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張 榮
我院2002~2010年采用鎖定鋼板治療伴有嚴重骨質疏松的肱骨外科頸骨折36例,均取得了較滿意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36例,男性8例,女性28例;年齡55~86歲,平均68.6歲。墜落傷26例,道路交通傷10例。右側21例,左側15例。合并肩關節(jié)脫位5例,3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骨質疏松。按 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5例,三部分骨折20例,四部分骨折1例。
2 手術方法 36例均采用臂叢麻醉,仰臥患肩墊高。采用肩關節(jié)前內弧形切口,從三角肌與胸大肌間隙進入,保護好頭靜脈,暴露骨折端。以肱二頭肌長頭腱為標準,辨清大小結節(jié)及結節(jié)間溝,有近端脫位者先行關節(jié)復位,再行骨折復位,給予克氏針臨時固定,保護關節(jié)囊、肩袖及骨塊周圍軟組織,“C”臂X線透視機證實骨折復位滿意后,將肱骨近端鎖定鋼板安放于肱骨大結節(jié)頂點下5mm,結節(jié)間溝后5~10mm。于鋼板近端放置導向裝置及鉆頭導向套筒。肱骨頭一般用3~4枚鎖定螺釘,切勿穿入關節(jié)內,其中對于2例極為嚴重的骨質疏松癥患者,在鉆好釘?shù)纼茸⑷牍撬?,再擰入鎖定螺釘以加強穩(wěn)定性。鋼板遠端酌情用皮質骨螺釘或鎖定螺釘逐一固定。于傷口遠端放置引流,逐層關閉切口。術后2天內用1代或2代頭孢類抗生素預防感染,對于局部傷口發(fā)紅、體溫高、血常規(guī)高的患者適當延長抗生素使用時間,至上述情況好轉。術后24~72小時內拔除引流,術后2周拆線。2周內患肘懸吊并進行被動、主動間歇鐘擺鍛煉,2~3周進行被動、主動間歇外展鍛煉,6~8周后開始抗阻力功能鍛煉。
3 結果 36病例均獲隨訪,時間8個月~5年,平均2.3年。所用病例均獲骨性愈合,愈合時間10~16周,無骨不連、肢體短縮等;2例合并切口皮膚表淺感染,經(jīng)換藥、引流及更換抗生素治療后痊愈。根據(jù)Neer功能評定標準[1]進行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本組中優(yōu)16例,良14例,可6例。
肱骨外科頸骨折為關節(jié)外骨折,但因其鄰近肩關節(jié),骨折后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易發(fā)生血腫,加之長期固定致肌肉黏連,引起凍結肩,嚴重影響患肢功能。針對骨折端嵌插無明顯移位或容易手法復位的骨折,可非手術治療。但對有明顯移位或復位后不穩(wěn)定的骨折需要盡早手術、早期進行鍛煉,以更好恢復關節(jié)功能。傳統(tǒng)手術內固定方法有克氏針固定、T型鋼板或三葉草鋼板固定等。克氏針固定對于伴有骨質疏松的此類骨折固定欠牢靠;鋼板固定則剝離面積大,螺釘松動脫出風險大,且安置后近端體積較大,靠近肩關節(jié)易產(chǎn)生肩峰撞擊。肱骨近端鎖定鋼板相對小而薄,外形和弧度與肱骨近端外側解剖形狀匹配,無需預彎;術中不用剝離骨膜,對周圍軟組織破壞小;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減少關節(jié)囊的破壞,增強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2];術后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有利于肩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鎖定鋼板其鋼板釘孔與螺釘釘帽采用絲扣鎖定,鋼板于螺釘形成整體不易脫出;鎖定鋼板外科頸邊緣有縫合孔,便于術中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也有利于對細小骨折塊的復位固定,其安置于肱骨大結節(jié)頂點下,減少了肩峰撞擊的危險和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的干擾。故鎖定加壓鋼板配合早期功能鍛煉,能有效治療伴有嚴重骨質疏松的肱骨外科頸骨折。
[1] Neer CS 2nd.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PartⅡ.Treatment of three-part and four-part displacement[J].J Bone Joint Surg(Am),1970,52(6):1090 -1093.
[2]王永華,呂福潤,付萬有,等.AO鎖骨鉤鋼板治療鎖骨遠端骨折和肩鎖關節(jié)脫位[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8,23(11):94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