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為剛
(汕頭大學文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3)
街鼓制度下唐代都市詩歌的時間與空間
楊為剛
(汕頭大學文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3)
通過街鼓制度的設置,唐代執(zhí)政者對都市居民出坊、入坊與出城、入城的時間進行了嚴格的規(guī)定,使都市空間的運行與生產(chǎn)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在街鼓制度規(guī)定下,唐代都市詩歌產(chǎn)生了獨有的空間特征與空間表達方式。從時空的角度對唐代都市詩歌空間構成進行解讀,可對唐代都市詩歌得到一種新的認識:唐代都市詩歌的時間和空間特征反映了詩人們政治上的得意與否等信息。
唐代;街鼓制度;詩歌;時間與空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傳統(tǒng)中國社會普通的生活方式,實際上這種由自然時間形成的作息規(guī)定因為滲透了諸多人為因素而表現(xiàn)為一種制度性的生活秩序[1]。唐都長安是中古時期坊市制城市的代表,城市空間秩序建立與重構過程中形成的等級規(guī)范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建設的典范[2]。街鼓制度也就是街鼓禁夜制度,是唐代坊市制的一項最基本的制度。通過街鼓的設置,唐代執(zhí)政者對都市居民出坊、入坊與出城、入城的時間進行了嚴格的規(guī)定。這種強制性的作息制度不但規(guī)范著城市居住者的日常起居,而且深刻影響著他們的文藝創(chuàng)作;反映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街鼓制度規(guī)定下唐代都市詩歌產(chǎn)生了獨有的空間特征與空間表達方式。
對于街鼓制度,拙作《唐代都市小說敘事的時間與空間》第一部分有詳細的考定[3],以下僅作簡要介紹。唐代長安街鼓禁夜制度與鐘鼓報時制度聯(lián)系緊密。唐代計時報時由秘書省太史局負責。報時部門根據(jù)漏刻所顯示的時間,通過敲鼓和敲鐘分別傳達更和點,這種報時的更和點叫做更鼓和點鐘[4]。而晨昏時刻承天門及其他各街根據(jù)鐘鼓報時所擊的鼓則是街鼓。街鼓設置時間是貞元十年前后,作用是傳達即將夜禁或夜禁解除的消息,即所謂的“警眾”。簡單地說,街鼓制度就是通過鼓聲來控制居民出坊、入坊與出城、入城的時間制度。其具體執(zhí)行方法,據(jù)《唐律疏議》卷26“犯夜”條記載: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閉門鼓后,開門鼓前行者,皆為犯夜。故,謂公事急速及吉、兇、疾病之類。——原注)?!妒枳h》曰:“《宮衛(wèi)令》:‘五更三籌,順天門擊鼓,聽人行。晝漏盡,順天門擊鼓四百槌訖,閉門。后更擊六百槌,坊門皆閉,禁人行。’”違者,笞二十[5]。據(jù)唐代歷法,“晝漏盡為夜,夜漏盡為晝”[5]。晝與夜本是由日出日落形成的自然時間,但在一日百刻的設定下,晝漏是指日出即太陽出現(xiàn)在地平線之前的二刻半到日落即太陽隱沒于地平線后的二刻半之間的時間,反之則是夜漏。一刻為14.4分鐘,二刻半是36分鐘。日出之前36分鐘為明刻或晨刻,日沒后36分鐘則為昏刻?;杩膛c明刻都屬晝漏,是白天時間。因此,“晝漏盡”意味著太陽已落地平線二刻半的時間,此時已經(jīng)完全天黑,閉門鼓開始敲響,律歷上的夜開始。自閉門鼓后到開門鼓前這段時間則是夜禁的時間,夜禁解除的信號是開門鼓,而夜禁解除時間不是夜漏結束,而是在夜漏結束之前的五更三點或二點,離天亮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夜禁時間中,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特許,任何人禁止出坊行走,違者為犯夜,將要受到嚴懲。
