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放
(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深圳518060)
語言是承載信息的工具,每一個語句都承載著一定的信息。對于語句信息的研究傳統(tǒng)上多見于功能語法對新舊信息的劃分,然而,語句的語義信息中心按何規(guī)律排列,信息的語義價值是如何被突顯的呢?功能語法認為,信息是按照舊信息+新信息的規(guī)律排列的,其語義價值在于新舊信息的結合。認知語言觀卻認為,信息排列的順序大致按照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和處理信息的順序進行,是按照一種 “順序象似性”。[1]王寅(2001)從認知語義觀的角度認為:“重要的信息是置于句末還是句首,這取決于不同的象似性原則”。[2]然而最重要的是信息的排列方式,顯然與信息的語義價值中心有關,它涉及到語義價值需要突顯的內容。在漢語中,存在著一些對語義價值的突顯起重要作用的結構。本文將重點探討漢語 “連”字句對語句信息價值的突顯,分析其如何對漢語的語義價值突顯發(fā)揮作用。
如果要研究語句的信息價值中心和語義價值的突顯,就不得不涉及到 “焦點”這一重要概念。我們首先簡要闡述焦點的概念、焦點分類以及聚焦手段。
焦點本來是一個光學概念。在語言學中,焦點是既有語義性質,又有語用性質的一類語言現(xiàn)象,與之相對概念被稱作 “背景”。焦點是音系學、句法學、語義學、話語分析及形式語言學、功能語言學等語言學各個學派共同感興趣的問題。焦點最初是功能學派關注的對象,Halliday(1967)最先用“focus”來指稱句子中韻律最突出的部分,并指出 “焦點反映新信息”。[3]Rochement(1986)也認為“句子中與給定話語語境中新信息相當?shù)哪且徊糠志褪蔷渥拥慕裹c”。Jackendoff(1972)把焦點定義為“說話人所設想的聽話人不與之共享的信息”。Chomsky(1970)認為 “焦點是包括語調中心的短語”。(見玄玥,2002)[4]
黃瓚輝(2003)曾系統(tǒng)地對焦點的分類作過綜述,[5]本文在此不作詳述。她重點列舉了Lambret、Rochement、Gundel和徐烈炯的分類。這里著重分析劉丹青、徐烈炯 (1998)根據(jù)焦點與背景的關系對焦點所做的分類。[6]
1.自然焦點
自然焦點又稱為常規(guī)焦點、中性焦點和非對比焦點。它是以小句內部其它成分為背景的焦點,是句子內部說話人賦予信息強度最高的部分,與語序的關系密切。如果遵循語句信息從舊到新的原則,通常認為句末是自然焦點之所在。如:
(1)他三十年來一直住在重慶。
他在重慶一直住了三十年。
(2)經濟在緩慢地增長。
經濟增長得緩慢。
(1)、(2)中句末劃線部分被稱為自然焦點。從自然焦點的性質來看,它主要突顯的是句末信息成分。
2.對比焦點
對比焦點是以小句外的內容為背景的焦點,此時的焦點具有雙重背景,它是小句中最突出的信息,以小句的其余成分為背景,同時又跟句外的背景對象對比,它的表達方式有重音、特殊句式,如漢語中的“是”字句、“把”字句等。如:
(3)A:小王昨天到達重慶。
B:小李是今天到的。
B句中 “是”后面強調的 “今天”是小句最突出的信息,它同時又是以A句為背景的強調對比信息??梢钥闯觯瑢Ρ冉裹c突出的是句中被強調的部分,即焦點標記后緊跟的成分。
3.話題焦點
這是劉丹青、徐烈炯針對漢語 “連”字句而首次提出的一個重要焦點類別。他們認為這類焦點突出表現(xiàn)在漢語里,認為有些具有話題性的漢語成分同時又具有對比的功能。它只能以句外的某個話語成分或認知成分為背景,在本句中得到突出,而不能以本句中的其它成分為背景,其強調作用只表現(xiàn)在跟句外成分的對比上。如:
(4)小李么,當過空軍。
(4)中的 “小李”成為話題焦點,句子以其他人作為背景,構成話題的對比。 “話題焦點”一般不能省略后面的述題,因為它要求述題也構成對比。因此話題焦點突出的是小句中話題以外的信息或一些句外的間接信息。筆者認為,為避免歧義和含混,應把突出小句話題以外信息的焦點稱為 “話題外”焦點;而當其突顯的是句外間接信息時,為區(qū)分清楚,筆者暫且把這種情況的“連”稱為 “句外焦點”標記,這一點將在后文作具體論述。
