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利
(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從關聯(lián)翻譯理論看英語新聞標題中語義偏離的翻譯
張 利
(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本文運用關聯(lián)翻譯理論下的翻譯過程來評價英語新聞標題中語義偏離的翻譯。
關聯(lián)翻譯理論;英語新聞標題;語義偏離
新聞撰寫者為了追求標題內容富有感染力、鼓舞力、吸引力等特點,常常在英語新聞標題中使用語義偏離。而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翻譯過程能夠很好的解讀和闡釋英語新聞標題中語義偏離的翻譯。
語義偏離即語言深層次偏離,英國文體學家利奇認為語義偏離是語言使用者為了表現(xiàn)一定的語言效果有意選擇的不合邏輯的搭配和表達方式,在一定的語境中,貌似荒謬和無意義的語義偏離是語言使用者創(chuàng)造性認知和邏輯的表現(xiàn)。利奇將語義偏離分成語義歧義、意義轉移、語義欺騙三種形式,具體表現(xiàn)為metaphor、metonymy、personification、 pun、 allusion、 exaggeration、 parody、ambiguity、parody等修辭格。語義偏離乍看上去不合邏輯,這主要源于語境的復雜,因此譯者在翻譯含語義偏離的英語新聞標題時,需要從若干可能的語境假設中選擇最佳關聯(lián)的語境,理解標題,從而創(chuàng)造出貼切的譯文。
(一)翻譯的交際過程。翻譯是復雜的語際間的交際行為,關聯(lián)翻譯理論認為翻譯過程包括三個交際過程:(1)作者和原文讀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作者通過原語文本T表達交際意圖I,原文讀者遵循關聯(lián)原則(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尋找與原語文本T存在關聯(lián)的語境假設C”,將原語文本T與該假設C”結合,經(jīng)推理得到語境效果Ce”; (2) 作者與譯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作者用原語文本T表達交際意圖I,譯者遵循關聯(lián)原則尋找與原語文本T存在最佳關聯(lián)的語境假設C,并盡量使C=C”,將原語文本T與該假設C結合,經(jīng)推理得到語境效果Ce,使Ce與Ce”相似(Ce≈Ce”);(3) 譯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交際過程:譯者根據(jù)得到的語境效果Ce,重新組織原語文本T,并盡量使目的語文本T’中含有的交際意圖I’與原文本交際意圖I相同(I’=I)。譯文讀者遵循關聯(lián)原則尋找語境假設C’,將文本T’與該假設C’結合,經(jīng)推理得到語境假設Ce’。如果Ce’=Ce≈Ce”,則翻譯交際過程成功完成。
(二)翻譯的推理過程。翻譯交際的推理比較復雜,因為翻譯交際過程包括作者與原文讀者、作者與譯者、譯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三重交際過程,包括原文讀者、譯者和譯文讀者的推理,但是涉及到翻譯過程的推理只有譯者,原語讀者的推理只不過是翻譯交際成功與否的參照,譯文讀者的推理也只是譯者構建譯文需要參考的內容。關聯(lián)理論認為,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因此譯者要有意識地去推理與命題最佳相關的語境假設,并有意識地根據(jù)認知關聯(lián)原則尋找出與原文讀者相似的語境假設。
(三)認知語境與語境假設。關聯(lián)理論下的認知語境即“話語的語境”被視為“一個心理結構體”(psychological construct),不僅包括交際時話語的上文、即時的物質環(huán)境等具體的語境因素,也包括一個人的知識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實、假設、信念以及一個人的認知能力(Sperber&Wilson 1986:15-16)。在關聯(lián)理論下的語境是不斷變化的,不明確的,動態(tài)的。在語言交際中,起作用的不是話語交際時具體的情景因素,而是構成聽話人認知語境的一系列假設。因此,成功的翻譯需要譯者找出與原文作者和讀者相似的認知語境假設。
(四)交際線索。古特把原文中引導讀者獲得作者交際意圖的語言風格特征叫做“交際線索”。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交際線索引導讀者獲得語境效果,在翻譯過程中,交際線索也是譯者解讀原文文本,了解原文作者交際意圖的重要特征。對于英語新聞標題,語義偏離就是引導讀者和譯者獲得語境效果的交際線索。