街鼓在控制坊門開啟的同時,也控制著宮城門和京城門的開啟。而各門開啟的時間也有先后次序,《唐六典》卷8“城門郎”條記載:“承天門擊曉鼓,聽擊鐘后一刻;鼓聲絕,皇城門開。第一冬冬聲絕,宮城門及左右延明、乾化門開;第二冬冬聲絕,宮殿門開。夜,第一冬冬聲絕,宮殿門閉;第二冬冬聲絕,宮城門閉及左右延明門、皇城門閉。其京城門開閉與皇城門同刻。承天門擊鼓,皆聽漏刻契至乃擊;待漏刻所牌到,鼓聲乃絕?!保?]可見,城門郎開啟京城門、宮城門也根據(jù)街鼓訊號,值得注意的是,京城、皇城諸門的開啟是在街鼓敲擊之后的一刻;也就是說,開門鼓一鳴,坊門就可以開啟,行人出坊。而坊門開啟以后,又過一段時間,皇城門、京城門才相繼開啟。同樣,暮鼓響起,先是宮殿門關,然后依次是宮城門、皇城門與京城門,最后才是里坊門。
在坊市制度下,時間成為空間的規(guī)定。依據(jù)鐘鼓報時進行的街鼓實際上就是對都市空間管制的時間訊號,反映在詩歌里就是不同時間規(guī)定下的空間具有了不同的含義。首先,暮鼓響起,郭城門將最先關閉,在城外的人馬上就要入城,反映在詩歌中,就會形成城內(nèi)與城外2個空間,如杜審言《夏日過鄭七山齋》詩曰:“共有樽中好,言尋谷口來。薜蘿山徑入,荷芰水亭開。日氣含殘雨,云陰送晚雷。洛陽鐘鼓至,車馬系遲回?!保?]韓愈《晩雨》詩曰:“廉纖晩雨不能晴,池岸草間蚯蚓鳴。投竿跨馬蹋歸路,才到城門打鼓聲。”[6]章碣《城南偶題》云:“誰家朱閣道邊開,竹拂欄干滿壁苔。野水不知何處去,游人卻是等閑來。南山氣聳分紅樹,北闕風高隔紫臺??上У桥R好光景,五門須聽鼓聲回?!保?]詩人徜徉在野外幽美的山水景致之中的時候,實際上暗含著一個潛在的城內(nèi)空間,而鼓聲則是2個空間交換的指令,所以最后一句是詩歌的收束,也是詩歌空間的結束。城外送人詩也是如此,張說《離會曲》詩曰:“何處送客洛橋頭,洛水泛泛中行舟。可憐河樹葉萎蕤,關關河鳥聲相思。街鼓喧喧日將夕,去棹歸軒兩相迫。何人送客故人情,故人今夜何處客?!保?]
送客的地點是洛陽橋頭,但這個空間的存在是有時間限制的,街鼓的響起宣告了詩歌空間的結束。詩人必須回到城內(nèi),被送者馬上要離去,這種時間的緊張與空間的轉(zhuǎn)換增加了送者與別者的不舍,由此自然增加了詩歌情感的張力。這個時刻的送別詩歌中都潛在著這種空間的要求,韋應物《賦得鼎門送盧耿赴任》詩曰:“名因定鼎地,門對鑿龍山。水北樓臺近,城南車馬還。稍開芳野靜,欲掩暮鐘閑。去此無嗟屈,前賢尚抱關?!保?]
定鼎門是洛陽城南自西向東第二門,定鼎門街是直通皇城的主街。以這個空間為中心,由遠及近,詩歌的前兩聯(lián)拓延出一個具有層次感的空間構成,其中既有城南的鑿龍山,又有城內(nèi)的樓臺。送別的時間是暮鐘響起的時刻,但詩人似乎想放慢詩歌空間轉(zhuǎn)換的節(jié)奏,使詩歌有足夠的空間支撐依依不舍的送別場面,所以車馬進出與暮鐘的響起都在一種悠閑的場景中出現(xiàn)。但是暮鐘的響起意味著街鼓即將響起,城門即將關閉,所以最后一句勉勵的話成為詩人匆匆入城前的最后囑托。而這聯(lián)詩的背后又掩藏著人生境遇的不同——送者留在了政治中心,而被送者被排斥在政治中心之外,這規(guī)定性鐘聲在遠離者聽來肯定不是悠閑的。
街鼓響起,郭城門關閉后,坊門就要關閉,坊外的人也要迅速地回坊。在詩歌中,鼓聲響起時刻的坊外構成了一個特殊的空間,如黃滔《和陳先輩陪陸舍人春日游曲江》詩曰:“劉超游召郄詵陪,為憶池亭舊賞來。紅杏花旁見山色,詩成因觸鼓聲回。”[6]白居易《答元八宗簡同游曲江后明日見贈》詩有“坐愁紅塵里,夕鼓咚咚聲”[6]句。曲江在長安城東南角,是長安城中最著名的景點。在鐘鼓禁夜制度下,因為曲江地處偏遠的城南,所以游覽者必須在鼓響之際離去,由此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天晚人散的場景。而這種時間的規(guī)定使得詩歌空間在戛然而止中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無疑又增加了詩歌空間的表現(xiàn)張力。韓偓《曲江夜思》詩曰:“鼓聲將絕月斜痕,園外閑坊半掩門。池里紅蓮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黃昏。林塘闃寂偏宜夜,煙火稀疏便似村。大抵世間幽獨景,最關詩思與離魂?!保?]
