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桂紅
(武警學院基礎部,河北廊坊 065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國際間的交往與合作不斷增多,對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這一背景下,社會與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是既懂專業(yè)又能用英語與本領域的專業(yè)人士進行交流的復合型人才。雖然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為社會培養(yǎng)出了在各種英語考試中取得高分的非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但他們的英文實際應用能力卻明顯不足。不能就一般性的問題用外語進行簡單的交流,對于所學專業(yè)的英語文獻和資料的閱讀感到困難,不能用英語撰寫所學專業(yè)的簡短的報告和論文,更談不上撰寫學術論文或進行文化學術交流。
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師資培訓方面來看,目前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教學內容更多的是語言構建體系的學習。聽、說、讀、寫、譯的相關活動都圍繞著語言基本知識展開。句子成為教學的基本單位,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缺乏實用價值。近幾年來,我國外語教學教法改革熱潮頻起。由傳統(tǒng)的大班教學到小班上課,由混班教學到如今的分層次教學,由傳統(tǒng)的粉筆 +黑板的教學到如今現代化手段的計算機網絡教學。但由于大學英語課時、考試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教師更多的還是采用以語言本位主義為指導的語法翻譯法進行教學,以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和翻譯能力,注重書面語教學,忽視口語教學。課堂以教師為中心,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者。自開設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以來,教師沒有機會到英語國家進行深造,教學方法匱乏,教學理念陳舊,制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外語教學的模式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如強調 ESP教學,雙語教學。但由于專業(yè)教師的外語水平以及運用教學法的局限性,特別是缺乏對 ESP教學的深入研究,ESP教學,特別是雙語教學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要培養(yǎng)出符合部隊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進行教學改革,將部隊的需求與學員未來任職能力結合起來。才能夯實學員的基礎知識與專業(yè)基礎知識?;谶@種實際需求,在我校分級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針對目前部隊對人才的外語能力多元化及專業(yè)化的需求以及英語在學員任職期間的需求,分析我院大學英語教學、專業(yè)外語教學(包括雙語教學)的現狀,我們在教學模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語言輸入假說理論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提出了“x+i”教學模式,并進行了初步實踐?!皒”指大學英語兩年中的各學期,“i”指相關專業(yè)背景知識的輸入(input),即在各學期輸入與學員專業(yè)相關的背景知識的教學模式。
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i+1)”為改變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使基礎知識與相關專業(yè)外語知識相融、相促的作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克拉申認為,只有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有語言水平的輸入才是“可理解性輸入”。Krashen同時還提出情感因素(主要指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學習動機(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慮感(anxiety)在語言輸入中的重要作用,學習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條件下,即具備強烈的學習動機、對學習充滿信心、無任何焦慮感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真正的習得?!癷+1”理論為分級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持,也為強化大學英語核心課程、拓展教學內容提供了合理性解釋。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指在自己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并建構自己的理解。也就是學生對教師講解的知識要經過“理解”或“吸收”。新知識太難或太簡單,不利于建構也就不利于吸收。建構主義認為人是主動的學習者。在語言教學中,應該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通過參與來體驗學習,從而達到在需求中學習,在快樂中收獲。
將基礎知識的傳授與相關專業(yè)外語背景知識結合的教學模式,是為了提高學員在有限時間內更多的拓展詞匯量、了解相關專業(yè)背景知識,在詞匯的增減、閱讀能力以及翻譯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此次教改實踐活動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這種教學模式的適宜對象是否具有普遍性,時間選擇是否適宜,與正在學習專業(yè)外語的高年級學員相比,有哪些不同,這種教學模式可信度如何,能否改變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只傳授基礎知識這單一的教學模式。
