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麗 解永紅
社會學視閾下對中學師生沖突的審視及其調節(jié)策略
王志麗 解永紅
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沖突是師生關系的一種形式,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經(jīng)常發(fā)生。社會學的分析為師生沖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認識視角,首先在社會學視閾下界定師生沖突的涵義,分析中學師生沖突原因,然后從創(chuàng)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正確認識和合理運用教師權威,擴大師生溝通渠道,師生進行換位思考四個方面來調節(jié)中學師生沖突,為創(chuàng)建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提供參考依據(jù)。
社會學視閾;中學師生沖突;策略
1.沖突的涵義。
美國著名學者劉易斯·A·科塞認為沖突是“對有關價值、對稀有地位的要求、權力和資源的斗爭,在這種斗爭中,對立雙方的目的是要破壞以至傷害對方?!保?]德國社會學家達倫多夫認為沖突是“爭奪、競爭、爭斗、緊張及社會力量間明顯的沖撞”。他認為沖突是無所不在的。[2]克林頓·F·芬克則認為:沖突是“任何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統(tǒng)一體由至少一種對抗性心理關系形式或至少一種對抗性互動關系形式相連接起來的社會情況或社會過程?!保?]美國社會學家特納認為:“沖突是指各派之間直接的和公開的旨在遏止各自對手并實現(xiàn)自己目的的互動?!保?]他是從狹義方面來界定沖突的,從太廣義的方面來界定沖突,會使得沖突起因和沖突本身難以區(qū)分。
2.師生沖突的涵義。
師生關系是師生之間在現(xiàn)實的教與學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特殊的雙方互動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師生沖突多發(fā)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從社會學視角看,教師和學生的交往是一種社會性交往,雙方的互動是一種相互作用的社會性過程,師生沖突也就是一種社會性沖突。借鑒美國社會學家特納對沖突的定義,師生沖突是教師和學生直接或公開地維護自身的利益,而去阻止對方的行為從而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互動關系。師生沖突的本質在于他們來自相對不同的兩個社會,是兩個社會在沖突。
1.社會所賦予的師生社會角色的不同。
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tǒng)教育的組織機構,教師是學校中的核心人員,是從成人世界的思想和角度來對受教育者教育,社會賦予了教師一定的權威,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中學生獨立性較差、成熟的思想還未定型、知識還不系統(tǒng)、自我意識和調控能力還較差,是受教者,相對處于被支配、被控制的狀態(tài)。在課堂教學中,發(fā)生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主要社會屬性是“控制與服從”,“控制是教師的社會行為的社會學本質”。[5]師生間這種角色差異性,如果不能很好的協(xié)調,就易發(fā)生師生沖突。
2.師生社會價值取向的差異。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中學生交換思想、分享知識的互動過程,而教師和中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社會價值取向。教師的社會價值取向是以成人價值判斷為標準,按成人的思維標準對中學生的態(tài)度、品德、世界觀、人生觀等進行培養(yǎng)。教師教學是把教材的內容傳授給學生的過程,教材是一種客觀的教學內容,是能加于中學生已有經(jīng)驗之上的一種新的特殊經(jīng)驗,內容是不變的。然而,中學時期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形成和發(fā)展期,有很大的可塑性但也有很大的叛逆性。其價值觀的形成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近幾年科技、信息、網(wǎng)絡和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中學生在行為方式、思維、價值觀、語言等方面更加追求自主、個性、自由、新潮。中學生并不遵循教師、學校和社會所導向的模式進行發(fā)展,相反,很多學生在青春期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會做出許多另類的行為來表現(xiàn)自己。教師一般會對這種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甚至懲罰,如果學生能夠理解教師的用心,則較易改正錯誤,否則師生易產(chǎn)生沖突。[6]
3.教師權威的削弱。
德國社會學家達倫多夫認為權威是導致社會內在沖突的一個重要條件。權威者主要是維護自己的權威,“弱者”則努力擺脫權威的控制。吳康寧把教師權威分為:教師的制度權威(社會認定的)和教師的實際權威(學生認可的)。隨著知識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和網(wǎng)絡的普及,學生可以通過多樣的方式、各種渠道如網(wǎng)絡、電視、報紙、雜志、書籍、廣播等獲得自己所需的知識,隨時了解各種最新信息和知識,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不再只限于教師的傳授,對教師的依賴也逐漸下降。在某些方面,學生的知識可能比教師還豐富。一些教師由于各種生活壓力,沒有時間看書、學習,思想保守,往往在某些方面已落后于學生。因此,教師在學生學習經(jīng)驗中漸漸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7]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經(jīng)受到挑戰(zhàn)和威脅。
從社會學視角看,師生沖突也有正向功能。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認為,矛盾和沖突不能壓制,而應讓它表現(xiàn)出來,這有利于不同觀點的表達和情緒的宣泄,使對立情緒在人的心理上得到平衡,從而有利于矛盾的緩和與解決?,F(xiàn)代師生沖突觀則認為,師生在交往的過程中隨時都可能發(fā)生沖突,即使和諧的師生關系中也潛伏著沖突的危機。師生沖突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的現(xiàn)象。[8]雖然沖突是普遍存在的,但它還是不利于良好的課堂氣氛,如何降低師生沖突的激烈程度,合理調節(jié)師生沖突對促進良好的師生關系有重要意義。
1.創(chuàng)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斑@種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由于一方在年齡、知識和無上權威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和另一方的低下與順從的地位而變得根深蒂固了?!保?]知識經(jīng)濟時代,隨著網(wǎng)絡、計算機、資源庫等信息化系統(tǒng)迅速應用到學校教育中,使師生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途徑等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改變自己的角色。教師應是“發(fā)掘新資源的引導者”“整合新思想和新技術的組織者”,懂得運用網(wǎng)絡收集掌握大量的知識信息,指導學生對知識和信息重組整合,走在時代的前沿。教師要尊重每個中學生,每個中學生都是成長中和發(fā)展中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情感、人格、品質、特長、興趣、愛好等?!秾W會生存》說:“從終身教育的立場和當前人類知識的現(xiàn)狀來看,把教師稱為‘師長’,教師的職責表現(xiàn)在已經(jīng)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chuàng)造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10]《教育— —財富蘊藏其中》說,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fā)現(xiàn)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11]