張今、張克定(1998)發(fā)現(xiàn),漢語同英語一樣都有四大類聚焦手段:語音手段、詞匯手段、位置手段和句型手段。[7]語音手段在此我們不多做論述。在詞匯聚焦方面,漢語可添加一些排他性焦點提示語,如: “只”、 “僅僅”、 “才”、“就”、“光”、“單”等?;蛘呤鞘褂靡恍┨刂附裹c提示詞,如:“尤其”、“特別”等。另一類詞匯聚焦手段為添加焦點提示詞,漢語中有 “也”、“還”、“甚至”、“連”等。至于用位置手段進行聚焦這一手段,漢語比英語明顯,因為漢語是話題性較強的語言,語序比較靈活。而在句型手段方面,漢語中有 “是”字句、“把”字句等。玄玥 (2002)將漢語的焦點標記歸納為語音,虛詞和句法標記三種,她把漢語 “連”字歸為虛詞焦點標記類。[4]
“連”字的研究可以追溯到80年代早期對其性質的研究。早期的權威觀點是把 “連”字看成介詞。趙元任 (1980)的 《中國話的文法》、呂叔湘 (1980)主編的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以及朱德熙 (1982)的 《語法講義》都持這種觀點。呂叔湘 (1980)認為 “連”主要有以下幾類用法:[8]
1.副詞,表示重復或者繼續(xù)。如: (5)他連中三元。
2.介詞,表示不排除另一有關事物。如:(6)蘋果不用削,連皮吃。
3.介詞,表示包括、算上。如: (7)這次連我有十個人。
4.介詞,表示強調或者程度高。與 “都”、“也”等呼應。
石毓智 (2001)對 “連”字結構的語法化過程作了概述,他的研究表明:到了13世紀,“連”表程度的篇章組織大量出現(xiàn),而且常與“都”或者 “也”搭配使用。這是現(xiàn)代漢語的“連”字結構的直接來源。而他認為真正的 “連”字結構直到17世紀左右才發(fā)展成熟。成熟的標志為 “連”字的語義虛化以及 “連”字結構可以獨立表示程度而不再依賴于上下文。[9]
張伯江、方梅(1996)提出“焦點標記”這一說,[10]而在這之后對 “連”字的研究多把它歸入焦點標記的研究。
“連”字作為漢語里一個典型的焦點標記,對于語句信息價值的突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傳統(tǒng)方法都把 “連”字所標記的焦點等同于“是”、“把”標記,認為它是對比焦點標記,即認為其突顯的信息是緊跟焦點標記之后的語義成分。溫瑣林(2001)把“連”歸入對比焦點標記,認為是一種極性對比。[11]徐杰、李英哲(1993)也把“連”等同為對比焦點標記。[12]這樣的劃分不但造成對“連”字句的分析有失偏頗,而且不能正確地識別其突顯的真正語義信息。
劉丹青、徐烈炯(1998)把“連”字句歸為我們前面提到的三種焦點標記之一的 “話題焦點”標記,認為它是一個前附性的話題標記,其真正突顯的是小句話題外的信息,而 “連”字后的成分只不過是 “次話題”。[6]如:
(8)連老王都忍受不下去了。
他們認為,例 (8)中 “老王”只是 “連”引出的一個 “次話題”,而本句真正突顯的信息是 “忍受不下去了”。筆者分析認為,這樣單一劃分也未免有失偏頗?!斑B”字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靈活的焦點標記,不應該只把它歸入某一個單一的焦點標記,它的實際情況遠比此復雜得多。下文將通過對 “連”字的實例分析來說明它對語句的語義價值突顯所起的作用。
1.漢語 “連”字句最常見的基本句式:(名詞/代詞)+連+名詞/代詞+都/也+動詞 (括號中的名詞/代詞為非必要成分)。
下面將通過實例來分析 “連”字句對語句信息價值的突顯情況 (下劃線部分為重讀的不同):
(9)a.連老王都忍受不下去了。
b.連老王都忍受不下去了。
(10)a.連他都看不下去了。
b.連他都看不下去了。
