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文
(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長沙 410205)
變譯理論視角下的手機新聞英譯策略
姚麗文
(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長沙 410205)
隨著手機媒體的興起,雙語新聞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手機新聞文本所具有的真實性、精細性和簡潔性等特點決定了其翻譯方法應(yīng)區(qū)別于一般的文本翻譯。變譯理論為手機新聞的英譯提供了全新的理論基礎(chǔ),其變譯策略包括摘譯、編譯、改譯和參譯等。變譯的目的是使譯文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要,真正實現(xiàn)新聞的有效傳播。
變譯;手機新聞;英譯;策略
手機報是以手機為終端通過無線技術(shù)平臺將新聞信息發(fā)送到手機上供手機用戶閱讀,或是通過手機訪問WAP網(wǎng)站瀏覽信息的一種媒體形式。默多克曾預(yù)言:“未來將是手機媒體的天下”。手機報作為傳統(tǒng)報業(yè)繼創(chuàng)辦網(wǎng)站之后躋身電子媒體的又一新的媒體形式,受到特定社會人群的追捧和青睞。2008年2月26日,由中國日報社和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共同打造的我國第一份中英文雙語手機報——“手機報-China Daily”正式開通。這份手機報通過無線傳輸方式,將中英文雙語資訊以彩信的方式送達用戶手機。手機報——China Daily主要目標用戶群為各國駐華使館工作人員、駐華商會代表、外企管理人員等外籍人士,以及白領(lǐng)階層、政府公務(wù)員、高校學(xué)生等群體[1]。手機報的開通,推動了我國信息傳播的新媒體變革。本文基于變譯理論分析視角就手機新聞英譯策略作一分析。
手機新聞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被看成是繼報紙、廣播、電視和網(wǎng)絡(luò)之后的一種新媒體,又稱第5媒體。它具有如下特點:(1)從文風(fēng)上看,實現(xiàn)了新聞傳播的量身定制,能夠滿足個性化的信息需求;(2)使新聞傳播具有高度的便捷性、實時性和動態(tài)性;(3)具有極強的交互性;(4)信息傳播的多媒體化和通俗化。
手機新聞作為新聞報道的一種,從文本上看,它具備新聞報道文本的一切特征:(1)從文風(fēng)上看,它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內(nèi)容實用,文風(fēng)樸實;(2)從功能上看,它具有社會價值,是傳遞信息的載體;(3)從語言結(jié)構(gòu)上看,其句式關(guān)系分明,結(jié)構(gòu)安排精細;(4)從文本內(nèi)容上看,其敘事結(jié)構(gòu)簡單;(5)從語言表述上看,它用語樸實簡明。侯維瑞(1998)認為,新聞報道的職能是傳播信息,即迅速及時地報道時事新聞,以最快的速度正確地報道國內(nèi)外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真實性、客觀性和及時性是新聞報道的要則。[2]“新聞報道的語言特色是確切、簡樸、生動?!保?]新聞報道語言準確是第一位的,因為它必須準確無誤地表現(xiàn)真人真事,必須符合新聞的真實性,必須確切。其次,新聞報道的語言簡煉樸實,言簡意豐。劉勰在《文心雕龍·議對》中說:“文以辯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清朝文學(xué)家李漁的《閑情偶寄》中也提到:“意則期多,言唯求少”,都是說明語言要做到簡潔明白,以最少的詞句表達更豐富的內(nèi)容。
真實性是新聞的最大特點,也是新聞的命脈所在。手機新聞翻譯的目的,在于“信息的有效傳遞”。對于源語受眾和目的語受眾來說,最重要的都是獲取新聞事實。因此,手機新聞翻譯之第一任務(wù),就是以“信”為前提,盡可能將信息真實、快捷地傳遞給目的語讀者。不管對于源語,還是目的語,作為以傳達“真實性”內(nèi)容為核心的手機新聞都屬于信息型文本。為了充分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務(wù)必充分發(fā)揮譯語優(yōu)勢,在譯文文體的選擇、語言結(jié)構(gòu)的選擇及語言表達上,都應(yīng)做到符合目的語文化的用語規(guī)范?!靶畔⑽谋镜淖g者的目的在于精確而有效地傳遞信息……在信息文本的翻譯中,藝術(shù)的考慮就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表達得清晰、恰當并符合語法和慣用法的要求。”[4]131-132然而,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結(jié)構(gòu)和民族文化的差異往往成為翻譯的障礙,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語言轉(zhuǎn)換過程中原文信息被有效傳遞的程度。筆者認為,黃忠廉先生的“變譯”理論正好可以解決新聞報道翻譯的這一困境。何謂變譯?“變譯是譯者將原語文化信息轉(zhuǎn)換成譯語文化信息以滿足讀者特定需求的思維活動和語言活動?!彼笆侵缸g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翻譯活動?!保?]78-96在手機新聞翻譯中,特定讀者是指“目的語新聞受眾”,他們的特殊需求就是獲取瞬息萬變的新聞事實,而特定條件是指目的語新聞受眾在社會性質(zhì)、文化、教育背景等方面與源語新聞受眾的趨異性。因此,在手機新聞翻譯的過程中,為了使信息傳遞的有效性最大化,譯者有意識地對原文本進行合理的“增、刪、改、并、凝”是十分必要的?!叭绻g文讀者和原文讀者在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出現(xiàn)差異,翻譯時可以視情況在語言的使用、內(nèi)容增刪上照顧讀者需求?!保?]29
以下將結(jié)合實例分別討論幾種常用的手機新聞變譯策略。