詩歌空間是曲江,而時間是鼓聲將絕的時刻,此時游人已經(jīng)散盡,園外閑坊的坊門已經(jīng)半掩,天色已暗,月亮初上。詩人在最后的時間內(nèi)延宕不肯離去,從“伴黃昏”到“偏宜夜”,揭示出一幅最關詩思與離魂的幽獨情景。李商隱《曲池》也是選取了同一時刻下的曲江,詩曰:“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艷與誰期?迎憂急鼓疏鐘斷,分隔休燈滅燭時。張蓋欲判江滟滟,回頭更望柳絲絲。從來此地黃昏散,未信河梁是別離?!保?]
與其他場合的別離相比,曲江散場是具有強制性的,“從來此地黃昏散”背后體現(xiàn)的是嚴格的街鼓禁夜制度。在“急鼓疏鐘斷”的時間規(guī)定下,詩歌節(jié)奏也陡然緊張,而這種緊張增加了分別的匆匆,而后,在空間快速的轉(zhuǎn)換中,讓人在歸坊的路上也來不及回味。在暮鼓聲中,黃昏時刻的都城在時間的規(guī)定中加快了空間的轉(zhuǎn)換與分割,而在這種人為制造的緊張中更容易增加詩人對時光的留戀。李商隱《樂游原》詩曰:“向晩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保?]一般認為樂游原在長安城東南的升平坊,升平坊在朱雀大街東第三街自北向南第九坊,是長安城的登臨勝地。詩歌短短16個字寫的場景是,詩人在黃昏時刻驅(qū)車登臨,看到的是日薄西山的晚景,由此生發(fā)無限的感慨。如果考慮到地理位置和詩人的出游時間,詩人在樂游原的時間不會太長,可能還來不及看到夕陽落山,就要匆匆離去。在這種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的時間規(guī)定中,就會更加理解詩人對如此壯美晚景的留戀與慨嘆。
鼓聲停止意味著京城空間的夜間格局形成,街道禁止人行,坊與坊之間隔絕成為孤立的空間。白居易《送張山人歸嵩陽》詩云:“黃昏慘慘天微雪,修行坊西鼓聲絕。張生馬瘦衣且單,夜扣柴門與我別。愧君冒寒來別我,為君沽酒張燈火?!保?]詩歌寫友人張籍在雪夜蹣跚到詩人住處告別的狼狽情景,因為鼓聲已經(jīng)停止,再晚一步可能就會被關在坊外,以犯夜論處,所以詩人為朋友的到來既感到意外,又心懷感激,特意安排酒席來為其壓驚。但白居易為張籍安排的酒食可能都是早置的,因為街鼓聲絕后,感情再深厚也不允許他出坊置辦酒席,如元稹《答子蒙》詩曰:“報盧君,門外雪紛紛。紛紛門外雪,城中鼓聲絕。強梁御史人覷步,安得夜開沽酒戶。”[6]這就形成了詩歌的坊內(nèi)坊外、一實一虛2個空間。又如徐凝《和侍郎邀宿不至》詩曰:“蟾蜍有色門應鎖,街鼓無聲夜自深。料得白家詩思苦,一篇詩了一彈琴?!保?]姚合《喜馬戴冬夜見過期無可上人不至》詩曰:“客來初夜里,藥酒自開封。老漸多歸思,貧惟長病容??嗪疅粞婕?,近曉鼓聲重。僧可還相舍,深居閉古松?!保?]
