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勇桂
(廣東新安學院 外語系, 廣東 深圳 518052)
等值視角下的“村”的英譯辨析
梅勇桂
(廣東新安學院 外語系, 廣東 深圳 518052)
城市化的進程促使得“村”的含義也在發(fā)生著種種變化,“城中村”就是歷史文化變遷的產(chǎn)物。根據(jù)英漢兩種語言的權(quán)威詞典,結(jié)合特定的時代背景,“自然村”的等值翻譯應是village ;“城中村”最貼近的對等詞不是village、estate和settlement,而是urban farmer community。
村;城中村;等值翻譯
“村”包括“自然村”和“城中村”兩個不同的概念?!缎聲r代漢英大詞典》將“自然村”譯為natural village,而把“村”譯為village或hamlet,“城中村”還沒來得及錄入本詞典。[1]作為各具文化內(nèi)涵的兩個詞語,“自然村”和“城中村”能否都用village來翻譯值得商榷。特別是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對“城中村”的翻譯更應該盡量體現(xiàn)出其背后隱含的歷史文化的變遷。目前,對“村”和“城中村”的翻譯目前尚缺乏統(tǒng)一的譯文,也沒有人對此進行過專門研究。筆者試運用翻譯等值理論對這一頗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的“村”的翻譯進行探討。
泰特勒在《論翻譯的原則》中提出了“翻譯三原則”,指出譯文讀者所明確理解的,所強烈感受的,都應該跟原文讀者所理解的和感受的完全相同。[2]這可謂是信息等值的雛形,而且是比較極端的提法。雅各布森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等值翻譯”。60年代等值問題成為翻譯研究的主題,奈達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先后提出“形式等值”和“功能等值”。自70年代以來,等值一直是翻譯界的中心和關(guān)鍵話題。80年代,紐馬克創(chuàng)立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方法,以求在某些場合下求得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描述等值、功能等值或文化等值。[3]
自從西方翻譯等值理論被介紹到中國后,翻譯等值問題的討論和爭辯此起彼伏,從未間斷。一派觀點是翻譯等值不可行。劉祖培明確指出,翻譯等值不可行。[4]陸剛認為,翻譯過程是不斷調(diào)和而犧牲原文中某些東西的過程;從實踐上說,翻譯不可能做到完全等值。[5]吳軍贊和鄭晶認為,本體論意義上的“絕對等值”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翻譯活動的最高目標應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等值”。另一派觀點認為翻譯等值是可行的。[6]吳義誠雖然一再否定等值翻譯,但也不得不承認,各種語言學派滿腔熱情的翻譯理論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是把翻譯等值作為一個中心概念,然后圍繞這個中心對其它問題進行探討。[7]張寶鈞認為,翻譯等值是翻譯理論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等值所追求的是譯語從語義到語體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言再現(xiàn)原語信息。[8]廖七一極力認同翻譯等值的觀點,認為翻譯等值有助于立體地研究原文與譯文之間的關(guān)系,有利于比較準確地判斷譯文的等值量;等值概念具有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9]筆者認為,在英語翻譯過程中,盡量追求等值不僅必須,而且可能,只是這需要結(jié)合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進行細心的爬梳和揣摩。
J.R.弗斯和韓禮德等人公認翻譯等值體現(xiàn)在六個層次上:語音等值、音位等值、形態(tài)等值、詞匯等值、句法等值和語義等值。[10]詞匯等值是指以獨立詞匯為翻譯單位,目的語和源語在詞的意義上對等。翻譯無疑首先要盡量追求詞匯等值,語義等值屬于更高一層的范疇,指目的語和源語不只是在詞匯意義上的簡單對等,更要體現(xiàn)文化的融通。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村(莊)”的解釋是:農(nóng)民聚居的地方。[11]這個解釋泛而不詳,多指自然村落,是村民經(jīng)過長時間聚居而自然形成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以自然地理條件如河畔、山坳等聚居的居民點,它們數(shù)量大,范圍廣,規(guī)模不等,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較單一,居民主要從事農(nóng)、林、牧、副、漁業(yè)、手工業(yè),有共同的風俗習慣、社會利益和經(jīng)濟利益。
語義等值能否在譯文中被最大限度地表達出來并為讀者所接受是做到等值翻譯的關(guān)鍵。先不妨考察有關(guān)“村”以及由此引申而來的各種村的譯例:
(1)村級 village class
(2)村治 village governance
(3)村落整合 village integration
(4)村民 villager
(5)小康村 well-off village
(6)專業(yè)村 specialized village
(7)生態(tài)村 Eco-village
(8)商業(yè)村 commercial village
(9)歷史文化名村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10)下河村 Xiahe Village
(11)華西村 Huaxi Village
(12)杏花村 Apricot Village
(1)至(12)都指“自然村”或“特色自然村”, 和“村”相對應的英語詞語基本都是翻譯成village。
為了尋求和原語在“村”的意義上的對等,可以結(jié)合英美等國一些權(quán)威詞典和書籍對 village意義的解釋進行分析。其中一個解釋是:指農(nóng)村地區(qū)的小社區(qū)或小居民點,比hamlet 大,比town小。[12]有些地方(如美國部分地方和加拿大)也指合并的市或社區(qū),詞源為villa,指鄉(xiāng)間住宅?!洞竺腊倏迫珪穼illage的解釋更全面:社區(qū)的一種,通常比較小,但無準確的規(guī)模大小。[13]在美國,人們通常認為 village介于 hamlet(由幾戶人家組成,最多不超過50人)和town(超過1,000人)之間。在新英格蘭和紐約以及美國的少數(shù)其他地方,村是大家認可的一級地方政府部門,有治理、治安和收稅權(quán)力。然而,在這些地方,村往往指市鎮(zhèn)的商貿(mào)和社交中心,因此,兩三萬人的社區(qū)的商貿(mào)和社交中心也可叫做村。一般說來,村的經(jīng)濟形式以農(nóng)業(yè)為主,村民自給自足,社會管理形式不太正式。維基百科上說,英國的村是比 town小的緊密的房屋群落,以農(nóng)業(yè)為基礎(chǔ),也有的以采礦業(yè)或捕魚為生;hamlet只要建立教堂就可以成為village。