2.正確認識和合理運用教師權威。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把權威分為傳統(tǒng)權威、感召權威和法理權威。美國學者R·弗頓和L·羅伯特參照韋伯的權威理論,把教師的權威分為制度性權威和個人權威,制度性權威是教師在學校的法定地位產(chǎn)生的權威,又可分為傳統(tǒng)權威和法定的權威,前者是社會文化傳統(tǒng)中社會所賦予的教師的身份和地位而形成的權威,后者指由教育法律、法規(guī)、條例等獲得的權威。個人權威是教師通過努力來獲得的,包括其專業(yè)知識、人格魅力、道德品質等產(chǎn)生的權威,它又可分為感召權威和專業(yè)權威,前者指由教師個人魅力如人格、品德、學識等獲得的權威,后者指由教師教育教學方面的特長而獲得的權威。教師要維持和發(fā)展自己的權威,就要對權威有正確的認識,要合理地運用制度性權威,科學地規(guī)范中學生的行為習慣,同時教師也要在教學中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給中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合理運用權威就是要避免濫用權威,在教學中不能對中學生過于控制,要尊重中學生的權利和他們的個性、思想、興趣、行為等。中學生有很大的向師性也有極強的叛逆性和獨立性。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個人權威,即教師要大力提升個人魅力和教育教學方面的特長。教師具備了所任教科目的知識、技能和教育專業(yè)的素養(yǎng)、技巧,提高了自己在知識、技能、人格等方面的魅力,就能在中學生心目中形成很高的威望。
3.教師要掌握溝通技巧,擴大師生溝通渠道。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堅決相信,學校里往往帶來很大不幸的沖突,大多數(shù)根源就在于教師不善于同學生們談話”。他還說“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會有一根很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師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教師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挑準音調?!保?2]教師要加強師生雙方的思想溝通,擴大師生溝通渠道。隨著中學生對網(wǎng)絡的普遍使用,可利用網(wǎng)絡的優(yōu)勢來與中學生進行溝通。生活在“網(wǎng)絡時代”的中學生,接受資訊的渠道廣、速度快,自己生理上已經(jīng)是成人了,但心理上還不成熟、敏感脆弱、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問題開始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渴望與教師和家人有自由、平等、民主的溝通。此時,教師應及時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所思所想,可以利用e-mail、QQ、手機、日志、微博、日記、書信、訪談、觀察、活動、卡片等多種溝通途徑了解由家庭問題、生理、心理問題所引起的情緒變化及原因,和中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師生沖突發(fā)生的伊始一般都不是對抗性的,這就需要教師運用高超的教育藝術來把握住課堂變化的脈搏和發(fā)展趨勢,及時采取靈活有效的應變策略,使其向良性方向發(fā)展。[13]教師和中學生溝通時要注意溝通技巧,如幽默、委婉、含蓄、反語、模糊等靈活的方式,同時溝通時要時刻面帶微笑,認真傾聽中學生的訴說,從內心接受學生,尊重學生。
4.師生進行換位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中學生由于受教育背景、生活閱歷、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及各自社會角色不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差別較大,此時師生要能進行換位思考。中學生要能從老師的位置去思考教師的教學,老師要能從中學生的位置去思考中學生的學習,這樣既能使中學生理解教師教學的方法和目的,又能使老師了解中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特點。當教師對學生缺乏充分的理解,教師對學生的某些觀點或行為難于接受時,如果教師通過扮演學生的角色,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體驗一下學生的感受,就可能會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學生。另外,如果也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學生就可能理解教師渴望自己成才的迫切愿望,學生就自然消除了對教師的抱怨,甚至是對立的情緒,從而更好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14]
[1]何景熙,王建敏.西方社會學史綱[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85.
[2][3][4]喬納森·H·特納.現(xiàn)代西方社會學理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45.
[5]吳康寧.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58.
[6]王君紅.師生沖突的社會學探析[J].基礎教育研究,2009(10):14.
[7]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58.
[8]張麗.師生沖突的起因及調控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1(2):26.
[9][10]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7-108.
[1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36.
[12]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56.
[13]陳貴虎.社會學視角中的師生沖突[J].中國成人教育,2008(3):24.
[14]呂芝,王思蕓.班級管理中師生沖突的應對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1(3):49.
On Conflict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Middl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Wang ZhiliXie Yonghong
The paper define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under the guide of sociology,analyzed why it is inevitable for the teachers in middle school to conflict with students.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what relationship should b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how to apply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to expand the communication chance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Empathy can be taken as a tool to adjust the conflicts and to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conflict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policy
G456
A
1672-6758(2011)12-0003-2
王志麗,在讀碩士,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2009級,重慶·北碚。研究方向:課程論與教學論。郵政編碼:400715
解永紅,教師,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延津縣第一高級中學,河南·新鄉(xiāng)。郵政編碼:453200
Class No.:G456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