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挺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fā)生與冠狀動脈(冠脈)斑塊破裂、血小板活化、黏附以及聚集形成血栓密切相關[1]。而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體(GPⅡb/Ⅲa)的結合是血小板的聚集的重要途徑[2],研究表明[3],替羅非班作為GPⅡb/Ⅲa拮抗劑具有特異性高、選擇性強的特點,對冠脈介入治療術(PCI)后維持血管再通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對于未進行PCI治療或選擇溶栓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少。為此,我們小樣本觀察了替羅非班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溶栓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納入2007年4月~2010年4月我院住院的58例因經濟原因或其他原因拒絕行急診PCI治療或要求溶栓治療的STEAMI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指南標準[2],其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齡52~70(60.9±6.5)歲。入選患者中前壁、前間壁心肌梗死27例,下后壁、下壁心肌梗死9例,下后壁、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22例。發(fā)病時間30 min~9 h(3.4±1.8)h。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常規(guī)溶栓治療對照組28例(對照組),常規(guī)溶栓治療+替羅非班治療組30例(治療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持續(xù)胸痛半小時以上,使用硝酸甘油后癥狀未緩解,心電圖示相鄰兩個及以上導聯(lián)ST段抬高,肢體導聯(lián)ST段抬高0.1 mv以上,胸前導聯(lián)ST段抬高大于0.2 mv,發(fā)病6 h以內,如果患者來院已發(fā)病6~12 h,但心電圖示ST段抬高明顯,仍有嚴重胸痛者也可入選;年齡低于70歲。所有入選患者對本研究的內容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4]存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出血史或6個月內的缺血性腦卒中病史;嚴重高血壓未控制者;最近2周存在活動出血或手術史、活體組織檢查、外傷史等;存在動靜脈畸形、顱內腫瘤或者動脈瘤;存在心源性休克;并發(fā)出血性的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或其他的疾病引起眼底出血;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或者出血性的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原心肌梗死部位再次發(fā)生梗死;孕婦;心肺復蘇之后。
1.4 方法 對照組患者溶栓前給予300 mg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的負荷劑量,隨后給予150萬單位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第2 d起給予100 mg阿司匹林、75 mg氯吡格雷的維持劑量,另外常規(guī)給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等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替羅非班0.15 μg/(kg·min)持續(xù)泵入治療,治療時間為36~72 h。所有患者均描記治療前、中、后的18導聯(lián)的心電圖,每小時2次,72 h之后改為每天2次,入院24 h之內每4 h檢測一次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72 h后改為每天檢測2次?;颊叱鲈汉箅S訪1年,記錄患者院內心血管事件(大出血、腦卒中、心血管死亡事件)及院外隨訪期間心血管事件復合終點(包括再次心肌梗死、腦卒中、心血管死亡事件)的發(fā)生率。
1.5 療效標準[5]顯效:治療24 h內胸痛癥狀消失,心電圖在2 d內ST段下降50%以上且穩(wěn)定,血清CK和CK-MB 2 d內恢復正常,天門冬酸氨基轉移酶(AST)3 d內恢復正常,乳酸脫氫酶(LDH)6 d內恢復正常。有效:治療2 d內癥狀基本消失,心電圖在4 d內顯示ST段下降50%以上且穩(wěn)定,血清CK和CK-MB 3 d內恢復正常,AST 5 d內恢復正常,LDH 8 d內恢復正常。無效:治療4 d內體征未消失,心電圖在4 d內顯示ST段下降不足50%且不穩(wěn)定,血清CK和CK-MB 3 d內未恢復正常,AST 5 d內未恢復正常,LDH 8 d內未恢復正常??傆行蕿轱@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7%,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67.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864,P<0.05)。治療組平均住院時間為(12.7±6.4)d,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為(19.6±7.2)d,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546,P<0.05)(表1)。
2.2 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及預后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的院內心血管不良事件和院外隨訪復合終點事件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n)]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用藥后安全性比較[%(n)]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為冠狀動脈的閉塞或者血流中斷導致部分心肌出現持久缺血而引發(fā)的局部壞死,其治療的原則是在維持心臟功能的基礎上盡量挽救瀕死心肌,防止梗死面積的擴大,縮小心肌的缺血范圍,并對其引發(fā)的并發(fā)癥進行處理。而針對血小板凝聚的通路-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的表面糖蛋白受體的結合進行特異性的阻斷對PCI后血流的維持效果顯著[6-7]。
急診PCI治療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療效顯著,但在基層醫(yī)院中,部分急癥患者常由于經濟等原因拒絕急診PCI治療,或要求給予藥物溶栓治療,為此,我們在常規(guī)溶栓治療的基礎上加用GPⅡb/Ⅲa拮抗劑替羅非班進行了研究。替羅非班是非肽類纖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近年來研究表明,其能夠抑制膠原、ADP、血栓烷、凝血酶等引起的血小板凝聚[8],并競爭性的阻斷血小板凝聚通路,選擇性強,特異性高,且無直接長期作用,出血時間未見明顯的增長;替羅非班與阿司匹林和肝素合用能夠減少難治性心絞痛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及患者的死亡率[9]。
本研究表明,在常規(guī)溶栓基礎上加用替羅非班治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著較好的臨床療效,不增加出血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近期及遠期心腦血管的并發(fā)癥危險也比較小,因此可在臨床上進一步開展此項治療,并不斷積累更多的樣本。但本研究來自基層醫(yī)院,樣本量還較小,確切相關研究尚待較大樣本隨機雙盲多中心的試驗去進一步證實。
[1] Bergovec M,Vrazic H,Rajcan Spoljaric I,et al.Feature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Acta Med Croatica,2009,63(1):3-7.
[2]趙京林,楊躍進,吳永建,等.抗血小板藥物對豬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無再流的影響[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85(13):2187-2191.
[3]郭來敬,唐強,胡大一.國產鹽酸替羅非班在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臨床應用的研究[J].臨床薈萃,2006,21(23):1697-1700.
[4]楊軍,駱秉銓.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心肌無復流的評估及處理[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09,3(7):1082-1084.
[5]Galiuto L,Rebuzzi AG,Crea F.The no-reflow phenomenon[J].JACC Cardiovasc Imaging,2009,2(1):85-86.
[6]Timurkaynak T,Arslan U,Balcioglu S,et al.Long term tirofiban infusion befo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massive intraeoronary thrombus[J].Saudi Med J,2008,29(1):42-47.
[7]Lakireddy V,Bub G,Baweja P,et al.The kinetics of spontaneous calcium oscillations and arrhythmogenesis in the in vivo heart during ischemia/reperfusion[J].Heart Rhythm,2006,3(1):58-66.
[8]瑞替普酶(派通欣)多中心臨床試驗協(xié)作組.瑞替普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臨床研究[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4,2(3):171-174.
[9]Mizunuma K,Ohdan H,Tashiro H,et al.ROCK inhibitor Y-27632 prevents primary graft non-function caused by warm ischemia/reperfusion in rat liver transplantation[J].Transpl Int,2002,15(12):62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