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麗,李海濤
2003年,美國高血壓預防、檢測、評價和治療的全國聯(lián)合委員會第七次報告(JNC 7)提出將收縮壓(SBP)120~139和(或)舒張壓(DBP)80~89 mm Hg(1 mm Hg=0.133 kPa)定義為高血壓前期,即從正常血壓到確診高血壓的過渡階段[1]。研究表明高血壓前期人群存在多種代謝異常改變,心腦血管發(fā)病風險亦增加。尿酸與C-反應蛋白(CRP)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為此,本研究檢測了血尿酸、CRP在高血壓前期患者中的水平,并探討二者與血壓的關(guān)系及臨床意義,從而為高血壓前期患者進行綜合危險度評估,篩選高危人群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入選2010年6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門診體檢人群176例,根據(jù)血壓水平將其分成三組:①正常血壓組(SBP<120 mm Hg和DBP<80 mm Hg)56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39.75±7.12)歲;②高血壓前期組(120~139/80~89 mm Hg)66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41.85±8.12)歲;③高血壓組[SBP≥140 mm Hg和(或)DBP≥90 mm Hg]54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44.43±8.60)歲。以上入選人員中均排除了繼發(fā)性高血壓、糖尿病、痛風、免疫性疾病、腫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嚴重肝腎疾病患者。
1.2 方法 血壓測量:應用標準臺式水銀血壓計測量受試者右上肢肱動脈坐位血壓,以Korotokoff第1音和第5音定義為收縮壓和舒張壓,坐位測量3次取平均值,測壓前安靜休息15 min。血液指標測量:所有受試者均禁食禁水12 h后,第二日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在促凝管中離心后,收集血清并放置于-70℃的冰箱中凍存待測。血尿酸(UA)的測定采用尿酸酶比色法,以男性>420 μmol/L、女性>350 μmol/L作為高尿酸血癥標準。CRP的測定采用免疫比濁法,試劑盒由日本紡織株式會社提供,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三組間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間的比較采用q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分別以收縮壓、舒張壓為因變量,相關(guān)危險因素為自變量,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尿酸、CRP等對血壓的影響。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人群的一般臨床資料(表1) 三組受試者在性別構(gòu)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高血壓前期組與正常血壓組在年齡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高血壓組年齡與正常血壓組年齡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間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體質(zhì)指數(shù)(BMI)、SBP及DBP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上述指標在正常血壓組、高血壓前期組及高血壓組呈現(xiàn)逐漸增加的趨勢。
2.2 三組人群血UA、CRP水平 三組間血UA、CRP水平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血UA、CRP水平在正常血壓組、高血壓前期組及高血壓組呈現(xiàn)逐漸增加的趨勢(表1)。
2.3 血壓與血UA和CRP等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分別以SBP、DBP為因變量,以TC、TG、LDL-C、HDLC、FBG、UA、CRP為自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各因素SBP、DBP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UA、CRP、FBG、BMI與SBP呈獨立相關(guān)(P<0.01~0.05);UA、TC、BMI、CRP、LDL-C與DBP呈獨立相關(guān)(P<0.01~0.05)(表2、3)。
表1 三組受試者一般臨床資料±s)
表1 三組受試者一般臨床資料±s)
注:TC:總膽固醇;TG:甘油三脂;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FBG:空腹血糖;BMI:體質(zhì)指數(shù);UA:血尿酸;與正常血壓組比較,aP<0.05;與高血壓前期組比較,bP<0.05
?
