti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6,65(1)∶125-131.
[7] Kim TH,Cho KH,Pyo HR,et al.Dose-volumetric parameters for predicting severe radiation pneumonitis after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for lung cancer[J].Radiology,2005,235(1)∶208-215.
[8] Graham MV,Purdy JA,Emami B,et al.Clinical dose-volumehistogram analysis for pneumonitis after 3D treatment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J].Int J Radiat Oncol BiolPhys,1999,45(2)∶323-329.
[9] Claude L,Perol D,Ginestet C,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ndiation pneumonitis following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in nsmall-cell lung cancer∶clinical and dosimetric factors anal[J].Radiother Onco,l,2004,71(2)∶175-181.
[10] Rancati T,Ceresoli GL,Gagliardi G,et a1.Factors predicting radiation pneumonitis in lung cancer patients:a retrospective study[J].Radiother Onco1,2003,67(3)∶275-283.
[11] Rancati T,Ceresoli GL,Gagliardi G,et al.Factors predicting radiation pneumonitis in lung cancer patients:a retrospective study[J].Radiother Oncol,2003,67(3)∶27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