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延明, 楊 軍, 周 明, 姜凱峰
?
艦機協(xié)同使用火箭助飛魚雷攻潛中的艦艇占位方法
曲延明1, 楊 軍2, 周 明1, 姜凱峰1
(1.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水下作戰(zhàn)研究所, 遼寧 大連, 116018; 2. 海軍91343部隊, 山東 威海, 264200)
針對艦機協(xié)同使用火箭助飛魚雷對潛作戰(zhàn)中的兵力安全問題, 通過分析火箭助飛魚雷射擊禁區(qū)及目標定位對艦機協(xié)同兵力位置的影響, 從艦艇安全和目標定位的角度出發(fā), 重點研究了水面艦艇編隊反潛隊形配置、隊形變換及脫離禁區(qū)的方法, 為火箭助飛魚雷對潛作戰(zhàn)中水面艦艇合理占領陣位提供了依據。本文研究的成果對火箭助飛魚雷作戰(zhàn)使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火箭助飛魚雷; 艦機協(xié)同反潛; 射擊禁區(qū); 目標定位; 水面艦艇; 占位方法
現(xiàn)代反潛作戰(zhàn)中, 火箭助飛魚雷是對潛攻擊的一種有效武器。使用火箭助飛魚雷對潛作戰(zhàn)時, 對于近距離目標, 可直接采用艦殼聲納進行目標指示; 對于中遠距離目標, 可使用2部以上拖曳線列陣聲納對目標進行交叉定位, 或是利用拖曳線列陣聲納探測到目標方位, 再派遣艦載直升機吊放聲納探測, 實施精確引導。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進行攻擊, 在攻擊過程中, 如何確保火箭助飛魚雷不誤傷艦載直升機或己方艦艇, 與艦載直升機的引導陣位和水面艦艇的位置有直接關系。
本文介紹了火箭助飛魚雷射擊禁區(qū)的劃分, 分析了射擊禁區(qū)對艦載直升機引導陣位及水面艦艇位置的影響。從目標定位和艦艇安全的角度出發(fā), 重點研究了水面艦艇編隊反潛隊形配置、隊形變換及脫離禁區(qū)的方法, 為保證己方兵力的安全提供了依據。
火箭助飛魚雷射擊時, 在射擊方向的一定范圍內, 由于空中飛行及分離裝置墜落、捕捉水下目標無識別敵我能力等原因, 可能誤傷己方目標的區(qū)域定義為火箭助飛魚雷的射擊禁區(qū)。可分為4個部分: 第1部分是火箭助飛魚雷空中飛行所形成的空中禁區(qū); 第2部分是空中飛行段分離裝置的墜落區(qū)域; 第3部分是魚雷入水的區(qū)域; 第4部分是魚雷入水后捕捉目標的區(qū)域。
本文僅研究第1部分, 即空中禁區(qū)對水面艦艇及直升機的影響。
圖1 空中禁區(qū)立體示意圖
艦載直升機的引導陣位包含2個要素: 引導距離和引導角。引導距離是艦載直升機和目標之間的距離, 引導角是艦載直升機和目標與發(fā)射艦之間的夾角[1]。
圖2 空中禁區(qū)俯視平面圖
本文選取水面艦艇編隊的典型配置: 1艘驅逐艦與2艘護衛(wèi)艦, 其中2艘護衛(wèi)艦裝備火箭助飛魚雷。該編隊(包括艦載直升機)既具備強大的對潛搜索能力, 又配備多層次的對潛攻擊武器系統(tǒng)。編隊兵力既能相互支援遂行反潛作戰(zhàn)任務, 又能相互配合對抗海、空威脅。
根據作戰(zhàn)海區(qū)的實際情況及搜潛設備的性能差別, 隊形應作相應的變化, 這里選取3種典型隊形進行分析, 如圖3所示。
圖3(a)為“人”字隊搜索隊形, 拖曳線列陣聲納主要搜索編隊側翼和后方, 直升機在編隊前方遠區(qū)搜索, 艦殼聲納搜索航向前方, 該隊形搜索縱深大, 在有效搜索寬度的搜索層次多, 搜索效率高; (b)為反“人”字隊搜索隊形, 拖曳線列陣聲納主要搜索編隊側翼和側前方, 直升機在編隊前方遠區(qū)或側翼搜索, 艦殼聲納搜索航向前方, 該隊形有效搜索寬度大, 縱深大, 但對后方搜索力度不大; (c)為單橫隊搜索隊形, 拖曳線列陣聲納主要搜索編隊側翼和后方, 直升機在編隊前方遠區(qū)搜索, 艦殼聲納搜索航向前方, 該隊形有效搜索寬度大、范圍廣, 各艦相互干擾少, 利于聽測。
圖3 典型反潛隊形圖
