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王菘舟曾說,語文教學是一種語言感覺和語言智慧的傳遞,是用教師的語言感悟和語言睿智喚醒、點化學生語言的悟性和靈性,是學生積淀語言經驗、獲取語言感悟、啟迪語言知識的重要途徑和平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施新課程標準,廣大的語文教師就要轉變教學觀念,用全新的語文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整合語文課程資源,突出語文學習的生活化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本不是語文教學資源的唯一來源,強調老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變“趴在教材上教”為“站在教材上教”,實現語文的課堂教學外延的“大語文教學觀”。教材中的課文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而是通過文章的學習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師要以理性的態(tài)度、批判者的角色審視教材內容。既要站在課本外看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個性化的思考,又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高度重視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通過引進、改編等多種方式整合生活中的語文學習資源,如報刊、電視節(jié)目、風土人情、歷史資料等。我們要把教材看做案例而不是范例,實現尊重教材與超越教材的辯證統一,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樹立大語文學習觀。
二優(yōu)化語文教學目標,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目前一些教師卻為了追求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無視語文學科的知識技能學習目標,不帶領學生學習文本中的語言措辭,不組織學生深度閱讀課文,片面追求活動的形式化。例如,某個教師在執(zhí)教《林沖棒打洪教頭》這一課時,教師沒有把時間花在引導學生閱讀感悟課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寫上,而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讓學生表演林沖與洪教頭的打斗過程,課堂雖然很熱鬧,但學生對課文中精煉準確的語言文字卻沒有體會到位。這種忽視學科特點的小學語文教學,既不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使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堅持預設生成統一,突出語文教學的指向性
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標倡導的一個新理念,沒有生成的課堂不是精彩的課堂。但是,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動態(tài)生成泛濫,或遠離課本,任意生成;或旁逸斜出,糾纏不清;或陷于一點,無謂爭論,導致教學目標偏離。例如,筆者曾聽過《虎門銷煙》這一節(jié)課,教者在教學第5自然段:銷煙整整持續(xù)了23天,二百多萬斤鴉片化為煙渣,隨著潮水卷進了咆哮的大海之中。教師要求學生默讀這段文字,然后說說自己知道了什么。讀后一位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老師,這不造成環(huán)境污染了嗎?看來林則徐一點也沒有環(huán)保意識。”教師對此觀點大加贊賞,即興組織學生討論,文中的愛國之情被攪得蕩然無存,令人啼笑皆非。這樣的動態(tài)生成由于教師沒有控制學生思維的漫溢,使得文本主旨流向改道,偏離預設的教學目標,貌似熱鬧,實則無益,甚至與課堂教學主旨“南轅北轍”。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堅持科學的預設和合理的生成相統一。預設要以教學目標為準繩,以文本為依托;動態(tài)生成要基于文本、用活文本,恰到好處;生成要“有向”,即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指向于文本,不能無目的、無方向地生成,掩蓋文本。
四實施語文精神關懷,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讓語文成為學生發(fā)展認知、體驗情感的載體,從精神上得到關心,從思想上進行凝聚,使他們的生命內涵不斷得到充實,才能突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脫離本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情景,孤立地、空洞地進行“貼標簽”式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說教。當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還處于淺層狀態(tài),教師就用標簽貼出自己精彩的感言,以此代替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教育是空洞的、無力的,無法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小學語文教學應該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讓學生在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的同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自身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深化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個人修養(yǎng),從而達成語文教學的情感教學目標。
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圍繞語文課程標準,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語文教學資源,以語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為目的,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和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使學生感悟文本所蘊涵的人文價值,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而凸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古賁小學)
責任編輯: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