c.連他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由 (9)a可以看出,當 “都”后的動詞含消極或否定意義時,由于重讀的不同,“連”字會突顯句中不同的語義信息。(9)a中,如果重讀緊跟其后的名詞成分 “老王”,這時 “老王”成為被突顯的信息,因為其暗含了這是以其他人作為背景而產生的對比效果。因此,此時的“連”字應歸為對比焦點標記。(9)b中,如果重讀 “都”后面的動詞否定形式,“連”后的老王則成為一個次話題,述題 “忍受不下去”才成為被突顯的信息。因此,此時的 “連”字應歸為話題外焦點標記。(10)a和(10)b也是同樣的情況,但 (10)c的情況就不盡相同。當 “連”后的成分為代詞,且?guī)в衅鋸椭傅耐徽Z時 (相當于英語中的反身代詞),此時便會產生以 “其他人”作為背景的更加強烈的對比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全句也只能以 “他自己”作為重讀對象,即突顯對象。因此,此時的 “連”也只能歸為對比焦點標記。
(11)a.連李明都做了這道題。
b.連李明都做了這道題。
c.連李明都做對了這道題。
由(11)a和(11)b可以看出,當“都”后的動詞成分為肯定述題,且不含消極含義時,即使重讀作為述題的動詞成分,“連”字后的名詞成分也不會轉為次話題,即 “都”后的述題成分也不會被突顯。這種情況下的 “連”字只能歸為對比焦點標記,突顯其后緊跟的名詞成分。但另一種情況是,當 “都”后的動詞帶有補語時,“連”字可恢復其 “話題外”焦點標記的功能。如 (11)c中,在重讀 “都”后的動詞成分的情況下,其語義信息完全可以得到突顯,“連”字在這種情況下仍應歸為 “話題外”焦點標記。
(12)a.他連這個字都不認識。
b.他身上連一分錢都沒有。
c.他連一分鐘都安靜不下來。
d.他連三百萬都嫌少。
由 (12)中的例子可以看出,當 “連”后的名詞成分為特指或為數(shù)量限制語時,這些特指或數(shù)量限制語因為含有表示 “言其多”或 “言其少”的強烈對比效果,此時的 “連”也只能歸為對比焦點標記,突顯其后的名詞成分。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且看 (13)中的句式:
(13)a.他連我的名字都忘了。
b.他連我的名字都忘了。
如果 “連”字后的名詞成分帶有限制語,在只重讀限制語的情況下,“連”后的名詞完全可以被取消突顯的地位,此時就只有限制語受到突顯,正如 (13)a中的情況,全句突顯的是 “我的”這一信息,強調不是 “他的”或 “其他人”的;但如果只重讀名詞而不重讀其限制語,則名詞成分照樣能成為語句的突顯部分。如 (13)b所示。還有一種情況見 (14):
(14)a.連我這石頭一樣的人都被他哭動了心。
b.連親兄弟都被他出賣了。
當 “連”后的名詞帶有較長,較具體的修飾語,且 “都”后的動詞成分為 “被”字句時,此時的 “連”突顯的就是一些句外的間接信息了,如(14)a和(14)b,它們并非單一地突顯句中的某一特定成分,(14)a突出的是 “真感人”這樣一個事實,(14)b突出的是 “真卑鄙”,這種情況下的 “連”字應歸為句外焦點標記,因為其突顯的是一些客觀的句外信息。
2.漢語 “連”字句的非常規(guī)句式: (名詞/代詞)+ 連+動詞+都/也+動詞否定形式
(15)a.他連哭都不敢哭。
b.我一個人連吃都不想吃。
c.父親的勸告小張連聽都不想聽。
d.這樣的電影他連看都不想看。
非常規(guī)句式中的 “連”起到的是一種提起話題和強調的作用,它引帶出一個話題的同時也引帶出謂語動詞,但其真正要突顯的是 “都”后的謂語動詞的否定形式,如 (15)中的例句所示,“他”、“我一個人”、“父親的勸告”、“這樣的電影”都只是提起的話題。與此同時,它引帶出的謂語動詞也并非語句的信息關鍵所在,句中真正得到突顯的信息是作為述題的謂語動詞的否定形式。因此,(15)a的語義等同于 “他不敢哭”;(15)b的語義等同于“我一個人不想吃”;(15)c的語義等同于 “父親的勸告小張不想聽”;(15)d的語義等同于 “這樣的電影他不想看”。這里突顯的都是小句話題以外的語義信息,所以,這里的 “連”字應歸為話題外焦點標記。
3.“連”字句的衍生句式:
(16)A:你吃過羊肉嗎?
