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賞 孫 梅花 張 瑞芬 李 英霞 賈 運喬 王 立靜 蔡莉芬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嬰幼兒發(fā)病為主,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shù)重癥病例可出現(xiàn)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huán)障礙等[1]。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fā)生死亡。嬰幼兒血管細小、隱匿、深淺莫測,不易觸及,在急危重病時,血管充盈不好,更不易找到,而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離心臟近,位置表淺且固定,充盈度好,容易辨認,因而易于穿刺成功。
1.1 一般資料 2010年3月至2010年11月我科共對46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采用了頸外靜脈留置針輸液、輸血。其中男31例(67%);女15例(33%);年齡6個月~3歲;留置時間為3~8 d,均未發(fā)生局部或全身感染等癥狀。
1.2 體位 小兒頸短、皮下脂肪多、合作性差,行頸外靜脈穿刺比成人困難。穿刺時,可讓患兒取仰臥位,頭偏向?qū)?5°為宜,頸肩部以軟枕墊高,這個體位可使頸部皮膚固定頸外靜脈,減少靜脈滑動,并能使頸外靜脈顯露充分[2]。
1.3 進針角度 35°~40°角進針,具有穿刺后回血時間快、一針成功率高和損傷程度輕的優(yōu)點[3]。
1.4 方法 備齊用物,檢查有效期及外包裝。取5 ml注射器抽吸0.9%氯化鈉溶液,接22~24G靜脈留置針排氣?;純喝⊙雠P位,頭偏向?qū)?,肩下墊一軟枕,頭低肩高,頸部伸直平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選擇下頜角和鎖骨上緣中點連線的上1/3處,頸外靜脈外緣為穿刺點;操作者站于患兒頭側,常規(guī)消毒皮膚后左手食中指壓迫頸外靜脈近心端,拇指繃緊皮膚,右手持留置針與皮膚呈35°~40°角進針,見回血后放低角度,再進針1~2 mm,以保證外套管也進入血管。然后右手退出針芯少許,左手將套管針往血管內(nèi)送,要邊退針芯邊置入外套管,針芯撤出前再回抽1次,證明套管針確實在血管內(nèi),退出針芯,固定針尾,用透明敷貼固定留置針;連接輸液器,調(diào)節(jié)輸液速度;記錄穿刺日期、時間和穿刺者姓名[4]。
46例一次穿刺成功率96%,留置針輸液3~8 d,均未發(fā)現(xiàn)局部或全身感染等癥狀。
3.1 頸外靜脈的解剖特點 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位置表淺,彈性好,管徑粗大,上段直徑達(0.6 ±0.2)cm[5]。其體表投影比較明顯,易充盈,可在直觀下進行穿刺,且無重要結構伴行,并發(fā)癥少,損傷動脈、神經(jīng)、胸膜的可能性也小。掌握頸外靜脈的解剖特點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加強對穿刺部位的觀察及護理 避免化學性及機械性損傷。穿刺成功后,注意觀察是否有皮下血腫、液體滲漏、導管脫落、堵塞,液體是否暢通。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3.3 加強對留置時間的觀察 記錄穿刺日期及時間,加強巡視,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延長保留時間。
3.4 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離心臟近,位置表淺,充盈度好,容易辨認,因而易于穿刺成功,此外頸外靜脈管腔大,血流快,血管彈性好。采用頸外靜脈留置針置管成功后能順利通過留置針采集血標本,并能及時快速將液體和藥物輸入患兒體內(nèi)到達心臟,從而贏得寶貴的時間,有利于危重患兒的搶救,從而提高搶救成功率和護理工作效率。
頸外靜脈留置針具有保留時間長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的特點,既減輕了患兒的痛苦,避免了重復穿刺,又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保證及時臨床用藥,值得推廣應用。
1 陳興杰,王靜.6例合并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壞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臨床分析.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9,12:49-50.
2 吳艷華.靜脈留置針常見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護理.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7,10:155-156.
3 陳英,于曉錦,沈宏,等.淺靜脈輸液技術操作的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2,37:853-855.
4 張鳳蕓.小兒靜脈輸液的操作技巧與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9,15:68-69.
5 陳友燕,葉斌,于光生,等.頸外靜脈穿刺應用解剖及臨床意義.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