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生
(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 心內2科 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近年來研究已充分證實,糖調節(jié)受損(IGR)是2型糖尿病的前期階段,糖代謝異常可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及時發(fā)現(xiàn)、及早干預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為探尋依從性、檢出率均佳的檢測方法,本研究對無糖代謝異常史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中IGR的檢出及與之相關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1.1 研究對象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心內科住院無糖代謝異常史的15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02例,女48例,年齡37~79歲,平均(58.8±8.7)歲,16例既往有陳舊性心肌梗死病史。其中穩(wěn)定型心絞痛(AP)16例(10.7%);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P)78例(52.0%);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42例(28.0%);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14例(9.3%);94例行冠脈造影檢查,必要時冠脈介入治療。
1.2 冠心病診斷標準[1]①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診斷依據(jù):臨床癥狀、心電圖、運動試驗陽性(男性),臨床癥狀、心電圖、冠脈造影提示任一主干血管管徑狹窄程度≥50%(女性)。②急性冠脈綜合征和陳舊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依據(jù):心絞痛/心肌梗死臨床癥狀、心電圖、冠脈造影陽性和(或)冠脈重建病史(男性及女性)。
1.3 排除標準 ①糖尿病;②糖調節(jié)受損;③其他心臟病;④1月內應用糖皮質激素、利尿劑;⑤惡性腫瘤;⑥肝、腎功能減退或影響糖代謝的疾病;⑦嚴重感染。
1.4 糖代謝參數(shù)標準
1.4.1 正常糖耐量(NGT):空腹血糖(FPG)<6.1 mmol/L且餐后2 h血糖(2 h PG)<7.8 mmol/L。
1.4.2 糖調節(jié)受損(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6.1 mmol/L≤FPG <7.0 mmol/L 且 2 h PG <7.8 mmol/L;糖耐量受損(IGT):FPG<6.1 mmol/L且7.8 mmol/L≤2 h PG <11.1 mmol/L;復合性糖耐量受損(IGT+IFG):6.1 mmol/L≤FPG < 7.0 mmol/L 且7.8 mmol/L≤2 h PG <11.1 mmol/L。
1.4.3 糖尿病(DM):FPG≥7.0 mmol/L 和/或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 h血糖≥11.1 mmol/L,單純性空腹高血糖(IFH):FPG≥7.0 mmol/L且2 h PG<11.1 mmol/L),單純性負荷后高血糖(IPH):FPG<7.0 mmol/L且2 h PG≥11.1 mmol/L;復合性高血糖(CH):FPG≥7.0 mmol/L 且2 h PG≥11.1 mmol/L。
1.5 方法 入院后常規(guī)檢查空腹血糖、隨意早餐后2 h血糖(從早餐第1口進食計時,2 h后,測血糖),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則在入院第3周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并于次日晨或擇期行OGTT試驗(采用2點法),采集空腹血糖標本后,5 min內口服溶入75克葡萄糖粉的250~300 ml溫開水,從喝第1口水開始計時,2 h后,采集血糖標本。均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糖。急診或擇期行冠脈造影檢查,必要時冠脈介入治療。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2.1 全部受試者糖代謝分布 在無糖代謝異常史的150例研究對象中,經(jīng)OGTT試驗結果:無糖代謝異常者64例,占OGTT試驗患者的42.7%,糖代謝異常者86例,占OGTT試驗患者的57.3%。
在糖代謝異常者中,糖調節(jié)受損54例,占試驗患者的 36.0%,其中 IFG患者 4例,占試驗患者的2.6%;IGT患者44例,占試驗患者的29.3%;IGT+IFG患者6例,占試驗患者的4.0%。糖調節(jié)受損以IGT為主。
新發(fā)現(xiàn)的糖尿病患者32例,占OGTT試驗患者的21.3%,其中IFH患者2例,占試驗患者的1.3%;IPH患者24例,占試驗患者的16.0%;CH患者6例,占試驗患者的4.0%。新發(fā)現(xiàn)的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增高為主。
2.2 單純檢測FPG導致糖代謝異常的漏診 依據(jù)OGTT結果,可以評價單純檢測FPG而造成漏診的部分糖調節(jié)異常和糖尿病情況。若單純檢測FPG,將漏診全部IGR共58例中的44例以單純糖耐量受損為特征的IGT患者,漏診率為81.5%;將漏診全部糖尿病共32例中的24例以餐后血糖增高為特征的IPH患者,漏診率為75.0%。
2.3 冠心病患者糖代謝異常發(fā)病類型比較 本研究無糖代謝異常史的150例冠心病患者發(fā)病類型的病例數(shù),見表1。在糖代謝異常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中,IGT患者的發(fā)病率達51.2%。
表1 150例冠心病患者糖代謝異常發(fā)病類型比較
2.4 隨意早餐后2 h血糖與OGTT試驗2 h血糖比較 全部受試者均進行了隨意早餐后2 h血糖檢測和OGTT試驗2 h血糖檢測,其中,隨意早餐后2 h血糖<7.8 mmol/L 者79 例,7.8 mmol/L≤隨意早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46例,隨意早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25例,與OGTT試驗2 h血糖結果相對比,統(tǒng)計學處理P>0.05(詳見表2),提示二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隨意早餐后2 h血糖與OGTT試驗2 h血糖比較
2.5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比較 有94例患者(除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外,其他患者未能全部行冠脈造影檢查)行冠脈造影檢查,糖尿病和IGT患者與血糖正?;颊呦啾裙诿}多支病變、冠脈末梢病變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后者。