詩歌的空間在對兩人的等待中展開,其中一人已經(jīng)到來,而此時已經(jīng)是街鼓聲絕坊門關閉的初夜,所以詩歌的空間隨著第一人行將關閉。將要天亮的時候,鼓聲響起,坊門開啟,街上人行。在對另一個人的等待中,詩歌的空間又打開了。這時候詩人才意識到僧友的不至不是因為街禁的阻絕,而是朋友本身處在一個與俗世隔絕的空間。
街鼓停止只是意味著坊外活動空間的結束,而坊內(nèi)可以繼續(xù),“若坊內(nèi)行走,不拘此律”[5]。也就是說,坊內(nèi)并不受禁夜的限制。姚合《同諸公會太府韓卿宅》詩曰:“九寺名卿才思雄,邀歡筆下與杯中。六街鼓絕塵埃息,四座筵開語笑同。焰焰蘭缸明狹室,丁丁玉漏發(fā)深宮。即聽雞唱天門曉,吏事相牽西復東?!保?]夜間的里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與坊外的空間是隔絕的。這個不受外界干擾的空間成為聚會者放縱與狂歡的場所。一旦晨鼓響起,這個空間就要結束,每個人都回到他們白天所應屬于的空間。白居易《曉別》詩有“曉鼓聲已半,離筵坐難久”[6]句,其《答元奉禮同宿見贈》又有“曉鼓一聲分散去,明朝風景屬何人”[6]句。戀人間相會或私會的空間隨著鼓聲的到來而結束,如歐陽炯《菩薩蠻》之三詩曰:“畫屏繡閣三秋雨,香唇膩臉偎人語。語罷欲天明,嬌多夢不成。曉街鐘鼓絕,嗔道如今別。特地氣長吁,倚屏彈淚珠。”[6]
沉寂一夜的街道隨著鐘聲的響起開始活躍,上朝者、趕路者或者其他有急務者幾乎在同一時間出現(xiàn)在街道上。戴叔倫《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xiāng)》有“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6]句。出現(xiàn)最多的是早朝官員,姚合《寄周十七起居》有“冬冬九陌鼓聲齊,百辟朝天馬亂嘶”[6]句,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有“紫陌傳鐘鼓,紅塵塞路岐”[6]句。褚載《曉感》也有“曉鼓冬冬星漢微,佩金鳴玉斗光輝”句。在冬冬鼓聲中,坊里與宮城、皇城通過街道的連接構成一個相通的空間,人馬匆匆的街道成為一個具有象征性的都城空間。耿湋《早朝》詩曰:“鐘鼓余聲里,千官向紫微。冒寒人語少,乘月燭來稀。清漏聞馳道,輕霞映瑣闈,猶看嘶馬處,未啟掖垣扉?!保?]白居易《行簡初授拾遺同早朝入閣因示十二韻》詩曰:“夜色尚蒼蒼,槐陰夾路長。聽鐘出長樂,傳鼓到新昌。宿雨沙堤潤,秋風樺燭香。馬驕欺地軟,人健得天涼。待漏排閶闔,停珂擁建章。爾隨黃閣老,吾次紫微郎。并入連稱籍,齊趨對折方。斗班花接萼,綽立雁分行。近職誠為美,微才豈合當?綸言難下筆,諫紙易盈箱。老去何僥幸,時來不料量。唯求殺身地,相誓答恩光?!保?]
此詩作于長慶元年,詩人已50歲,卜居新昌里。新昌里在朱雀大街東四街東自北向南第八坊,雖然離大明宮較遠,但比起詩人以前居住的昭國坊,足足近了兩坊的路程。此時詩人官至主客郎中,知制誥,意滿志高,時間又是涼爽宜人的初秋,早朝詩歌中那種馬瘦路遠的酸苦之音已經(jīng)不見。即便是天色蒼蒼,衣錦夜行,也可看出詩人的得意之態(tài)。馬矯人健,地軟天涼,隨著詩人行途的推進,從新昌里到待漏院的詩歌空間得以愜意的展開。
因為三大內(nèi)位于京城的北部,根據(jù)規(guī)定,上朝官員必須在五更之前進入宮城。這意味著居住在南部偏遠里坊的官員必須在五更之前出坊,這樣才不至于遲到。但夜禁制度又不允許他們提前出坊,所以他們必須在街鼓初鳴之前做好準備,一旦街鼓響起,就得快速出坊,疾行上朝。杜甫《偪仄行贈畢曜》有曰:“我居巷南子巷北??珊捺徖镩g,十日不一見顏色。自從官馬送還官,行路難行澀如棘。我貧無乘非無足,昔者相過今不得。不是愛微軀,非關足無力。徒步翻愁官長怒,此心炯炯君應識。曉來急雨春風顛,睡美不聞鐘鼓傳。東家蹇驢許借我,泥滑不敢騎朝天?!保?]此時詩人寄住長安,深居陋巷,早上因為沒有聽到鼓聲,延誤了出坊。沒有坐騎,東家借給他一頭蹇驢,卻因地滑也不敢騎,狼狽艱辛之態(tài)躍然紙上。張籍《早朝寄白舍人嚴郎中》詩曰:“鼓聲初動未聞雞,羸馬街中踏凍泥。燭暗有時沖石柱,雪深無處認沙堤。常參班里人猶少,待漏房前月欲西。鳳闕星郎離去遠,合門開日入還齊?!保?]