以上3種隊形, 艦間距離根據海區(qū)和任務的不同確定, 保證各自聲納不受友鄰艦的干擾。對潛搜索時, 必須保證拖曳線列陣聲納性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當存在盲區(qū)時由艦艇和直升機相互彌補, 以使在搜索方向上形成連續(xù)、有效的作用扇面; 對潛攻擊時, 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艦載直升機攻擊, 或者艦載直升機引導火箭助飛魚雷攻擊, 或者使用其他艦載武器進行攻擊。
在水面艦艇相互引導使用火箭助飛魚雷對潛作戰(zhàn)過程中, 采用多部拖曳線列陣聲納“測向-交叉定位”的方法對目標進行定位, 不僅可以全時保持定位跟蹤, 提供水下目標的位置參數, 而且還不需要對裝備進行大的技術改造, 利用合理的艦艇配置就可得到目標的位置信息[3]。因此, 多部拖曳線列陣聲納采用“測向-交叉定位”對目標進行被動定位有著重要的意義。
研究表明, 雙艦拖曳線列陣聲納正確部署對遠程目標的交叉定位結果較為有效, 在聲納最大作用距離保持不變的條件下, 為得到有效定位區(qū)域S的最佳值, 不同艦距與二者有如下關系
為了提高拖曳線列陣聲納在被動定位時的使用效果, 在使用中還應當把握以下2個原則。
1) 適當控制艦艇編隊的航速, 使其處于拖曳線列陣聲納的正常使用范圍之內。2) 根據拖曳線列陣聲納在艦艏方向存在探測盲區(qū)及在正橫方向的測向精度較高等特點, 水面艦艇編隊進行反潛搜索并利用拖曳線列陣聲納對目標交叉定位時, 為提高對目標的定位精度及發(fā)現(xiàn)概率, 編隊應根據敵目標的威脅方向對配備拖曳線列陣聲納的艦艇進行合理的配置。當敵目標的威脅方向位于編隊前進方向兩側時, 2艘護衛(wèi)艦應縱向配置; 當敵目標的威脅方向位于編隊的前進方向上時, 2艘護衛(wèi)艦應橫向配置, 并適當改變航向。
為了保證編隊內艦艇的安全, 當1艘護衛(wèi)艦使用火箭助飛魚雷實施攻擊時, 射擊禁區(qū)內不能有己方兵力, 因此攻擊隊形要在搜索隊形上有所變化, 變化方式應當及時有效, 保證2艘護衛(wèi)艦都能夠打擊到目標, 并且保證己方兵力安全。下面列舉幾種可能態(tài)勢下的隊形變換, 如圖4所示。
圖4 隊形變換示意圖
圖4(a)中, 若水面艦艇編隊采用“人”字隊形, 目標在左前方時, 則右側護衛(wèi)艦應迅速插上, 組成左方位隊, 看齊角根據目標方位而定, 艦橫距大于2 000 m; 若目標在右前方, 則左側護衛(wèi)艦應迅速插上, 組成右方位隊。圖4(b)中, 若水面艦艇編隊采用反“人”字隊形, 目標在左前方時, 則左側護衛(wèi)艦立即減速, 右側2艘艦艇加速, 迅速組成左方位隊, 看齊角根據目標方位而定, 艦橫距大于2 000 m; 若目標在右前方, 則右側護衛(wèi)艦立即減速, 左側2艘艦艇加速, 迅速組成右方位隊。
如水面艦艇編隊采用單橫隊, 目標在左側時, 則編隊立即組成左方位隊或單縱隊, 對目標實施攻擊。反之, 組成右方位隊或單縱隊。
在上述的隊形變換中, 為把握戰(zhàn)機, 除變換隊形的艦艇外, 其他艦艇均應采用最大航速, 且可以由能夠實施打擊的1艘護衛(wèi)艦先行打擊, 待隊形變化完成后再實施編隊聯(lián)合打擊。
火箭助飛魚雷射擊時, 在射擊禁區(qū)內如果有己方艦艇, 一般情況下發(fā)射命令要延遲一定的時間, 該時間是艦艇脫離禁區(qū)所必需的時間; 在緊急情況下, 為把握戰(zhàn)機, 如果艦艇脫離禁區(qū)的時間遠小于火箭助飛魚雷通過脫離航線正橫的時間, 可立即發(fā)射; 如果艦艇脫離禁區(qū)的時間接近于火箭助飛魚雷通過脫離航線正橫的時間, 則命令應至少延遲此時間的二分之一, 此時要對火箭助飛魚雷的發(fā)射做好準備。
水面艦艇脫離射擊禁區(qū)的方法是以最大航速機動, 沿火箭助飛魚雷射擊方向的垂直方向迅速離開。
通過分析火箭助飛魚雷射擊禁區(qū)及目標定位對艦機協(xié)同兵力位置的影響, 研究了水面艦艇編隊反潛隊形的配置、占位方法及脫離射擊禁區(qū)的方法, 為火箭助飛魚雷作戰(zhàn)使用中水面艦艇合理占領陣位提供了依據。反潛隊形的變換方式實際上還可以細化, 比如說, 將目標出現(xiàn)的方位細化, 由此制定出幾套隊形變換方案及攻潛方案, 并組織針對性訓練, 在實際作戰(zhàn)中可縮短占位時間, 提高攻潛效率。