“摘譯”是譯者根據(jù)特定需求摘取一些傳達了重要信息的讀、者感興趣的段落或譯文部分內(nèi)容進行翻譯的變譯活動。手機新聞的翻譯不同于—般的文學(xué)翻譯,鑒于新聞的特點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篇幅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其翻譯傳遞的信息就應(yīng)該具有選擇性:要么是概要的,要么是部分的傳遞。譯者要選取—些認為重要的,或者傳達重要信息的段落或內(nèi)容作為翻譯對象進行翻譯,亦即摘譯。諾德曾說過,“原文在翻譯活動中只是‘提供信息,譯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翻譯目的選擇他認為有趣或者有用的信息。”[7]25-26“新聞報道的翻譯特點眾多,首推摘譯。”[8]25摘譯方法一般有“篇中摘段譯”或“段中摘句譯”。手機報的內(nèi)容短小精悍,遠遠小于報紙的篇幅。因為手機容量小、屏幕窄,其更強調(diào)信息的濃縮精煉。手機新聞傳播的往往是一兩句新聞的要點,所以一般采取“段中摘句譯”的方法。如:
社交網(wǎng)絡(lu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目前幾家新創(chuàng)企業(yè)正試圖借機開發(fā)企業(yè)級社交網(wǎng)絡(luò)工具。Bridgescale Partners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馬修·科萬(Matthew Cowan)表示:不讓企業(yè)員工享受社交網(wǎng)絡(luò)之便利,就如同10年前強迫他們用電報進行內(nèi)部交流一樣。
To deny enterprise workers the benefit of social networking is equivalent to,10 years ago,forcing them to communicate with colleagues by telegraph.[9]
這是一個典型的摘譯例子。原文要傳遞的信息重點是馬修·科萬講話的內(nèi)容,其他信息對于讀者來說均不重要,讀者也不會對它們感興趣。因此,譯文僅僅摘取了講話的內(nèi)容,保留了該條報道的實質(zhì)性信息,言簡意賅,既節(jié)省了版面,節(jié)約了讀者閱讀時間,又滿足了讀者的興趣和要求,便于消息的快速傳遞,凸顯了新聞報道的價值。
編譯是指編輯和翻譯,是夾雜著編輯的翻譯活動,是先編后譯的過程,是根據(jù)翻譯對象的特殊要求對原作加工整理后再進行翻譯的編譯活動。編譯者對原文進行改造,刪減一些次要信息,改變原語形式以適合譯語讀者的需要。盡管編譯在形式上對原作進行了較大的修正乃至“背叛”,但作為一種實用的翻譯手段或翻譯方法,在譯界正贏得廣泛的認同。如科勒(Koller,1992)認為:“在翻譯過程中,一些起特殊作用的編譯應(yīng)該被認為是文本構(gòu)建的要素。為了使譯文為讀者所接受,即從語用對等的角度看,編譯也許是合適的,或者是不可避免的”[10]10劉其中認為:“新聞編譯是通過翻譯和編輯的手段,將以原語語言寫成的新聞進行翻譯、加工、綜合,使之成為用譯語語言表達出來的新聞的翻譯方法”。[11]6
由于英語文本和漢語文本的受眾在文化環(huán)境、生存環(huán)境、言語習(xí)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且手機新聞的重點也在于突出信息,所以譯者不應(yīng)該過分拘泥于原文的句子結(jié)構(gòu),而要以傳遞信息為目的,翻譯時有必要對源語結(jié)構(gòu)進行重新梳理,采取合并概括等方式理順詞句,使語意連貫合乎事物發(fā)展順序,并按照譯語讀者喜聞樂見的順序來重組語序。奈達和泰伯曾說過:“翻譯必須主要以‘再現(xiàn)信息’為宗旨……但要再現(xiàn)信息必須對原文做諸多語法及詞法上的調(diào)整?!保?2]12
例如:
寶崗體育場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寶崗大道,賽時將舉辦田徑和足球項目比賽。體育場建于上世紀50年代,經(jīng)海珠區(qū)政府多次投資重修后,目前場內(nèi)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鋪設(shè)有大型人造草坪足球場,6條400米塑膠跑道,可全天候向公眾提供多項健身活動。
其英譯文:
Baogang stadium will host soccer games and track and field events during this year’s Asian Games.Located on Baogang Avenue,in Haizhu district,the stadium has a history of 60 years.The government has invested a great deal of time and effort in innovation projects and now the stadium has a capacity of more than 2,000 people with a large soccer field of artificial grass and 6 running tracks of 400 meters.A number of sporting areas ar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day and night.[13]
在此譯例中,譯者首先調(diào)整了語序,將重要信息“舉辦比賽”置于句首,突出了新聞報道的信息性內(nèi)容居首位的特點;其次,將“……建于上世紀50年代”譯為“has a history of 60 years”并將其與“地理位置”整合成為一個句子,語意連貫,符合英語表達習(xí)慣;第三,“多次投資重修”轉(zhuǎn)換成“has invested a great deal of time and effort in innovation projects”使其要傳遞的信息更加準確。因為多次投資意味著既要花錢又要花時間精力,所以譯文中的“effort”指的是人力、物力、財力上所作的努力,筆者認為用在此處非常確切。另外,原文中的“塑膠”是指修建跑道的材料,這對于譯語讀者來說顯然不是重要的信息,因此并沒有譯出。經(jīng)過編譯方法處理后的譯文顯得十分凝煉緊湊,有一氣呵成之勢。
