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斌,張志勇,宿學家,孫 新,朱 斌,蘇 霞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CABG)是世界范圍內治療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并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1]。糖尿病是冠心病患者常見的合并癥,被看作是增加CABG病死率和術后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較非合并患者可增加2~4倍[2]。近年來,隨著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糖尿病并發(fā)冠狀動脈硬化發(fā)患者數逐年增加。筆者所在醫(yī)院心胸外科2003-10~2009-10共進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8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手術過程順利,無手術死亡,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無嚴重并發(fā)癥。
1.1 一般資料 2003-10~2009-10筆者所在醫(yī)院共為86例患者施行擇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合并糖尿病16例,其中男 11 例,女 5 例;年齡 45~77 歲,平均(58±9.6)歲;體重 59~87 kg,平均(67.4±8.7) kg。 本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13 例,高血壓13例,高脂血癥l2例,心肌梗死6例,室壁瘤2例,合并輕度腎功能損害2例。術前心功能Ⅱ~Ⅳ級。結合左室造影及超聲心動圖檢查,左室EF平均為56.91%,最低EF值為32%。冠狀動脈造影顯示16例冠狀動脈病變均為多支病變,大多數為3~4支不同程度的狹窄(左前降支、回旋支、對角支、右冠狀動脈分支),其中4支病變的有7例,合并左主干高度狹窄的有5例。入院時自訴無糖尿病史5例,長期口服降糖藥6例,間斷服藥治療3例,單純飲食控制者2例。術前空腹血糖 8.3~21.9 mmol/L,尿糖(+)~(++++)。 其中Ⅰ級糖尿病患者8例,Ⅱ級糖尿病患者6例,Ⅲ級糖尿病患者2例。
1.2 糖尿病診斷標準 糖尿病的診斷符合1980年WHO制訂的診斷標準[2]:有癥狀空腹血糖≥7.8 mmol/L;任意時間血糖值≥11.1 mmol/L;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糖升高。
1.3 手術方法 采用以芬太尼為基礎的靜脈加吸入復合麻醉,左心功能低下者,放置SwanGanz導管監(jiān)測肺動脈壓、肺動脈楔壓和心排量,經食管超聲監(jiān)測心室壁活動。獲取大隱靜脈和(或)橈動脈備用,經胸骨正中切口獲取一側或兩側乳內動脈備用。手術在體外循環(huán)下進行,靜脈使用全量肝素和抑肽酶,保持激活凝血時間(ACT)在750 s以上。主動脈置灌注管,上下腔靜脈或右房置靜脈引流管,建立體外循環(huán)后中度低溫,以冷血停跳液作心肌保護,心臟停跳下選擇乳內動脈或橈動脈與前降支吻合,大隱靜脈或橈動脈與右冠狀動脈或加旋支靶血管吻合,遠端吻合完畢后,開放主動脈,心臟復跳后,主動脈根部上側壁鉗并打孔,做靜脈近端或橈動脈近端與升主動脈吻合。手術完畢后用魚精蛋白中和肝素。
1.4 圍手術期血糖的控制 碳水化合物攝取限制在150~200 g/d。術前3 d停口服降糖藥,根據術前預測的腎糖閾情況,當尿糖+~++皮內注射RI4 U,手術當天早晨測定血糖,作術中、術后應用胰島素的參考,若空腹血糖<11.2 mmol/L,則如期手術,當血糖>11.2mmol/L可能影響術后切口的愈合,為擇期手術相對禁忌。對于急癥手術筆者對血糖6.8~11.1mmol/L,尿糖+~++者,術中不輸含糖液體,不用胰島素。術后按胰∶糖=1∶4~5 輸液;血糖 11.1~20 mmol/L,尿糖++~+++者,除術中不輸含糖液外,還另用輸液器以胰島素12~20 U加入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對血糖>20 mmol/L,尿糖++++或并酮癥者,術前先輸胰島素20~40 U,術中另以20~40 U胰島素維持輸液。并均行血、尿糖監(jiān)測,根據血、尿糖變化調整輸液中胰島素量。術后再據血糖變化,以胰島素∶糖=1∶2~4輸液。當血糖降至13 mmol/L時,應立即停止輸入胰島素,防止低血糖的發(fā)生,可靜脈輸入10%的葡萄糖。根據患者術中的液體出入平衡情況,術后尿量及中心靜脈壓等監(jiān)測情況決定補充液體、膠體或利尿。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由于胰島素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的同時,也促進鉀離子進入細胞,所以尤其要注意鉀的監(jiān)測及補充,防止低血鉀的發(fā)生。同時應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擴血管藥控制血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適量應用廣譜抗生素。