表2 收縮壓與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表3 舒張壓與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高血壓不僅是血壓水平超過閾值,而且是一個能引起心血管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與功能改變的綜合征,血壓水平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呈連續(xù)相關(guān)性[3]。研究表明,血壓在115/75 mm Hg時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已經(jīng)開始增加,且在該水平上血壓每增加20/10 mm Hg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增加1倍[2];在血壓低于140/90 mm Hg的人群中,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亦隨血壓增高而增加。所以JNC 7提出把血壓值介于120~139/80~89 mm Hg時定義為“高血壓前期”,并建議用非藥物方法降低該血壓水平。另外,多項研究表明高血壓前期患者已存在代謝異常及炎癥因子水平改變。
本研究顯示,高血壓前期組TC、TG、LDL-C、BMI及FBG水平均顯著高于血壓正常組,與文獻報道一致,表明高血壓前期患者體內(nèi)存在血脂、血糖等因子的紊亂,這種變化同時促進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應當予以重視。
本研究還顯示,高血壓前期組血尿酸水平較血壓正常組顯著升高,而高血壓前期及血壓正常組均低于高血壓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也顯示血尿酸對收縮壓、舒張壓升高的影響具有獨立相關(guān)性(P均<0.01)。血尿酸對血壓的影響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guān):①尿酸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增加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從而使血管阻力增加,促進血管硬化;同時還可以刺激醛固酮分泌,增加水鈉儲留,升高血壓[4];②尿酸的升高可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損傷血管內(nèi)皮功能,使一氧化氮(NO)合成減少,血管舒張功能失調(diào),阻力增加[5];③尿酸通過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及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激活單核細胞趨化因子、刺激單核細胞釋放白介素(IL)-1、IL-6等炎癥因子途徑促進血管硬化,引起高血壓[6]。另外,高血壓患者因腎動脈硬化和局部組織缺氧使乳酸生產(chǎn)增多,其對尿酸排泄有競爭性抑制作用,可使腎臟清除尿酸減少,血清尿酸水平增高。因此,推測高尿酸濃度與高血壓之間可相互影響。
另外,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CRP水平在三組間具有與尿酸相似的變化,多元線性回歸結(jié)果顯示CRP與SBP、DBP呈獨立相關(guān)(P<0.01~0.05),但與國內(nèi)吳壽嶺的報道不盡一致[7],分析原因可能與指標測定方法、樣本量大小不同有關(guān)。CRP是高血壓前期進展至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對高血壓前期進展至高血壓有一定的預測價值[8]。CRP對血壓的影響與以下幾個方面相關(guān):①CRP通過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使NO、前列腺素釋放減少,削弱血管舒張功能[9];②升高的血壓可增加對血管的應力和剪切力,從而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激活炎癥反應,使CRP升高[10];③升高的CRP可使內(nèi)皮素(ET)-1、ET-2等物質(zhì)釋放增加,收縮血管,同時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遷移,動脈內(nèi)膜增厚,促進動脈硬化形成和發(fā)展,致血管重構(gòu),阻力增加[11-12]。由此可見,CRP與高血壓之間相互影響,維持和促進了高血壓個體長期的炎癥狀態(tài)。
高血壓前期發(fā)生率高,血壓差異較大,常合并多種危險因素及亞臨床病變,因此,識別高危人群并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有效地藥物干預對臨床醫(yī)生而言尤為重要。作為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子,尿酸與CRP在識別高危人群、高血壓的診治及預后判斷等方面的應用價值也不斷提升。臨床上可通過檢測血尿酸與CRP,對高血壓前期患者進行綜合危險度評估,從而篩選出高危人群,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期控制高血壓及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1]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 7repor[J].JAMA,2003,289(19):2560-2572.
[2]劉麗,王文.高血壓前期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6,14(11):867-869.
[3]王文,馬麗媛,何華.重視正常高值血壓水平及其伴心血管危險因素者的干預[J].高血壓雜志,2005,13(6):329-331.
[4]Perlstein TS,Gumieniak O,Hopkins PN,et al.Uric acid and the state of the intrarenal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humans[J].Kidney Int,2004,66(4):1465-1470.
[5]Venugopal SK,Devaraj S,Yuhanna I,et al.Demonstration that C-reactive protein decreasese NOs expression and bioactivity in 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J].Circulation,2002,106(12):1439-1441.
[6]Zeiher AM,Goebel H,Schachinger V,et al.Tissue endothelin-1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active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A clue to the mechanism of increased vasoreactivity of the culprit lesion in unstable angina[J].Circulation,1995,91(4):941-947.
[7]吳壽嶺,高竟生,郝冰,等.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濃度與高血壓病的相關(guān)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2):917-920.
[8]吳壽嶺,王娜,趙海燕,等.高敏C反應蛋白對高血壓前期人群進展至高血壓的預測價值[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18(4):390-394.
[9]Fichflscherer S,Rosenborger G,Walter PH,et al.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nd impaired endothelial vasore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2000,102(9):l000-1006.
[10]Hayaishi-Okano R,Yamasaki Y,Katakami N,et al.Elevated C-reactiveprotein associates with early-stag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subjects with type 1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2,25(8):1432-1438.
[11]高文靜,郝冰,吳壽嶺.C反應蛋白與原發(fā)性高血壓關(guān)系的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05,21(3):209-211.
[12]孫芹敏,韓放,孫國華,等.原發(fā)性高血壓并高尿酸血癥與C反應蛋白關(guān)系的探討[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26(4):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