冠心病、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全球性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糖尿病已成為全球第3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癥[1],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2型糖尿病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完全正常糖耐量、糖調節(jié)受損、糖尿病,所以IGT屬于糖尿病前期,是任何一個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fā)病過程中的必經(jīng)階段。IGT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發(fā)展中國家要遠遠高于發(fā)達國家。IGT患者5~10 a內糖尿病發(fā)病率比正常人群高5~6倍,每年有1.5% ~7.3%的 IGT患者轉化為糖尿病。若不經(jīng)干預,約2/3的IGT患者最終轉化為糖尿?。?]。據(jù)中國大陸與香港地區(qū)的統(tǒng)計報告顯示,國人IGT向糖尿病轉化的危險居世界前列,達8% ~11%/年,所以IGT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3]。
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證據(jù)表明,在IGR階段,特別是IGT,雖然沒有糖尿病的臨床表現(xiàn),但已經(jīng)有了心血管疾病機制的啟動,而且存在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聚集,罹患冠心病的風險程度與糖尿病幾乎相當,血管并發(fā)癥已明顯增加[3],冠狀動脈不但近端受損,更多是遠端彌漫性損傷,呈多支病變,全壁的粥樣硬化,狹窄程度也較非糖尿病患者重。血管硬化還包括非粥樣硬化性動脈硬化,動脈的局部鈣化迅速發(fā)展使病灶加重。所以冠心病合并糖耐量異常患者多支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率及病變程度與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相似,明顯高于糖耐量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在糖耐量異常階段已經(jīng)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血管病變[4]。即便是進行了冠脈介入治療,在導致冠脈支架置入后再狹窄的諸多危險因素中,負荷后高血糖也是引起再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5]。本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糖尿病和IGT患者冠脈多支病變、冠脈末梢病變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因IGT沒有任何癥狀,不但患者不知曉,若醫(yī)生沒有足夠的重視,即便患者因冠心病癥狀而就診、治療,仍可能忽略針對IGT的檢查,隨著IGT的進展,高血糖對血管的危害進行性加重,最終導致不但冠心病癥狀沒能控制,患者也由IGT發(fā)展成糖尿病,而冠心病也因冠狀動脈的彌漫性病變,更加難以治療。但是,若在IGT階段能早發(fā)現(xiàn)并進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預、藥物干預治療,不但能使發(fā)生2型糖尿病的危險下降58%,而且可使糖耐量恢復正常[3],使心血管病的風險顯著降低,在防治冠心病的同時減少糖尿病的發(fā)病。所以,IGT人群既有發(fā)展成2型糖尿病的風險,又有逆轉為正常糖耐量的可能性,是一個非常值得干預治療的人群。
國內外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均發(fā)現(xiàn)大約2/3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謝異常。本研究對無糖代謝異常史的15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OGTT試驗,結果顯示,糖代謝異常為86例(57.3%),其中 IGT為44例(29.3%),新診斷糖尿病為32例(21.3%)。略低于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小有關。與歐洲心臟調查不同,中國心臟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冠心病患者人群糖代謝異常以餐后血糖增高為主,因此單純檢測FPG,將漏診87.4% 糖調節(jié)異?;颊吆?0.5% 糖尿病患者[1,2],本研究也提示:不進行 OGTT 的檢測,單純檢測 FPG,將漏診81.5% 的糖調節(jié)受損患者和75.0%的糖尿病患者,與中國心臟調查結果相近。
所以,OGTT作為IGT早發(fā)現(xiàn)的指標即顯得格外重要,但是,因患者無糖代謝受損的癥狀,對醫(yī)生直接行OGTT檢測的建議,往往被患者、家屬拒絕,而隨意早餐后2 h血糖則很少有人拒絕,但當FBG或隨意早餐后2 h血糖檢測結果異常時,患者、家屬很容易接受OGTT檢測。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隨意早餐后2 h血糖與OGTT試驗2 h血糖比較,二者結果基本一致(也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小有關系,隨意早餐后2 h血糖檢驗是否可以代替OGTT試驗2 h血糖,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觀察)。故OGTT試驗應成為心內科無糖代謝異常史的門診、住院患者的常規(guī)檢查項目。
綜上所述,將OGTT作為心內科無糖代謝異常史患者的常規(guī)必檢項目,才能早期發(fā)現(xiàn)IGT患者,通過積極的干預治療,延緩或終止IGT向2型糖尿病的轉變,減輕或避免IGT、2型糖尿病導致的冠狀動脈病變進一步加重,從而有利于冠心病的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胡大一,潘長玉.中國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謝異常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2(1):7-10.
[2]徐向進,田惠,潘長玉,等.糖代謝異常人群冠心病患病率、發(fā)病率以及危險因素的分析[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3,28(1):66-68.
[3]Tominaga M,Eguchi H,Manaka H,et al.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but not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J].Diabetes Care,1999,22(6):920-924.
[4]田聲放,康維強,郭成浩,等.冠心病合并糖耐量異?;颊吖诿}病變特點及其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10(2):104-107.
[5]Bartnik M,Malmberg K,Norhammar A,et al.Newly detected abnormal glucose tolerance: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long-term outcome after myocardial infraction[J].Eur Heart J,2004,25(22):1990-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