奈達指出,用接受語言復制出與源語信息最貼近的自然等值,首先是意義等值,其次是文體等值。[14]結(jié)合詞典和百科書的解釋,“自然村”的翻譯一般宜用village。理據(jù)有二:第一,村民以從事農(nóng)業(yè)為主,自給自足,盡管如今中國農(nóng)村有很多人去城市打工,從事著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完全不一樣的工作,而留守在農(nóng)村的勞動者仍以從事農(nóng)業(yè)為主;第二,農(nóng)村的村民委員會只是一種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權(quán)機構(gòu)。農(nóng)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這和《大美百科全書》的說法是一致的。另外,西方權(quán)威字典根據(jù)村落大小不同,也有hamlet、town這個說法,但在中國似乎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可。這些說明,中文的“自然村”和village是基本等值的,是比較貼近的對等詞,準確的語義等值翻譯能夠使雙方的意圖得到清晰地闡述。
城中村雖然仍被稱為“村”,但已完全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農(nóng)村,它在中國大陸地區(qū)城市化進程中體現(xiàn)得比較普遍。深圳城中村便是其中的典型。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大部分城中村被完全包圍在城市之中,少數(shù)村分布在城市區(qū)外圍。城中村與城市在地域上已經(jīng)連為一體,成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城中村”的翻譯有很多種:如 village(s)in city;village inside (a)city; villages within urban; urban village(s); city village(s); the village(s)in the city;village(s)-in-city; downtown village; villages; Cheng Zhong Villages; non-agricultural villages; village within city/cities; village-in-the-city; village in town;Village-Amid-City; villages in cities,等等。這些翻譯多數(shù)是在village或city的單復數(shù)上、連字符上或介詞的使用上體現(xiàn)出其不同,但都有一個中心詞village。另外,羅清和與蔡騰飛也把它譯為house-renting settlements;[15]深圳公共汽車站名也用到了Tianxia Estate(田廈村)和Xiangnan Estate(向南村)。因此,“城中村”的翻譯出現(xiàn)了village,estate和settlement。
城中村無論在地理位置、經(jīng)濟形式,還是管理體制上,都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于自然村。城中村位于城市內(nèi)部或外圍,與城市緊密相連;經(jīng)濟形式上已完全脫離農(nóng)業(yè),而以出租房屋來贏利,儼然啃地族;管理體制是村股份公司,既非村民委員會,亦非城市里的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因此,把“城中村”也譯為village是不可取的。village幾乎無法傳達出“城中村”的語義信息,更不用說文體信息。
城中村最初是政府給村民劃置的安居地和安置房,這在某種程度上類似 settlement的“安居”之意。然而,settlement指人口稀少地區(qū)的小社區(qū)、小村落和小居民點,或是特定教區(qū)、特殊意識群體形成的社區(qū)。[12]城中村是城市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口非常密集,因此,它和 settlement在意義上不等值。
estate多指一大片土地和財產(chǎn),在英國有住宅區(qū)(包括房屋、商店和其他設(shè)施)之意。[13]不過,它常和housing連用,尤指作為一個單元營造和管理的住宅區(qū)或居民村。[16]城中村的房屋多用來出租,屬商用范疇,而且餐飲、娛樂等生活設(shè)施配套齊全。從這個意義上說,housing estate和城中村是等值的。但是,如今有些農(nóng)村也有商店和一些餐飲娛樂方面的配套設(shè)施,城市里的各種社區(qū)和住宅區(qū)多具備完善的生活設(shè)施,所以housing estate不能說明城中村的專有特點。
對比分析后可知,village、estate和 settlement都不是“城中村”的有效對等詞。另外,在“城中村”的翻譯中,可從中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urban village,形式上非常對等,用的人也特別多。維基百科[14]上曾出現(xiàn)了urban village的說法,用來指某些城市住宅區(qū),例如,紐約曼哈頓的West Village,黎巴嫩貝魯特的 Saifi Village,倫敦大都市的Hampstead Village。然而,這些城區(qū)與中國的城中村根本是兩碼事。West Village是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西部,主要是住宅,配有許多餐館、商店和服務設(shè)施,如今是波希米亞式古典藝術(shù)家的活動中心,與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沒有絲毫關(guān)系。Saifi Village是貝魯特的高檔住宅區(qū),戰(zhàn)爭期間曾遭破壞,后來重建,已成為新型城市社區(qū)的完美典型。Hampstead Village以其文學、藝術(shù)、音樂等協(xié)會而出名,有大片的公用綠地,也是倫敦乃至世界房價最高的地方之一。很明顯,urban village絕不是城中村的對等詞。按照《大美百科全書》的說法,像West Village,Saifi Village,Hampstead Village和Greenwich Village都只是人們想象出來的詞。[13]
《大美百科全書》上區(qū)分了peasant village和farmer community,前者的農(nóng)民以農(nóng)業(yè)為生,經(jīng)濟上自給自足,也把多余的農(nóng)產(chǎn)品送到集市上去買賣,后者的農(nóng)民把土地當作商品和資本以獲取利潤。[13]這種區(qū)分在較大程度上區(qū)分了中國的自然村和城中村,前者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主要供給自家生活,后者把土地作為賴以生存的資本。其實,完全可借用這兩個詞語來幫助翻譯。城中村的農(nóng)民經(jīng)濟上類似farmer,擁有自己的土地并把它當成生活的來源;主要在城市中的土地上建房子用來出租或開辦公司,farmer還是在農(nóng)村的土地上勞作,或是自己或是雇工;保留著農(nóng)民的身份,但實際上已轉(zhuǎn)變?yōu)槌鞘芯用?,自然村的農(nóng)民收入低,身份還是地道的農(nóng)民。因此,“城中村”的翻譯可采用 urban farmer community,既反映出它的地理位置,也反映出它的經(jīng)濟大權(quán)和雙重身份,很大程度上達到了意義等值。無論是village in city、urban village,還是estate和 settlement等等,都不能很好地和“城中村”達到信息等值。