包括16例糖尿病在內的86例冠心病患者行冠脈旁路移植術均獲得成功,無病死。盡管糖尿病患者冠脈病變較非糖尿病組廣泛而嚴重,搭橋4支的例數明顯高于非糖尿病組(糖尿病組9/16,占56.3%),但術后恢復良好,心功能改善,心絞痛緩解,生活質量大大改善。經1~36個月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7.8個月,96%的患者心絞痛或胸悶等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4%明顯改善。搭橋支數1~5支。搭橋3支以上者12例。術后并發(fā)肺部感染3例占18.8%,切口愈合不良5例占31.3%,口腔潰瘍 5 例占 31.3%,消化道出血 1 例占 6.3%,腦部并發(fā)癥1例占6.3%。全組隨訪6個月均無心絞痛復發(fā)。
冠脈旁路移植術能較好地重建冠脈血流,是治療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常用方法,糖尿病患者實施冠脈旁路移植術適應證與一般冠心病者類同。就診時往往病變已較嚴重。糖尿病患者有較大范圍隆起的粥樣硬化斑塊,較高的左主干狹窄發(fā)生率以及較廣泛、彌散的病變,特別是多發(fā)性小灶性心肌梗死或伴發(fā)糖尿病心肌病變者,常常有心功能嚴重損害,手術病死率高。
冠脈搭橋術后,患者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精神緊張,麻醉等應激反應,內分泌發(fā)生變化,胰高血糖素,皮質醇、甲狀腺素、生長激素、促皮質素激素等分泌增多(這些激素均有拮抗胰島素的作用);同時胰島素相對不足;肝糖原分解加速,糖原產生增多,肝糖原消耗過多;冠心病患者同時存在高胰島素血癥及胰島素敏感性下降[3],導致血糖水平升高,一般術后2~3 d最明顯。糖尿病以碳水化合物代謝紊亂為特征,而冠脈旁路移植術手術前后應激反應進一步升高血糖,誘發(fā)酸中毒、高滲透壓及電解質異常,故恰當控制血糖是圍術期處理最主要一個方面[4]。根據《糖尿病并發(fā)冠心病及其它心血管病的綜合處理指南》[5],通常采取綜合療法:術前應常規(guī)檢查血糖,對有糖尿病者,圍手術期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尿糖,根據血、尿糖結果分別處理。大多數老年人糖尿病隱匿、缺乏典型糖尿病癥狀,術前易被忽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不僅心血管病變嚴重,其他重要臟器也常受累,且糖、蛋白質代謝異常使機體免疫機制受損,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非糖尿病者相比明顯增加,恢復期較長。本組16例提示此類患者術后易出現肺部感染、口腔潰瘍、胸部及腿部切口愈合障礙等情況。處理時強調在控制血糖基礎上早期預防,選用廣譜、強效、足量抗生素,同時加強營養(yǎng)支持,提高機體抵抗力?;颊叱鲈汉罄^續(xù)按醫(yī)師的醫(yī)囑服用降糖藥或使用胰島素,合理飲食及運動,最好掌握血糖的自我監(jiān)測,定期復查血糖。
[1]Torffvit O,Agardh C.The prognosis for type diabetic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J].A 10-year observation study of 385 patients,200,14:301-306.
[2]Steg P,Karila-Cohen D,Feldman I.The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of the diabetic[J].Arch Mal Coeur Vaiss,2000,93:19-24.
[3]王志娥,苗永鶴,劉仁瑜,等.冠心病與血胰島索水平及胰島索敏感性的關系[J].臨床心血管雜志,2000,16(2):59.
[4]Jelinek M.The clinical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Inter Med J,2002,32:110-113.
[5]魏守森,廖玉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的防治[J].臨床心血管雜志,2000,16(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