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拉爾德·溫諾克
本書作者杰拉爾德·溫諾克行醫(yī)已逾30年,專攻老年醫(yī)學,現(xiàn)任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臨床醫(yī)學教授,“醫(yī)學人文道德中心”副研究員。在父親最后的6年里,他和父親朝夕相處,目睹父親因老年失智癥逐漸失去了生活能力,直至最終失去生命的氣息。醫(yī)者的無奈,人子的無力,讓他擁有了一堂與眾不同的“人生功課”。本文選編自該書前言。
《最后,才知道該如何愛你》杰拉爾德·溫諾克著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8定價:28.00元
我是一個很老很老的人的兒子。父親如果知道我這樣形容他,一定會不高興。在他的記憶中,自己仍然是年輕的——全然不顧自己根本無法自行從椅子上站起來,非得靠旁人的攙扶或者助行器才能艱難地從客廳挪到臥室。但好不容易站穩(wěn)了的他會轉瞬間忘了這回事,他會驚訝地問道:發(fā)生什么事了?我怎么了?
他不知道,我在說他是“很老很老”的人的時候,用的是老年學術語,指的是美國人口中迅速增長的一部分——那些超過85歲的高齡人群。作為一名內科醫(yī)生和老年病學專家,照料這些像我父親這樣的高齡老人正是我的專業(yè),我已花了畢生精力,至少是最近的三十多年,照料他們。
這本書敘述的就是過去三十多年來,我作為一名醫(yī)生,作為一個高齡老人的兒子,照料父親以及像他這樣年紀的老人的經(jīng)歷。對我來說, 它是一部個人回憶錄,同時其中又寄寓著對高齡老人看護的若干理念。其中,有我的從醫(yī)生涯,有我的心境變化,以及我所目睹的老年醫(yī)學界的變化。故事的核心是我的家庭---父親母親,父親為主。正是父親使我成長為今天的這個樣子。
2005年,我利用職業(yè)的便利,寫了一篇名為《我們該拿我們的老爸怎么辦》的文章,描述我這個老年病學醫(yī)生如何親眼看著與母親共同生活的父親,逐步變得不能自理和癡呆的過程。這篇文章最初發(fā)表在討論健康政策的期刊《健康事務》上面。后來,《華盛頓郵報》發(fā)表了文章的節(jié)錄,緊接著全國各地的報社競相轉載了這個節(jié)錄。本來,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刺激國人討論:在不可阻遏的老人潮到來之際,做子女的應如何對待我們日益衰老的父母。沒想到,文章刊發(fā)后的回應如此之大---國家公共電臺的《戴安·瑞姆》(Diane Rehm Show)節(jié)目和《泰芮·格羅斯自由廣播》邀我訪談,當?shù)仉娕_和電視臺也都邀請我做節(jié)目。我還應邀在全國醫(yī)療會議上演講,在醫(yī)療學術中心作專題報告,甚至有媒體邀我寫關于衰老和老年人看護的專欄文章。
最讓我措手不及的是,從全國和世界各地寄來的數(shù)千封電子郵件和來信,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他們。我是一名醫(yī)生,畢生的工作就是坐診,出診,問詢病人的病情,為他們解決困難,但不管怎樣,我一次只需面對一個患者?,F(xiàn)在,我一下子每天接到數(shù)百封求救信:懇請我給他年邁的父母或配偶以幫助和建議;告訴我孤獨、被子女忽視的心碎故事;告訴我與醫(yī)護人員接觸的糟糕經(jīng)歷;臨危病人給我講述他噩夢般的遭遇;遠方子女向我袒露他們對父母深深的內疚。甚至還有來自其他州病人的預約,乃至咨詢如何快速安樂死的人。那段日子,我每次打開電子郵箱時,都感覺力不從心,難以應對,有時甚至感到畏懼。
我不是搞研究的科學家,也不是政策研究人員或者哲學家,更不是圣人和大師。我只是個醫(yī)生,一個臨床內科和老年病學醫(yī)生,我所能做的只是用心傾聽病人的自訴,然后以我的臨床經(jīng)驗、少許的常識和真誠的關心,幫助解決病人的每一個問題。
今天的美國有450萬像我父親這樣的高齡老人,他們之中僅有5%可以完全無礙地活動,而有50%的人的智力不同程度地受損??赡苣愕母改妇驮谄渲校蛘吣愕呐渑际?,或者你自己就是。
2030年時情況將更為嚴重。那時,美國將有7200萬以上的人年齡超過65歲,有1000萬以上的人年齡超過85歲。到2050年,85歲高齡老人數(shù)量預計將達到今天的4倍。
可惜我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寫一本《照料老年人必知的十大法寶》這樣的暢銷書,我現(xiàn)在寫的不是那種書。
我們都在尋找答案,都在想為父母做“應該做”的事情,不管是為了人生伴侶還是我們自己,抑或是為了我們的孩子。但我們常常不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事情,哪些是“應該做”的事情,我當然也不會假裝知道所有的答案。
每個家庭都沿著各自的旅程不斷前行,直到至親走向生命的終點, 然后發(fā)現(xiàn)留下的只是些回憶而已。如果像我的父親一樣,連記憶也沒有了,只好由做兒子的來搜尋往日生活的線索,像絲線一樣,編織到當下的生活情境中,并為它找到某種生活的意義。這就是我寫這本書---我的家庭的故事,我的病人的故事---想帶給你的東西,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寫作本書,出于兩個原因。一個是,我想通過追尋自己身為兒子和醫(yī)生的過去,最終能坦然面對父親母親的衰老過程和迫在眉睫的大限。我完全明白,緊接著的就是我。另一個原因,我無意于把本書寫成一本老年人護理指南,而是希望通過我親身經(jīng)歷的家庭故事,能引起你與所愛的人的共鳴。如果你能從我的文字透鏡中發(fā)現(xiàn)些許折射出來的真理微茫,獲得自己的一點人生體悟,我也就萬分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