綜上,本文在分析“村”這個頗具中國特色的概念,以及參照中西方權(quán)威詞典和書籍的解釋的基礎(chǔ)上,運用等值理論探討了“村”和“城中村”的翻譯,指出像“村”這類文化底蘊深厚的詞的翻譯應該盡可能地在譯語中找到其最貼近的對等詞,從而實現(xiàn)最有效的雙語轉(zhuǎn)換。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固有的差異,完全等值的翻譯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努力,不斷學習,盡量在譯入語中找到原語的最貼近的對等詞,以求得最大限度的翻譯等值,才能為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理解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正如桂乾元所說,翻譯等值的本質(zhì)應該是翻譯的最高目標,譯者的奮斗方向和翻譯標準的終結(jié)。[17]
[1]吳景榮,程鎮(zhèn)球.新時代漢英大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Alexander Fraser Tytl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7:9.
[3]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9.
[4]劉祖培.翻譯等值辨[J].中國科技翻譯,2000(2):1-4.
[5]陸 剛.論文章標題英譯的功能對等[J].中國科技翻譯,2003(4):28-31.
[6]吳軍贊,鄭 晶.雙語詞典編纂的等值研究——評《新時代漢英大詞典》的等值途徑及效應[J].上海翻譯,2006(2):67-71.
[7]吳義誠.對翻譯等值問題的思考[J].中國翻譯,1994(1):1-4.
[8]張寶鈞.重新理解翻譯等值[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1):101-104.
[9]廖七一.也談西方翻譯理論中的等值論[J].中國翻譯,1994(5):33-35.
[10]桑思民.翻譯等值與文化差異[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2(6):39-43.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12]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 Complete & Unabridged10th Edition;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Random House,Inc.2010;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10 Douglas Harper;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4th Edition,? 2009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EB/OL].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village (estate/settlement).
[13]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international edition)[Z].Danbury: Grolier Incorporated,1984,Volume 28:120-121.
[14]Eugene A.Nid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2.
[15]羅清和,蔡騰飛.深圳城中村問題的思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31.
[16]陸谷孫.英漢大詞典[Z](2nd edition).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17]桂乾元.論翻譯等值[J].外國語,1991(3):47-52.
Translations of cu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of information equivalence
MEI Yong-gui
(English Department, Guangdong Xin’an Polytechnic, Shenzhen 518052, China)
Cun is a word with speci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eng zhong cun is a result of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However, the translations of cun and cheng zhong cun differ greatly.Based on explanations of authoritative dictionaries and encyclopedia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ranslations of cun with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equivalence,pointing out that the closest equivalent for the Chinese word cun is village, and the closest equivalent for the Chinese word cheng zhong cun is not village, estate or settlement but urban farmer community.
cun; cheng zhong cun; information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H315.9
A
1009-2013(2011)02-0090-04
2011-03-10
梅勇桂(1973—),女,湖南漣源人,語言學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翻譯。
曾凡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