B:我連駱駝肉都吃過!(更何況羊肉)
B句式為 “連”字句的常見衍生句式,一般為可展開的遞進從句。B要突顯的是 “肯定吃過羊肉”這一事實。在此,B句中的 “連”字無論是歸入對比焦點標記或話題外焦點標記都不太合適,因為其突顯的是句外的間接語義信息,筆者認為在此應把它歸為句外焦點標記。以下是對“連”字句衍生展開的遞進從句進行的分析 (例子轉引自沈家煊,2001):[13]
(17)a村長辦公室連桌子都沒有,更別提電腦了。
b村長辦公室連電腦都有,更別說桌子了。
(18)a連這個字都不認得,虧你還上過大學呢!
b連這個子都認得,你還只上過小學呢!
(19)a連解析幾何都學過,何況平面幾何?
b連平面幾何都沒學,何況解析幾何?
(20)a連五千米都跑不了,一萬米就更不行了。
b連一萬米都能跑,五千米就更不用說了。
(17)到 (20)的例句可以看出,當 “連”展開為遞進從句時,作為遞進從句的一個分句,它只能起到提起話題和引出主句的作用,而由其引出的主句也并非是全句要突顯的語義中心。由分析可以看出,全句所突顯的完全是小句以外的客觀語義信息,或者說其突顯的是更大范圍的語義信息。此時 “連”字既非對比焦點標記,亦非話題外焦點標記,而應歸為 “句外焦點”標記更為合適。
從以上對焦點概念的論述和對漢語 “連”字句的語義價值突顯所作的分析可以看出,“連”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非常靈活的虛詞焦點標記,不能把它單一地歸為對比焦點標記或話題外焦點標記等某一種特定的焦點標記類型,而應視其所處的不同句式來分辨它的焦點標記的種類。正是由于漢語 “連”字靈活的語義性質,才顯示出它對漢語語句語義價值突顯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1]侯國金.語義價值突顯的多視角觀察 [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8):1-5.
[2]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66-368.
[3]Halliday M A 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7,3(1):37-81.
[4]玄玥.焦點問題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02(4):35-43.
[5]黃瓚輝.焦點、焦點結構及焦點的性質綜述[J].現(xiàn)代外語,2003(4):428-438.
[6]劉丹青,徐烈炯.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連”字句[J].中國語文,1998(4):243-252.
[7]張今,張克定.英漢語信息結構對比研究 [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37.
[8]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0:324-325.
[9]石毓智.漢語語法化的歷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16.
[10]張伯江,方梅.漢語功能語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73-136.
[11]溫鎖林.現(xiàn)代漢語語用平面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122.
[12]徐杰,李英哲.焦點和兩個非線性語法范疇:“否定”、“疑問”[J].中國語文,1993(2):81-102.
[13]沈家煊.跟副詞 “還”有關的兩個句式 [J].語法化與語法研究 (一)[C].北京:商務印刷館,20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