例1 Eco-fashion looks to make shoppers green with envy.(China Daily)
譯文一:“綠色”購物袋環(huán)保也時尚 (www.CCTV.com)
1)作者與原文讀者間的交際過程
2008年1月15日China Daily報刊上,該標題的正文部分提示了如下關鍵信息:eco-bags(環(huán)保袋),plastic shopping bags that would be passed by supermarkets onto consumers(超市向購物者發(fā)放購物袋),Beijing fashionistas are starting to tune into a wider movement of eco-fashion(北京環(huán)保人士發(fā)起發(fā)動環(huán)保時尚運動)。因此,“green with envy”激活了讀者的語境假設C”包括:(1) 購物者買了綠色環(huán)保購物袋;(2)購物者爭先恐后在超市拿購物袋;(3)購物者選擇綠色環(huán)保購物袋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將以上假設與標題正文語境結合獲得了語境效果Ce”:綠色時尚進行中,環(huán)保購物袋也瘋狂。Green with envy用在此標題中一語雙關,指購物者非常羨慕綠色環(huán)保袋這一時尚行動,因而瘋狂地投身到支持環(huán)保購物袋的行動中,此雙關不僅使標題生動活潑,也達到了新聞標題追求簡潔凝練的目的。
2)作者和譯者的交際過程
面對原英語新聞標題,譯者盡力尋找與原標題關聯(lián)的語境假設C,并盡量使C=C”。從譯文我們看到,譯者找到的語境假設C有:(1)購物者買了綠色環(huán)保購物袋;(2)購物者選擇綠色環(huán)保購物袋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3)語境假設C中的(1)、(2) 項與C”中的對應,但是缺少了第(3)項。將以上語境假設C與原文標題語境結合獲得語境效果Ce:綠色購物袋,既環(huán)保也時尚。此時就沒有突出英語新聞標題中使用green with envy這一雙關的意圖。Ce”≠Ce。
3)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交際過程
譯者根據(jù)得到的語境效果Ce,組織譯文標題,為譯文讀者提供了相關的C’:(1) 購物者買了綠色環(huán)保購物袋;(2)購物者選擇綠色環(huán)保購物袋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將以上假設與英語新聞標題語境結合,對照翻譯的交際過程1)和2),譯文讀者獲得的語境效果Ce’不同于原標題讀者獲得的語境假設,即Ce=Ce’≠Ce”。對于這個例子,我們使用關聯(lián)原則進行分析,就能發(fā)現(xiàn)例中的翻譯交際是失敗的,且基本了解到交際失敗的原因是,譯者尋找到的語境假設和他為譯文讀者提供的語境假設都與原文讀者獲得的語境假設不符,即C’≠C”,C≠C”。因此,用關聯(lián)理論可以清楚地描述翻譯的交際過程,剖析翻譯交際是否成功,以及找出翻譯成敗的原因。此例比較好的譯文有:A時尚綠色進行時環(huán)保購物袋也瘋狂。(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綜合);B時尚購物袋旋動“綠色環(huán)保風暴”。(深圳商報)這兩個譯文不僅再現(xiàn)了原文作者提供的語境假設,而且在語言使用技巧上也如原標題分別使用了擬人和比喻這兩種語義偏離形式,達到了譯文與原文標題的形似和神似。
例2 Charlton star gets Downing Street invitation(China Daily)
Charlton star和Downing Street是英語新聞標題撰寫者運用語義偏離中的借代(metonymy) 修辭格。標題的新聞撰寫者在主體部分提供了如下語境假設:(1)The English Premier League side Charlton Athletic signed Zheng Zhi in a$4 million deal(鄭智效力于英格蘭足球超級聯(lián)賽中的查爾頓隊); (2) Zheng was yesterday scheduled to join British Prime Minister Gordon Brown for tea along with about 20 prominent overseas Chinese(英國首相邀請鄭智和其他20名優(yōu)秀的海外華人一起品下午茶);(3) It is not known what would have been discussed at 10, Downing Street,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official residence(不知道在首相官邸唐寧街10會討論什么)。根據(jù)原文的語境假設以及Charlton star和Downing Street這一語義偏離交際線索,我們評價以下兩個譯文:A.