在相關背景知識的輸入方面要把握適度原則,主要涉及兩方面:第一,課本的學習。在不增加學員學習負擔的前提下,對于課文中與專業(yè)背景知識相關的詞匯作適度引申擴展,不再增加與課本詞匯無關的拓展;第二,在聽力材料的選擇上,在語速、難度符合學員程度的基礎上,選用 VOA、BBC中的新聞、科技等材料。這方面的材料不一定是與專業(yè)相關的背景知識,因為學員在這時期需要擴大背景知識。對于材料中詞匯含義的拓展只是遇到了才講。在學習過程中,還需要一些檢查手段以督促學員。檢查的方式有詞匯聽寫、句子翻譯等。這樣既可以幫助學員加深印象,又可以促進其理解能力。講授的方式應與學員的需求、當時的學習狀態(tài)相適宜。
按照教改方案的設計,經過三個學期的教學,教學效果如何,應從學員是否掌握了一定量的相關專業(yè)知識以及語言應用能力來檢驗。在 2010年底(第三學期),組織了由四年級學員、筆者所帶班級學員參與的測驗。參與測試的學員隨機選擇。測試由教改項目組另一位教師出題,考前筆者不清楚測試內容。測驗的內容分為兩部分:詞匯、段落翻譯,時間為 50分鐘。內容均為英譯漢,各 50分。詞匯選擇專業(yè)中常見的、使用頻率較高的詞語。段落翻譯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為中國出入境檢查法規(guī),另外一部分內容為美國青少年受大麻危害的文章,該篇文章中的詞語沒有超出大學英語(四級)的詞匯大綱,其中有的詞語在課文中已經學習了。因此,難度不大,但有一定專業(yè)性和應用性。下表為詞匯以及段落翻譯的成績。
詞匯 N 極小值極大值 均值 標準差統(tǒng)計量統(tǒng)計量統(tǒng)計量統(tǒng)計量標準差統(tǒng)計量高年級 29 10 48 30.34 1.577 8.495實驗班 29 18 48 32.55 1.399 7.534有效的 N(列表狀態(tài)) 29
翻譯 N 極小值極大值 均值 標準差統(tǒng)計量統(tǒng)計量統(tǒng)計量統(tǒng)計量標準差統(tǒng)計量高年級 29 10 48 27.62 1.931 10.401實驗班 29 3 48 33.69 2.069 11.142有效的 N(列表狀態(tài)) 29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從詞匯的測試還是段落翻譯的成績看,高年級學員和實驗班無明顯差距,甚至某些方面還稍弱一些。高年級學員詞匯最高得分為 48分,最低分為 10分,均值為 30.34;試驗組學員最高分數 48分,最低分數 18分,均值為32.55,最低分和均值高于高年級學員。高年級學員翻譯最高分為 48分,試驗組學員與之相同。高年級最低分數為 10分,試驗組同學為 3分,最低分有差距,但實驗班的均值分數高于高年級學員。理論上講,高年級學員在詞匯、翻譯、專業(yè)方面優(yōu)于試驗班,因為其剛剛結束專業(yè)外語課程的學習,又學習了專業(yè)知識。高年級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既學習了漢語的相關法規(guī),又讀過英文的相關法規(guī),其專業(yè)背景知識遠比實驗班的學員豐富,即使課上不認真聽課,這種難度的試題應當不成問題。而實驗班學員的背景知識還較為零散,不夠完整、系統(tǒng),然而測試結果卻沒有看出高年級學員的優(yōu)勢,恰恰相反,實驗組的成績還要稍好一些。
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第一,大部分高年級學員正處于研究生考試準備階段,對于專業(yè)外語課的關注程度不夠,因此在詞匯量方面與實驗組存在差距;第二,段落翻譯其實不僅僅是專業(yè)知識的掌握,還跟學員語言的駕馭能力、理解能力有關。但第一個因素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準備考研的學員大多是把英語作為準備的重點。而就第二個因素而言,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施教學,高年級學員本來是有優(yōu)勢的,但因為我們在實驗班采取了“x+i”教學模式,有意識、有計劃的在基礎英語教學中滲透了專業(yè)詞匯的學習,因而高年級學員的優(yōu)勢也不那么明顯了。
以上數據說明了這種教學模式很有借鑒作用,對教、管、學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義。
首先,教學上,大學英語不應當再繼續(xù)以單一傳授基礎知識,以四、六級考試為中心的教學,大學英語教學更應該成為銜接專業(yè)外語課的一個橋梁,為學員在高年級專業(yè)外語課的學習以及相關知識拓展打下良好基礎。其次,通過教學實驗為教學管理部門合理適時開設專業(yè)外語課提供參考建議,以提高教學效果。如今部隊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學員的英語水平隨著年級的增長在下降。這就要求專業(yè)外語課程的設置要有針對性。學員本身也要拓寬學習視野以提高英語的聽、讀、寫、譯等方面的能力。要轉變教學理念,以學員需求、部隊需求為導向,更新教學內容、優(yōu)化課程體系,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不再把四、六級考試通過率視為衡量教學的惟一尺度,將更新教學內容和完善課程體系作為整個教學的改革重點。
這種教學模式對于拓展學員的知識視野、提高教學效果是十分有益的。然而要將這一教學模式全面展開卻不那么容易。這種教學模式是對專業(yè)外語教學的一個銜接,需要的是大學英語教師對某一專業(yè)領域知識的了解和掌握。要做到這一點,急需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主動迎接這種挑戰(zhàn),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進步,適應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
[1]GAV IOLI L.Exploring Corpora for ESP Lear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2]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J].外語界,2004,(2).
[3]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本科用)(修訂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陳敏,廖榮霞.EGP教師能為ESP教學做些什么[J].當代教育論壇,2009,(8).
[6]王敏.ESP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及展望[J].溫州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