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應用題是一個重頭戲,也是教學的重點難點,考試的時候分值比例很大。現(xiàn)行的新課標教材在編排上打破了傳統(tǒng)應用題“單元呈現(xiàn)、一課一例,由易到難、體系清晰”的分類編排體系,把“解決問題”的教學化整為零,融合在各個教學內容之中。例如,四年級在教學“混合運算”時,將混合運算與解決問題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數(shù)量關系,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雖然“解決問題”的教學被分散了,但它并不因此就成為其他教學內容的附庸,實際上反而提高了要求。綜觀現(xiàn)行教材中的“解決問題”的知識,內容更豐富、呈現(xiàn)形式更多樣、問題也更具挑戰(zhàn)性,不再局限于讓學生掌握解題技巧,而是要能夠熟練地運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來思考、提出或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靈活運用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以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31頁“想想做做”的第5題為例,教材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了3個條件:公園門票成人每位24元,兒童每位12元,一個學生說“我買32張兒童票”。題目并沒有提出明確的問題,而是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在教學這道題目時,不少學生一下子就提出:“買32張兒童票一共要多少錢?”教師做了肯定后,便要求學生自己計算并解答,這道題的教學也就隨之結束了。
很顯然,這位教師對該題的教學是不到位的。他充其量就是把這道題目當做了一道本課的配套練習題而已。他也許認為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這兒出現(xiàn)的“解決問題”只是變換了一種計算訓練形式,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就行了,關鍵還是要會計算。這種處理方法只停留在表面,并沒有領會教材編者的編寫意圖。這道題并不僅僅是這節(jié)計算課的一道習題,它其實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計算呈現(xiàn)出來的一道實際問題,如果僅僅把它當做一道計算題的變式練習,那是大材小用了。因為這道題目訓練的重點并非計算,而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果在實際教學中遇到了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就以這道題目為例,這是一道帶圖的實際問題,向學生呈現(xiàn)了情境圖后,首先要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收集信息,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很多教師在教學時會單刀直入、直奔主題,其實學生此時根本就沒有理解題意,又怎能正確思考呢?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表述題意后,然后組織學生處理信息。教材中呈現(xiàn)的條件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選擇、判斷和比較,找出聯(lián)系,篩選所需信息,提出問題,從而有理有序地思考。學生往往會很快地提出“32張兒童票一共多少錢”這樣的問題,這也是大部分學生的直覺,他們往往是根據(jù)乘法的意義來列式的,這只僅僅停留在計算的層面。作為解決問題的教學,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解決問題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數(shù)量關系的訓練。從這個問題中,我們應該幫助學生提煉出“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并讓他們體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在解決類似問題時就有了思考的“拐杖”。
但是我們的教學并不能因為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就結束,其實這里蘊涵的思維訓練素材是十分豐富的,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就會給你帶來無窮的驚喜。例如,學生根據(jù)兩種票價,還可以提出:“每張兒童票的價錢比成人票便宜多少元?每張成人票的價錢是兒童票的幾倍?”還有的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肯定有老師一起去,如果還有一位老師,那么一共要花多少錢買票?”我在教學這個內容時,竟然有學生提出:“這么多同學一起買票,是不是應該便宜一點???”(令人拍案叫絕,看來教材還應該加上團體票的標價)……學生之所以有如此活躍的思維,正是因為教材選取了他們生活中的情景,使之能夠自發(fā)地運用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思考;同時,開放性的問題設計,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滿足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需求。
由此可見,解決問題的教學內容滲透在教材的每一個角落,與之相對應,解決問題的教學也應該滲透在日常的數(shù)學課之中。教師要正確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科學地確定教學目標,把握住每一次契機,合理設計和組織教學流程,科學合理地加以引導和訓練,使解決問題的教學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河口鎮(zhèn)河口小學)
責任編輯: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