[1] 門金柱, 周明, 王炳魁. 火箭助飛魚雷空中禁區(qū)對艦載直升機引導陣位影響分析[J]. 魚雷技術, 2010, 18(2): 152-155. Men Jin-zhu, Zhou Ming, Wang Bing-kui. Influence of Restricted Airspace of Rocket-assisted Torpedo on Gui- dance Station by Shipboard Helicopter. Torpedo Tech- nology[J]. 2010, 18(2): 152-155.
[2] 馮學營. 火箭助飛魚雷使用中的直升機引導問題[J]. 火力與指揮控制, 2009(1): 123-125.
[3] Hammer J L, Hole III W R. Continuing Need for Accurate Positioning in Naval Tactics[EB/OL]. Qubit North America Incorporated, 1988.
Occupying Position Methodfor Surface Ships in Warship-aircraft Coordinated Anti-submarine Operation Using Rocket Assisted Torpedo
QU Yan-ming1, Yang Jun2, ZHOU Ming1, JIANG Kai-feng1
(1. Institute of Underwater Warfare, Dalian Naval Academy, Dalian 116018, China; 2. No.10 Element91343thUnit,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f China, Weihai 264200, China)
For the security issue of troops in warship-aircraft coordinated anti-submarine operation using rocket assisted torpedo, we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shooting forbidden zone of rocket assisted torpedo and target localization on troops’ positions in warship-aircraft coordination. Considering surface ships security and target localization, we discuss emphatically the methods for anti-submarine formation disposition of surface ships,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getting out from shooting forbidden zone,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surface ships occupying reasonable position in anti-submarine operation using rocket assisted torpedo.
rocket assisted torpedo; warship-aircraft coordinated anti-submarine operation; shooting forbidden zone; target localization; surface ship; occupying position method
TJ631.7; E926.392
A
1673-1948(2011)04-0303-04
2010-07-07;
2010-08-04.
曲延明(1982-), 男, 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為魚雷武器作戰(zhàn)使用.
(責任編輯: 許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