此時張籍居住在修行坊,修行坊是朱雀大街東第三街東、自北向南第九坊。上朝的時間是冬季,根據(jù)平岡武夫制定的《開元元年長安的日出、正午、日入時刻表》[7]可知,先天二年(開元元年)十一月十五日(乙巳)(713年12月7日)一更的時間是2小時34.8分鐘,一點的時間是30.96分鐘。此日五更五點離日出的時間約為1小時10分鐘,五更二點離日出時間約為2小時40分鐘。在這個時間出門,行路的勞苦可想而知。所以,在冬冬鼓聲中可以看到,從修行坊到大明宮的這段路程詩人行進得多么艱難。與白居易《行簡初授拾遺同早朝入閣因示十二韻》相比,同樣的上朝路,由于境遇的不同與心態(tài)的差異,詩歌的空間表現(xiàn)也大相徑庭。由此可想而知,對于待仕或下第的舉子來說,晨鼓中的長安城在詩歌中的影像是什么樣子。顧非熊《下第后曉坐》詩曰“遠客滯都邑,老驚時節(jié)催。海邊身夢覺,枕上鼓聲來。起見銀河沒,坐知閭闔開。何為此生內(nèi),終夜泣塵埃?!保?]
在鼓聲中,詩歌出現(xiàn)了2個空間:一個是詩人坐嘆自擁的孤室,一個是宮門開啟官員上朝的都城。但對于下第的詩人來說,開啟的都城與自己毫無關系,反而感到自己處于一個與時間無關的空間里,更加孤寂。白居易《早送舉人入試》詩曰:“夙駕送舉人,東方猶未明。自謂出太早,已有車馬行。騎火高低影,街鼓參差聲??蓱z早朝者,相看意氣生。日出塵埃飛,群動互營營。營營各何求?無非利與名。而我常晏起,虛住長安城。春深官又滿,日有歸山情?!保?]
此詩作于永貞元年(805),詩人33歲,剛到長安不久,賃居永崇里。詩人職務為校書郎,因為官微,不上早朝。所以,如果不是送人入試,詩人不會在“街鼓參差聲”中出坊??粗藖砣送慕值琅c早朝者意氣風發(fā)的姿態(tài),詩人突然意識到,雖然自己也“晏起”于帝都,但相比于街道上的上朝者,只能算是“虛住”。在詩歌中,街鼓聲中的街道成為帝都生活空間的標志,只有在這個時刻進入到這個空間之中,才能算是帝鄉(xiāng)人。
無論是鐘鼓聲還是街鼓聲,本來只是一種共享的時間規(guī)定。在這種時間規(guī)定下,都城空間按照一種固有的節(jié)奏運作與生產(chǎn)。但是,對于不同人群,時間的意義是不同的,于是時間規(guī)定下的空間也具有了差異。正如巫鴻所述:“這些深藏在皇宮之內(nèi)或展露于公共場所的計時器給國家?guī)碇刃?,并幫助建構了不同的社會空間與政治身份?!保?]例如,長安城政治中心移往大明宮后,起初可能就是為了上朝的方便,官員們開始向東北部聚集,而這種聚集的結果是長安城東北部由此成為貴族官宦聚集的上等社會區(qū),而都城的西部、南部則為下等庶民區(qū)。在這種空間布局下,最先聽到鼓聲、鼓聲最大的地方一定是離宮城近的地方。相反,聽到鼓聲晚、聲音小的地方一定是離宮城遠的偏僻之地,聽不到鼓聲的地方只能是城外了。于是,無論是鐘鼓還是街鼓,其聲音具有了功利性的含義。在詩歌中,鼓聲的大小與聽到的快慢成為不同生活空間的標志,王建《原上新居十三首》之十曰:“住處鐘鼓外,免爭當路橋。身閑時卻困,兒病可來嬌。雞睡日陽暖,蜂狂花艷燒。長安足門戶,疊疊看登朝?!保?]
