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倩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北京 100875)
印象主義起源于19世紀晚期,在歐洲的活動中心巴黎,當時一大批運用新的藝術表達方式的藝術家脫穎而出,新風格的藝術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當中。而歐洲浪漫主義產生于印象派出現(xiàn)的一百年以前,它受到19世紀初期文藝思潮的影響,與唯心主義的價值觀是對立的,它肯定人的精神世界的目標,表現(xiàn)人們爭取自由的渴望,對幸福與正義的向往,爭取個性解放,對個性和情感的強調,對主觀世界的熱愛與幻想。如果說浪漫主義是主觀主義的一種體現(xiàn),那對于印象主義而言,它所形成的那種不講求固定結構模式,崇尚與不受任何約束的這種自主意識形態(tài)似乎代表了一種反叛。
與歐洲浪漫主義不同,印象派音樂中暗示和隱喻的表現(xiàn)手法是經常出現(xiàn)的,印象主義的音樂色彩比較朦朧,輪廓模糊但不失分明,色調變化不經常能夠被人們所察覺,印象派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通過這樣來在當時的人民大眾中傳播開來的。當時,和聲織體與作曲技巧在的變化在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初葉已經愈演愈烈,當時歐洲進入了“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度的社會大變革、大改組的時代。從社會運動上看,當時已經連續(xù)爆發(fā)了幾次重大的革命事件;在哲學思潮上,一方面,涌現(xiàn)和傳播著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理論和學說,另一方面,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說和其指導下的革命實踐,也在這個時期產生和發(fā)展。在文藝流派方面,出現(xiàn)了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以馬拉美為代表的象征主義詩歌和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繪畫較年輕的德彪西和拉威爾選擇了打破陳規(guī)、擴寬眼界、銳意創(chuàng)新。他們從當時的詩歌、戲劇、繪畫的最新探索中,從法國中世紀至巴羅克時期古色古香的音樂中以及俄羅斯、西班牙和東方民族別具一格的音樂中,發(fā)現(xiàn)了新的天地,得到了新的啟發(fā)。于是他們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開創(chuàng)了新的音樂風格,形成了新的音樂流派,它就是印象主義音樂。
克勞德·德彪西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拉威爾、德彪西等。在德彪西的音樂當中,音色和音響成為了自然音樂的主要角色,他所用的常用迷離恍惚的音樂語言迷離恍惚,呈現(xiàn)出空靈斑駁的氣氛和色彩,天空中迷蒙透出的強烈的陽光在他的音樂當中即成了那個最強烈的音符,清晨中浮動的清新霧靄就成了他寫作筆下的那些微弱連綿的音符,月光照射在地面形成的影子就呈現(xiàn)出音樂中音色的濃淡。在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中,他們的規(guī)模一般比較適中,細膩的音色,讓人浮想聯(lián)翩流連忘返,但是缺點也表現(xiàn)為表現(xiàn)題材比較單一,場面不夠宏大。例如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它是德彪西早期的作品,他在作品中大膽地運用了和聲手法與音樂形式處理,勾勒出了美妙的余光下的景象,引導人們的豐富而夸張想象力。簡單精悍的片斷旋律和多變的演奏技法,特殊的和聲組合,超然物外,讓聽眾們仿佛置身于在水光山色之中,在虛無縹緲的意境中進入一個忘我的氛圍里,曲子感覺就像是一塊坎坷落魄的枯葉隨風飄零,暗涌而歡愉,跌宕而又充滿著失落傷感,美妙的意境能把你從喧囂的世界中抽離出來,整個曲子籠罩在飄忽不定,萬般閃爍的氣氛之中,這部作品已初步顯示了印象派藝術的風格。德彪西的一些曲目的風格還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很接近,中國著名鋼琴家傅聰先生曾經說過:“我們中國不需要作曲家,我們已經有了一位作曲家(德彪西)?!?/p>
在19世紀晚期的印象主義藝術家們對光、水、霧等迷離變幻的事物尤為感興趣,對物體周圍的色彩、光影及氣氛看得更為重要。正如繪畫中的色彩和光線那樣,音響和音色是印象主義音樂最終追求的。音響的強弱是對自然界中光線強弱的音樂表現(xiàn),音色的變化是對光線照射物體時的音樂描繪。作曲家們崇尚并尋求的是對瞬間印象中聽覺的刺激,達到聽覺上的滿足與陶醉。
在和弦連接上,印象派作曲家們也勇于創(chuàng)新突破,他們在樂曲當中大量使用含附加音的和弦,如拉威爾《高貴而傷感的圓舞曲》中第一章節(jié),作曲家在樂曲中大量使用了不協(xié)和和弦的連接與并列,但是它們所形成的音響效果卻是尤其奇妙而豐富炫麗的,而不是毫無規(guī)律無章可循的。
然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當我們再次聆聽印象派大師的音樂時,我們最深的感受是印象音樂給我們最大程度帶來的心靈上的共鳴。印象大師們的音樂魅力是久遠而永恒的,它們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去他原有的色澤,它們將跨越國界以及跨越文化的障礙,它們的藝術感染力將永遠的留在人們的記憶最深處。
[1]迪安?艾德爾.《鋼琴家論演奏》.人民音樂出版社.
[2][美]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的音樂》.貴州人民出版社.
[3]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