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捷
2010年,璧山縣引進企業(yè)60余家,用工缺口超過五萬人。
算收支、談感情,璧山縣通過召開“算賬會”,懇請農民工留下來。
收支賬
2011年1月10日上午,璧山縣委會議室。
“在沿海IT企業(yè)打工,月收入為2100元左右,而在璧山本地企業(yè)打工,月收入不會低于2000元?!辫瞪娇h就業(yè)局局長左瑞榮親自上陣,為60多名返鄉(xiāng)農民工代表算起了賬,“即便是工資差距較大的服裝和制鞋業(yè),璧山和沿海相比,月收入也只有400元差距?!?/p>
此前,為了弄清在沿海打工和在璧山就業(yè)的工資差距有多大,璧山縣就業(yè)局特意進行了抽樣調查。
“三年前我們調查的時候,這個差距要超過1200元。而最近幾年,差距已經大大縮小?!弊笕饦s話鋒一轉,“有一筆賬也不容忽視,就是開支差距。”
隨后,璧山工業(yè)園區(qū)的重慶傳鯨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劉歡現身說法。
2010年初,劉歡結束了在東莞打工的日子,留在本地工作。
他以自己在東莞每年三萬元的收入,為大家細算了外出務工的開支賬——
每月生活開支350元,一年4200元;每月房租500元,一年6000元;每年春節(jié)回家,乘火車往返每人至少需要1200元,如購買高價火車票或乘飛機,往返開支很可能超過4000元……
“這樣算下來,我一年剩下來的錢,很難超過1.5萬元。”劉歡說。
見臺下農民工紛紛點頭贊同,劉歡繼續(xù)跟大家算回璧山工作的賬:“即使年收入低于三萬元,但省了長途電話費、往返交通費等支出,再加上我們可以從自家拿蔬菜、糧食,還有璧山縣與沿海城市的物價差,我們每年的實際開支,要比在沿海少7000多元?!?/p>
親情賬
“留本地就業(yè),還是外出務工,這筆賬我也細算過?!鞭r民工代表羅成忠隨即站起來發(fā)言,“應該說在外地打工和留在璧山就業(yè),收入差距不會很大,但是我更看重留在家鄉(xiāng)工作能重拾親情的這筆賬?!?/p>
40多歲的羅成忠是璧山七塘鎮(zhèn)建設村人,此前在廣州一家鞋廠打工,后來擔任廠里的管理工作,除去開支每月能剩4000多元,“但我再不回家,兒子就快不認我這個爸爸了”。
羅成忠一出去打工就是20年,一般一年最多只回來一次。有時因為車票難買,他幾年才能回一次家。如今,兒子14歲了,父子倆每年平均相處的時間不超過十天。
“老年人的溺愛讓兒子養(yǎng)成了不少壞脾氣,學習不努力,成績下滑得厲害。”羅成忠說,“多說他幾句,他就不接電話?!?/p>
為了兒子,羅成忠去年11月就提前趕回了家,這次,他能明顯感覺到,兒子跟自己越來越親。
為此,他打算在璧山縣城買套房子,再就近找一家皮鞋廠上班,同時也把兒子轉到縣城的學校來。
一場“算賬會”,讓大家很快權衡出哪里上班更劃算。
會議一結束,60多名農民工代表紛紛與本地企業(yè)簽訂了用工協議,并表示愿把本地就業(yè)的信息,轉告給更多在外打工的親戚和朋友。
除了召開“算賬會”,璧山還打起了“情感牌”。
今年寒假,全縣凡是有留守兒童讀書的班級,班主任都有一份額外的工作——加強與外出務工家長的溝通和交流,懇請他們回家就業(yè)。
2011年2月8日,璧山縣舉行了“我為爸爸媽媽找工作”招聘會,有700多名留守兒童為爸媽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