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月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模式改革與體系創(chuàng)新的具體路徑探析
張明月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課程之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輻射面廣、理論性強、教學任務重,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只有積極探索適合學校辦學特色,符合教師授課實際,貼近學生專業(yè)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實現(xiàn)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渠道作用得到真正落實與發(fā)揮。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課程,在對大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教育的同時,有助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基于“原理”課教學輻射面廣、理論性強、教學任務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教育宣傳與學生學習難以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問題。如何探索出一條適合學校辦學特色,符合教師授課實際,貼近學生專業(yè)學習的新型教學路徑,真正實現(xiàn)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便構成了本文研究的主題。
1.集中培訓與專題培訓相結合,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訓基地的“培訓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充當著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其知識結構、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原理”課教師而言,更應該是博與專的完美結合,即除具備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外,還應密切跟蹤理論前沿,拓展相關專業(yè)領域,及時更新教學資源等等。但這對目前從事“原理”課教學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難題。由于過去較長時期內我國沒有相對獨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整體性建設不足,[1]導致培養(yǎng)出的人才的知識結構,往往只能勝任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或科學社會主義某一個學科教學的需要。
因此,應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學校人才強校建設規(guī)劃工程。按照專兼職結合的原則,不斷優(yōu)化和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大力引進馬克思主義學科范圍內具有博士學位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高層次人才。要強化“原理”課教師的在職培訓,組織好教師參與省市教委對全體高校“原理”課教師的輪訓計劃。制定“原理”課師資培訓計劃,采取攻讀學位、學術交流、國內外訪學或考察、脫產進修、專題培訓、課程培訓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2.創(chuàng)新教師互動模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大學生思維活躍,感悟敏銳,要想使“原理”課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進行師生互動,使學生坐得住、聽得進、學得好,并引起興奮點和共鳴點,[2]那么教師就應該以理論聯(lián)系實際為指導構建符合“原理”課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一是改變傳統(tǒng)的以講授為主的單向式教學方法,代之以案例式為主,包括啟發(fā)式、參與式、討論式、辯論式等多項交流為主的教學方法?!阏f來,和學生的專業(yè)實際、生活實際聯(lián)系密切的案例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案例在使用上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作出相應的調整。同時課堂提問、討論、辯論等互動式、參與式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識,激活課堂的沉悶氣氛,營造出人人參與、輕松活潑、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二是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盡量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以其圖文并茂、聲像結合、動靜相宜的優(yōu)勢,不斷提升理論課的生動形象性和感染力。但是在運用視頻資料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切忌千篇一律,把“滿堂灌”變成“滿堂放”,把多媒體變成“單媒體”,把教師變成幻燈片放映員或圖片、音像資料解說員,[3]導致學生產生視覺、聽覺疲勞,從而違背多媒體教學的初衷。
1.建立科學的“原理”課程學習質量評價體系。
“原理”一般都是大課,不同院系幾個班級一二百甚至更多的學生一起上課乃是家常便飯,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且“原理”課是“兩課”四門課中文本性、理論性、抽象性特點最為突出的課程,內容多而課時少,所以,必須建立科學的“原理”課程學習質量評價體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最終提升“原理”課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加以實施:一是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可以占到40%至50%,除考勤外,由教師或師生共同商討后擬題,以提問回答、討論辯論、評析案例、制作課件、實地考察、撰寫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開展;二是根據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理論掌握程度、課件制作水平、分析問題的能力等綜合打分,記載成績的標準或尺度可適當放寬些,重在鼓勵其參與;三是增強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利用寒暑假、雙休日等一切可能之機,組織學生到比如南街村、劉莊、小冀鎮(zhèn)、紅旗渠等示范教育基地進行調研,回來后撰寫報告,根據涸查報告的質量擬定等級等等。這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能更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參與情況,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同時也給教師增添了不少工作量,所以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敬業(yè)精神,學校也要在計算工作量和待遇方面給予適當?shù)恼邇A斜。
2.采用開放式的考核方式。