“改譯”是譯者根據(jù)特定要求改造原作的一種變譯活動,它包括內(nèi)容的改變、形式的改變和風(fēng)格的改變。即改掉原作中的內(nèi)容或形式,換成適合于譯語讀者的內(nèi)容或形式;采用另一種體裁重寫原作的內(nèi)容,以求譯作適合新的要求等。其譯文應(yīng)力求結(jié)構(gòu)簡單、通俗易懂。由于文化心理、思維模式、風(fēng)土人清、價值觀、語言風(fēng)格的不同,手機新聞譯文必須選擇易于為譯語讀者理解的語言,以求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新聞的有效傳播。受篇幅所限,僅簡單舉例說明。例如:
據(jù)新華社報道,從今年起,深圳所有參與招聘的公務(wù)員將不再“入閣為官”,而是與入職企業(yè)一樣,通過簽訂3年的勞動合同成為政府的打工仔。為了探索如何推進國家公務(wù)員制度改革,下個月,深圳將派50名人事干部去香港“取經(jīng)”,為內(nèi)地聘任制公務(wù)員制度試水。
英譯文:
Shenzhen is leading a bold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China by signing all this year’s new government officers to a 3-year labor contract,transferring them from de facto life-long employment to company-style limited employment,Xinhua reported.In September,50 local personnel officers will go to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o study the government pensions system there,aiming to make Shenzhen the spearhead in advancing the mainland’s Civil Servant System Reform.[4]
由于文化差異,中國的“入閣為官,打工仔,取經(jīng),試水”等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詞如采用全譯方法逐字直譯,其結(jié)果會令英語讀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此有必要將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改譯后的“De facto life-long employment”從字面理解是“事實上終生就職”,De facto是拉丁語,意思指“事實上”或者“執(zhí)行上”,因為英語與拉丁語同屬印歐語系,且英語中超過一半的詞匯來源于拉丁語,因此對于印歐語系使用者來說,英語中夾雜拉丁語是一種非常自然的表達方式;“打工仔”是中國社會轉(zhuǎn)型后出現(xiàn)的一個新名詞,是指“受聘制工作人員”,即聘用后與用人單位簽訂一定時間的勞務(wù)合同而從事相關(guān)工作,區(qū)別于終身制職業(yè)人員。因此將其譯成“companystyle limited employment”就很好地傳達了其本質(zhì)意義;“取經(jīng)”一詞源于《西游記》中“西天取經(jīng)”,后演變成“學(xué)習(xí)別人的經(jīng)驗”,譯為“study the government pensions system”符合上下文語境;make Shenzhen the spearhead的字面意思是使深圳成為……的先鋒,從語言結(jié)構(gòu)及內(nèi)容的改變上均適合英語讀者的思維習(xí)慣,易于理解。更多的譯例如:政策上不搞“一刀切”可譯為“We should not impose uniformit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ies”;“豆腐渣”工程譯作“project that is too poor in quality to last long”等。
另外,在手機新聞翻譯過程中,英語詞匯和漢語詞匯并非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如漢語的成語,是古人的遺訓(xùn)或是經(jīng)過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淀之約定俗成的語言。成語作為漢語的獨特特色,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yīng)的詞(如上例中的“入閣為官”),即使是煞費苦心找到了,對于普通的英文讀者來說,也未免詰屈聱牙,不利于新聞信息的傳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改變表達形式,力求用語簡煉,選擇合適的目的語表達方式,一般只需譯出其比喻意義即可。
又如:
一項尼爾森調(diào)查顯示,美國13—17歲青少年每月平均收發(fā)短信3339條,美國成人的短信使用次數(shù)也在增加,但仍不可與青少年同日而語。
The average 13-to-17-year-old in the US sends and receives a whopping 3,339 text messages a month and adults’use of text messaging is starting to climb—although it is still nowhere near the levels of American teenagers,a Nielsen study says.[15]
譯語中將“不可與……同日而語”譯為“it is still nowhere near the levels”,對源語進行了信息“重組”,“nowhere”原本有“遠遠地落在后面”之意,用于新聞報道中,簡潔明了,符合英語語言結(jié)構(gòu),易于為大眾接受。
參譯是指直接攝取原作主要內(nèi)容或部分內(nèi)容以供參考的變譯活動。用于手機新聞翻譯中一般多見于“Highlights(要聞)標題”。在英語新聞中,標題被視作全文的縮寫,因而手機標題也要直接揭示內(nèi)容。同紙質(zhì)媒體一樣,手機新聞標題最首要的功能和“任務(wù)”是吸引受眾,并引導(dǎo)受眾進一步閱讀。但手機報有限的版面要求新聞標題直接反映新聞的具體內(nèi)容。與報紙新聞不同的是,手機新聞標題更著意于制造懸念以突出“賣點”。表述空間的限制使它必須用短短的十來個甚至幾個字把最有“賣點”的新聞準確、生動地展示出來。因此,手機新聞標題往往重在突出一點而不求全面概括新聞的“中心思想”,要素式標題比較多。為了吸引讀者,譯者則可以運用間接參譯方法。譯者可以大膽運用編、述、縮等變通手段,突出新聞“最刺激、最新奇”的部分以吸引讀者眼球。