此時王建已經(jīng)卸職,卜居長安西北的咸陽原?!白√庣姽耐狻币徽Z雙關,一是指自己的居處遠在長安之外,所以聽不到城內(nèi)的鐘鼓聲,引申出來的意思則是,既然鐘鼓聲聽不到,就不必按照鐘鼓聲的節(jié)奏生活。詩人用鐘鼓聲所及的范圍與鐘鼓聲所不及的范圍來指代城內(nèi)與城外2種不同的社會空間,于是最后一聯(lián)出現(xiàn)了想象中官員們在鐘鼓聲匆匆上朝的情景。城內(nèi)情景同樣如此,王建《寄楊十二秘書》詩曰:“初移古寺正南方,靜是浮山遠是莊。人定猶行背街鼓,月高還去打僧房。新詩欲寫中朝滿,舊卷常抄外國將。閑出天門醉騎馬,可憐蓬閣秘書郎?!保?]
楊秘書是楊巨源,據(jù)張籍《題楊秘書新居》詩中“愛閑不向爭名地,宅在街西最靜坊”[6]句看,楊巨源的居處應該在長安朱雀街西最閑靜的里坊,因為僻遠,這里的街禁管理并不嚴格,于是就有“人定猶行背街鼓”的事情發(fā)生。韋莊《嘉會里閑居》詩曰:“豈知城闕內(nèi),有地出紅塵。草占一坊綠,樹藏千古春。馬嘶游寺客,犬吠探花人。寂寂無鐘鼓,槐行接紫宸?!保?]嘉會里在朱雀街西第三街西第九坊,與楊巨源所在坊都在長安城西南最偏遠的角落,寂寂無鐘鼓”就是里坊地理偏遠而造成的?!扮姽穆曮w現(xiàn)出空間的差異,而空間的差異顯現(xiàn)出生活方式的不同,姚合《寄賈島》有“朝昏鼓不到,閑臥益相宜”[6]句,徐鉉《和蕭少卿見慶新居》有“鼓聲到晩知坊遠,山色來多與靜宜”[6]句,白居易《寄李十一建》有“門靜唯鳥語,坊遠少鼓聲”[6]句,劉禹錫《同白二十二贈王山人》有“笑聽冬冬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6]句等等,都是如此。也有一些故作曠達者,有意識地把鼓聲連同它所管制的空間排斥到自己生活空間之外,由此構建出一個不受時間限定的自由世界,孫樵《乞巧對》有曰:“九衢喧喧,夾路朱門,曉鼓一發(fā),車馳馬奔。予方高枕,偃然就寢。腹坦鼻息,夢到鄉(xiāng)國。”[9]如韓愈《病中贈張十八》有“不蹋曉鼓朝,安眠聽逄逄”[6]句,羅鄴《春日宿崇賢里》有“枕近禁街聞曉鼓,月當高竹見棲禽”[6]句。
街鼓制度下的都市空間在規(guī)定居住者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形成了都市詩歌特殊的空間表達方式,由此形成了唐代都市詩歌一種特殊的時空表達方式。唐末五代,坊市制逐漸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面街開門的街市制,延至宋代,隨著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詞作為新興文體在市井之間流行,盡管此時街鼓制度已經(jīng)不存,但從時空角度切入宋詞的研究仍不失一種有用的觀照方法。
[1]葛兆光.嚴昏曉之節(jié):古代中國關于白天與夜晚觀念的思想史分析[J].臺大歷史學報,2003(32):33-35.
[2]肖愛玲.隋唐長安城空間秩序及其價值[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8(5):113-118.
[3]楊為剛.唐代都市小說敘事的時間與空間[C]//榮新江.唐研究:第15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5]長孫無忌.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7]平岡武夫.唐代的歷[M].佚名,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巫鴻.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2集[M].梅枚,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
[9]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Time and space of urban poetry in Tang Dynasty due to street drum system
YANG Wei-gang
(School of Literature,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 515063,Guangdong,China)
The street drum systemis very popular in Tang's urban regulations.The Tang administration is very strict with the residents on their time of getting in and out of the city by setting the street drum system.Because of it,the function and production of the society is unique.As literature is a kind of social production,the poetry written in this society is unique,too.Therefore,these poems can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pace and time expression,and another side of these poems can also be displayed from the time and space.
Tang Dynasty;street drum system;poetry;time and space
I207.22
A
1671-6248(2011)04-00017-05
2011-06-12
楊為剛(1975-),男,山東即墨人,講師,文學博士。