目前不少高?!霸怼闭n考核主要還是側重于期末測驗,考核辦法多以閉卷或開卷方式開展,使得課程考核呈現(xiàn)出“三多三少”的現(xiàn)象,即筆試多、口試和答辯方式少;理論考試多,實踐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試定結論多,數(shù)次考試綜合評價少。[4]這種一錘定音的考核辦法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原理”課的積極性。為使考核成為督促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應把考核納入到平時教學過程之中,建立一套開放式的綜合考核系統(tǒng),具體做法如下:總體成績由平時成績、口頭測試、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平時成績。由作業(yè)和出勤兩部分構成。作業(yè)結合所學內容,精選社會現(xiàn)實材料編寫材料訓練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處理、綜合駕馭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出勤可視全勤、病事假、曠課等不同情形分別予以相應的獎懲;第二部分:口頭測試??稍谄綍r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進行,以課堂討論、知識競賽、主題演講、專題辯論等多種方式開展。這不僅從客觀上消除了學生作弊的因素,而且還鍛煉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第三部分:期末考試??刹捎眉w出題或題庫抽題、教考分離、集體閱卷及考后的分析、總結等等方法措施,盡量提高考試的科學性和公平、公正性??蓢L試以網考的形式進行,按照課程教學大綱的知識點建立試題庫,在課程教學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開放考試平臺,學生可以隨時上網模擬測試,再全校集中在網上考試。
1.“原理”教學體系中的一般與個別的統(tǒng)一。
“原理”課是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課,而本科專業(yè)設置可謂多種多樣,培養(yǎng)目標也千差萬別,一樣的教學模式很難適應多元化的專業(yè)需求?!八枷胧切袆拥南葘?,欲望決定動機,動機決定行為”。[5]當前,大學生學習的功利性日益凸顯,與其專業(yè)相關的則主動學習,可有可無的則較少關心。只有根據學生的專業(yè)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真心實意地感覺到學習這門課程對個人專業(yè)學習或今后就業(yè)的巨大作用。同時,“原理”課自身內容也決定了該課程具有教學過程中一般與個別的高度統(tǒng)一性:“原理”課涵蓋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內容非常豐富,而每一個章節(jié)、每一個知識點可以展開并聯(lián)系實際的地方也非常多。比如哲學部分,作為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與各門具體科學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對各個具體科學存在著指導作用,各門具體科學的知識也印證著哲學原理,并推動了哲學的發(fā)展,深化了人們對哲學的認識,這對于從事具體專業(yè)學習的理工科大學生而言,尤其具有說服力和認同感;而經濟學部分,包括商品、貨幣、價值、價值規(guī)律等,其內容跟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幾乎跟每個專業(yè)都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如何讓這些知識成為大學生今后學習、工作的得力助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生選擇,這也是“原理”課教學改革的應有題中之意。
2.“原理”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為課堂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教材和實際教學過程在表現(xiàn)方式、理論闡述、知識架構等方面又會存在明顯的差異。教材編寫反映了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一流水準,而教學過程直接面對的是青年學生,需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考慮他們當下的所思所慮、接受心理和思維特點,否則就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甚至還可能引發(fā)逆反心理。[6]而且相比較于其它課程,“原理”課的思辨性和抽象性都比較強,更多地談論的是“形而上”的問題,這對于從小接觸快餐文化、虛擬網絡、應試教育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兩者之間的反差可想而知。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處理好這么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是以教材為藍本,在堅持教材理論體系、基本思路和邏輯框架的前提下,重新梳理、整合教學內容;二是善于捕捉新鮮元素,積極轉換表達方式,以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語言來詮釋抽象的理論,引發(fā)學生的共鳴;三是充分調動現(xiàn)有技術手段,大膽嘗試、探索新型教學互動模式。諸如QQ、博客、MSN平臺、電子郵件等方式,拓展師生互動空間,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1]逢錦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學習輔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增刊).
[2]常百靈.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79-81.
[3]唐宋.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為何又愛又怵?[N].人民日報,2005-03-07(4).
[4]紀安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的矛盾及解決對策[J].安康學院學報,2010(1):121-122.
[5]李躍華.基于不同專業(yè)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探析[J].學理論,2010(21):262-263.
[6]黃偉力.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J].思想理論教育,2009(5):57-61.
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ourse
Zhang Mingyue
A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teaching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faced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Only has some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been ma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s,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can be implemented so as to bring the Marxist theory into full play as the main channel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education reform;teaching mode
G641
A
1672-6758(2011)12-0011-2
張明月,博士,講師,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焦作。郵政編碼:454000
河南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與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09SJGLX130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