再如:
球迷吃“國足臭豆腐”解氣——Tofu stall attracts soccer fans
以上這個例子將“國足臭豆腐”譯成“Tofu stall”(字面意思為豆腐攤),“國足”兩個字卻并未譯出。“豆腐攤吸引了足球迷”這樣的標題無疑能激起讀者的閱讀好奇心,引導(dǎo)其探個究竟。
從上述分析可知,在手機新聞翻譯中對原作進行結(jié)構(gòu)重組、語式轉(zhuǎn)換、內(nèi)容整合,這種變通的手段雖有悖于原文但卻是對原作價值的“凸顯”,能更好地滿足讀者需要,體現(xiàn)新聞傳遞的功能,達到翻譯的目的。因此在此種意義上講,變譯理論對于新聞報道翻譯的指導(dǎo)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廖恒.中國首份中英文雙語手機報正式開通[EB/OL].(2008-02-26)[2011-08-15].http://news.sohu.com/20080226/n255375280.shtml.
[2]侯維瑞.英語語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桑義燐.新聞報道學(xué)[M].杭州:杭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6.
[4]劉重德.西方譯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5]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6]李長栓.非文學(xué)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7]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mlistAproachesEx 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8]俞建村.論新聞報道的翻譯特點[J].上??萍挤g,2001,(3):25.
[9]百度文庫.China Daily中英對照科技新聞2[EB/OL].(2010-11-22)[2011-08-15].http://wenku.baidu.com/view/83f8662f453610661ed9f4d9.html.
[10]克里斯蒂安·諾德.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張美芳,王克非,譯.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
[11]劉其中.新聞翻譯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4.
[12]Nide,Eugene A,and Charles R.Taber.TheTheoryand Practiceof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3]豆丁網(wǎng).China Daily中國日報中英對照新聞[EB/OL].(2010-10-16)[2011-08-15].http://www.docin.com/p-99419292.html.
[14]馬麗瑋,手機報的傳播特點及發(fā)展前景——以中國移動彩信手機報業(yè)務(wù)為例[J].中州學(xué)刊,2009,(6):249-252.
[15]葉俊,手機報新聞標題的特色[J].新聞愛好者,2010,(5):7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Mobile News:A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YAO Li-w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unan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Economics,Changshang 410205,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ell media,bilingual news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Texts on mobile news takes authenticity,precision,terseness as its features which decide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such texts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texts.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is a new means to guid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bile news.The appropriate adaptation strategies include deletion,edition,remodeling and reduction.The purpose of adaptating is to make translated versions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readers and realize news’effective transmission.
mobile news;translation variation;English translation;strategies
H31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672-0539(2011)06-097-04
2011-09-23
姚麗文(1973-),女,湖南沅江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劉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