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一 呂志剛 史恒川
心腦血管、外周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死亡和殘疾的最常見原因[1]。目前人們認為T2DM存在著細胞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炎癥在T2DM的發(fā)病機制中起媒介作用[2]。有研究發(fā)現(xiàn)同型半胱氨酸(Hcy)可以引起炎癥和動脈硬化反應,是各種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3]。本研究測定了腎功能正常的老年T2DM大血管病變患者血清總同型半胱氨酸(tHcy)與不同類型的炎癥相關細胞因子,探討炎癥對T2DM大血管病變的作用以及tHcy對該過程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所有對象均選自江蘇省省級機關醫(yī)院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住院及門診患者。135例T2DM患者中男79例,女56例,年齡61~75歲,平均(64.9±4.1)歲。所有患者均排除1型DM、嚴重肝臟疾病、合并胃腸道、肝、神經(jīng)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且最近6月內(nèi)未服用過B族維生素和葉酸。大血管病變判斷標準[4]:(1)有明確的冠心病或高血壓病史或腦梗死病史;(2)有血管疾病導致的相應體征,如間歇性跛行和(或)外周血管搏動消失等;(3)外周血管多普勒檢查顯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血栓形成。具體分組如下:T2DM無血管并發(fā)癥組(NDC組)71例,男42例,女29例,年齡61~74歲,平均(65±3.9)歲;T2DM合并大血管病變組(DC組)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齡60~75歲,平均(65±4.3)歲;正常對照組(CTR組)32例均為正常體檢人群,年齡60~68歲,平均(64±4.8)歲。
1.2 檢測方法 所有檢測對象均在禁食8~12 h后,坐位清晨空腹取靜脈血5 ml,分離血清后-20℃保存?zhèn)溆?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測定Hcy(試劑為美國BPB公司產(chǎn)品,已提供標準物和質(zhì)控物,靈敏度0.2 μmol/L),參考范圍5~15 μmol/L;采用ELISA法測定炎癥相關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 2(IL-2)、IL-4、IL-6、IL-8、IL-10、IL-18和γ-干擾素(INF-γ)。所有試劑均購自深圳晶美生物有限公司,均嚴格按試劑盒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質(zhì)控物測定結果誤差在允許范圍之內(nèi)。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3.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組間均數(shù)比較用方差分析和q檢驗,組間率的比較應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相關資料采用相關分析法計算相關系數(shù),并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2.1 各組測定各項指標 與CTR組比較,T2DM患者血清 tHcy、IL-2、IL-6 、IL-8 、IL-18、和 INF-γ 顯著升高,IL-10顯著降低(P <0.05)。DC 組 tHcy、IL-6、IL-8、IL-18和INF-γ顯著高于NDC組(P<0.05)。見表1。
表1 各組標本測定結果(±s)
表1 各組標本測定結果(±s)
注:與CTR組比較,*P<0.05;與NDC組比較,△P<0.05
?
2.2 T2DM患者中正常tHcy組與高tHcy組的細胞因子水平 以15 μmol/L為分界點,將患者分為高tHcy組和正常tHcy組。結果如表2所示,2組年齡、性別、IL-2、IL-10、INF-γ 均無顯著差異(P > 0.05),而 2 組間IL-6、IL-8、IL-18存在顯著差異(P<0.05)??ǚ綑z驗顯示,2組T2DM患者合并大血管病變比例也有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DM患者中血清正常tHcy組和高tHcy組間各指標的比較±s)
表2 DM患者中血清正常tHcy組和高tHcy組間各指標的比較±s)
注:與正常tHcy組比較,*P<0.05
?
2.3 T2DM患者中細胞因子與血清tHcy相關性分析
多元線性分析結果顯示IL-6、IL-8、IL-18與tHcy呈正相關(r=0.33、0.49 、0.27,P <0.01、0.01、0.05),IL-2、IL-10、INF-γ 與 tHcy之間無明顯相關性。
目前普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特殊的慢性炎癥過程,糖尿病同樣存在炎癥反應的激活現(xiàn)象[5]。臨床研究和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血漿tHcy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大血管疾病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6]。我們先前的研究也表明,tHcy水平高的T2DM患者合并大血管病變比例顯著大于tHcy水平正常的T2DM患者[7]。
本研究表明合并大血管病變的T2DM患者血清IL-6、IL-8、IL-18與tHcy較正常對照組及無大血管病變的T2DM患者均增高,提示IL-6、IL-8、IL-18和tHcy與T2DM大血管并發(fā)癥相關。既往體外試驗顯示內(nèi)皮細胞或平滑肌細胞的IL-8受體介導了IL-18的信息傳導并通過釋放IL-6及IL-8誘導動脈粥樣硬化的生成。
因此,血漿IL-18增高可能促進T2DM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T2DM患者血漿IL-18水平顯著增高,但增高的機制還不明確。目前還沒有實驗證實IL-18與Hcy的因果關系,推測可能是高濃度的Hcy刺激了單核巨噬細胞釋放IL-18增多。
Hcy促進IL-6釋放的同時也能明顯增加IL-6 mRNA的表達,增加DNA轉(zhuǎn)錄而導致翻譯的蛋白質(zhì)增加,在轉(zhuǎn)錄水平調(diào)控IL-6的產(chǎn)生;高濃度的Hcy在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同時也刺激其釋放IL-8,而IL-8作為一種細胞炎性因子,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該結果有利于支持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炎性過程的學說[8-10]。
綜上所述,Hcy和炎癥相關細胞因子的檢測有可能對T2DM患者的血管病變起輔助診斷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1]聶義珍,張一娜,武小微.老年糖尿病死亡病例分析[J].實用老年醫(yī)學,2008,22(4):272-274.
[2]Walder K,Kantham L,McMillan JS,et al.Tanis:a link between type 2 diabetes and inflammation?[J].Diabetes,2002,51(6):1859-1866.
[3]Schini-Kerth VB.Homocysteine, a proinflammatory and proatherosclerotic factor:role of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J].Circ Res,2003,93(4):271-273.
[4]谷偉軍,陸菊明,楊國慶,等.同型半胱氨酸硫內(nèi)酯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7,27(17):1356-1359.
[5]王海瀾,楊濤,賀麗,等.2型糖尿病與炎性細胞因子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8,11(5):628-629.
[6]Huang HW,Guo MH,Lin RJ,et.al.Hyperhomocysteinemia is a risk factor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J].J Neurol,2007,254(3):364-367.
[7]朱建一,呂志剛,史恒川.同型半胱氨酸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0,24(2):135-137.
[8]張銘,陳懷生,楊大春,等.同型半胱氨酸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氧化應激損傷及對IL-8分泌的影響[J].心臟雜志,2005,17(5):450-452.
[9]楊大春,周興文,速曉華,等.同型半胱氨酸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E-選擇素、IL-6分泌的影響[J].心臟雜志,2006,18(1):57-59.
[10]南靜,鄧華聰.白細胞介素8在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8,93(8):65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