鄭智梅開二度首相邀請品茶(深圳特區(qū)報);B.鄭智獨中兩元獲滿分 受英國首相邀請共進下午茶(http://www.enorth.com.cn)。與原文的語境假設相比,A和B僅出現(xiàn)了原文語境假設中的(2) 這一項,缺少了(1) 和(3),譯文是否不忠實?其實譯者是用心良苦,巧妙地關聯(lián)了受眾的認知語境,有效的處理了交際線索Charlton star和Downing Street,因為在中國人眼里,他們對足球運動員鄭智和首相肯定比英格蘭的查爾頓隊和唐寧街印象更為深刻,更為人熟知;而且譯者關聯(lián)了英語新聞標題所處的認知語境(具體的語境因素:鄭智為查爾頓隊連進兩球;百科知識:梅開二度和獨中兩元,足球語場中的常見詞匯,指在同一場比賽中,兩次攻破對手的球門),在原有的語境假設的基礎上補足了“梅開二度”和“獨中兩元”這一語境信息,巧妙地道出了鄭智被邀請的主要原因。因此,從原文讀者可能獲得的語境效果和譯文讀者可能獲得的語境效果的比較來看,語境效果基本相似,因此A和B都是對原標題的忠實翻譯。
例 3 Peanut brittle lion draws roars of approval(China Daily)
“roars of approval”是英語新聞標題的撰寫者運用語義偏離中的暗喻(metaphor)來形容人們對peanut brittle lion的贊嘆聲。此新聞標題的主體部分提供了如下語境假設:(1) A sweet lion drew the attention of many tourists and onlookers.(甜獅子吸引了眾多游客和觀看者);(2) Local villagers,from Chao Zhou,Guang Dong Province, sculpted the 1-m-tall lion out of peanut kernel and malt sugar.(當?shù)卮迕裼没ㄉ屎望溠刻堑窨塘?米高的獅子);(3) The lion weighs more than 1,500 kg.(獅子雕塑重1500千克)。運用“roars of approval”這一交際線索和語境假設(1)、(2)、(3),我們評價如下譯文:
A潮州一對巨大的“花生獅子”雕塑 (潮汕民藝網(wǎng))B一對巨大的“花生獅子”雕塑 (廣州日報)
譯文A和B只出現(xiàn)了原標題中的(2)、(3) 語境假設,完全忽略了標題撰寫者特意使用“roar of approval”這一語義偏離所帶來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因此譯文沒有關聯(lián)到原標題和原讀者所具有的語境假設,導致翻譯失敗。
通過前文的實例分析,我們得出譯者在翻譯含語義偏離的英語新聞標題時,要首先有意識地尋找語義偏離這一交際線索,然后推理出與語義偏離相關的語境假設,并有意識地根據(jù)認知關聯(lián)原則尋找出與原文讀者相似的語境假設,成功產(chǎn)出譯文標題。對于受眾來說,那些前提不完整的命題,譯者要對此進行補足,如翻譯上文“Charlton star gets Downing Street invitation”標題時,譯者就補足了鄭智為查爾頓隊連進兩球這一隱含前提。
Abstract:This paper evaluates semantic deviation translation in English news head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utt’s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aiming to prove the communicative and inferential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Gutt’s theory is powerful in accounting for semantic deviation translation.
Key words:semantic devia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English news headlines
Translation of Semantic Deviation in English News Headlines from Gutt’s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Zhang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421001)
H059
A
1008—6772(2011)01—0110—02
2011-1-11
張利(1984-),女,湖南常德人,南華大學外國語言與應用語言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語用學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