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美霞
摘 要: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它有力地挑戰(zhàn)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同時也首次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fā)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強調(diào)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
關(guān)鍵詞: 小組合作學習 小學數(shù)學 課堂教學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這說明,教師已經(jīng)在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小組合作的幾大要素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務(wù)中的分工和個人責任,小組成員之間的信任,對成員完成任務(wù)進行加工和評估,并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顯然,如果這些要素課堂上都不具備,那么這樣的小組討論就完全是形式的。如在一堂小學二年級的數(shù)學課上,老師讓小組合作稱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在小組匯報時,有一個學生說:“我稱的是豎笛,它的重量是8克?!薄笆?克嗎?”老師再一次問道。坐在邊上的同學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這個學生終于說出了合理的答案。為什么會出現(xiàn)第一次說是8克的情況呢?就是因為小組里沒有人在做記錄。這就涉及到對測量數(shù)據(jù)的嚴謹科學態(tài)度的養(yǎng)成問題,而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正是來源于:小組里沒有分工,因而沒有真正的合作。很明顯,這樣一來,合作學習最突出的價值就被抹殺了。那么,如何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我也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下面談?wù)勎以跀?shù)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做法。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新授中的運用——探求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
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不斷地掌握新知識,有的知識教師可以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有的知識光靠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反復機械地訓練,即使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教師可以在新授內(nèi)容中有所選擇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所學的知識,有時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如我在教一年級《20以內(nèi)的減法》時,先出示情境圖讓學生列出算式“12-5”,再讓他們用小棒擺一擺、算一算,獨立思考答案,然后在學習小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學生先是獨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樣,在學習小組中大家一起討論、比較、判斷,得出了好幾種辦法。在小組討論時,學生要把自己想到的辦法說給組員聽,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并且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自己解決了20以內(nèi)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認識到了退位減法算得快,進位加法也要算得快。不用我多說,下課后,有的學生已經(jīng)找出了進位加法卡片進行練習。我在新授元、角、分這一內(nèi)容時選擇了為希望小學“獻愛心”這一題材,讓學生分小組捐款,并要求每個人都做好統(tǒng)計,小組工作完成后,學生不僅熟悉了元、角、分,而且體會到數(shù)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新授課中合理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能讓學生擁有主動權(quán),改變了單純的教師教算法,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凡是通過學習小組能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他們自己解決,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練習中的運用——互幫互學,發(fā)揮學生的集體智慧。
練習時學生對容易出錯的題各有各的說法,教師如果馬上公布答案,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習效果不一定好,這時教師把問題放到學習小組中讓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得出結(jié)論,學生在一起交流、爭執(zhí)的過程中更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了。例如我在教學時、分、秒時,出示了2時55分這一鐘面,這時有的學生認為是3時55分,有的認為是2時55分,教室里一下子分成了“兩派”,我讓學生安靜下來在學習小組中說說自己的理由。學生在小組中講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集體觀察、討論,最終達成共識。這樣一來,教師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都給了學生,讓學生共同看、說、做、想,在集體的智慧中積極探索、取長補短,從而解決問題。在練習中,學生還會碰到一些開放題,這些題目有的答案多樣化,有的有多種解題思路。在解決這些題目時,學生尋求答案的思維沒有局限。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就不能忽視對學生思維發(fā)散性的鍛煉。教師應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書上的或教師事先預設(shè)的答案作為評價的依據(jù),如果只拘泥于書上的一種解法或答案,就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低年級學生有時考慮問題單一,有時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來解決問題,還有時想到一兩種答案后往往認為已經(jīng)解決問題,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和處理應用問題的能力,也能培養(yǎng)學生向別人學習的好習慣。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兒童潛在的創(chuàng)新意識被漸漸地挖掘出來,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如一年級第一學期出現(xiàn)的□+□=12、8-□=□等這些題目的答案有許多種,對于學生來說很快就能獨立寫出二、三種答案,通過小組交流,每個學生幾乎都可以從同組其他同學那里得到另外的答案,既拓展了學生的思路,又提高了學生積極性。我讓學生在學習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答案,雖然并不要求寫出所有的答案,但是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們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如果按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的規(guī)律就可以說出所學范圍內(nèi)的所有答案,小組合作學習讓全體學生都有開動腦筋鍛煉思維的機會,學生在互幫互學的氛圍中主動地學習,這樣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樂于尋找規(guī)律、思考問題全面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